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解析.docx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背后的历史逻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经济政策进行讨论,如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史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实施措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2.设想二:强化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2.以时间为线索,绘制一张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的时间轴,标注出各个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时间轴要求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展示政策演变过程。
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背景、方法、过程、结论和启示等方面。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题目要求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涵盖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
5.阅读相关史料,选取一个经济政策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实施过程,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每人不超过5分钟。
4.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对经济政策的关注和敏感度。
2.理解并尊重历史,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观,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高一历史教案 1.4 古代的经济政策 (人教版必修2)

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人教版必修2)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它的延续与历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目“重农抑商”,阐述了此政策的产生及其对明清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目“‘海禁’与‘闭关锁国’”,介绍了明清两代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消极影响。
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教学时,要运用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剖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具有专业术语的特点,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问题情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渊源。
(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1)依托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找寻食物,先是采集野果鸟蛋,随后是狩猎,最后才到农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史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它具有导向性、目的性和强制性。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狭义是指耕地;广义指土地,除耕地外,还包括荒地、山地、沼泽和湖海。
土地制度涉及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梭)和产权。
井田制——西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为土地国有制,即周天子所有。
由于生产力低下,采用集体劳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
表现在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标志着土地私有法律化。
实行土地私有,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缴纳赋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容易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即社会矛盾尖锐;汉代画像砖土地兼并·庄园经济导致国家政财收入减少(地主不缴税);工商业赚取资金用于购买土地,不利于工商业扩大再生产(扩大规模),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明朝维护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清朝乾隆22年以后,只准粤海关(广州十三行)一口贸易。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清朝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沿海地区千里无鸡鸣,航海贸易一落千丈,迟迟都不能恢复。
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海上。
总结洋务运动例题:1.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4-人教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考纲:“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课标: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变革的思想。
三、重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内涵。
四、难点:“闭关锁国”的影响。
五、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六、新课讲授1、“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出海贸易和船只下海。
(2)原因: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明朝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A、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B、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C、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
(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学生可以查看资料来了解广州十三行的情况)3、知识延伸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1).明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
(2).明代后期,朝廷受舆论影响,被迫逐步开放海禁: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指定地点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
(3).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4).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等地,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5).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认识(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根据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4、知识纵横(学生自行填写表格)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的统治危机七、真题演练趋势1从对重农抑商政策理解角度命题。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4页)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运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文献资料、实物、图片等资源,进行史料实证,培养历史思维和实证意识。
3.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概念、分类及影响等方面有所认知,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分析。此外,学生对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4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2.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原因及影响。
3.能够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作用和影响。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利弊,提高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然后,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明确我们将要探讨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他们明确学习方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4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况(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2.抑制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措施: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1)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2)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轻巧识记]1.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2.古代经济政策[易错提醒]“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学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考点同步解读1.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1〕基本类型: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一切制、农民土地一切制三种主要方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位置,是封建消费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详细方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一切制虽不占支配位置,但却普遍而分散,是民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树立和临时存在的基础。
〔2〕变化趋向: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时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少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气严重削弱;进而招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迸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另一方面,新树立的封建政权中比拟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应用政权利量,对土地占无状况停止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度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弱小的国度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支出;安宁农民,使农民取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消费,动摇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能够从基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时迸发,封建王朝的不时更迭就难以防止。
2.片面看法〝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点思想。
现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基本目的是稳固封建统治。
这种政策既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肯定产物,也是稳固封建统治的需求。
含义:是中国历史上主张注重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开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开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
从商鞅变法时初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尔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缘由: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究竟是由其经济基础决议的。
封建国度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现代决议性的消费部门,提供应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消费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度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基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催促、鼓舞、组织农业消费的措施,在国度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开展的方向倾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血掌握“重农抑簡”“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屮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孑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导致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危害入和徭役的征派封建政府釆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如北魏到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使土地兼并状解决方式况得到缓解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最多只能认识缓解。
因为封建国家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4、“重农抑商9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五、“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评价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枳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屮外经济文化交流,屮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白然经济反期延续,从而助反了封建统治者故步白封、夜郎白大。
六、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强化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政策展,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趋势;封建统治极力加强专制统治,压制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进步思想文化早期反封建民主进步思想[易误辨析]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严格限制外筒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i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主要是防外。
【素质拓展】1>史料与史证(1)史料主题: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问题[史料]史料一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出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屮居住。
——《汉书•武帝本纪》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
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史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倍之,男夫80亩,妇人4()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的贫瘠土地。
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史料三熙宁四年,王安石与宋神宗在讨论“方tn均税法”的出发点时,再次提及井tn制。
他说,方m均税法近似于井m,井m并不是不可以仿效,只是难以速成。
宋神宗问他为什么。
他说,如今百姓占出或连阡陌,不可以剥夺,但是可以制订办法来限制兼并,达到人人“自勤于耕'‘的目的。
看来,王安石很想仿效西周的井田制,但又不想操之过急,所以实行方田均税法,以比较温和的手段来限制土地兼并。
短期内取得一点效果,最终还是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不了了之。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史证(1)史料一中的数据“300万钱兀为王府有者什七”是关键信息,表明从汉至明,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已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2)史料二反映了北魏推行均田制抑制兼并,但注意透过现彖看本质:这一政策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⑶史料三中的关键词语“不可以剥夺”“温和手段”,说明土地兼并问题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2、史料与史证(2)史料主题: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史料]史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出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则出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史料二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史料三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史证(1)史料一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⑵史料二反映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利用国家法令打击商人。
(3)史料三表明清政府严格管理手工业,限制出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解题技巧指导】目的型选择题解题技法这种题型是根据材料将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列出,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要正确把握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中各类型原因的概念,从而准确认知历史事件中的诸多因素。
如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即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具有必然性的因素,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目的。
技巧体验:1.《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吕氏春秋》认为统治者若重视农业,则s主位尊~公法立~死处而无二虑3也即能巩固君主的统治地位,农民安土重迁,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
A项正确。
B、C、D三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且不是统治者政策的根本目的,统治者一切政策,根本上都是巩固自身统治。
考点:古代屮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2.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答案】C【解析】A选项“厚本抑末”就体现出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B选项体现出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也是禁止对外的商业往来;C选项只强调了对农业的态度,并没有对商业采取措施;D选项体现出“农本商末”的内容,也是重农抑商的体现。
点睛:解答木题我们需要对“重农抑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我们说材料要体现重农抑商的内容,必须要既包括重农的内容,也要包括抑商的内容,单单只有一个方面不能称之为重农抑商。
由此就可以排除干扰项,选出答案。
3.乾隆25年,为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向中国商人发放海外渡航证明书,并规定由特许“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一切事务。
这主要是为了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扩大海外贸易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來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答案】C【解析】清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即严格限制一切对外交往,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冯E 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只允许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行J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一切事务。
故答案为Co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是历史识记类型选择题的扩展和延伸。
此类题型主要冇两种呈现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并根据材料创设备选项;二是题干屮没有材料,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