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寻梦的路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在寻梦的路上
求学大胆行――走进美丽的知识殿堂
1997年初中毕业后,我读了如皋师范。

那是一所百年老校,古朴而典雅,一进五堂,曲径通幽。

满墙绿油油的爬山虎让九月热烈的阳光温柔了些许,如此优雅的环境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于是,我踩着小巷中的青砖开始了我的师范生活。

我规规矩矩地遵循学校的安排,早读一边听着普通话磁带一边努力地跟着练习。

中午是固定的三字练习(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

晚自修前收听学校学生广播台节目,或者是器乐练习。

师范里并不缺少音乐,甚至有些泛滥,你随处都可以听到小提琴,二胡,琵琶……吱呀吱呀的声音,你也可以随处看到毫不顾忌“啊啊”苦练发声的身影。

我就特别喜欢在黄昏时分,从宿舍赶到教室的路上,远远地看到走廊上一字排开的人儿,拉着《小夜曲》,拉着《梁祝》,拉着《赛马》的,甭管跑调不跑调,那气势足以让人心生澎湃之情,总觉得这是校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7点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方面接受纯正普通话的熏陶,一方面了解时事政治。

双休日中的周六上午按规定必须进行基本功训练,其余时间就自由地泡在阅览室、图书馆、琴房里了。

师范的号召是,基本功就是你的一张无形的名片。

教我们书法的是“苏北三怪”之一的闵杰老师,他那口如皋普通话上起课来特别好玩。

至今还记得他教“心”字,把弯钩比成碟子,三个点比成三只虾在碟子里蹦。

他要求我们每天写一页钢笔字和毛笔字,每周给他检查一次。

每人一块小黑板,粉笔字每周当场写给他看一次。

闵老师平易近人,没架子,不管哪个学生递给他一支笔,他都一笔一画地示范给你看,毫不含糊。

宋新玉老师教我们普通话,人长得漂亮,说话也好听,常常用好多绕口令来教我们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寓教于乐。

我就读的这所师范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学生毕业前必须至少发表两篇文章。

为了这个我没少费心思,那时没有网上邮箱,都是邮寄,买信封都是一打一打地买,贴邮票往编辑部寄,现在想想那精神还真有点百折不挠。

师一教我们写作的是倪丽霞老师,身体不太好,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我记得,她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当你们还紧紧抓着
夏的尾巴时,我已走到秋的深处。

”当时,我觉得从来没有
听过这么有文学味的话,不由地爱上了这位女老师,爱屋及乌地喜欢她的课,喜欢上了写作。

后来,教我们写作的是青年评论家徐晓华老师。

现在在省作协,亲切而有才气。

她总是先让我们写,随意写,不命题,批改后先在班上表扬写得好的学生,然后对我们的文章细细点评,表扬文章中的亮点,
细细指出文章的缺点,提出她的意见供我们参考。

她还总能找出类似风格或题材的名家名作让我们比较鉴赏,发现我们自己的文章与大师相比缺少的那份“神”。

我还惊奇地发现
凡是徐老师觉得不错的文章,说可以投稿的文章,后来基本上都发表了,毕业时发表的文章远远超过了学校规定的数量。

还有很多老师,他们或儒雅大方,或睿智幽默,风格各异。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次开学的第一课都要和我们谈读书的意义,并给我们列出一长串的书单。

让我们去图书馆借阅。

还有很深的感受是老师上课基本用不着讲稿,更用不着教材,很多东西教材上根本就没有。

我想,没有深厚的积淀是做不到这样潇洒自如的。

程然老师就是一位很潇洒倜傥的老师,教我们外国文学,侃侃而谈。

喜欢听他讲课,喜欢听他给我们讲故事,每讲完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的文学就布置我们看一本书,然后下一节课把桌子围成椭圆形,沙龙讨论阅读心得。

因着这样充实快乐的师范生活,我努力为自己编织着美丽的教师梦,以学生党员和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了。

