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如何构建“生命”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如何构建“生命”课堂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历史课程应该彰显其教育功能,使历史课堂成
为生命化的课堂。
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
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命课堂;构建
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知识。
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新课程改
革的背景下,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使历史课程凸显公民教育的功能,
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奉行“填鸭式”的教育,初中教
学变成为应试教学服务的纯功利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使课
堂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这一特性,
决定教育要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不断完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生,因此,新课程下应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奏响“生命”的主旋律!
一、“生命”课堂的核心理念
生命课堂的理念首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善待学生的差异性,尊重
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现实教学中更多的却是扼杀学生的个性,用统一的尺子来衡
量学生,把学生锻造成工业文明中的标准件,忘掉了教育的真谛。
“生命”课堂要
求我们学会真心与学生进行自然地交流、对话,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思,思中有
所得,充分展现其本应有的自然状态,并在这种自然状态中,将他们的本性充分
展现,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其次,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
当学生失去了表
达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失去了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的权利时,学生是痛苦的。
在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必要的
前提。
二、历史“生命”课堂的特点
1.历史“生命”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传统教学往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
状况,事先设计好教学步骤和教学程序,然后依据教学设计完成教学。
因此,传
统的教学是预设性教学,忽视了课堂随时会出现的新情况。
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
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就不可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
更重要的是我们用设计好的程序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是不易被学生接
受的。
历史“生命”课堂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
要求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
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历史“生命”课堂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
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
是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
因此历史“生命”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生成性课堂,学
生通过师生平等式的对话,通过探索、体验、实践,在自己已有的经验、观点、
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观点、知识和技能。
2.历史“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传统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
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读书死”。
传统教学忠诚于学科,但背弃了学生,几乎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现有水平,把教学看成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成了统治者。
这种
教学实质上就是“知识专制”,教师的任务似乎是把传播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处于教育的边缘。
“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
生的对话。
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生在对
话中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
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
策略,对话本身就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等培养与形成的土壤,对话就
是教育本身。
3.历史“生命”课堂是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课堂现实社会中不是把教师这个职
业看成一味地付出的职业,就是看成为生计而工作的职业,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
悲哀。
对教师而言,课堂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因此历史“生命”课
堂也是教师彰显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教师体会职业带给自己的内在生命价值与生
活的欢乐,在不断增殖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幸福和充实,懂得自己的高尚与尊
严就在于是用生命点燃生命,教师的幸福与欢乐就在于他是用生命享受生命。
三、如何构建历史“生命”课堂
1.改变教学观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生命课堂的新理论传统课堂是建立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上,强调刺激---反应。
“生命”课堂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
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
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
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
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
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
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
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生命活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成
为生命课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
富有创新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
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促进认知、情感与
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我们可以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进行整合,利
用现代的网络让学生看到课文中未曾提及的丰富多彩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展现丰
富的音像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
历史,陶冶性情。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探究中获取真理。
我们也可以
给学生以时间让他静静的阅读、深深的思考。
总之,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让学
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给学生一片生命的绿洲。
3.改变教师的角色,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构建生命课堂必须创设一
个生命化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让课堂成为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课堂。
首先
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教师应该由一个控制者、权威者、知识的传播者变成
的学生的朋友、学习的顾问、合作学习的同伴、学习的指导者、平等的对话者。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
育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
在课堂提问中,应允许一部分
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
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
要宽容学生的过错,容忍学生的“挑衅”。
现代教学观把犯错误视为获取知识的必
然过程,教育者也就理所当然在课堂上要竭力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要爱护他们
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心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
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如果我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顾情面,横加指责,就会扼杀学生创造的激情。
在充满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自由、健康、快乐地
成长。
总之,研究探索构建“生命”的课堂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要不断学习、不
断实践,真正让学生在生命化课堂中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从而让学生在历史
课堂乐园中享受生命、成就生命,在学生享受生命快乐的同时也享受作为一名教
师应有的快乐!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五中
邮政编码:456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