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决胜局》的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决胜局》的读后感
1、《二战决胜局》的读后感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推荐一本书,名字叫《二战决胜局》。
从题目我想大家就能知道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那些至关重要,且稍纵即逝胜败战局。
在这些战争中,我比较喜欢看这几场。
首先是保卫莫斯科:刚开始我看到德军长驱直入并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打入苏联复地时,虽然我已知道结局但还是为苏联捏了一把汗。
其次党的军包围为主莫斯科是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
紧接着当在严寒中德军陷入困境时由朱可夫率领苏联红军开始了全线大反攻,此时,我的心好像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感觉浑身充满着力量。
最终,苏联红军收回了属于自己的国土,我的心也终于回到了原位。
然后是征战西西里:;此时的`反法西斯战争已到了后期,盟军已经打到了轴心国的领土,而盟军为了给德国施加压力决定攻打意大利,而首要目标则剑指西西里岛!而想要成功的三个因素为:制海权,制空权和夺取港口。
现在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已牢牢掌握在了英美两国手中,而夺取港口更是如同囊中取物一样。
紧接着,盟军决定登陆时间为1943年7月10日凌晨2:45.战斗开始了!这次是有空降兵揭开
的序幕,盟军在西西里岛空降了5千多人为第一支部队。
没过多久,盟军顺利登陆。
盟军想要阻止守军逃脱,决定进攻他们唯一的退路―
墨西拿。
在进军的途中,由于空军失职,盟军损失惨重,西西里岛战役更难打了!此时英美发生争执,给德军了一个设防的时间,美国妥协,英军进攻后惨败而归。
最终有美军名将―巴顿请战才成功拿下西西里岛。
看这本书时,我仿佛身临其境,身处在被困的马耳他岛中,坐观美日舰队对战,但这一切是多么可怕呀!二战中的死亡人数数以万计,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2、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高中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读《文化苦旅》有感_800字高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蝴蝶的美丽源自黑暗束缚中无数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美丽源自相互间剧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辉煌的胜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却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执着,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们勇敢前行的每个脚印里。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历史的长度
成正比。
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的,而文人们要在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艰难。
他们中,有不少人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从此销声匿迹。
但也有一些人,凭借着自身的坚忍与顽强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传千年。
正如书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独中化悲痛为力量,与低徊婉转中吟唱出了“绿肥红瘦”的`绝妙辞章;东坡居士乐观旷达,屡遭贬谪,以乐观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旷远中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远离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东风又起的小楼上吟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歌,万千愁怨在坚强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词帝的盛名。
他们,有着我们不曾深切体味的孤独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坚忍和承受让他们积蓄了生命的力量。
最终,生命如烟花般催然绽放!
塞外飞沙,冷风拂面,苏武北海牧羊,饮雪吞毡,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载,一颗赤胆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却。
远离故国山河,却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个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脊梁担当起人间大义,铸就了千古忠魂。
是信念,让他坚守;是责任,让他担当。
苏武仿若空谷幽兰,志洁行芳,一股幽香永驻人间。
每当我们羡慕别人的非凡成就时,是否清楚,在这胜利的背后,有着我们看不到的无法想像的艰辛。
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
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付出,泪水,汗水,甚至是我们鲜红的血液,都是取得辉煌胜利的滋养剂。
其实,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坚持、忍耐中的执着才是决定胜利的地方。
3、《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世界各国百年政治史,真正明智、能垂范后世的政治家没有几位,英国首相丘吉尔居之无疑当之无愧。
政治是怎么回事,他比别人看得更明白、更透彻。
他的见识,比其他政治人物高明很多。
他是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英雄。
危急关头,需要坚定的领袖力挽狂澜,英国人于是选择了丘吉尔。
如果不是二战之初国势阽危大难将至,他未必能出任英国的最高领导。
1945年,二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百战成功的丘吉尔立刻被请出唐宁街十号。
在他的不朽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他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
”
丘吉尔有纯正的贵族血统,受过完整的贵族教育。
那个时代英伦的贵族教育,说到底就是政治精英的教育,内外双修,文史兼通。
他是哈罗公学的击剑冠军,醉心历史。
经典的史籍,从来就是资政之学、向政之学。
他既精通时务,又全然贵族教养,是现代民主政治中难得一见的大政治家。
不过,他那种高人一等、咄咄逼人、择善固执的派头,在民主政治的官场上是福是祸非常难说。
在丘吉尔看来,二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
二战所以发生,民主国家公众的愚蠢和政客的软弱是主要原
因之一。
在《二战回忆录》里,丘吉尔认为,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最大的一件蠢事,是在《凡尔赛和约》里要求德国缴付巨额战争赔款,“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
这种赔款要求“反映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
现代战争费用浩大,而战胜国能从战败国那里掠取的财富,远远低于公众的想象。
除了一些细软和特殊人才,战胜国几乎无物可取。
那些东西的价值,与战争费用相比,连九牛一毛都不到。
《凡尔赛和约》开出大约十亿英镑的罚款,德国人根本没钱付,除非经济全面崩溃,回到赤贫。
回到赤贫,更没有钱付。
丘吉尔说:“群众始终不了解这种最简单的经济事实,而一心想取得选票的领袖们,又不敢向他们说清楚。
报纸和领袖们一样,反映和强调流行的见解。
各国当权者没有人能超越或摆脱公众的愚昧之见,向选民宣布这种基本的、无情的事实。