求教向前冲――踏上神圣的育人课堂
2002年我参加工作,带着年轻的梦想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我期待着用自己的热情去浇灌那些可爱
的花朵:我幻想着用自己毕生的心血让这些花朵绽放最美……
我用学生时代的成绩换取了学校的信任,领导交给我两个班语文教学和一个班班主任的工作。

我自以为有了优秀的学业和对教育的一片热情就可以在教育事业上稳操胜券。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有一段距离。

记得我做教师的第一节课,心情异常紧张,生怕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像没头的苍蝇一样翻教参,找范例,好不容易备好了一课,在前一天晚上把教案背了一遍又一遍,背完了又担心时间不够用,又担心时间多怎么办,紧张得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上课我几乎就是将教案背出来给学生听的。

教案上洋洋洒洒的内容二十来分钟就被“噼噼啪啪”地讲完了,一看手表还有二十多分钟。

不知如何打发,“冷场”十分尴尬,无奈之余只好生硬地让学生阅读课文。

让我更伤心的是,课后问学生是否理解我讲的内容,学生们直摇头,课代表大胆地说:“老师,你讲得很多,有时绕来绕去,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平生第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这才感觉课没有想象中好上,梦没有编织的美。

我知道自己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就向同组的陈斌斌老师提出请求――听他一节课。

陈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课上,我像摄像机一样仔仔细细记下来陈老师的每一句话,包括他的神情姿态,并在我的课堂上全盘翻录给了学生。

可是,我要一直这样吗?迷惑开始困扰着我。

后来,学校安排新分配的老师拜师学艺,与经验车富的优秀教师“青蓝结对”。

我的师傅是汤亚宗老师,南通大市
骨干教师。

怎样提问,怎样过渡,怎样评讲,在汤老师的指导下,我渐渐找到了上课的感觉。

按照惯例,校领导和同组的老师要听我一节过关课。

我精心准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并请师傅帮我指点修改教学设计,师傅鼓励我只要大胆放开地表现自己,学生就会学得快乐,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汤老师的这番话对初为人师的我来讲就是莫大的支持,也坚定了我的信心。

能让学生快乐地学语文,成为我初为人师时最单纯的追求。

课堂上,我用范读、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领略百草园的风光。

下课时老师们走出教室时留下的微笑,缓解了我紧张的心情。

师傅OK的手势让我如释重负。

王新华校长笑着说:“好好努力,很不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预言,为我树立了做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目标。

交流时,我拿着本子恭恭敬敬地把同组老师的建议一条一条记下来,反思我的课堂,时时提醒自己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就这样,我每天认真备课,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步骤清晰,教学内容具体。

一个月下来,学生的月考成绩遥遥领先,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沉浸在喜悦和满
足中。

可是好景不长,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后,我的优势几乎没有了。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不停地自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我的课堂没有生命吗?答案不问自明,只是我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

迷惑的狂潮再次袭击我。

求实勇敢闯――投身广阔的教研天地
困惑之余,我想到发挥我的普通话优势。

因为教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时,看到文中的那两位国文老师之所以给于漪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就在于他们或身心投入或激情澎
湃的朗读。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在研究中也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直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同时,教师正确的示范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矫正字音,规范断句,把握情感,起到一个引导示范的作用。

想到这些,我决定通过我的范读领着学生徜徉于朗读的世界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本是一个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就让感受和体验从朗读出发吧!驻扎在早读课这个朗读的主要阵地上,让学生们渐渐地爱上了朗读,爱上这门感性的学科。

可是光靠热情不行,好的课堂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是舵手,方法就是罗盘,好舵手加上好罗盘,才能把学生引渡到胜利的彼岸。

这时,我想到了师范学校里的特级教师姚娘强的“一点突破法”。

我认真研读了
姚老师的专著,并做了笔记,从中吸取了有益的教育经验和精神营养。

经过认真分析,我开始在我的课堂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

正好辅导区在我校举行教研活动。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课,课题是沈从文的《端午日》。

