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诞生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合集下载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新四军的由来阅读精选(1):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

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

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

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

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

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

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

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持续和皖南的联系。

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直抵上海郊区。

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

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

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第一、新四军前身——内战时期: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和共产党血肉相关的、大部分团营连干部是共产党员、并且全部政治工作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部队,参加了北伐,卓著勋绩,功高威远。

大革命失败后,整个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投降了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独立的来领导这个革命,由叶挺、周恩来、贺龙等同志组织举行了南昌暴动——大革命退兵的一战,继续保持中国反帝传统。

从此,由国共合作进到共产党单独领导,继续深入这个革命到农村中去,进行深入的土地革命,并创建工农武装。

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失败以后,带一千多农民到井岗山与朱德同志会合.组织红军第四军,并建立根据地,高举红旗,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时代的游击战争(从一九二七年南昌暴动开始,到一九三O年彭德怀同志进攻长沙为止:嗣后即转为大规模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国内战争).一九三四年苏维埃运动和土地革命受着损失以后,红军主力部队举行万里长征,留在以江西为中心的各个游击区域单独奋斗,坚持阵地。

从一九三四年到抗战爆发二年零八个月,算三年,这就是新四军产生的最近的历史(主力部队九万八千人开始长征。

留下的主力师——二十四师三个团,每一连有一架机关枪。

每一个团有重机枪迫击炮,计留在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地方的武装游击队有三千多枝枪,以江西为中心)。

当时在江西组织了中央分局来主持。

长征军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离开,国民党于是年二月以大兵围剿,图彻底肃清中央苏区。

红二十四师主力被包围,游击队被歼灭,于是退出苏区,转到南岭山脉,重新组织游击战争。

当时方志敏负责赣东北游击区,黄道负责闽北区域,粟裕负责浙江区域,闽东由叶飞负责,闽西游击区域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负责,湘赣由谭云宝负责,湘鄂赣由傅秋涛,钟期光、张藩负责,赣南由陈毅、项英负责。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可是顽固派认为这个合作,只能是和西北朱毛率领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真正红军合作,而拒绝和南方游击队合作,并且进攻更加厉害;从一九三七年春天三月至五月,是清剿最严重的时候。

铁军出山

铁军出山

铁军出山作者:廖述江来源:《老友》2005年第08期“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国大地。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支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军队,冲出大山,奔赴抗日前线,驰骋于大江南北。

这就是号称“铁军”的新四军。

铁军由来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

新四军是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的,被称之为“铁军”。

肖克将军认为,在中国革命史上,铁军是一支“独负盛名、战绩辉煌的部队”。

下山集结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等领导下,在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三年游击战争后,红军游击队孤悬于祖国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各游击区之间几无接触,更使红军游击队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络,党中央于1937年8月1日发出的《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的指示》,游击队也无法直接得到。

对于全国政局的动向,只能从香港出版的刊物、国民党方面的报纸的报道中推测、揣摩。

“七七”事变爆发,游击区久经锻炼、政治敏锐的领导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时局的变化,了解到我党关于国共合作、联蒋抗日的主张,改编红军游击队为抗日武装的重大决策,绝大多数地区的党组织和游击队,先后开始与地方当局洽谈团结抗日,把游击队整编为“抗日义勇军”。

1937年9月底,项英到南昌,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达成协议,议定江西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

随后,项英、陈毅以中共中央分局名义发表了《告南方游击队的公开信》,正式传达党中央将游击队改称抗日救国武装的指示,要求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按时集中整训,听候改编。

在赣粤边,由杨尚奎、陈丕显等负责游击队的集中整训工作。

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游击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选择靠山近水的安全地带扎营。

新四军的故事

新四军的故事

新四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

以下是关于新四军故事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一、成立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省红军游击队正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打压和内部矛盾,这些游击队缺乏统一指挥和有效整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开始积极寻求改编和联合。

1937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以国民党军中的共产党员为骨干力量,同时吸收了许多原红军游击队员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

二、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迅速投入抗日战争中。

在战争初期,新四军在南方各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

随着战争的深入,新四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著名战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桥战役。

1940年春,国民党政府调集重兵进攻新四军在江苏泰兴黄桥的驻地。

新四军在陈毅等人的领导下,奋勇抵抗,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也使得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地位得以巩固。

三、国共合作与分裂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与国民党的军队曾有过一段时期的合作。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共关系的复杂化,国共合作逐渐破裂。

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得新四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后,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的限制和打压不断加剧,两党关系逐渐恶化。

尽管面临困境,新四军仍坚持抗战到底。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与国民党的军队展开了新一轮的斗争。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四、英雄人物和故事新四军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为掩护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

新四军

新四军
简史:
新四军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较大的红色部队,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政府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的指示,陈毅、邓子恢等游击区的领导积极展开统一战线工作。“铁军”名将叶挺出面与蒋介石进行联络,协商红军改编等问题。10月12日,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宣布,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军长为叶挺,副军长为项英,参谋长为张云逸,副参谋长为周子昆,政治部主任为袁国平,副主任为邓子恢,供给部长为宋裕和。为加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还决定成立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兼军分会书记为项英,军分会副书记为陈毅。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宣告成立。4月4日奉命着手改编部队,新四军共编为4个支队1个特务营。第1支队,司令员为陈毅,副司令员为博秋涛,参谋长为胡发坚,政治部主任为刘炎。分编为1、2两团,计2300余人。第2支队,司令员为张鼎丞,副司令员为粟裕,参谋长为罗忠毅,政治部主任为王集成。分编为3、4两团,计1800余人。第3支队,司令员为张云逸(兼),副司令员为谭震林,参谋长为赵凌波,政治部主任为胡荣,分编为5、6两团,计2100余人。第4支队,司令员为高敬亭,参谋长为林维先,政治部主任为肖望东,分编为7、8、9团和手枪团。军部特务营,由湖南、闽中等地游击队编成。全军共1.03万余人,6200多支枪。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坚持武装斗争,不屈不挠,队伍不断扩大,先后建立了以罗炳辉为司令员的第5支队,以彭雪峰为司令员的第6支队,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豫鄂挺进纵队,以及许多游击支队,创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苏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鄂中等游击根据地,为开辟苏北,继续发展华中打下基础。为适应斗争需要,194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总指挥部,任命叶挺、陈毅为正副总指挥。在叶挺抵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总指挥部指挥的部队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豫鄂挺进纵队;八路军第4纵 队;第5纵队。此时,新四军军部下辖第1支队:第1团、新1团;第2支队:第3团、新3团;第3支队:第5团、挺进团;江南指挥部:第1、2、3纵队。到1941年初,基本上完成了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项英、袁国平等领导同志牺牲,部队受到严重损失。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3日,新四军将领发布通电,宣誓就职。l月28日,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2月28日,新四军总部颁令,将全军扩大整编为7个正规师1个独立旅,连同抗大第5分校,全军共9万余人。整编后的新四军,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抗击敌伪的进攻,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1941年3月27日,中央决定组织新四军分会,由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赖传珠、饶漱石五人组成,以刘少奇为书记。7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原主任邓子恢调任为第四师政治委员。1942年 1月 3日,中央决定刘少奇回延安参加七大,新四军政委一职由饶漱石代理。11月1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任命谭震林为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4日,奉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实行精兵简政。精减后的新四军下辖:l师兼苏中军区;2师兼淮南军区;3师兼苏北军区;4师兼淮北军区;7师。新四军坚持了华中抗战阵地,全面深入地进行根据地建设。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代军长为陈毅,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为赖传珠,下辖苏浙军区、苏中军区、2师兼淮南军区、3师兼苏北军区、4师兼淮北军区、7师兼皖江军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华中我军在30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封锁、围攻下,抗击着敌伪强大兵力。对敌作战近两万次,毙伤俘敌31.7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五省的敌后根据地,我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31万余人,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四军

