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湘教版选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Ⅴ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了解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 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示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了 50%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 50多个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只剩 3%~5%。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 大于3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 000 多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 690平方千米。
材料二 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
土壤风蚀 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地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
大气污染 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
染加剧
3.沙尘暴来源及其路径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非洲
的撒哈拉沙漠,北美的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
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西亚、中亚沙漠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 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 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 毛乌素沙漠等。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频发,其中部分沙尘属于就地 扬沙。



危 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农牧业减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的 害 财产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知识 拓展
1.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空气不稳定条
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
尘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其中世界八大 公害事件导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 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 和生物多样 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温室气体增加的主 要原因是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2)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一再发生,给 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2)危害: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 增加,会损坏人的免 疫力,使 皮肤癌 、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4.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对 森林、 草地 的大规模破坏和对 生物物种 的过 度利用等,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大型工程诱发自然灾害,如许多大城市面临
着严重的 地面沉降、地裂缝 等问题。人类采掘地下矿产资源造成地表沉
降、 塌陷 和地裂缝等地表失稳现象。人工边坡也经常出现崩塌、滑坡等
地表失稳现象。大型水库蓄水后,容易诱发 地震 。
知识 结构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探究导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 50年代减少
发展,从而挟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
的天气气候背景;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
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2.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危害方式 强风 沙埋 内容剖析 挟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 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 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1.引起鼠类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是气候变暖;二是由于滥捕野生动物和投药灭鼠误害其他动物
导致老鼠天敌减少。
答案
2.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 防治的建议。
答案
核心归纳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 原因 土 壤 侵 蚀 危害 沟谷区 下游
3.土地荒漠化
(1)人为因素:主要是指由过度放牧、 乱砍滥伐 、开垦草地等不合理的耕
作而造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从而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的速度。从
世界范围看,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 旱作农业 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
的主要原因。
(2)危害: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 土地生产力 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
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自然
人为
降水丰富且集中、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风力较大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 耕作层土壤流失、土层变薄、保水蓄水能力降低、旱 情或山洪加剧 侵蚀加剧,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 泥沙沉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湖泊淤浅,调 洪蓄洪能力降低,增加洪涝发生频率
侵蚀区


原 因
自然 人为
气候干旱少雨,风化和风力作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耕作而造 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达标检测
自主学习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常见的生态破坏
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 土地沙化、森林枯竭、 草原退化 ,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 2.土壤侵蚀加剧 (1)概念:土壤侵蚀加剧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 人为因素 的加入 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后果: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后,土层变薄, 保水、蓄水 能力降低,干 旱时易加剧 旱情 ,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容易诱发山崩、 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 洪涝灾害 的发生频率。
海平面 (3)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造成______ 上升 ;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______________ 农业和自然生态
系统 ;四是影响 人类健康 。
(4)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有对 农业的影响 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3.臭氧层空洞 (1)臭氧层破坏: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具有非常强的吸收 太阳紫外线 的功能, 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人类大量排入大气中的 氟利昂 等。目前发现南极上 空已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