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对照上面的描述,下面哪一幅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A.B.
C.D.
2.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
A.全部是炎帝黄帝二人亲手做出的伟大发明
B.是河姆渡、半坡聚落生活状况的集中反映
C.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D.证明我国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
3.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是()
A.炎帝和黄帝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大禹 D.大舜和大禹
4.春秋时期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A.分封制B.禅让制C.世袭制D.郡县制
5.据考古研究得知,夏商周三代王室贵族,用□口口口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标识不可逾越的社会等级。

口口口口中填写
A.城堡宫殿B.青铜礼器C.分封诸侯D.金银布帛
6.“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C.春秋争霸D.武王伐纣
7.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其中全胜58次,失败4次,未获得全胜3次。

”从材料看,商鞅变法对这种战局起的直接作用是()
A.有利于思想的统一B.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
8.指出,“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早在战国时期,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提倡节俭的思想家是
A.韩非B.墨子C.庄子D.荀子
9.它开创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后来的行政区域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它”是
A.皇帝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
10.安徽省宿州市西寺坡镇是大泽乡起义的发源地,有关这次农民起义说法正确的是A.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B.刘邦、项羽是起义的领袖
C.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秦始皇调集军队进行反击
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提倡仁政,法家提倡法治,后都被统治阶级推崇。

二者都被推崇的共同原因是()
A.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B.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C.痛斥社会不公平现象D.主张用严酷刑罚维护统治
12."我们好地方啊,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这首民谣中"我们"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
13.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A.原因B.经过C.特点D.影响
14.“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

对联中描述的这位历史人物
A.生活在三国时期B.完成了国家统一
C.赤壁之战取得胜利D.官渡之战取得胜利
15.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论语》B.《离骚》
C.《史记》D.《资治通鉴》
16.古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2014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该经济带应不包括
...
A.陕西西安B.河西走廊C.黑龙江省D.地区
17.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段话论述了北魏迁都的()
A.原因B.目的C.结果D.影响
18.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材料或史实: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结论:曹操最终统一北方
B.材料或史实: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结论: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材料或史实: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结论: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材料或史实: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结论:破坏南方稳定,南方经济发展缓慢。

19.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这充分说明()A.大地主、大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尖锐
B.皇帝昏庸无能
C.民族矛盾尖锐
D.统治阶层奢侈享乐
20.下图为我国发行的一枚邮票,这枚邮票上有下列文字:“数学家,精确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5”。

这枚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A.祖冲之B.贾思勰C.王羲之D.顾恺之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
——王国维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是了不得的教育家。

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个历史事件?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22.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
(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
23.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和科技相辅相成,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此后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文化典籍的传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材料三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的图一是我国哪朝文字?图二中秦始皇统一文字得到了哪位丞相协助?
(2)东汉时哪位宦官改进了造纸术?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造纸术发明有何作用?
(3)魏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被赞为古今之冠,后人以什么称号来赞誉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对比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B符合题意;A图为类人猿,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C为山顶洞人,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D为现代人,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C
解析:C
【详解】
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都是当时生产生活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体现,而距今8000—6000年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所以这些发现都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故选C;炎黄二帝生活的时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河姆渡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B;这些物品的发现并不能证明我国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排除D。

3.A
解析:A
【详解】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以发明农业和尝百草而著称。

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是指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一般认为是炎帝和黄帝,故A符合题意;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大舜是晚于炎帝和黄帝的上古英雄,大禹是晚于大舜的治水英雄,排除BCD。

故选A。

4.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诸侯就来自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A项正确;禅让制出现在西周之前;世袭制出现在夏朝;郡县制出现在战国时期,故排除BCD项。

故选A项。

5.B
解析: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且此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特别在贵族中被广泛使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的标志,而非强调其居住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只是强调“王权”的标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金银布帛,且金银作为货币是流通的,不可能是“社会等级”的标识,排除D项。

故选B项。

6.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仲相桓公”是指管仲辅助齐桓公的史实,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建议,进行改革,使齐国实力增强,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故C符合题意;炎黄战蚩尤属于神话传说,故A不符合题意;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武王伐纣,最终建周灭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其中全胜58次,失败4次,未获得全胜3次”可以看出秦军在所参与的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比例很高,说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大大提高了秦军军队的战斗力,B正确;ACD与题干战果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B。

8.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勤俭”、“提倡节俭”、“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可知,这符合墨家的思想。

战国时期墨家的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韩非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排除;C项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D项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排除。

故选B。

9.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开创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的实行,为后来的行政区域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C正确;B排除;皇帝制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A排除;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

D排除;故选C。

10.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中关键信息“大泽乡起义”,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武器,举起反抗的旗帜,领导了大泽乡起义,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了。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反秦斗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秦朝灭亡,C不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二世统治时期,秦始皇已死。

D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1.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儒家提倡仁政,法家提倡法治,后都被统治阶级推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推崇儒家思想。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因此二者都被推崇的共同原因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选项B正确;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痛斥社会不公平现象,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法家主张用严酷刑罚维护统治,排除D项。

故选B。

12.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公元前60年。

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最终导致东汉走向衰亡,反映的是影响,D符合题意,ABC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D。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材料“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描述的是曹操,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取得胜利,D符合题意;曹操生活在东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曹操没有完成国家统一,B不符合题意;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C不符合题意。

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中,A项《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思想著作,B项《离骚》是屈原的长诗,都不是史书,D项《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只有C项《史记》因为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答案选C。

16.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排除ABD三项;黑龙江省不是丝绸之路经过之地,C 项正确。

选C项。

17.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平城作为都城的不便之处,反映的是北魏迁都的原因,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A。

18.B
解析: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而不是这一战役后就统一了北方,所以结论错误,A项排除;赤壁之战后,孙、曹、刘各据一方,实力相当,这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B项符合题意;三国时期,建立曹魏政权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诗歌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战乱频繁,而不是三国时代,C项排除;淝水之战东晋获胜,解除了来自前秦的威胁,社会相对安定,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D项结论错误。

故选B。

19.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

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

故D符合题意;大地主、大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尖锐、皇帝昏庸无能和民族矛盾尖锐,这三者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A
解析:A
【详解】
依据图片人物可知是祖冲之。

结合课本所学,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A正确;贾思勰是北朝的思想家,编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B排除;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有杰出成就,C排除;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D排除;故选A。

二、解答题
21.(1)百家争鸣。

(2)孔子。

儒家。

“仁”。

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3)“有教无类”。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的“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
解析:(1)百家争鸣。

(2)孔子。

儒家。

“仁”。

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3)“有教无类”。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的“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意在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因此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

(2)依据材料二的“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和材料三的“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他”是孔子。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政治主张是: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

故材料三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22.(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

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4)依据材料三C下设太尉、丞相、太尉,可知“C”是皇帝。

结合课本所学,秦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理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3.(1)商朝;李斯
(2)蔡伦;便利了文化传播(意近即可)
(3)书圣
【详解】
(1)根据图一“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解析:(1)商朝;李斯
(2)蔡伦;便利了文化传播(意近即可)
(3)书圣
【详解】
(1)根据图一“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演变过程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统一使用小篆。

(2)据所学知,东汉的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根据材料二“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文化典籍的传播。

”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传播。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