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小学语文授课年级五年级学校长春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6.6级的地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划出有关语句。
(1)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4分钟、30万形成鲜明对比,30万人大约相当于高新区人口的3倍。时间短,人数多,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的突如其来和后果的严重。读的时候语速应该缓慢一些,4分钟、30万人要重读。)
小结: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习这对父子心中时刻充满爱,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亲人有责任感的人。
四、总结全文
师:故事到这里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父爱的伟大创造了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哪?齐读最后一段。(板书: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让我们永远记住地震中的父与子,把父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镜头永远记在心中。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通过课内的知识眼神到课外,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恩的教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儿子
了不起
不论……总……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地震之后的情景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通过生命奇迹的创造,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亲情的可贵,让学生表达对父亲的爱。
③外貌描写,体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挖儿子时克服的巨大困难。注意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小结:永不放弃与对儿子的责任心支撑着父亲。让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再读这段话。
(3)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4)他看到学校已经使一片废墟的时候,他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5)“在他挖掘的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谁愿意来帮我?”
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我可以看出父亲对其他人帮忙的期待。
②疾步,着急之情跃然纸上。
③“谁愿意来帮我?”(请求)“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渴望)“你是不是来帮我?”(绝望)
④其他父母的离开与父亲的坚持做对比,体现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弃,有责任心。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后面学习新知做铺垫。
通过简单的提问使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分析重点句子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出示8、12、24、36、38)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深入。
感受父子情,并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四、情感升华
是啊!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的爱是我们前进的指路灯,是我们航行的方向标,更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力量!老师也被课文的父子情感动,写下了一首诗,一起来欣赏诗歌《父亲》。
7分
此时此刻,老师相信你对一直关爱、支持你的父亲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今天老师给大家搭建一个平台,敞开心扉来表达你对父亲的爱吧!
(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地震的破坏性大,给人们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师: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自由读课文3-23自然段,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学科小学语文 授课年级 五年级 学校 长春第一实验学校 教师姓
学科小学语文授课年级五年级学校长春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姓名刘佳
章节名称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计划学时
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来感受父爱如山。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在处理教材上我大胆取舍,抓住课文一个重点句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展开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我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1)父亲如何的了不起(2)儿子如何的了不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挖掘了学生的思维和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想像。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是什么力量让这位父亲如此坚持?”引出文章的又一个重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平实而有力的话语出现了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也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之深,情之切。
六、结束全文
如果说母爱似水,温馨柔美,那我要说父爱如山,高大伟岸,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记录下与父亲的点点滴滴。
依据的理论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d: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参考)
小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多么朴实而有力的承诺,多么坚定而执著的信念。
(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①这是第二次出现,阿曼达一直相信爸爸会来救他,信任爸爸。
(爸爸挖掘的时候,儿子在干什么?等。爸爸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儿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
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8——3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同学们查阅资料,谁能汇报一下什么是地震,它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生汇报)
3、老师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影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小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超过5级地震就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所到之处,房屋倒塌、树木折断,人口流亡、家园尽毁。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查找的地震资料与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能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由表达,并能分析重点句子。
多媒体画面展示地震的迫害性。
教师操作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根据重点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这是第二次出现,阿曼达一直相信爸爸会来救他,信任爸爸。
①这是第三次出现,阿曼达对同伴的责任感很强。
②阿曼达遇事总是先想着别人,把别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多么无私呀!
③小小年纪,处事不惊,儿子从父亲那里学有奇迹!
小组合作,通过研读重点语句,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这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子一起!”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并且为达成教学目标做准备。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阅读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他们能通过读的引导领悟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引领学生逐渐走进文本,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借助精心设计,精妙点拨,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这篇课文的教学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
①我看到一位双手沾满血迹,衣服破烂不堪的父亲。
②钢筋划破了他的衣服、身体,更重要的是划破父亲的心。(害怕失去儿子的那种揪心!)
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我可以看出父亲对其他人帮忙的期待。
②疾步,着急之情跃然纸上。
③其他父母的离开与父亲的坚持做对比,体现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弃,有责任心。
注意渗透感恩的思维方法,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总结
故事到这里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父爱的伟大创造了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哪?齐读最后一段。(板书:了不起)
3分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让我们永远记住地震中的父与子,把父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镜头永远记在心中。
五、感情升华
是啊!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的爱是我们前进的指路灯,是我们航行的方向标,更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力量!老师也被课文的父子情感动,写下了一首诗,一起来欣赏诗歌《父亲》。
此时此刻,老师相信你对一直关爱、支持你的父亲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今天老师给大家搭建一个平台,敞开心扉来表达你对父亲的爱吧!
