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向死而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为何沉思死亡
早期海德格尔试图显现 世界的本性,但是, 世界的本性,但是,此世界 是此在的世界,因此, 是此在的世界,因此,此在 规定了世界。 规定了世界。由于此在自身 立于本体论的区分之中, 立于本体论的区分之中,所 以,它已经被悖论所规定并 成为了存在与虚无的游戏之 所。此在是海德格尔的专用 术语,它用来指人, 术语,它用来指人,但又不 完全等同于人; 完全等同于人;它所表明的 是人存在于世界之中。 是人存在于世界之中。
“向终结存在”=向可 向终结存在” 能性存在 存在 可能性 →←- -→←-
• • • •
提前到死中去 向死而在 置之死地而后生 立足自身而在世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源泉的 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Thankyou! Thankyou!
存在到头存在不存在向终结存在向可能性存在存在可能性立足自身而在世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源泉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格尔哲学—向死而在
海德格尔( Heidegger,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1889-1976)
《存在与时间》 《论真理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本源》 《林中路》 《尼采》
对海德格尔而言,此在表现在情态、理解、沉沦, 对海德格尔而言,此在表现在情态、理解、沉沦, 其对应的是传统的三种模态: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其对应的是传统的三种模态: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从情态上说,此在存在且必须存在,没有任何根据;从 从情态上说,此在存在且必须存在,没有任何根据; 理解上说,此在存在且可能存在;从沉沦上说,此在存 理解上说,此在存在且可能存在;从沉沦上说, 在就是常人,即人的现实性。 在就是常人,即人的现实性。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整体性 规定为“ 规定为“烦” ,接着区分了烦 的不同形态: 操劳” 的不同形态:“操劳”与“操 心”,这两者必须回溯到烦自 烦在此不是为存在者之烦, 身:烦在此不是为存在者之烦, 而是为世界而烦。 而是为世界而烦。尽管烦作为 世界之整体的意义,但是“ 世界之整体的意义,但是“在 世存在” 世存在”的本源性并没有被揭 示,而此本源性正是走向死亡 的存在。因此要深思此在, 的存在。因此要深思此在,就 必须深思死亡。 必须深思死亡。
生存论的死亡概念
死亡是Dasein(此 死亡是Dasein( Dasein 最本己的、 在)最本己的、无所关 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 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 超不过的可能性。 超不过的可能性。
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 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向死而在就是向 一种可能性而在。 一种可能性而在。但是死亡这种可能性不同于任何事 物的可能性。在操劳中,事物的可能性是越少越好, 物的可能性。在操劳中,事物的可能性是越少越好, 直到实现了也就没有了可能性。 直到实现了也就没有了可能性。而死亡这种可能性不 能这样实现。 能这样实现。
什么是死亡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如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 子之手,与之偕老” 子之手,与之偕老”(《诗 国风· 击鼓》 经·国风·邶风 击鼓》), 我们总是说着生命的消失, 我们总是说着生命的消失, 而且不由自主的心情沉重起 但通常我们不谈论死亡, 来。但通常我们不谈论死亡, 因为死亡总与我们相关, 因为死亡总与我们相关,这 也正是我们心情沉重的原因。 也正是我们心情沉重的原因。
什么是死亡
海德格尔早期认为: 海德格尔早期认为:要深思 死亡就要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 遮蔽, 遮蔽,即不能把死亡简单地当作 一个事件;在此基础上, 一个事件;在此基础上,死亡的 本性才显现出来。 本性才显现出来。但此显现也是 遮蔽, 遮蔽,死亡的本性在海德格尔中 期思想中表现为去掉形而上学态 度对死亡的遮蔽。不仅如此, 度对死亡的遮蔽。不仅如此,海 德格尔晚期思想中死亡的本性又 被把握为聚集, 被把握为聚集,因此海德格尔死 亡思想自身相区分。 亡思想自身相区分。下面我们随 海格尔经验死亡。 海格尔经验死亡。
向死而在不是去实现 死亡,使它不再可能, 死亡,使它不再可能,而恰 恰相反, 恰相反,乃在于始终让这种 可能性保持其为可能性。 可能性保持其为可能性。所 以,虽然此在总有一天不再 存在,但它永远也没有“ 存在,但它永远也没有“存 在到头”的时候。 在到头”的时候。
只要此在通过“向终结存在” 只要此在通过“向终结存在” 而将死亡保持其为纯然的可能性, 而将死亡保持其为纯然的可能性, 它的存在就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逐 渐暗淡褪色乃至消逝殆尽, 渐暗淡褪色乃至消逝殆尽,而于每 时每刻都是能在。 时每刻都是能在。
向死而在
流俗的死亡观: 流俗的死亡观:存在到 头。 他人之死: 他人之死:死亡是不可 经验的。Dasein(此在) 经验的。Dasein(此在) 试图借助于他人之死补 足自己的经验, 足自己的经验,但死亡 是不可替代的。 是不可替代的。死亡是 最本己的可能性。 最本己的可能性。
有人死了
Dasein(此在)沉沦于世, Dasein(此在)沉沦于世,将其存 在和责任交付给了“ 在和责任交付给了“Das Man” 常人或大众)。 )。现在它同样将死 (常人或大众)。现在它同样将死 亡也交付给了“常人或大众” 亡也交付给了“常人或大众”去替 它承担。 它承担。 Dasein在世当然希望有“ Dasein在世当然希望有“常人或大 在世当然希望有 替它生存、筹划和选择, 众”替它生存、筹划和选择,但是 面对死亡, 有人死了” 面对死亡,“有人死了”却实际上 意味着无人死了。 意味着无人死了。因为常人或大众 查无此人” “查无此人”。 由此道出了Dasein沉沦的“秘密” 由此道出了Dasein沉沦的“秘密”: Dasein沉沦的 逃避死亡。 逃避死亡。
由此可见,当且仅当此 由此可见, 在通过“向终结存在” 在通过“向终结存在”即 向死而在” “向死而在”而保持自身为 可能之在时,此在“终结” 可能之在时,此在“终结” 于可能性, 于可能性,它无时无刻不是 一个能在之整体。 一个能在之整体。
“存在到头” 存在到头” 存在 ------→∣ →∣不存在 ------→∣不存在
常人式的沉沦的死亡观表现为一种在者状态的 线性的”的死亡观。此在只要活着, “线性的”的死亡观。此在只要活着,死亡就还没有 来临。作为悬欠于外的终结, 来临。作为悬欠于外的终结,死亡乃是在生存之外发 生的,只有存在到头才会遭遇到的东西。 生的,只有存在到头才会遭遇到的东西。
但是, 只要此在存在, 但是,“只要此在存在, 它就始终已经是它的尚未, 它就始终已经是它的尚未, 同样, 同样,它也总已经是它的终 结。死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 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 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 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 存在。 存在。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 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