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作业5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五)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宁波市模拟题)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侵华国家的不断增多
B.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对外侵略特征
C.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不断深入
D.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侵略要求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从1840年到1901年列强侵华的特点。

A项错在“不断增多”,因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一国侵略中国;C项错误,因为《辛丑条约》不涉及通商口岸;D项错误,因为从《马关条约》开始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故选B项。

2.(2013·湖南师大附中冲刺卷)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故选C项。

3.(2013·安溪一中模拟题)“播共和龙种,收专制跳蚤”这一评论所反映的历史进程是
()
A.从金田起义到天京变乱
B.从公车上书到戊戌政变
C.从武昌起义到北洋军阀统治确立
D.从国民党一大召开到“四一二”政变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播共和龙种”是指推翻清朝帝制后,建立了共和政体;“专制跳蚤”是指后来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政体。

故选C项。

4.(2013·日照市模拟题)近代中国,对外交、西方科技、人民地位的认识上分别经历了从“夷务”到“洋务”、从“淫巧”到“长技”、从“臣民”到“国民”的变化。

这类变化集中反映出()
A.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
B.思想文化观念逐渐西化
C.社会半殖民地化日益加强
D.民主科学取代专制愚昧
答案 A
解析材料从外交、科技等方面分析了近代以来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渐由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变。

故选A项。

5.(2013·茂名市模拟题)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一上任就提出了施政纲领,大力推行经济改革。

下列不属于他的改革措施的是()
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制定经济法规完善经济秩序
C.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
D.奖励和补助民营企业
答案 A
解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A项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不符,符合题意。

6.(2013·泰州市模拟题)“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 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D.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在“开始解体”;B项错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是19世纪末;C项正确;D项错在“南京国民政府”,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

7.(2013·宁波市模拟题)读右图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趋势图,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社会为面粉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B.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工业
C.面粉出口的增长得益于欧洲对面粉需求量的增加
D.南京国民政府保护工商业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面粉业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注意图中的时间:1914~1919年,正是一战期间。

A项错在“扫清了”,应是扫清了一些障碍;B项错误,应是纺织业;D项错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C项正确。

8.(2013·泰州市模拟题)孙中山曾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是
()
A.“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


B.“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C.“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D.“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民族主义;BC项均是民生主义;D项是民权主义。

故选D项。

9.(2013·淮阴中学模拟题)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康有为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
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
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康有为思想特点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是:托古改制。

这样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但也在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故选D项。

10.(2013·金考卷系列试题)下面为江苏一带农民阶级发展演化简表,某研究小组在研究完该表后得出一个结论:辛亥革命的夭折是历史的必然。

该研究小组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
年份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
1888年90% 10%
A.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如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B.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核心目标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农民问题
D.资产阶级同情农民、关注民生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地兼并严重,破产的贫苦农民竟占农村人口的74%,农民问题已经成为辛亥革命的首要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能真正地反对封建地主阶级,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辛亥革命的夭折是必然的。

故选C项。

11.(2014·金考卷系列试题)1918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作了《劳工神圣》的演说,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这表明
()
A.当时知识分子已走上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B.蔡元培倾向于由工农掌握国家政权
C.新文化运动提高了民众的社会地位
D.俄国革命影响了蔡元培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知识分子走上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在五四运动后,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谁掌握国家政权的信息,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况且运动并没有使民众的政治、经济等地位提高,C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劳工阶级的胜利,同时李大钊等人对十月革命进行了介绍,蔡元培的观点和口号反映出其与一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同,其认识到劳工价值、尊重劳工的进步思想显然是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项正确。

12.(2013·浙江省六校模拟卷)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曾描述道:“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抑制人道主义……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随感录》)这段文字揭示出
()
A.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之主流
B.二十世纪初中国境内文化冲撞较激烈
C.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清除各种陈腐文化
D.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绊脚石
答案 B
解析从信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油松片以至电灯”“独轮车以至飞机”等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既存在着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也存在着落后的封建文明,故选B项。

A项错在“主流”无法体现,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也与鲁迅的描述不一致。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3·胶州一中模拟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之洞说:“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

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

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商贾有贩运。


——引自《张文襄公全集》卷54 材料二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引自1900年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后编·自序》材料三康有为曾说:“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
——引自《中国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材料四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说:“吾用法国责任内阁之制,则总统、总理日相争轧,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人之与段祺瑞,至于之战德国、战湖南。

甚至于军事二十一条与日本为争具,前几亡国,后起争裂,幸而德败美胜,日本解约,否则中国亡之久矣。

此法国共和制之不可行也。

瑞士七总裁制广东行之,岑、伍、孙、唐争祸至今,瑞制又不可行矣。

……十二年来号称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共杀,以召共管而已。

”因此,他认为民国是以“秦始皇专制之戮,而冒称共和……”
——引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张之洞与郑观应思想的主要异同点。

(4分)
(2)简述我国明清时期传统的经济思想。

(2分)材料三中,康有为的经济主张对此有何新突破?(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在中国共和制度无法实现的原因。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进行客观评价。

(6分)
答案(1)同:认为国富必先发展工商业。

(2分)异: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国家富强,仅振兴工商业不够,还要进一步改革教育,实行法制,改革社会政治制度。

(2分)
(2)传统的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分)新突破:反对抑商和对工商业征收重税;学习西方,提倡重商主义。

(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实施责任内阁制,导致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战不断;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七总裁制”实践最终失败;北洋军阀打着“共和”旗号,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4)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的。

但后来他反对“共和”,坚持保皇“立宪”,暴露了他思想保守和落伍的一面。

(6分)
14.(2013·黄冈中学试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过去很多年,我们在解读铁路为什么在《马关条约》前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时,总是以为铁路理念与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相背离,总是说铁路所经地方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绝。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

铁路在《马关条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条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个条约同意“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

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

于是,在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

至1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
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评材料中关于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证:
①经济上:《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开矿设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铁路等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清政府放宽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客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政治上:民资资产阶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1895年以后也开始兴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加剧,出现了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思潮;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兴起。

结论: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华的新变化,但客观上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

观点二: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阻碍了中国历史进步。

①经济上:通过资本输出在华开矿设厂修铁路,一方面通过铁路优势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进一步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附庸,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

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③文化上: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如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猖獗,不利于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

结论:资本输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从主观目的来看还是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