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科疾病护理常规之欧阳语创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推拿科护理常规
针灸推拿科危重病患者护理常规
一、根据病情需要将病人安置于重症病房或监护室内,选择合适的卧位并及时通知医生。
二、生命支持,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液体通畅,备齐抢救器械及药品。
三、规范执行医嘱,及时准确完成治疗和护理。
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作好记录。
(一)观察心率的频率、节律的变化,有无心率失常。
(二)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呼吸音变化,有无呼吸困难表现。
(三)观察血压的变化,监测有无血压过高或过低,脉压差有无增大或缩小等异常表现。
(四)观察神志及瞳孔的变化,监测有无意识障碍及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五)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过高,遵医嘱给予药物及物理降温。
(六)根据医嘱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保持机体出入液量平衡。
五、落实基础护理,保护床铺清洁,做到三短九洁四无,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六、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七、如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心脏起搏、昏迷、脑疝、心肺复苏等特殊治疗措施的病人按疾病相关护理常规执行。
推拿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入院介绍
(一)及时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三)介绍病区作息时间、相关制度、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体温37.5℃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三)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五)协助医师完成各种检查,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定时巡视病房。
四、根据病情,进行饮食指导及相关健康指导,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
五、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六、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项痹病(颈椎病)的护理常规
因颈部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致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一、护理评估
(一)发病史、诱因、职业、不良习惯。
(二)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三)X线和CT检查结果。
(四)辨证分型: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推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指导患者的颈下垫一软枕,眩晕严重时卧床休息,闭目养神,避免旋转、弯腰等动作,防跌倒。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护理
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神经、脊髓、动脉的压迫如颈间疼痛、眩晕、心悸、上肢麻木等症状,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给药护理
使用血管扩张中成药时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和不良反应。
温补类中药汤剂宜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温服,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宜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温服,服药期间饮食宜清
淡,忌辛辣刺激之品。
(四)饮食护理
1、风寒痹阻者宜多食牛肉、羊肉等温经散寒之品。
2、血瘀气滞者多食桃仁、山楂、油菜等活血化瘀之品。
3、痰湿阻络者节制饮食,宜健脾清热利湿之品,忌肥甘厚腻、生冷荤腥等刺激之品。
4、肝肾不足者宜多食羊肝、猪肾、核桃肉、黑木耳等补肝益肾之品。
5、气血亏虚者宜多食猪肝、当归、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
(五)情志护理
由于病程发展缓慢,症状逐渐加重,疼痛由间歇性转为持续性,同时伴随压迫症状。
患者常因忧虑、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从而扰乱气血和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
故应做好精神护理。
多加安慰体贴,使其情志安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风寒痹阻者应注意加强局部保暖,避免阴冷潮湿环境,可穴位按摩大椎穴。
2、血瘀气滞者病情缓解期适当加强颈肩部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痰湿阻络者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精神刺
激。
每日可用手掌搓热后进行下腹部环形按摩。
4、肝肾不足者入睡困难可睡前热水泡脚及饮热牛奶1杯。
5、气血亏虚者不宜劳累,避免头部体位迅速改变。
三、健康指导
(一)睡眠时枕头不宜过高过低过硬。
(二)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勿头顶、手持重物,保持日常生活中正确姿势。
(三)指导颈部及肩关节康复锻炼,加强上肢运动,以促进血脉畅通,预防关节废用性萎缩。
(四)中医特色技术指导:
1、头部按摩:干梳头50次,也可用手掌搓热后放于颈部及大椎穴。
2、脐周按摩:每日可顺时针提捏推揉脐周3cm,持续3min,以助脏腑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常规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起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
一、护理评估
(一)发病史、诱因、职业、不良习惯。
(二)疼痛部位、程度、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三)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四)X线和CT检查结果。
(五)辨证分型:
1、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日轻夜重。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痛处伴有热感,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腰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常规
1、按推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环境安静整洁,通风透气。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护理
1、观察疼痛部位、程度、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2、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湿疹压疮的发生。
(三)给药护理
