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
A.小农经济B.手工工场C.商品经济D.精耕细作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个体农耕D.铁犁牛耕
3.《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语句,这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
A.氏族公社所有制B.井田制C.均田制D.封建地主私有制
4.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这表明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5.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只行亲属礼。
”这反映
A.封建等级意识的衰弱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租佃关系的深刻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6.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比例
西汉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3025541 62.9% 1122476 37.1%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我国瓷器珍品《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在英国佳士得拍卖行露面仅8分钟就被一神秘买家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走,成为目前已知的拍价最高的中国瓷器。
该瓷罐烧制时间可能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8.“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诗句描述的是
A.唐朝长安B.北宋汴梁C.元朝大都D.明朝应天府
9.《梦粱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
”该材料
A.表明当时商业化市镇已经普遍兴起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是宋解除市的时空限制的直接证据D.表明此时杭州的商业化职能已经增强
10.官营手工业西周起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1.汉唐两代都规定,居住在城市的商人,须著录特殊户籍,称为“市户”,非“市户”不准入市设铺营业。
这反映了
A.官府垄断商业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政府限制商业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12.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机工”是
A.资本家B.雇佣工人C.奴隶D.地主
13.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这个观点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的
A.可能性B.偶然性C.必然性D.突发性
15.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所谓“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紧随西班牙之后崛起……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
”该国被称为A.海盗国家B.海上马车夫C.瓷器之国D.香料之国
17.18世纪中后期,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在英国发生,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18.下列关于19世纪末出现的“大企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规模不断扩大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殖民地半殖民地出现民族工商业D.第二次工业革命
2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1.甲午战争后,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其客观上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其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清政府设立商部积极推动工商业
C.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D.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促进
2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和1927—1936年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较迅速的发展。
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24.“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25.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C.洋人发明的火车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
26.《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27.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
“这种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工业国有化
28.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分配制B.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C.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29.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斯大林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30.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
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引起了政治危机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第II卷(共4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
北、湖南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1)据材料和所说知识,分析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
(4分)你觉得材料一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分)
(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4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
(4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4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
(3)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