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军队。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建军。

新四军是主要由项英创建的,实质不受国民政府指挥的中共军事力量。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1931年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的一部分成功突围,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随后,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兼政委,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

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

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

全军共约1.03万人。

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新四军同八路军一样,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为“N4A”三字(即为新四军的英文缩写),背面是部队番号及佩戴者姓名,两军均为灰色军服。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辖三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

新四军简介

新四军简介

新四军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辖4个支队,共1.03万余人。

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第二次抗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叶挺被扣,项英遇害。

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

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粟裕任副军长(后),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同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与中共中央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同时组成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并成立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等军区。

至年底,地方武装和民兵发展到60余万。

1943~1944 年春,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清乡”,度过了困难时期。

1944年1月,浙东抗日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1944年7~8 月,第4、第5师各一部出兵河南,恢复豫皖苏边和豫南桐柏山抗日根据地,开辟嵖岈山豫中抗日根据地。

这一年,新四军各部队抓住有利战机,接连向日伪军发动攻势,进行了车桥、高沟、杨口和西进等战役战斗,歼日伪军5万余人,解放国土7400平方千米,彻底粉碎日伪军“清乡”计划,改善了华中斗争局面。

1945年春,新四军继续开展攻势作战。

1~8月上旬,各部队先后攻克阜宁、睢宁等县城及重要据点100余处,歼日伪军3万余名,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5年8月10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命令各抗日根据地武装部队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

新四军组建始末——纪念新四军成立八十周年

新四军组建始末——纪念新四军成立八十周年

■孟昭庚新四军组建始末——纪念新四军成立八十周年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它跟八路军同出一门,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的。

八路军是由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转移到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而成的,而新四军前身则是红军主力长征时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

这两支抗日大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二者有着共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南方红军游击队处境艰难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时,中共中央决定留下红军第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及地方武装共2万余人,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区坚持斗争。

红军主力突围转移后,国民党军像潮水似地涌进中央苏区腹地。

敌人以十几倍、几十倍的兵力优势,对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实施大规模的清剿、堵剿、追剿、驻剿,叫嚷着即使“挖地三尺”,也要“斩草除根”,妄图一举扑灭红军和苏维埃政权。

斗争形势空前严峻。

遵义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1935年2月的指示,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决定彻底改变斗争方式,将红军第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分散到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带转入游击战争。

但由于敌人进攻猖狂,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部队在分散突围过程中遭受巨大损失,留在苏区的一些党和红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和将领如何叔衡、阮啸仙、毛泽覃等先后在战斗中牺牲,瞿秋白、刘伯坚湖北武汉汉口大和街26号新四军军部(1937.11-1938.1)旧址纪念馆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在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上下功夫。

这样,学术研究才有活力,才能出切实管用的优秀成果,为同心共筑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由第一副会长徐承云、副会长兼秘书长仇学富主持。

各兄弟研究会学委会的领导、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论文作者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高级顾问韩星臣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会长杨朝宽、毋瞩远、王清葆、徐红、顾星、潘永明、孙建华、孙文富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还通报了首届优秀学术成果评选结果(见本刊第45页),对39项获奖作品和获奖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高一(13)班沈屹、任奇凡整理1、简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些,军装为德式军装,军帽上有青天白日徽,新四军军官服饰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服饰基本相同,部分军服由国民军提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共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2、发展成立: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军队的一部分成功逃脱,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新四军的诞生南方八地区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新四军的诞生南方八地区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新四军的诞生——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虽然接受了中共中央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拒下承认湘、赣、粤、浙、闽、鄂、豫、皖8省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的合法地位,仍调集重兵进行“围剿”。

“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当局虽停止了军事“围剿”,但企图通过“谈判,’改编来取消红军游击队,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1日发出的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下”,“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政权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但必须严防对方瓦解与消灭我们的阴谋诡计与包围袭击,”特别强调:各红军游击队“应保持过去十年来艰苦卓绝的革命传统,在新的条件下为执行党的路线而奋斗。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304页。

]随后,中共中央又针对谈判中出现的问题,多次指示南方各红军部队:要坚持独立自主,拒绝国民党派人来游击队任职;不能无条件地完全集中,游击队驻地应背靠有险可守之山地,不与国民党军队、民团混杂,不要移驻大地方,严防国民党的暗袭及破坏,避免重蹈闽粤边、湘鄂赣[闽粤边恃委代理书记何鸣,与国民党谈判后,率部近千人到漳浦城集中,于1937年7月16日被国民党军包围,除部分突围外,大部被解除武装。

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在改编时曾接受国民党派人任副司令等职。

]等地区的覆辙;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独立性,避免陷入右倾机会主义,指示要求各游击区的党和军队在与国民党谈判的同时,应在党内外、军内外大力宣传党的政策,说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教育全体军民认清国民党的阶级本质,对它可能采取的各种阴谋手段,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东南分局书记项英以及陈毅、曾山、张云逸等负责人分赴各游击队,贯彻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部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

党史微故事

党史微故事

党史微故事导语: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简短的党史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党史小故事一:今天给大家说说新四军的由来和新四军历史。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

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

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

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

1938年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集中改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

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指示设计新四军臂章。

当时,八路军曾佩戴有"抗敌"两字的臂章。

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受此启发,提议新四军臂章上画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两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心。

此臂章得到叶挺等新四军指挥员的认可,成了最初的新四军臂章。

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改换军服后,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

新四军简介 两党相争所诞生的陆军新编第四军

新四军简介 两党相争所诞生的陆军新编第四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新四军简介两党相争所诞生的陆军新编第四军导语:1937年10月12日,是新四军成立的日子。