使用血管扩张中成药时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和不良反应。
温补类中药汤剂宣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温服,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宜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温服,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之品。
用药期间忌食生冷寒凉饮食,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四)饮食护理
1、血瘀气滞者宜多食黄豆、山楂、桃仁、油菜等活血化瘀食物。
2、寒湿痹阻者宜多食牛肉、羊肉等温经散寒之品。
3、湿热痹阻者多食鸭肉、苦瓜、赤小豆等清热利湿之品。
4、肝肾亏虚者宜多食羊肉、猪肾、核桃肉、黑木耳等补肾之品。
(五)情志护理
由于病程发展缓慢,症状逐渐加重,疼痛由间歇性转为持续性,同时伴随压迫症状。
患者常因忧虑、焦躁、恐惧等
不良情绪刺激,从而扰乱气血和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
故应做好精神护理,多加安慰体贴,使其情志安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急性期绝对卧硬板床休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
2、血瘀气滞者行走宜缓,防跌倒,夜寐不安可睡前热水泡足,或耳穴神门、阿是穴埋王不留行籽止痛。
3、寒湿痹阻者腰痛甚者选择环跳、足三里等穴拔罐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4、湿热痹阻者避免潮湿闷热的环境,衣着宜宽松,保证睡眠质量,适当进行舒展筋骨的运动。
5、肝肾亏虚者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三、健康指导
(一)宜睡硬板床,注意腰背部保暖,腰围不可长期使用,以免产生依耐性。
(二)症状缓解后进行卧床蹬腿、倒退走、五点支撑法等锻炼,加强腰背肌的力量,禁止大幅度的弯腰和旋转,减少急慢性损伤发生的机会。
(三)中医特色技术指导:
脐周按摩:每日可顺时针提捏推揉脐周3cm,持续3min,以助脏腑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膝痹病(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护理常规是由于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和慢性积累性关节磨损而造成的,以膝部关节软骨变性,骨刺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有典型的膝关节疼痛症状伴关节活动受限。
一、护理评估
(一)疼痛程度、体位、活动范围;
(二)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证:关节酸痛,刀割或肿胀感,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伴发热,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或麻木感。
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
舌质红、少苔,脉沉细。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推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环境安静整洁,通风透气。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护理
注意观察疼痛程度、体位、活动范围,作好记录。
(三)给药护理
遵医嘱中药熏洗患处以舒筋活络,使用外洗药时,先熏后洗,勿烫伤。
(四)饮食护理
1、风寒湿痹者多食牛肉、羊肉等温经散寒之品。
2、风湿热痹者多食薏米冬瓜汤等清热利湿之品。
3、瘀血痹阻者多食黄豆、山楂、桃仁、油菜等活血化瘀食物。
4、肝肾亏虚者多食羊肉、猪肾、核桃肉、黑木耳等补肾之品。
(五)情志护理
患者常因忧虑、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从而扰乱气血和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加重病情。
故应做好精神护理,多加安慰体贴,使其情志安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风寒湿痹者注意保暖,尤其阴雨天气,戴护膝保护,给予热敷。
2、风湿热痹者疼痛厉害则局部予冷敷减轻疼痛,患肢制动,软枕垫高。
3、瘀血痹阻者避免剧烈活动。
膝部予以拔罐,热敷,祛寒止痛。
4、肝肾亏虚者头晕,耳鸣明显时,绝对卧床休息。
三、健康指导
(一)可进行适当的户外体育锻炼,提高下肢功能,促进体内脂肪的消耗,以减轻负重。
(二)避免长距离跑步或远行,不宜长久曲膝小于90度或下蹲,以免加重膝关节磨损。
(三)避免在潮湿处睡卧,不要汗出当风,以防风寒湿邪气对膝关节的侵害。
(四)中医特色技术指导:予祛风散寒的中药熏蒸或外洗患处。
面瘫护理常规
面瘫又称之为“口眼涡斜”。
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一、护理评估
(一)评估发病的病因。
(二)生活能力及休息的评估。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辩证分型:
1、风寒证:面部受凉史,多突然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麻木,口眼歪斜,漱口漏水,吃饭夹食,病侧的额纹平坦、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可伴有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或减退、听觉过敏等症。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继发于外感风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一侧面部板滞、麻木,口眼歪斜,漱口漏水,吃饭夹食,病侧的额纹平坦、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多伴有耳内、乳突轻微疼痛,或由小水疱烧灼疼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证:面瘫日久,正虚邪实,患者出具有面瘫主证外,还出现动则乏力,胃纳不佳,自汗耳鸣等气血不足
之证。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累。
减少光源刺激。
3.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面部保暖,勿用冷水洗脸,出门时带眼镜、口罩保护面部,避免感冒,睡眠时床头应避开风向,避免冷风直吹面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面部抽搐时,应双眼紧闭,嘴紧闭。
4.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夹食者应餐后漱口,早晚刷牙,清除患侧颊齿间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
(二)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面肌痉挛患者禁食酸性食物。
1、风寒型:以祛风解表散热食疗为主,如:防风粥,防风10-15克,葱白茎20克,粳米30-60克,前两者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参加药汁,煮成稀粥温服。
2、风热型:以疏风清热食疗为主,如:薄荷糖,薄荷粉30克,白糖500克,蒋白糖插进锅内,加水少许,文火练稠,后参加薄荷粉,调匀,在连续练于不粘手时,即本方具
有疏风清热,率凉神表的效用。
3、气血不足型:以补气养血食疗为主,如:大枣粥,大枣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煮至熟烂成粥,本方功效补血养气。
(三)情志护理
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四)临证(症)施护
1.风寒型: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如荆防败毒散。
2.风热型:疏风散热,活血通络。