我仔细阅读文本,觉得
这篇文章非常适合用“一点突破法”来设计思路。

于是,我从总结全文的最后一节作为“一点”人手“突破”对全文的学习,课堂效果非常好。

我和学生都沉浸在湘西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和湘西人们一起赛龙舟,追鸭子,享受到了阅读的自由和快乐。

今年9月,我参加县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从选题到制作课件,都费了不少脑筋。

因为这是教育技术能力竞赛,必须突出教育技术这方面。

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我思来想去,最后定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七颗钻石》。

我精心设计了“童声童气读童话”、“津津有味品童话”和“放飞想象写童话”三个环节。

其中最得意的是在“童声童气读童话”这一环节中,我把《七颗钻石》的动画声音抹掉,让学生为无声动画配音,大家着实过把演员瘾。

我把教学设计和课件刻录成光盘交上去之后,就忐忑不安地等待比赛结果,
因为这只是初赛。

23号接到通知,我幸运地进人了决赛,时间在27日。

我暗自欣喜还有四天准备决赛,足够了。

事情偏偏这么凑巧,当天傍晚又接到通知,28号县语文学科基地成立,我要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我当时就懵了,作文指导课可不是什么好对付的主儿。

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时间这么紧,竞赛不敢懈怠,作文指导课也不敢掉以轻心,心想着总不能在全县语文老师面前太丢人啊!放下包袱,调整思路,投入“战斗”。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教育技术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作文指导课也顺顺当当地上下来了。

求精坚韧钻――致力幸福的科研境地
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绝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善于学习,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

我特别喜欢莎翁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坚信书籍能给我阳光,予我翅膀。

我买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文本细读》、《名作重读》等书细读,订阅《名作欣赏》、《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杂志。

我期待自己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我规定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把书看完,并
且做好读书笔记,期刊和书籍上留下了一次次阅读圈画的痕迹。

书橱里的小说渐渐给教育书籍让位。

后来,我还学会了上网淘书,只要在别人文章或博客中出现的书名,我就去淘来看看。

买的书多了,看的书多了,就禁不住自己也手庠。

我记得发表的第一篇教科研文章是《积累:作文的源头活水》,虽然只是在县级杂志发表,但这足以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有了良好的开始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把教学中的一些精彩的小细节记下来,归类整理,成为后写教科研文章的素材。

之后我发表在《江西教育》上的《听花开的声音》就来源于日记的几个片段。

再后来:获奖、发表的就渐渐多起来了。

播种希望,收获喜悦。

2007年我和师傅被评为县“青蓝工程优秀师徒”。

2008年,我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县“优秀班集体”。

同年,我又有幸参加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

聆听专家的报告,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堂,和同伴讨论交流,让我再次感受到身为学生的快乐。

尤其是观摩了特级教师的课之后,聆听他们的教学感言后,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触动了我,我就像久居井底的青蛙忽然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蔚蓝天空。

惊诧、喜悦、激动,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

我在心底里默默崇拜着。

回来后,我钻研大量名师的实践经验及成长录,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待文本和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这建立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备课时,我开始强迫自己不看教参,必
须对文本反复阅读10遍以上,读出“深度”,读出“宽度”,读出“广度”,再查阅相关的资料,二者结合,有了自己的
理解后才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设计教学。

我总结经验:反复阅读、咀嚼文本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只有教师先用善感的心灵去触摸文本,先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文本内涵,先披文人情,才能引导学生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还有,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课后用笔记录下欣喜与困惑,写下教学反思,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也是为日后的教科研服务。

就像教育家朱永新说的,“教育
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我需要摆脱樊笼,不断地发现、捡拾、享受教学回馈的惊喜和幸福。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有很远要走,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要积累。

就像庄子寓言里面所讲的,“风积也厚,则其负大
翼也有力:水积也深,其负大舟也有力。

”唯愿:在教育的
路上,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