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相比翼,热点重点共生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能力相比翼,热点重点共生辉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阳店一中闫向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在八月酷暑中我们济济一堂,召开了这个试卷分析及教材研讨会。
下面,由我本人对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八年级历史试卷做以简单的剖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总体评价:
1.题型设置,直面中招。
这份期末调研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其中,第1-20题为选择题,第21、22、23、25题为材料解析题,第24题为历史小短文写作,题量适中,题型全面,符合中招基本模式。
特别是第24题,开八年级历史小短文写作之先河,体现出与中招考试紧密接轨之趋向,未雨绸缪,先行一步,为今后七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2.考察面广,双基并举。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共21课,本试卷涉及到其中的17节课。
同时,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体现出对双基考察的并重,让知识与能力比翼齐飞。
3.突出重点,关注热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实际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其中前三个单元依次介绍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后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方面的建设成就。
本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对应的恰恰就是上述两个重点,思路非常清晰。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美国重返亚太,中美之间利益的博弈使中国外交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本试卷第22、23、24、25题的全部或部分关乎到新中国的外交,份额之重,前所未有。
4.能力立意,试题灵活。
能读懂材料,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本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受能力立意的影响,本试卷试题的难度略微偏大,绝大多数学校的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成绩不容乐观,80分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年级人均分也很难突破60分的大关。
由此看来,目前我们学生的历史水平与时代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全体同仁重任在肩。
一言以蔽之,本试卷以课标为依据,以中招为指南,以现实为参照,稳中求新,锐意进取,无疑是一份凝聚了命题人心血的成功之作,带给我们清凉的思考,还有无言的鞭策。
二、微观解读:
但凡真正的研究,都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拿着“显微镜”。
我国先秦时代的典籍《吕氏春秋》也早就提出:“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下面我尝试着把这份试卷分别从出题和答题两个层面进行微观剖析,以期对大家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各试题考察的知识点、考察的能力以及考察的节次
题号考察的知识点考察的能力考察的节次
1就业制度的变化分析理解能力第21课
2服饰的变迁分析理解能力第21课
3就业制度的变化分析概括能力第21课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分析概括能力第21课
分析理解能力第4课5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
布
6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
第5课
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概括能力第1-3课7建国初期巩固新生政权
的三大措施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分析理解能力第1课
历史意义
分析理解能力第1课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历史意义
10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分析理解能力第1课
11抗美援朝的意义分析理解能力第2课
12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理解能力第3课
13对一国两制含义的理解分析理解能力第12课
14对一国两制的评价分析理解能力第12课
15改革开放后的创新举措分析判断能力第9、11课
16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分析判断能力第8课
分析判断能力第6、8课17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之比较
18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成果第5、9、10、
11、12课
19经济特区的创办分析判断能力第9课20中国加入WTO的意义分析判断能力第16课21(1)袁隆平的突出成就第17课2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概括能力第9课
21(3)我国农业发展成功的经验及事例分析归纳能力第3、5、7、
19课
22(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最根
本特征
分析概括能力第15课
22(2)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
外交成就
分析归纳能力第15课
22(3)20世纪70年代我国出
现建交高峰的原因
分析归纳能力第16课
22(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
国外交的新特点及事例
分析概括能力第16课
23(1)新中国建设成就分类分析能力第4、15、16、
17、19课
23(2)中美关系正常化分析概括能力第15、16课23(3)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第17课
24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历史小短文写
作能力
第2、16课
25(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
原因及作用
分析归纳能力第15课
25(2)20世纪70年代我国出现建交高峰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
第16课
25(3)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
点
分析概括能力第15、16课
观察以上表格以及链接的柱状统计图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第一,整份试卷除过第6、18、21(1)题,再也找不到单纯考察知识的试题,而能力考查几乎无处不在;
第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9课《改革开放》、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以及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4节课出题次数均高达4次。
命题人为何对这4节课青睐有加?仔细一想,也不难得出结论: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两个最重要的节点,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又最能直接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果。
至于外交,那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可以让我们
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
2.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以及失分的原因
(调查统计对象为阳店一中八年级总分前六十名的学生)
题号学生答题情况失分原因
225人做错误将表象当实质
820人做错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抗战胜
利的历史意义,混为一谈。
922人做错
