高三语文月考试卷(9月卷)全国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9月卷)
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认真核对。
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霁.(jì) 逡.(quān)巡提挈.(qiè) 抢.(qiǎng)呼欲绝
B.蓦.(mò)然猾黠.(xiá) 汗涔涔.(cén) 歌阕.(què)
C.坼.(chè)裂愤懑.(mǎn) 倏.(shū)忽神祗.(zhǐ)
D.目眦.(zì) 惙.(chuò)然缱绻.(juàn) 瞋.(chēn)目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他正告我说:"这笔交易对你我都有利,你我都是一样的人,只是被人驱使,身不由己的过河卒子.何必要两败俱伤,为什么不可以两全齐美呢?"
B.巴菲特、罗杰斯都曾说,但凡“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在谈论股票的时候,就应该从市场激流勇退了。
C.“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上海将对全市基建工程进行“地毯式”检查。
D.检出病因对症下药,比稀里糊涂乱吃药合算,而且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眈误病情。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站在雅典卫城上,我发现对面远远的一座绿色的小山顶上,醒目地着一座石碑。
②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一次地发生,为什么至今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③我再度__ __: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了几个钱,而是为了难以忘怀的大山情。
A.竖立不止申明 B.树立不止申明
C.竖立不只声明 D.树立不只声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三伏天里,这些队员非但没因苦夏少食而变瘦,反而因训练少加之贪吃贪睡而脑满
..
肠肥
..,体重增加直接影响了奔跑速度。
B.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
....,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C.由于压力过大,导致发挥失常,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被国人寄予厚望的
我国射击队选手杜丽深孚众望
....,没能摘取北京奥运会的首金。
D.“山寨版”电子产品的剽窃、模仿不是出路,相反会使企业的创新和研发在安于模仿
中被逐渐磨灭,使企业只能跟在别人的身后亦步亦趋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09年3月28日所进行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判断外,还对读错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C.医改的深化毕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的引导,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形成推进医改的合力。
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各项协议文本,在长沙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8题。
(9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态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何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彼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右欲兵.之兵:士兵B.扶而去.之去:离开
C.及至,西伯卒.卒:去世D.劫往归.焉归:归就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
①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
”
⑤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阅读下列文化经典文言文段,完成9-10。
(10分)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下》)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4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4分)答: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
(4分)
答:
12.古诗文默写。
(6分,每空1分)
①古诗默写。
(必须默写
....)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陆游《书愤》)(2)万里悲秋长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②古文默写。
(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
(3)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杜牧《阿房宫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16题(注意:请把答案填写在选择题处。
每小题3分)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
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
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
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4.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15.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16.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4分)
阳光的感觉
肖复兴
(1)当初腰伤之后,我可以说是整天追着阳光转。
因为大夫嘱咐我要多晒阳光,每天晒一小时阳光,等于喝一袋牛奶,对于补钙极有益处,有助于腰伤的恢复。
(2)我住医院的时候,病房的窗户朝南,能够下地了,我每天都要站在窗前,好像阳光早早就等在那里,和我有个约会,不见不散。
出院了,我家的窗户几乎都没有朝阳的,我便每天早晨到小区里的小花园,朝东的高楼遮挡住了太阳,要耐心地等到九点钟以后,太阳才能够越出楼顶。
我突然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阳光,原来是那么的珍贵,不是你想什么时候要它,它就能够如婢女一样随叫随到。
城市的高楼无情地切割了天空,阳光不再如在田野里一样,可以无遮无拦,尽情挥洒。
(3)冬天暖气还没有来的时候,阳光就更加珍贵无比。
那时候,我像一只投火的飞蛾,在小区里寻找着阳光飘落的地方。
阳光如同顽皮的小孩子,东躲西藏,在楼群之间、在树枝之间,一闪一闪地稍纵即逝。
在时钟的拨弄下,阳光就像瞬息万变的万花筒,跳跃着,和我捉迷藏,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小伙伴拿着一面镜子对着阳光照出的反光打在地上,我去用脚踩这个光斑,他便把镜子迅速地移动,比赛谁的速度更快。
(4)终于,暖气来了,温度解决了寒冷,却代替不了阳光。
坐在房间里,和坐在阳光的感觉完全不同,腰就是最敏感的显示器。
现代化机器制造的温暖,如同格式化的打印文件,缺少了手写的流畅和亲切,就像尼龙布料和棉布的区别。
我才体味到阳光含有大自然的气息,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都吸收进阳光里面,还有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都不仅是一个温度计所能够显示得了的。
同暖气制造的温暖目比,阳光更像是母亲的拥抱、情人的抚摸、朋友的呵气如兰。
在暖气和在阳光下,都会出汗,在暖气下的汗里面含有工业的元素,而在阳光下的汗里有着大自然和亲情的因子。
(5)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到海边晒太阳、到街头的咖啡馆前的露天座椅上晒太阳;为什么北京的老头老太太特别愿意在胡同口挤在墙角晒太阳。
阳光和
水一样是世界上最为平等民主的东西,它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慷慨给予一切人以照耀和抚摸。
记得我国过去有一则这样的寓言:地主在屋子里烤火冻得揣着手直跺脚,长工在屋外的阳光下干活却热得脱光了衣服还不住地出汗。
阳光给予人们的温暖,是发乎天、止于心的温暖。
(6)我想起日本的一则童话,讲的是林子深处住着一个四岁叫夏子的可爱的小姑娘,她有个奶奶,腿脚不好,天天呆在家里出不了屋。
冬天到了,屋里很冷,小姑娘跑到林子里,用围裙兜了一兜阳光跑回来给奶奶,跑得急了,刚进家门,摔了一跤,阳光撒了一地,没法给奶奶了,小姑娘哭了,对奶奶说:阳光都没了,没法给您了。
奶奶对她说: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
(7)这则童话,是我二十多年前读过的,却记忆犹新,就在于奶奶说的话让我感动。
老奶奶说得多么好啊,阳光不仅是可以看见,可以储存,可以兜住,也是有情感有生命的,可以传递在你我之间。
17.在作者笔下,“阳光”给人以怎样的“感觉”?请概括说明。
(6分)
18.如何理解第(6)段画线句“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的含义?(4分)
19.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以第(3)和(4)段为例加以赏析。
(至少两种)(8分) 20.文章中写到一则日本童话,请探究其作用。
(6分)
六、个性拓展题(3.小题任选做
.....1.题.。
共6分)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每问不超过10个字。
2月6目,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20个教改征求意见的关键问题,其中高中
是否有必要取消文理分科,以及其可行性被列入其中。
一时间,该问题成为网络上讨论的焦点。
下面是一些网友的代表性意见:
学生:我认为高中应该分科。
高考要考6门已经够难应付了。
如果不分科学9门,要是高考不考谁费力学呀?