其实,10月12日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日。

新四军的诞生,有一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斗争过程。

八一三事1937年10月12日,是新四军成立的日子。

其实,10月12日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日。

新四军的诞生,有一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斗争过程。

八一三事变后,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之下,国民党终于同意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一个军开赴抗日前线。

为减少矛盾,共产党提议由已经不是共产党员的北伐名将叶挺出来担此重任。

叶挺希望这支新编的部队能够继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优良传统,提议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

1937年10月以后,叶挺、项英、陈毅等同国民党当局就新四军的建制、编制、干部、装备、经费等进行了多次协商。

关于建制,国民党当局不同意新四军隶属八路军,最后议定新四军受第三战区指挥,在长江以北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则受第五战区指挥。

关于干部,国民党一再要派人担任新四军各支队直到团营的军职,理所当然被共产党拒绝,最后的协议是在军和支队,可以由国民党军事当局派驻联络副官。

关于装备和经费,国民党竟要新四军自行解决,后来商定由第三战区拨给,但标准略低于国民党军。

叶挺于1937年11月3日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的筹建工作。

在欢迎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欢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表示“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

11月7日,项英也到了延安,和叶挺商谈。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军部暂驻武汉的意见,叶挺、项英先后到达武汉,在汉口大和街26号(今胜利街末段)筹建新四军军部。

经生活常识分享。

改编新四军始末

改编新四军始末

红军南方游击队改编新四军始末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失陷,祖国半壁河山遭日军铁蹄践踏。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神圣旗帜,与国民党摒弃前嫌再度握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继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之后,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走出深山老林,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此后,这支抗日劲旅驰骋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战略转变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我党留下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十几个地区建立了游击区。

赣粤边游击区,是项英为书记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的所在地,是南方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南方红军游击队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孤悬于蒋管区、藏身深山密林。

在敌人无数次枪抄刀篦的"清剿"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坚持革命,坚持斗争,保留了革命火种和战略支点。

1937年7月底8月初,在赣粤边区油山一带领导革命军民进行游击战争的项英、陈毅等从香港出版的报刊上和通过其它途径,先后得知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的消息,看到了毛泽东于当年5月7日写的《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文章。

政治上有着十分敏锐洞察力的项英以个人名义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新的革命阶段与党的路线》的文章,解释党的路线的转变。

文章指出:中国革命已发展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重新合作的新阶段,各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必须遵照中央路线来进行合作抗日,要彻底转变我们的工作。

8月8日,项英、陈毅在大余县池江西北部的一座大山上召开赣粤边区党的干部会议,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对由"反蒋"转变为"联蒋",由"内战"转变为抗日,在思想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南方八省游击队沿革(193410--19382)

南方八省游击队沿革(193410--19382)