1242人做错绝大部分考生不懂“民生”一词的含义。
1340人做错只见“一国两制”的灵活性,忽略其秉持的原则性。
1532人做错大部分考生对“选是”“选非”没看清;也不排除部分考生对“政企分开”这个概念一头雾水。
1835人做错邓小平理论大致包括哪些方面,学生心中不甚明了。
1926人做错抓不住判断的关键词“1979年”
2041人做错什么叫“规则或制度开放”?学生没见过,估计绝大多数老师也没讲过。
那么这个题超标了?不!看看课本第84页的“自由阅读卡”诸位就明白了。
综上所述,选择题学生失分较多的主要有第2、8、9、12、13、15、18、19、20等九个题,失分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学生对部分历史概念和术语认识模糊。
比如,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根本特征,一国两制的原则性,什么叫“民生”、“政企分开”、“制度或规则开放”等。
第二,学生做题技巧的欠缺。
比如,第19题学生抓不住关键词“1979年”,不知道历史的第一构成要素是时间,做选择题时判断的第一依据还是时间。
第三,教师平时总结不到位。
比如,第18题邓小平理论大致包括哪些内容。
题号学生答题情况失分原因
21(3)部分学生能写出依靠政策调
整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几乎无人想到依靠科技
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
学生不知道第(1)(2)题
的问题设置已经为第
(3)题提供了解题思路。
22(1)一半学生把“独立自主”答
成“和平共处”。
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普
遍偏弱;教师在新课讲
授时没有引导学生分析
课文的题目“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的两层含
义。
22(4)几乎所有学生答不出“多边
外交”这个名词。
课本上没有这个提法;
老师,可能也未拓展。
23(2)绝大部分考生把“过去我们
曾经是敌人”简单等同为抗
美援朝。
大部分学生读书时心浮
气躁、一目十行,做题
时自然难免以偏概全、
似是而非。
23(3)列举文革时期两例科技成
就,全对的几乎没有。
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好
像人人知道,但另外一例很
多人都误写为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也有写嫦娥一号和计
算机网络的,甚至还有写武
汉长江大桥的。
①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
分期的时间,很多学生
没记住;②对于文化大
革命,过去经常把它说
得一无是处。
近二三年,
学术界突然发现我们现
在很多引以为傲的科技
成果,其实都是在文革
中奠定基础的。
对于这
个学术动向,很多老师
没能及时关注并告知学
生。
2426位考生没写题目,22名考
生虽然写了题目但不准确;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写不出前
后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以前没有做
过历史小短文写作训
练。
25(1)原因和作用,学生归纳不到
位,4分只能得一两分。
命题人给的答案,站得
太高,严重脱离了学生
实际水平。
25(3)均答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而非出题人所要的“原
则的坚定和政策的灵活”。
学生脱离材料做材料解
析题,忘记了材料解析
题的初衷。
综上所述,非选择题学生失分较多的有第21(3),第22(1)、第22(4),第23(2)、第23(3),第24,第25(1)、第25(3)等7个题,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做题经验不足。
比如不知道第21题(3)和21题(1)、(2)之间暗藏的铺垫关系。
其实,谈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不外乎科技和政策(吃饭找“两平”——袁隆平和邓小平)两个方面,而这恰恰就是21(1)和21(2)的考察视角。
第二,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亟待提高。
比如第22(1)、第22(4),第25(3),绝大多数考生总结不出所问的“最根本的特征”、“新的特点”、“突出特点”。
第三,学生读书不认真。
比如,第23(2)题,这个问题课本第80页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中讲得很清楚,只可惜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时心浮气躁、一目十行,所以他们犯这种以偏概全、似是而非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四,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和强调不到位。
比如,在第15课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题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两层含义;又比如在第16课当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完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建交高峰的原因后教师只是口头总结了一番而没有要求学生把这些写在课本上;再比如在第16课讲到21世纪初中国承办APEC 会议加入WTO时教师没能适时指出这就是“多边外交”。
第五,教师对学术新动向、中招新动向关注不够。
比如,第23(3)题列举文革的科技成就和第24题的历史小短文写作,假如学生平时训练有素,结果肯定大有不同。
三、教学建议:
各位同行,各位朋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针对本份试卷的命题特点和学生的失分原因,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与时俱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换句话讲就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领头羊”,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所以,一个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思接千载,耳听八方,及时关注社会和学术热点,敏锐把握中招考试动向,与时俱
进,自强不息。
新中国的各方面建设成就是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中永远的重点,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的最好教材。
新中国外交成就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它的热度今后只会有增无减。
学术界的昨天就是教育界的今天,很多若干年前在象牙塔争论不休的东西,今天已经堂而皇之写进了教科书。
至于历史小短文的写作,最好从七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练习,思维再超前一点,不妨让学生学写历史小论文。
第二,不偏不倚,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知识是什么?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用盖房子打个比喻,如果知识是建筑材料,能力就是建筑技术。
材料和技术,对于盖房子而言,是一样都不能少的。
第三,尽职尽责,把每一次引导和拓展做到位。
教育本质是根的事业,一个称职的教师,他的心必须往下扎才能汲取到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
深入浅出,去讲清每一个历史术语和概念;集思广益,去做好每一个知识归纳与拓展。
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请坚信,成就学生的同时你一定能成就自己。
第四,大量刷题,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走出“精讲”的迷梦,一个游泳教练无论讲得多么透彻也代替不了学员自己在水中的扑腾;打破“精练”的谎言,蚕不吃足够的桑叶怎能长大蝶变?真理其实都很朴素,真相其实都很简单,真经其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五,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真正兴趣。
学生不爱历史,教学好似逆水行舟;学生喜欢历史,教学就如顺风扬帆。
我的经验是引导学生多读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记,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历史电影和历史电视剧。
这些血肉丰满的通俗读物看多了,学生才可能会爱屋及乌,去研究历史教科书和历史学术著作,以便进一步获得和他们的历史老师坐而论道的资格。
其实我的这份试卷分析,从本质上讲也是和大家的一次坐而论道。
对与不对,当与不当,权当抛砖引玉。
祝大家在新的学期工作别开生面,事业再创辉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