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B.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韩愈)
C.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
D.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二、基础知识综合
2 . 阅读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病逝。
这位在梁实秋眼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才子曾参与台湾轰轰烈烈的“保卫文言文”运动。
他说:“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我们不读古诗词,不读古文的话,()会成为没有记忆的民族。
”大陆出现了许多提倡传统文化的节目,比如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等。
余光中评价:“大陆已经是中国文化的发言人,走上了正途。
希望每一个大陆人都对中国传统有很深的了解,这对大陆下一代来讲是很幸福的事情。
”
(1)请提取划线句子的主干。
(2)请你在()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三、字词书写
3 . 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格言。
力学笃行持之以恒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赞赏的中庸
《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
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
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
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
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在实质上遭到了破坏。
而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因为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
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
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
对孔子的这段话历来有很多争议,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
但其实孔子的意见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
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
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
当然,中国古来有“大义灭亲”之说。
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维护亲情的必要。
所以孔子谈论“父子相隐”的道理,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
你不能说孔子不反对偷羊,但这和“大义”毕竟还有很远的距离。
“文革”年代官方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在床上关了灯都不敢放胆胡说,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意思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
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
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
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用现代法律的概念来说,就是在不能表达本人真实意志的情况下签订的文书不具法律效果。
上面说的三件事,性质都有些不同,但都表现了孔子的一种性格特点、思想特点,就是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来看待道德问题。
我对孔子,不像有些人崇敬得那么厉害,但很喜欢他的温厚与看重常情常理,觉得这是一位好老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曾经发过一些非常重要的议论,其中一点,是健康的道德必须建立在正常的人情、人性的基础之上。
回头看孔子,他并不很背离这个道理,儒家理论,有许多是到了后来才演化得苛酷乃至奇怪的。
4 . 下列对于子贡赎人一事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鲁国有对赎人者给予补偿的政策,这项政策是为了鼓励鲁国人赎回那些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B.孔子赞同、维护鲁国关于赎人的政策,他认为子贡的"子贡赎人行为"既破坏了鲁国好的政策,又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
C.子贡赎人却不接受政府补偿,孔子认为这并不高尚,因而批评子贡的做法。
D.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可能会导致鲁国人逐渐变得冷漠,不再像以前那样热心于赎人。
5 . 对于“孔子赞赏的中庸”特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道德标准,不将道德本身作为追求目标。
B.认为亲情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不顾亲情会给社会伦理带来很大损害。
C.认为不是本人真实意志的承诺,可以不用履行。
D.随着封建社会制度发展成熟,它逐渐演化得苛酷甚至奇怪。
6 . 最能体现本文的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A.表现孔子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来看待道德问题的思想。
B.说明孔子的意见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
C.说明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D.表现孔子是温厚的好老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
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
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
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
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中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
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
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
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
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
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革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
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们“大喘气”的结果。
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技还有个不利于“美客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
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
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
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
直到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总之,种种自身的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
7 . 下列列对荔枝“红颜易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但可以阻止宝贵的水分从这些空隙中跑出去。
B.荔枝売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物质会使荔枝颜色变深。
C.荔枝的“大喘气”会使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含量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D.荔枝会释放乙烯把自己催得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
8 . 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概括了荔枝“红颜易逝”的特点,同时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文章的第5段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荔枝的呼吸强度大。
C.文章第6段的画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强调荔枝释放乙烯,是它不易保存的最主要原因。
D.本文在语言方面除了准确、科学外,还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
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鲜。
据蔡裏的《荔枝语》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简,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
这样一来,荔枝能保存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五、句子默写
10 . 填空。
(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3)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__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6)_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心酸,流露出内心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 . 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12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俄而:____
(2)雪骤:____
(3)何所似:____
(4)差可拟:____
13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14 . 在《咏雪》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七、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①之。
奴曰:“汝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②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③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释)①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
②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③筇(qiǒng):竹杖。
屐:登山用的鞋。
15 . 用“/”标出下面的句子朗读时的停顿(限标二处)。
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16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
17 .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谢御史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诗歌鉴赏
18 .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A B C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
九、名著阅读
19 . 名著阅读。
行者闻言满心欢喜,喝退了土地山神,却现了本象,跳下峰头,对八戒沙僧道:“兄弟们放心,再不须思念,师父决不伤生,妖精与老孙有亲。
”八戒笑道:“哥哥,莫要说谎。
你在东胜神洲,他这里是西牛贺洲,路程遥远,隔着万水千山,海洋也有两道,怎的与你有亲?”行者道:“刚才这伙人都是本境土地山神。
我问他妖怪的原因,他道是牛魔王的儿子,罗刹女养的,外号圣婴大王。
想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宮时,遍游天下名山,寻访大地豪杰,那牛魔王曾与老孙结七弟兄。
一般五六个魔王,止有老孙生得小巧,故此把牛魔王称为大哥。
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
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
”正是:未炼婴儿邪火胜,心猿木母共扶持。
毕竟不知这一去吉凶何如,且听下回分解。
(节选自《西游记》)
(1)文段中所提到的圣婴大王的乳名叫什么?他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了什么本领?
(2)鲁迅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既有神性又具有人的情感。
请以孙悟空为例,写出孙悟空身上的神性和人性的表现。
十、作文
20 . 根据材料和要求作文。
成长,指长大,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稳重的一个过程,它是生命存在的必然。
成长,经历着成功与失败,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无终点。
要求:①认真阅读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类或论述类文章。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1 . 请以“浸润”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基础知识综合
1、
三、字词书写
1、
四、现代文阅读
1、
2、
五、句子默写
1、
六、课内阅读
1、
七、课外阅读
1、
八、诗歌鉴赏
1、
九、名著阅读
1、
十、作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