南方八省游击队沿革(193410--19382).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

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

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

南方八省游击队沿革:(1934.10--1938.2) 根据阎景堂《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整理一凡 2008.8.25 23:10------------------------------------------------------------------------------------------------------------------------------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央根据地留守部队情况:(姓名后带"."者为牺牲人员,带"P"者为叛变人员)中央分局:(1934.10成立)书记:项英委员:项英陈毅陈潭秋贺昌. 瞿秋白. 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 毛泽覃. 汪金祥李才莲.组织部长:陈潭秋宣传部长:瞿秋白.少共书记:李才莲.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组织部长:刘球贤. 保卫局长:娄梦侠.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 秘书长:毛泽覃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 少共书记:陈丕显赣粤边特委书记: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杨赣特委书记:罗孟文公万兴特委书记:胡海瑞西特委书记:赖昌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1934.10成立)主任:陈毅副主任:梁柏台.秘书长:谢然之P保卫局局长:谭震林土地部部长:胡海交通科科长:连得胜.江西省苏主席:刘启耀. 副主席:陈正人执行部长:霍彤光. 供给部长:曾伯诚.福建省苏主席:吴必先.闽赣省苏主席:杨道明赣南省苏主席:??中央革命根据地军区:(1934.10成立,辖江西、福建、闽赣、赣南4个军区、红二十四师及19个独立团,约3万人;指挥湘鄂赣、湘赣、闽浙赣)司令员:项英政委:项英(兼)参谋长:龚楚P政治部主任:贺昌.卫生部部长:王立中司令部:作战科科长:郭如岳情报科科长:严重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林中伯组织部部长:史犹生宣传部部长:李翔吾.敌工部部长:袁血卒保卫局局长:汪金祥江西军区司令员:李赐凡. 政委:曾山福建军区司令员:龙腾云. 政委:万永诚.闽赣军区司令员:宋清泉P 政委:钟循仁. 参谋长:徐江汉P 政治部主任:彭枯P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政委:阮啸仙.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赣粤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政委:李乐天杨赣军分区政委:罗孟文红二十四师师长:周建屏政委:杨英. 参谋长:朱森政治部主任:袁血卒(代)第70团团长:周建屏政委:杨英. 政治处主任:游世雄第71团团长:石衡中政委:史犹生参谋长:贺敏学第72团团长:李天柱. 政委:孙发力.红独立三团团长:徐洪. 政委:张凯政治处主任:陈铁生红独立八团团长:邱金声政委:邱织云参谋长:王胜政治处主任:魏金水红独立九团团长:吴胜政委:方方------------------------------------------------------------------------------------------------------------------------------赣粤边游击区:(项英、陈毅领导此游击区斗争,1938.1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2营)赣粤边特委:(1934.12成立时称‘信康赣雄特委’,35.4项英、陈毅到达赣粤边后改称‘赣粤边特委’)书记:李乐天.杨尚奎副书记:杨尚奎组织部长:王龙光宣传部长:杨尚奎少共书记:刘新潮后方主任:何长林P南雄县委书记:罗世珍信康赣县委书记:刘符节梅岭区委书记:黄赞龙北山区委书记:罗绍曾军分区:(辖油山、北山、信康赣、信南区、上崇 5块游击区)司令员:李乐天.政委:李乐天.参谋长:向湘林政治部主任:李国兴油山游击队队长:曾彪北山游击队队长:游世雄 (后率队进入湘南)信康赣游击队队长:肖玉山政委:康世光三南游击队队长:黄成则政委:张日清------------------------------------------------------------------------------------------------------------------------------闽赣边游击区:(1938.2编为新四军2支队3团2营)1、艰难的游击战:瑞西特委:(1934.12成立)书记:赖昌祚.委员:钟天禧. 刘连标. 杨世珠钟德胜瑞会县委书记:谢炳煌.瑞西县委书记:马德明.汀瑞县委书记:胡荣佳副书记:彭胜标 (36.11由桃古区委改称) 军分区:司令员:刘连标. 政委:杨世珠瑞金游击队队长:钟德胜政委:赖昌祚.瑞金游击部司令:张开荆政委:谢炳煌. 参谋长:周桂生桃古游击队队长:胡荣佳政委:彭胜标 (36.11由桃古游击队改称)武阳游击队队长:刘国兴兆征游击队队长:张悌2、抗战开始后加入新四军前的整编:汀瑞中心县委:(1937.10成立)书记:张悌副书记:钟德胜汀瑞边抗日游击支队:支队长:钟德胜政委:胡荣佳副支队长:彭胜标参谋长:周桂生第1大队大队长:杨洪才政委:温华桂第2大队大队长:林大福政委:黄存安第3大队大队长:刘国兴政委:张志辉------------------------------------------------------------------------------------------------------------------------------闽西游击区:(编为新四军2支队3团、4团)1、第五次反“围剿”时的福建省委: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 秘书长:毛泽覃.省苏维埃:主席:吴必先. 土地部长:范乐春省军区:司令员:龙腾云. 政委:万永诚.红独立八团团长:邱金声政委:邱织云参谋长:王胜政治处主任:魏金水红独立九团团长:吴胜政委:方方政治部主任:赖荣传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福建省委全军覆没后:(何叔衡牺牲,瞿秋白被俘就义,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突围)闽西南军政委员会:(1935.4成立,由1935.3成立的‘闽西军政委员会’改称)主席:张鼎丞委员: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范乐春谢育才吴胜. 邱金声邱织云郭义为罗忠毅赖荣传. 魏金水朱森P 廖海涛参谋长:朱森P政治部主任:方方财政部部长:邓子恢军事部部长:谭震林民运部部长:邓子恢党务部部长:郭义为交通站站长:雷德兴永定县委书记:范钦洪永东县委书记:马发贤杭代县委书记:廖海涛龙岩县委书记:魏金水新长杭县委书记:钟辉元第1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参谋长:邱尚聪政治部主任:温含珍 (龙、连、宁)第2分区司令员:吴胜. 政委:谢育才政治部主任:赖荣传. (永、平、大、饶)第3分区司令员:邱金声政委:邱织云. 参谋长:王胜政治处主任:伍洪祥 (龙、南、漳)第4分区(由张鼎丞、谭震林直接指挥) (永、上)3、“上杭双髻山会议”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1936.1.1,‘上杭双髻山会议’后改组)主席:张鼎丞副主席:邓子恢谭震林委员: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罗忠毅简载文方方谢育才邱金声伍洪祥廖海涛张忠垣黄火星岩南漳军委会主席:魏金水永东军委会主席:阮文松永埔军委会主席:郑树昌永和靖军委会主席:李天辉岩连宁军委会主席:罗步云.新汀杭军委会主席:钟辉元岩永靖军委会主席:李明康第1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第2分区司令员:简载文政委:黄火星第3分区司令员:邱金声政委:伍洪祥3、抗战开始后加入新四军前的整编:闽粤赣省委:(1937.10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改称,辖韩江、闽粤边、赣南3个特委)书记:张鼎丞组织部长:方方宣传部长:邓子恢军事部长:谭震林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1支队:(辖3个大队)支队长:谢育才政委:邓子恢参谋长:罗忠毅------------------------------------------------------------------------------------------------------------------------------闽粤边游击区:(红三团38.1编为新四军2支队4团1营)1、初期情况:闽粤边区特委:(1934.8.1成立)书记:黄会聪(36.10病逝)委员:何鸣何浚许其伟林路余丁仁. 谢卓元. 张华云.红三团:团长:张长水政委:何鸣副团长:卢胜政治处主任:林克明潮澄饶独立营:营长:邓珊政委:贝必锡.潮澄饶第1大队队长:卢秋桂政委:曾才炎漳州抗日义勇军指挥:何浚主任:朱曼平副总指挥:朱增强2、“两广事变”后:中国人民红军闽南抗日支队:(1936.6成立,辖3个支队)第1支队支队长:卢胜政委:吴金第3支队支队长:张长水. 