如银翘散加减。
3.气血不足型:补益气血,疏通经络。
如四物汤加减。
三、健康指导
(一)避免受风寒侵袭,保持室内空气清晰,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保护面部,勿贪凉喜冷。
(二)保持口腔清洁:食后漱口,早晚刷牙。
(三)防治并发症:本病的常见并发病为角膜炎,睡前点眼膏,保护角膜,必要时,可使用眼罩。
(四)恢复期可根据病情,进行面肌的被动或主动锻炼,促进恢复。
(五)每日早晚洗脸时,可用热毛巾敷面部5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六)饮食指导:进清谈饮食,禁食辛辣食物,禁烟酒等刺激。
(七)睡眠与休息:注意适当休息,注意面部保暖,不宜过劳,睡眠时床头应避开风向,避免冷风直吹面部。
(八)情志要求:勿产生急躁情绪,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面对形象上的改变,不应产生悲观和自卑心理。
(九)中医特色技术指导:
1、头面部按摩:干梳头50次,按压穴位(阳白,四白下关,牵正,翳风,直腰等)。
2、针灸治疗:辩证取穴,循经治疗。
3、穴位敷贴(牵正,颊车)。
中风护理常规
中风是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食、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脾。
一、护理评估:
(一)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二)评估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三)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分型:
1、中经络证:半身不遂,舌强言謇,口舌歪斜。
2、中脏腑证:突然昏仆、神志恍惚、嗜睡,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言謇,口舌歪斜。
共分5型: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脾肾亏虚、脉络瘀阻型。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3、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4、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服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用志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四)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1、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枸记10g加菊花5g泡茶喝。
2、风痰阻络型,意仁煮粥。
3、气虚血瘀型,三七花泡水喝。
4、痰热腑实型,杏仁饼。
5、脾肾亏虚、脉络瘀阻型,枸杞10g加菊花5g泡茶喝。
(五)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减轻患者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刺激,积极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于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于通便中药内服。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二)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三)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五)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六)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加康复锻炼,穴位按摩,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七)中医特色技术指导:
1、按摩:按压穴位(百会,太阳,人中,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等)。
2、针灸治疗:辨证取穴,循经治疗。
眩晕的护理常规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不能站稳,或兼见恶心,呕吐,汗出,昏倒等症状。
一、护理评估
(一)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分型: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舌质红,苔黄,脉弦。
2、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少华,舌质淡,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偏阴虚者,舌质红,脉细数;偏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弱。
4、痰浊内蕴证: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苔白腻,脉濡滑。
5、瘀血阻络证: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者可闭圉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护理
1、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因以及发作时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当患者出现头胀,面赤头痛,肢麻震颤,甚则昏倒时,警惕发生中风的可能。
4、特别注意观察神志、血压、头痛、视力、抽搐、心率、呼吸、出汗、尿量、恶心、呕吐、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等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四)饮食护理
1、肝阳上亢型饮食宜请谈,低盐素食为佳。
2、气血亏虚型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
3、肾精不足型饮食调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
4、痰浊内蕴型饮食宜清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以防助湿生痰。
(五)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中脘、内关穴位。
3、情志护理是肝阳上亢型的重要护理措施,故要耐心劝慰患者,勿急勿躁。
4、气血亏虚者灸气海、足三里等穴,以健脾补气养血。
5、肾精不足型,肾藏精,肾劳精损,应慎房事,劳逸结合。
6、痰浊内蕴者饮食宜清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
7、瘀血阻络型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脑失所养,故应注意休息。
三、健康指导
(一)慎起居,注意劳逸结合,脑力、体力均不可过度劳累,切忌纵欲过度。
避免突然或强力的头部运动,可减少眩晕的发生。
眩晕病人恢复后不宜高空作业,避免游泳,乘船及各种旋转大的动作。
锻炼身体,可做气功,太极拳等。
(二)饮食宜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和食肥甘厚味,或过咸伤肾之品,戒烟酒。
食疗方:
肝阳上亢型:1、鲜芹菜汁1、阵压茶
气血亏虚型:1、薏米粥2、莲子红枣粥。
肾精不足型:偏肾阴虚者1、蜂蜜茶2、首乌大枣粥
偏肾阳虚者1、胡桃仁粥2、枸杞羊肉粥痰浊内蕴型:1、橙饼2、糖渍金橘
(三)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刺激。
(四)中医特色技术指导:
1、头部按摩:干梳头50次。
2、艾灸疗法,取足三里、绝骨等穴,每次取一穴,双侧灸20分钟,两穴交替。
3、穴位敷贴(预防晕车):一元硬币大小生姜片贴于肚脐,双侧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