家长:强烈建议不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理由只有一个:孩子太累了,分科可以让孩子负担小些。
高中教师:有的学生在文科和理科里都有喜欢的科目,如果分科的话,顾此失彼,很难取舍。
大学教师:由于过早分科,导致教学上有—部分时间需要对文理学生分别阐述基本的文理知识,既消耗时间又讲不透彻。
22.表达:
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要素,在横线处拟一则新闻。
时间:2009年9月8日地点:祁东二中田径场
内容:召开祁东二中第二十一届田径运动会
参赛单位:各年级各班
要求:①自拟标题;
②可以合理补充内容;
③字数要求在50字以内
23.交流:
请根据示例,把另外两处句中改动的理由说出来。
示例
原文: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决定它究竟适宜于种什么谷物和蔬菜……
修改: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
..它究竟适宜于种什么谷物和蔬菜……
理由:“鉴定”有鉴别确定的意思。
首先要鉴别土壤的性质、特点,然后才能从实际出发决定种植。
“决定”则是主观地对土地种植作判断,不准确。
①原文:周萍:你是谁?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修改: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
.........
........——
..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文: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修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已知道的
......共有十三种。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60分)
24、请以“等待”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字迹工整,内容翔
实,不得抄袭!
2010届高三月考答题卷(9月卷)
语文
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二(选择题)、四大题(选择题)。
(每小题3分)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4
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
(4分)
答:
12.古诗文默写。
(6分,每空
1分)
①古诗默写。
(必须默写....
)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
山。
, 。
(陆游《书愤》)
(2)万里悲秋长作客,_______________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
(杜
甫《登高》)
②古文默写。
(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 (3)故木受绳则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
子《劝学》)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杜牧《阿房宫赋》)
17.在作者笔下,“阳光”给人以怎样的“感觉”?请概括说明。
(6分)
18.如何理解第(6)段画线句“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的含义?(4分)
19.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以第(3)和(4)段为例加以赏析。
(至少两种)(8分)
20.文章中写到一则日本童话,请探究其作用。
(6分)
个性拓展题(3.小题任选做
.....1.题.。
共6分)
21.阅读(6分)
22.表达(6分)
23.交流(6分)
①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届高三月考参考答案(9月卷)
语文
1.B(A.逡qūn 抢qiāng C. 懑mèn 祇qí D.绻quǎn)
2.C(A:其 B:急 D:“眈”应为“耽”。
眈,注视。
)
3. A(“树立”所支配的对象是抽象的,而“竖立”所支配的是具体的;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常用于单句中数量词前作状语;不只:不但,不仅,常用于复句作关联词;声明:公开表明态度或说明真相,特指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对某问题、事件表明立场而发表的文件或发言。
申明:郑重说明)
4.D (A:脑满肠肥: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
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B:“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
C: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
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
D:“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
)
5.C(A项,“传递”与“作用”搭配不当,B项,表意不明,“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有歧义;可将“近200个”移至“字”之前。
D项“大约”与“多”重复。
)
6.A(兵:文中指用兵器杀,名词作动词。
)
7.A(②这是他听说的事情,不是他的积仁洁行。
④是别人的评论。
⑥这是说他死在哪里。
)8.C (C项的“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
9.答:(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10.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11.(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12.(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3)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3.A。
B“发现了”错,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
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
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14.D。
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15.C。
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
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6.B。
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C原文是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D原文是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
17.①阳光是珍贵的,不是想有就有的。
②阳光是稍纵即逝的。
③含有大自然的气息,带有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以及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
不是唾手可得的。
④平等民主,一视同仁,给予人们发乎天止于心的温暖。
⑤有情感有生命,可以传递在你我之间。
18.阳光代表温暖和爱心,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赞许,对其撒落阳光的宽慰。
19.如比喻,第(3)段“那时候,我像……的地方”,突出了作者对阳光的渴望。
再如对比,第(4)段用暖气和阳光对比,突出了阳光具有大自然和亲情因子的特点。
20.①为下文的抒情和议论作铺垫,说明阳光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带给我们美好而奇妙的感觉。
②赋予阳光以诗意般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④神聚形散,化实为虚。
21.支持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反对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