政委:何鸣第5支队支队长:李金盛主任:刘炳勋 (李、刘后因擅自行动损失重大,被撤职)3、抗战开始后加入新四军前的整编:(1937.7.16发生‘漳浦事件’‘月港事件’何鸣、张敏及独立大队被缴械)闽粤边区特委:书记:何鸣(代)/张敏.(代)福建省保安独立大队:(1937.7成立,辖7个连和警卫、电话、军医、宣传4个排,约1000人)大队长:何鸣副大队长:卢胜参谋长:王胜4、“漳浦事件”“月港事件”后:闽粤边区特委:(漳浦事件’‘月港事件’后重建)书记:何浚组织部长:林路宣传部长:朱曼平红三团:(‘漳浦事件’‘月港事件’后重建,100余人,后发展到300余人,38.1编为新四军2支队4团1营)团长:卢胜政委:卢胜参谋长:王胜------------------------------------------------------------------------------------------------------------------------------皖浙赣游击区:(38.2各游击队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3营)1、初期情况:(初期游击区在闽浙赣边,称闽浙赣省委)闽浙赣省委:书记:曾洪易P/关英组织部长:王弼少共书记:邵长河保卫局长:滕国荣裁判长:徐炎荣皖赣边分区:区委书记:柳真吾军分区司令员:周成龙政委:柳真吾苏维埃主席:王丰庆独立师师长:匡龙海政委:王丰庆皖南特委:特委书记:李杰三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闽浙赣苏维埃:主席:方志敏./余金德副主席:余金德省军区:司令员:方志敏./唐在刚政委:曾洪易P/关英参谋长:邹琦政治部主任:涂振农红30师:师长:颜文清政委:刘永祝红十军团:(1934.11红七军团与红10军合并成立,初辖19、20两师,34.12谭家桥战斗寻淮洲牺牲后分为3个师)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 委员:方志敏. 刘畴西. 乐少华聂洪钧刘英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第19师师长:寻淮洲.王如痴. 政委: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 政治部主任:刘英(兼)第20师师长:刘畴西. 政委:乐少华第21师师长:胡天桃. (34.12谭家桥战斗后建)2、红十军团失败后:(闽浙赣所属‘赣东北’‘皖赣边’‘皖南’相互隔绝,各自为战)赣东北游击区:(省级党政机关驻赣东北,35.4‘德兴苏家村会议’后省级干部分散活动,35.7成立赣东北特委,书记余金德)信河特委书记:余汉朝. (唐在刚.邹琦.滕国荣、徐炎荣. 领导)乐河特委书记:程伯谦. (余金德、邵长河领导)化婺德特委书记:邵长河 (关英领导)红30师师长:颜文清政委:刘永祝. (涂振农领导)皖赣边游击区:江南特委书记:周成龙委员:王丰庆余文先黄天贵何少青贵秋东苏维埃主席:欧阳斌.独立团团长:杨艳溪P 政委:王丰庆祈秋贵中心县书记:黄南山湖鄱彭中心县书记:田英 (柳真吾. 领导)游击大队司令员:匡龙海政委:田英皖南游击区:皖南特委书记:聂洪钧副书记:李杰三少共书记:何英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江边特委书记:王弼P独立团团长:倪宝树P 政委:李伯钧P泾旌宁宣中心县书记:洪维恭. 副书记:李步新组织部长:王晓南P 宣传部长:储希文P游击队队长:王岐山. 政委:李步新3、闽浙赣省委迁至皖赣后易名为皖浙赣省委:皖浙赣省委:(1936.4‘鄣公山会议’后重组,书记关英在整编劝杨文翰部下山时,因杨文翰怀疑遇害)书记:关英委员:关英余金德. 滕国荣王丰庆李步新刘敏标邵长河赵礼生. 何英P组织部长:刘毓标宣传部长:滕国荣少共书记:邵长河赣东北特委:书记:余金德.上横弋德中心县书记:杨文翰 (杨文翰部不相信国共合作,孤军苦战至43.3覆没)乐河中心县书记:徐永鉴军分区司令员:夏年丰.游击大队司令员:夏年丰. 政委:余金德.皖赣特委:书记:王丰庆副书记:李步新湖鄱彭中心县书记:田英祁浮婺中心县书记:江天辉上浙皖特委:书记:邵长河副书记:阙怀仰独立营营长:阙怀仰 (阙怀仰部整编时丧失警惕,被国军缴械,20余人被活埋)浙皖特委:书记:赵礼生.衢遂寿中心县书记:严忠良.军分区司令员:邱老金.独立营营长:邱老金.下浙皖特委:书记:何英P 副书记:刘忠林苏宏发军分区司令员:何英P独立营营长:黄立义政委:朱用地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政治部主任:邵长河 (辖3个营,共800余人)4、抗战开始后加入新四军前的整编:皖浙赣特委:(1938.1由皖赣特委改称,辖原皖浙赣省委所辖地区)书记:李步新 (原书记王丰庆被俘后一度动摇被撤职)委员:江天辉陈时夫朱辉熊刚江西抗日救国军第2支队:(38.1各游击队集结后成立,300余人,38.2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3营)支队长:熊刚政委:王丰庆 (后被撤职)------------------------------------------------------------------------------------------------------------------------------浙南游击区:(浙南挺进师37.10改称“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1938.2编为新四军二支队4团3营)1、初期的斗争:政治委员会:书记:刘英委员:刘英粟裕黄富武. 宗孟平. 王维信. 姚阿宝刘达云P 洪家云. 方志富.浙西南特委:书记:宗孟平. 黄富武.副书记:杨干凡.挺进师:(1935.2由红十军团失败后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约400余人)师长:粟裕政委:刘英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黄富武.张文碧特派员:姚阿宝.供给部部长:刘达云P卫生部部长:张友昆没收委主任:谢文清地工科科长:宗孟平组织科科长:宗孟平(兼)宣传科科长:王维信.第一纵队纵队长:朱宝芬/王屏. 政委:杨金山. 书记:刘达云第二纵队纵队长:李重才.赵春和P 政委:洪家云.张文碧/许信焜.第三纵队纵队长:刘汉南.王武礼政委:方志富.第四纵队纵队长:王裔三政委:李凡林 (1935.6成立)第五纵队纵队长:刘文生政委:柯金发. (1935.7成立)政治连连长:王维信. 政委:宗孟平.2、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后:闽浙边临时省委:(1935.10.5与闽东特委、闽东独立师会师后成立,辖浙西南、闽东两个特委)书记:刘英.委员:刘英. 粟裕叶飞黄富武. 刘达云P 阮英平范式人许信焜洪家云方志富.组织部长:粟裕宣传部长:叶飞少共书记:叶飞浙西南特委:书记:黄富武.许信焜. (1936.6恢复)闽东特委:书记:叶飞 (1936.4“南阳事件”后退出临时省委)浙东南特委:书记:刘达云P (1935.11成立,初称浙东特委,后改称浙东南特委)浙南特委:书记:郑宗毓/龙跃 (1936.3成立)浙南人民委员会:(1936.8成立)主席:郑丹甫委员:陈辉蔡爱凤省军区:司令员:粟裕政委:刘英. 政治部主任:刘达云P 浙西南分区司令员:粟裕政委:刘英.浙南分区司令员:罗连生P 政委:谢文清政治部主任:龙跃------------------------------------------------------------------------------------------------------------------------------闽北游击区:(1938.2.9编为新四军三支队5团)1、闽北分区时期: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委员:李德胜P 曾镜冰曾昭铭吴华友王助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P 吴先喜独立师:(1935.2.12建,共2000余人)师长:黄立贵政委:卢文卿参谋长:张燕珍政治部主任:王助第1团团长:张燕珍政委:卢文卿第2团团长:胡佑民政委:刘胜第3团团长:祝为根政委:祝为根第4团团长:丁日升政委:彭喜财2、闽赣省军区时期:(1936.6中共闽赣省委和省军区在崇安岚谷成立)闽赣省委:书记:黄道闽北分区书记:汪林兴闽中分区书记:黄立贵.抚东分区书记:吴先喜.闽东北分区书记:王助省军区:司令员:叶飞政委:黄道政治部主任:曾镜冰闽北分区司令员:熊家才政委:汪林兴闽中分区司令员:黄立贵. 政委:黄立贵.抚东分区司令员:吴先喜. 政委:吴先喜. 副政委:刘文学闽东北分区司令员:饶守坤政委:王助政治部主任:左丰美独立师:(38.2.9编为新四军三支队5团)师长:黄立贵. 政委:吴先喜.第1纵队纵队长:胡佑民政委:刘胜第2纵队纵队长:王裔三政委:吕生存 (由第4团一营与浙南挺进师第四纵队合编)第3纵队纵队长:祝为根政委:祝为根第4纵队纵队长:丁日升政委:彭喜财第5纵队纵队长:吴元林第6纵队纵队长:林老生政委:柴金林------------------------------------------------------------------------------------------------------------------------------闽东游击区:(1938.2编为新四军3支队6团)1、初期情况:闽东特委:(1934.6成立)书记:苏达詹如柏(代).委员:马立峰. 詹如柏. 叶飞曾志阮英平阮仓林孝吉.闽东苏维埃:主席:马立峰. 副主席:叶秀蕃.独立师:(1934.9在宁德桃花溪支提寺成立,辖3个团,1600余人)师长:冯品泰P 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彪.第2团团长:潘伯成. 政委:西南团团长:杨采衡政委:陶仁官. (34.11成立)2、1935.5寿宁含溪会议后:闽东特委:(35.5寿宁含溪会议后重组)书记:叶飞委员:阮英平范式人许旺陈挺范义生. 