1、创设情境 走进文本
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因而在教学时我注意多媒体的运用。教学伊始,我播放有关地震及震后的录像,并提出一个问题:“看过影片,谁能说一说地震之后人们都在忙些什么?”这样直观的影像,一下子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对话文本 挖掘情感
我依据文本特点,采取以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调动了学生读的主动性、积极性。
师: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这么多时间名词表示出时间的漫长,挖得艰难、辛苦。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不停地挖掘。)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我看到一位双手沾满血迹,衣服破烂不堪的父亲。
②钢筋划破了他的衣服、身体,更重要的是划破父亲的心。(害怕失去儿子的那种揪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8——3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同学们查阅资料,谁能汇报一下什么是地震,它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生汇报)
3、老师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影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3分
(一)教师提问: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6.6级的地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划出有关语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解决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析课文的过程,把文字融入情感中。
(3)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4)他看到学校已经使一片废墟的时候,他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小结: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没有放弃,为什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
出示:不论……总……
a: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生是死,我总要找到他。
b: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c: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2、生汇报: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出示8、12、24、36、38)
①真了不起!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个小时。意志多么坚定呀!
②38小时,父亲顾不得休息,依然不放弃,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③为了拯救儿子,父亲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没吃没喝没睡,对儿子有责任感。
②儿子的冷静与其他同学的不安作对比。
(7)“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你总是会和我在一起的。”
①这是第三次出现,阿曼达对同伴的责任感很强。
②阿曼达遇事总是先想着别人,把别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多么无私呀!
③小小年纪,处事不惊,儿子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爱!爱父亲!爱别人!只要有爱,就会有感动,只要有爱,就会有奇迹!
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5)“在他挖掘的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谁愿意来帮我?”
(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你总是会和我在一起的。”
27分
①真了不起!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个小时。意志多么坚定呀!
②3为了拯救儿子,父亲36小时,没吃没喝没睡,对儿子有责任感。
(1)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4分钟、30万形成鲜明对比,30万人大约相当于高新区人口的3倍。时间短,人数多,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的突如其来和后果的严重。读的时候语速应该缓慢一些,4分钟、30万人要重读。)
小结: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习这对父子心中时刻充满爱,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亲人有责任感的人。
四、总结全文
师:故事到这里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父爱的伟大创造了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哪?齐读最后一段。(板书: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让我们永远记住地震中的父与子,把父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镜头永远记在心中。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通过课内的知识眼神到课外,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恩的教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儿子
了不起
不论……总……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地震之后的情景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通过生命奇迹的创造,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亲情的可贵,让学生表达对父亲的爱。
③外貌描写,体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挖儿子时克服的巨大困难。注意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小结:永不放弃与对儿子的责任心支撑着父亲。让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再读这段话。
(3)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4)他看到学校已经使一片废墟的时候,他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5)“在他挖掘的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谁愿意来帮我?”
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我可以看出父亲对其他人帮忙的期待。
②疾步,着急之情跃然纸上。
③“谁愿意来帮我?”(请求)“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渴望)“你是不是来帮我?”(绝望)
④其他父母的离开与父亲的坚持做对比,体现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弃,有责任心。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后面学习新知做铺垫。
通过简单的提问使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分析重点句子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出示8、12、24、36、38)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深入。
感受父子情,并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四、情感升华
是啊!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的爱是我们前进的指路灯,是我们航行的方向标,更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力量!老师也被课文的父子情感动,写下了一首诗,一起来欣赏诗歌《父亲》。
7分
此时此刻,老师相信你对一直关爱、支持你的父亲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今天老师给大家搭建一个平台,敞开心扉来表达你对父亲的爱吧!