郑宗毓詹嫩弟宁屏古办事处书记:阮英平福寿办事处书记:范式人霞鼎办事处书记:许旺鼎平办事处书记:郑宗毓独立师:(辖3个纵队)师长:叶飞政委:叶飞政治部主任:范式人第1纵队纵队长:范义生.3、抗战开始后加入新四军前的整编: (独立师改为中国人民红军闽东抗日纵队,38.2编为新四军3支队6团)闽东军政委员会:(1937.2.10成立)主席:叶飞副主席:阮英平范式人委员:许旺. 缪英叶藩范振辉戴品辉许冬年P 谢作霖P 缪富弟参谋长:阮英平政治部主任:范式人第1分区主席:许旺.第2分区主席:缪英第3分区主席:叶藩------------------------------------------------------------------------------------------------------------------------------闽中游击区:(1938.5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2连)1、初期组织:(福清中心县委34.6成立,莆田中心县委34.9成立)福清中心县委:书记:黄孝敏委员:刘突军何胥陶余长锁陈金来陈炳奎陈振芳池亦妹游击大队大队长:刘突军政委:黄孝敏莆田中心县委:书记:王于洁委员:潘涛林阿郎黄国璋郑金照陈建新游击大队大队长:郑金照政委:潘涛2、闽中特委的成立:闽中特委:(35.5福清、莆田两中心县委‘福清樟溪联席会议’后成立)书记:王于洁.委员:黄孝敏. 潘涛. 刘突军余长锁.福清县委书记:陈炳奎.莆田县委书记:林阿郎永泰工委书记:陈云飞福州工委书记:黄尔尊广常兴区委书记:陈建新惠安支部书记:曾炉闽中工农游击队:(36.5月1支队并入2支队,支队长吴德标,政委刘突军,副支队长雷光熙、王铁成,参谋长杨采衡)第1支队支队长:魏耿P 政委:刘突军. 副支队长:吴德标参谋长:杨采衡第2支队支队长:郑金照政委:潘涛3、抗战开始后加入新四军前的整编: (37.6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7路军第1纵队,38.5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2连)闽中工委:(37.2王黄潘余同时被捕牺牲后成立)书记:刘突军.委员:黄国璋苏华李刚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7路军第1纵队:(37.6改编,38.5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2连)司令员:吴德标政委:刘突军.副司令员:雷光熙王铁成参谋长:杨采衡------------------------------------------------------------------------------------------------------------------------------湘鄂赣游击区:(1938.1编为新四军1支队1团)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副书记:傅秋涛组织部长:涂正坤秘书长:钟期光少共书记:刘玉堂少总队长:谭启龙保卫局长:邓洪湘鄂赣苏维埃:副主席:曾国祺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政委:陈寿昌. 参谋长:严图阁第1分区司令员:邹之谟政委:黄加高第2分区司令员:方浩然政委:涂正坤第3分区司令员:邱金生政委:傅秋涛第十六师:(1934.11重建)师长:徐彦刚政委:陈寿昌.第46团团长:石成富副团:梅子益特务营营长:张玉清P2、1934.11平江黄金洞杨雀坦会议后:湘鄂赣省委:(34.11陈寿昌牺牲后重组)书记:傅秋涛副书记:涂正坤组织部长:刘玉堂宣传部长:黄耀南少共书记:谭启龙少总队长:秦化龙湘鄂赣苏维埃:主席:傅秋涛副主席:邓洪刘玉堂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严图阁. 政委:傅秋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黎申庚第十六师:(1935.5序列,共5000余人)师长:徐彦刚.政委:方步舟副师长:魏平参谋长:谭凤鸣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46团团长:魏平政委:赵改中/明安楼第47团团长:钱林政委:曹茂柏第48团团长:谭凤鸣政委:袁洪国.(1936.7重建,辖3个营,700余人)师长:方步舟政委:刘玉堂参谋长:谭凤鸣政治部主任:黄加高.第1营营长:石成富.(1936.10重组,辖2个团,团辖连,1000余人)师长:方步舟P 冯育云P政委:明安楼参谋长:赵改中. 吴詠湘政治部主任:方天宝P第46团团长:赵改中政委:何平波第48团团长:王清云政委:方天宝P特务营营长:吴光明3、抗战开始后加入新四军前的整编:湘鄂赣军区人民抗日军事委员会:(1937.5.9成立)主席:傅秋涛委员:涂正坤邓洪刘玉堂谭启龙张玉清P 明安楼. 郑宝钟期光江渭清谢乾湘鄂赣恃委:(1937.9由‘湘鄂赣省委’改称)书记:涂正坤副书记:罗梓铭常委:涂正坤罗梓铭傅秋涛邓洪组织部长:罗粹铭宣传部长:骆奇勋保卫部长:谢乾妇女部长:冯杏娥青年部长:谭启龙/罗其南民运部长:黄耀南抗日军第1游击支队:(1937.10.11成立,900 余人,1938.1编为新四军1支队1团)司令员:傅秋涛副司令:刘玉堂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1大队大队长:熊应堂教导员:汪克明第2大队大队长:吴詠湘教导员:王义勋第3大队大队长:赵勤教导员:汪其祥------------------------------------------------------------------------------------------------------------------------------湘赣游击区:(1938.1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1营)1、红6军团西征离开后:湘赣省委:(1934.8红6军团西征离开后成立)书记:陈洪时P副书记:谭余保常委:陈洪时P 旷光明谭余保旷金媛王用济彭辉明. 谭汤池秘书长:龙承绪组织部长:谭余保少共书记:王用济妇运书记:旷金媛白区部长:刘炳高保卫局长:刘发云P谭汤池湘赣苏维埃:主席:谭余保副主席:刘燕玉肖行麟P省军区:(辖5个独立团,5000余人)司令员:彭辉明.政委:陈洪时P参谋长:周杰政治部主任:旷光明/贺振芳P第1团团长:刘日/何振元P 政委:旷彪/朱凤园P第2团团长:朱何子第3团团长:刘启明.周杰政委:刘培善第4团团长:李宗保P 政委:旷朱权P 参谋长:龚正芳P 政治部主任:徐紫P第5团团长:曾开福政委:谭富英P2、陈洪时叛变,‘棋盘山会议’后:湘赣临时省委:(1935.7‘棋盘山会议’后重组)书记:谭余保副书记:曾开福P常委:谭余保曾开福P 王用济. 谭汤池周杰P 段焕竞朱水生刘培善龙珍颜福华陈珍媛秘书长:陈永辉组织部长:谭汤池宣传部长:周杰P妇运书记:陈珍媛肃反主任:颜福华省军政委员会:主席:谭余保副主席:曾开福P游击司令部:(1935.7‘棋盘山会议’后成立,300人,36.12.12改称‘湘赣红色独立团’,团长段焕竟,政委刘培善,38.1改为新四军1支队2团1营)司令员:曾开福P参谋长:段焕竟政治部主任:朱水生/刘培善第1大队大队长:刘培善政委:刘培善第2大队大队长:邱仁标. 政委:罗维道第3大队大队长:钟××/刘保禄政委:林少甫/郭猛第4大队大队长:黄锡元/王萱春政委:王只谷/刘别生 (1936.1成立)教导队队长:彭士元政委:颜福华------------------------------------------------------------------------------------------------------------------------------湘南游击区:(湘粤赣边游击队38.3编入新四军第1支队2团,湘南游击队、湘粤边游击队1938.4编入新四特务营)1、中央红军长征后的湘南情况:①湘南特委:(1934.11成立,原书记王涛随中央红军长征)书记:彭林昌. 徐克全委员:陈梅连尹志进刘霞徐克全余稼生谷子元张春林组织部长:陈梅连宣传部长:尹志进军事部长:刘霞安酃永边委书记:李运田P 陈梅连(兼)第2大队大队长:谭经武政委:谭绥眉耒安永中心县书记:谢竹峰第3大队大队长:刘德兑 /刘厚总政委:刘厚总/刘厚春湘南红军支队支队长:颜赤爱. 政委:余稼生政治部主任:谷子元 (34.11成立,150余人,35.4被打散失败)郴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张东 (1934.12被打散失败)宜章游击大队大队长:肖福生 (1934.12被打散失败)②湘粤赣边特委:(蔡会文、龚楚等从中央军区突围后进抵湘南,1935.4‘赤水仙会议’后成立)书记:陈山P 周礼(陈山原湘赣北路特委书记)委员:李国兴方维夏. 蔡会文. 龚楚P 游世雄罗荣张通王赤组织部长:李国兴 /周礼宣传部长:方维夏. (方维夏原湘赣苏维埃教育部长)游击支队:(辖7个大队,800人)队长:蔡会文.游世雄 (蔡会文原赣南军区司令员)政委:蔡会文.周礼副政委:游世雄 (游世雄原红24师70团政治处主任)参谋长:罗荣 (罗荣桂东县游击队队长)政治部主任:李国兴/周礼2、两特委合并后:湘南军政委员会:(1936.4两特委潭湾会师合并后成立,徐克全逃跑后自动解散)主席:徐克全 (36.6弃枪逃跑)副主席:周礼湘南特委:(1936.4两特委合并后重组,36.6特委领导分散活动)书记:周礼组织部长:刘霞.宣传部长:李国兴军事部长:游世雄耒阳竹市区书记:刘德兑.湘粤边工委书记:谷子元西边山区书记:邹云雄东边山区书记:王赤湘南游击队第2大队大队长:谭经武. 政委:谭绥眉. 副大队长:周二苟P (刘霞.李国兴、陈梅连领导)(被打散失败)湘南游击队第3大队大队长:刘厚总政委:刘厚春副大队长:雷秀炳. (谢竹峰领导)湘粤边游击大队大队长:李林政委:林长春副大队长:肖良略 (周礼领导)湘粤赣边游击支队支队长:赵书良. 政委:游世雄 (游世雄领导)第1大队大队长:赵书良. 政委:罗新成第2大队大队长:游雪高政委:王赤3、抗战开始后加入新四军前的整编:湘南特委:(1938.2重组,原书记王涛长征后从延安返回)书记:王涛委员:王涛周礼卢文蔡坚谷子元谢竹峰顾星奎林长春组织部长:周礼宣传部长:卢文。

新四军初建期间战斗编制及领导

新四军初建期间战斗编制及领导

新四军初建期间战斗编制及领导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

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四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

第一、第二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

第三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

第四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新四军第一支队:新四军初期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

下辖第一团(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二团(由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红军游击队),共2300余人。

第1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

第2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新四军第二支队: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下辖第三团(由闽西、汀瑞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四团(由闽粤边、闽西、浙南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共1800余人。

第3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生。

第4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

新四军第三支队: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

下辖第五团(由闽北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六团(由闽东红军游击队编成),共2100余人。

第5团:团长餆守坤,副团长曾昭铭。

新四军的由来是什么?

新四军的由来是什么?

新四军的由来是什么?>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

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

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

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在大江南北河湖港汊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军部领导人遇难。

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

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罪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25日,新四军军部正式成立,全军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九万余人。

同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组成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同时组成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加强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为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先后成立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等军区。

以后,新四军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战争,不断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屡次进攻,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的前身——南方红军游击队

新四军的前身——南方红军游击队

新四军的前身——南方红军游击队研究抗战中的新四军,首先要研究新四军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其前身,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

新四军正是由这支殊荣的部队改编而来,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和不断壮大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新四军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史。

当下,研究新四军,部分人不愿触及三年游击战争,主要原因是因为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这一时期,不属于抗战阶段,特别是三年游击战争各游击区,地域上分布面广,负责人众多,难以细研深究,全面把握。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陈潭秋为组织部长,瞿秋白为宣传部长,贺昌任政治部主任,龚楚(后叛变)任参谋长;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陈毅为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留下红24师、独立团及地方游击队约1.6万余人,加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共3万余人(其中伤病员有2万多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坚持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坚守阵地,掩护转移。

中共中央赋予留守部队和人员的任务,是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中央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扰乱敌人的进攻,准备将来配合红军主力,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反攻,恢复和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同时,还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宁都4个县域之间的“三角地区”,作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最基本的地区和必须最后坚守的阵地。

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春,是红军和游击队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的阶段。

一开始,红军游击队没能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实行战略转变,开展游击战争,而是继续打阵地战。

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进攻下,中央苏区的形势急转直下,红军主力长征前剩下的宁都、长汀、瑞金、归化(今明溪)、于都、会昌等县城及重要集镇,到1934年11月底均落于国民党军之手,留下的红军和游击队受到很大损失,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陷于极度困难之中。

“新四军”的由来

“新四军”的由来

“新四军”的由来“ 新四军”是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的简称,是由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

1937年初,国共两党为了合作抗日,就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一事进行多次谈判,在谈判的同时,中共方面提出了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的考虑是:将陕甘宁边区和南方游击区、红军主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作为整体与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而国民党蒋介石当时却采取的是“北和南剿”的方针,想在与中共方面就红军主力改编一事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围剿”南方红军游击队,企图将其彻底消灭。

因此,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始终得不到国民党方面的积极回应。

1937年8月,日军发动进攻上海,华中地区的形势立即变得严峻起来。

中共代表周恩来于8月中旬在南京再次向国民政府提出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的问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开始同意中共方面派人到南方游击区传达国共合作精神和协助改编。

叶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1937年7月7日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叶挺结束流亡回到国内。