(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地震的破坏性大,给人们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师: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自由读课文3-23自然段,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学科小学语文 授课年级 五年级 学校 长春第一实验学校 教师姓
学科小学语文授课年级五年级学校长春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姓名刘佳
章节名称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计划学时
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来感受父爱如山。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在处理教材上我大胆取舍,抓住课文一个重点句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展开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我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1)父亲如何的了不起(2)儿子如何的了不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挖掘了学生的思维和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想像。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是什么力量让这位父亲如此坚持?”引出文章的又一个重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平实而有力的话语出现了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也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之深,情之切。
六、结束全文
如果说母爱似水,温馨柔美,那我要说父爱如山,高大伟岸,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记录下与父亲的点点滴滴。
依据的理论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d: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参考)
小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多么朴实而有力的承诺,多么坚定而执著的信念。
(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①这是第二次出现,阿曼达一直相信爸爸会来救他,信任爸爸。
(爸爸挖掘的时候,儿子在干什么?等。爸爸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儿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
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8——3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同学们查阅资料,谁能汇报一下什么是地震,它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生汇报)
3、老师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影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小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超过5级地震就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所到之处,房屋倒塌、树木折断,人口流亡、家园尽毁。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查找的地震资料与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能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自由表达,并能分析重点句子。
多媒体画面展示地震的迫害性。
教师操作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根据重点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这是第二次出现,阿曼达一直相信爸爸会来救他,信任爸爸。
①这是第三次出现,阿曼达对同伴的责任感很强。
②阿曼达遇事总是先想着别人,把别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多么无私呀!
③小小年纪,处事不惊,儿子从父亲那里学有奇迹!
小组合作,通过研读重点语句,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这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子一起!”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并且为达成教学目标做准备。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阅读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他们能通过读的引导领悟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引领学生逐渐走进文本,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借助精心设计,精妙点拨,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这篇课文的教学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
①我看到一位双手沾满血迹,衣服破烂不堪的父亲。
②钢筋划破了他的衣服、身体,更重要的是划破父亲的心。(害怕失去儿子的那种揪心!)
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我可以看出父亲对其他人帮忙的期待。
②疾步,着急之情跃然纸上。
③其他父母的离开与父亲的坚持做对比,体现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弃,有责任心。
注意渗透感恩的思维方法,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总结
故事到这里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父爱的伟大创造了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哪?齐读最后一段。(板书:了不起)
3分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让我们永远记住地震中的父与子,把父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镜头永远记在心中。
五、感情升华
是啊!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的爱是我们前进的指路灯,是我们航行的方向标,更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力量!老师也被课文的父子情感动,写下了一首诗,一起来欣赏诗歌《父亲》。
此时此刻,老师相信你对一直关爱、支持你的父亲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今天老师给大家搭建一个平台,敞开心扉来表达你对父亲的爱吧!
1、创设情境 走进文本
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因而在教学时我注意多媒体的运用。教学伊始,我播放有关地震及震后的录像,并提出一个问题:“看过影片,谁能说一说地震之后人们都在忙些什么?”这样直观的影像,一下子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对话文本 挖掘情感
我依据文本特点,采取以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调动了学生读的主动性、积极性。
师: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这么多时间名词表示出时间的漫长,挖得艰难、辛苦。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不停地挖掘。)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我看到一位双手沾满血迹,衣服破烂不堪的父亲。
②钢筋划破了他的衣服、身体,更重要的是划破父亲的心。(害怕失去儿子的那种揪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8——3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同学们查阅资料,谁能汇报一下什么是地震,它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生汇报)
3、老师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影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3分
(一)教师提问: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6.6级的地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划出有关语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解决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析课文的过程,把文字融入情感中。
(3)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4)他看到学校已经使一片废墟的时候,他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小结: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没有放弃,为什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
出示:不论……总……
a: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生是死,我总要找到他。
b: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c: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2、生汇报: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出示8、12、24、36、38)
①真了不起!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个小时。意志多么坚定呀!
②38小时,父亲顾不得休息,依然不放弃,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③为了拯救儿子,父亲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没吃没喝没睡,对儿子有责任感。
②儿子的冷静与其他同学的不安作对比。
(7)“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你总是会和我在一起的。”
①这是第三次出现,阿曼达对同伴的责任感很强。
②阿曼达遇事总是先想着别人,把别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多么无私呀!
③小小年纪,处事不惊,儿子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爱!爱父亲!爱别人!只要有爱,就会有感动,只要有爱,就会有奇迹!
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5)“在他挖掘的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谁愿意来帮我?”
(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你总是会和我在一起的。”
27分
①真了不起!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个小时。意志多么坚定呀!
②3为了拯救儿子,父亲36小时,没吃没喝没睡,对儿子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