1937 年8 月13 日,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上海故意制造事端,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叶挺向蒋介石提出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让我来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改编这些军队”的建议,并说改编后番号叫“新四军”。

蒋介石接受了叶挺的建议。

叶挺提出将南方红军未北上长征红军游击队整编番号为:“新四军”能够得到了国共两党的认可,是因为:蒋介石认可“新四军”,是他任总司令的北伐军中有个第四军;毛泽东认可“新四军”,是他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军是红四军。

部队番号有了,可军长人选国共两党意见不一。

毛泽东对叶挺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不完全放心。

因为,叶挺已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没有推选叶挺为军长人选。

不同意叶挺当军长,国民党随之提出由陈诚或张发奎指挥“新四军”,中共不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四军的诞生——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虽然接受了中共中央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拒下承认湘、赣、粤、浙、闽、鄂、豫、皖8省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的合法地位,仍调集重兵进行“围剿”。

“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当局虽停止了军事“围剿”,但企图通过“谈判,’改编来取消红军游击队,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1日发出的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下”,“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政权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但必须严防对方瓦解与消灭我们的阴谋诡计与包围袭击,”
特别强调:各红军游击队“应保持过去十年来艰苦卓绝的革命传统,在新的条件下为执行党的路线而奋斗。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304页。

]
随后,中共中央又针对谈判中出现的问题,多次指示南方各红军部队:要坚持独立自主,拒绝国民党派人来游击队任职;不能无条件地完全集中,游击队驻地应背靠有险可守之山地,不与国民党军队、民团混杂,不要移驻大地方,严防国民党的暗袭及破坏,避免重蹈闽粤边、湘鄂赣[闽粤边恃委代理书记何鸣,与国民党谈判后,率部近千人到漳浦城集中,
于1937年7月16日被国民党军包围,除部分突围外,大部被解除武装。

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在改编时曾接受国民党派人任副司令等职。

]等地区的覆辙;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独立性,避免陷入右倾机会主义,指示要求各游击区的党和军队在与国民党谈判的同时,应在党内外、军内外大力宣传党的政策,说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教育全体军民认清国民党的阶级本质,对它可能采取的各种阴谋手段,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东南分局书记项英以及陈毅、曾山、张云逸等负责人分赴各游击队,贯彻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部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

在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多数游击队都能根据中共中央所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分析形势,坚定而灵活地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

在不损害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作出了必要的让步,如停止打土豪、分田地,苏维埃政权改用国民党政权的名称,游击队由国民党给予番号等,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各游击区先后和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了停战协议。

中共中央在正确指导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的同时,还派出代表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坚持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成立1个军,并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于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在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的形势下,国民政府始同中
共中央达成协议。

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后,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又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

为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

2月上旬,军部命令江南各游击队到皖南歙县之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竹沟集结改编。

全军编为4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辖第1、第2两团,共2300余人;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辖第3、第4两团,共1800余人;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辖第5、第6团,共2100余人;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辖第7、第8、第9团和手枪团,共3100余人;军部机关、特务营等980余人。

全军共1.03万余人,各种枪6200支(挺)。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1938年12月成立)
书记:项英副书记:陈毅(一说未担任此职务)
委员:项英、张云逸、袁国平、周子昆、陈毅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行使“政治委员”职权)
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赖传珠
军政治部顾问:朱克靖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宣传部部长:朱镜我秘书长:黄诚
军供给部部长:宋裕和
军部教导大队大队长:赵希仲
军部特务营(由湘南、闽中游击队编成)
新四军第一支队(共约2300余人,下辖第一、二团)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一团(由湘鄂赣游击队编成)
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第二团(由湘赣边、粤赣边、赣东北等地游击队编成)
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部主任:肖国生
新四军第二支队(共约1800余人)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
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三团(由闽西、闽赣边游击队编成)
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部主任:钟国楚
第四团(由闽西、闽南、浙南游击队编成)
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叶道志)参谋长:王胜政治部主任:廖海涛
新四军第三支队(共约2100余人)
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五团(由闽北游击队编成)
团长:饶守坤、孙仲德(后)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逢洲政治部主任:刘文学
第六团(由闽东游击队及闽西游击队一部编成)
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吴琨)参谋长:黄元庆、侨信民(侨信明,后)
政治部主任:阮英平
新四军第四支队(共约3100余人)
司令员:高敬亭副司令员:戴季英、周骏鸣(后)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第七团(由鄂皖边游击队编成)
团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一说兼“副团长”)参谋
长:林英坚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第八团(由豫南桐柏山游击队编成)
团长:周俊鸣政治委员:林凯(一说兼“副团长”)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徐祥亨
第九团(由鄂豫边游击队编成)
团长:顾士多政治委员:高志荣(一说兼“副团长”)参谋长:唐少田政治部主任:郑重
手枪团(由鄂豫边游击队、原红28军手枪团及部分便衣队编成,1939年1月撤编)
团长:詹化雨政治委员:汪少川(一说兼“副团长”)
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
驻南昌(江西)办事处主任:黄道(兼)
驻湖南平江办事处主任:涂正坤(兼)
驻重庆办事处主任:肖正纲
驻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
驻温州办事处主任:周钦冰
驻上饶办事处主任:胡金奎
驻江西都昌办事处主任:田英
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杨斌
驻武汉办事处主任:陈昭礼
驻长沙办事处主任:王凌波(兼)
驻金寨办事处主任:伍大贵
驻桂林办事处主任:龙潜
驻河南竹沟留守处主任:彭雪枫(兼)、王国华(后兼)
驻西安办事处主任:伍云甫(兼)
红军游击队改编前的军力
游击队名称主要领导人兵力枪支
闽西南游击队张鼎丞、谭震林1200余人500余支
湘鄂游击队傅秋涛1100余人350余支
闽东游击队叶飞920余人500余支
闽北游击队黄道600余人300余支
浙江平阳游击队刘英、粟裕600余人200余支
瑞金游击队钟得胜300余人150余支
皖南游击队关英、李步新200余人80余支
闽南(闽赣边)游击队黄会聪1000余人500余支
湘赣游击队潭余保330余人200余支
赣南游击队项英、陈毅300余人240余支
鄂豫皖游击队高敬亭900余人500余支
鄂豫边游击队周骏鸣、王国华600余人300余支
湘南游击队李林300余人200余支
总共大小14支游击队约8000人约3500支
1938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各支队开始向皖南、皖中集中。

在开进途中,各部队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模范地执行群众纪律,
受到沿途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称赞,在2~4月间,第1、第2和第3支队分别到达皖南岩寺,第4支队于皖西霍山县流波疃会合后进至皖中舒城地区。

4月4日,军部由南昌进至岩寺。

继之,各支队进行整编训练,准备开赴华中敌后抗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