即使他们说了,恐怕也没有人相信。
”
最后的结果极其荒谬:德国并没有真正执行十亿英镑的战争赔偿,反而由英美两国向德国发放了十亿五千万的贷款。
德国迅速走向复兴。
但《凡尔赛和约》的巨大耻辱,在德国孕育了强烈的民族仇恨。
这种民族仇恨的`代表,就是狂热的、邪恶的现代暴力愤青之祖——奥地利下士希特勒。
希特勒把全世界拖进了战争。
民主政体的最大优点,大概就在于到了关键时刻,能够找到代表公众真正利益、为公众服务、值得信赖的政治家,比如丘吉尔。
他
厌恶短视激烈、反复无常的民意。
但他爱英国,也爱那些乱七八糟的选民。
愿意为他们付出“血水、苦水、泪水、汗水”。
我甚至有点怀疑这段“四水”的演讲半是真诚的表白、半是取悦民心的表演。
以他的个性和理智,应该很不喜欢公开煽情。
那是非常时期,他知道这个平常不屑为的小伎俩会很管用。
他说过,政治绝不是光明磊落的竞技,而是一门诚实的生意。
4、《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暑假,我阅读了温斯顿。
丘吉尔写的《二战回忆录》。
我很早就对二战的历史感兴趣,读过不少关于二战的书籍,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二战回忆录》。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
丘吉尔以二战时英国首相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九三零年代到二战结束期间的主要事件,尤其是英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二战回忆录》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就“不列颠空战”。
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二日,德国轰炸机袭击英国沿岸的雷达站,其中有六座被严重损坏,一座全毁。
战斗最激烈的一天在八月十三日,德国共投入战斗机一千四百一十五架,虽然英国的空军力量没有那么强大,但也毫不示弱,迅速出动七百二十七架战斗机迎战,许多德军轰炸机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的投下炸弹,就匆匆忙忙地飞走了。
还有很多德机降落在机场的时候,机身上满是弹痕。
最终,英国取得了胜利。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是可怕的,我们应该维
护和平,制止战争。
5、《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
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
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
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
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
让我们仔细想想。
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
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
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
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
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
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
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
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
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
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
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
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
”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6、《家》读后感《家》读后感
《家》这部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的人物。
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娶了瑞珏。
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
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
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
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7、《海的女儿》读后感关于《海的女儿》的读后感400字
昨天妈妈给我讲了《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故事后,我
深深的被王子和小人鱼之间发生的那一幕幕感动着。
我觉得,小人鱼是一条心地非常善良的“美人鱼”。
因为当她的六个姐姐用自己漂亮的头发,从巫婆那换来了一把可以让小人鱼重生的尖刀。
只要小人鱼把尖刀刺进王子的胸口,让王子的鲜血滴在她的脚上,那么她的脚就会立刻变成鱼尾巴,她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活上整整五百年。
我在想,假如是我,我一定不会辜负姐姐们的期望的,会把王子杀死。
但小人鱼并没有这样做。
因为她知道,假如她把王子给杀掉了,那么会有另一个人和她一样痛苦,所以她不忍心下手,更不愿下手。
小人鱼宁可牺牲自己,都不愿牺牲别人的幸福。
从这可以看出,小人鱼的心灵是多么纯真。
善良啊!听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到一个人为了自己所爱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我们平时在班中为了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和小人鱼比起来多么的羞愧啊!小人鱼,你虽离我那么遥远,但我觉得你那么近,近得贴着我的心,因为你纯洁的心灵已让我与你结下了不解之缘。
8、《海的女儿》读后感关于《海的女儿》的读后感400字
人鱼公主曾经全心全意为她的目标奋斗,忍受过痛苦,她坚持下去了,她的善良使她在300年后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
我在想,爱也许是生命的一个意外,生命是陆地上的一个意外,陆地也是大海的一个意外,爱情源于大海,最后又回归大海。
仿佛每一滴水珠都是一朵蓝色的爱的火焰,即使被酷热蒸干了水份,还会化作云,化作雨,回归大海,生生不息。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月光蔓延开来,我是一个安静的孩子,黑
夜常常让我觉得平静和舒心,我衷情于醉人的蓝色,也固执的人为我与大海之间有前生的缘,让我在潜意识里一直默念着它,注视着它,拥抱着它,它的美是击碎在岩石上的浪花,是沉淀在海底的人类的情感,是一个个被人们幻想的童话。
我的心里一直珍藏着这样的一幅图画: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有沙鸥点点,宝石一样的蓝在微风的吹拂下显露出层层的水波,在金色的阳光下,它们慢慢地向前涌动着,散发着清新的味道。
抬起头看,是一片美丽的大世界,其实美丽多于伤害,人鱼公主也一定是这样的想的吧,因为她看见王子的微笑那么那么美,她一直都看着,记着,念着,想着。
9、《二战回忆录》优秀读后感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
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
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
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
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
让我们仔细想想。
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
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
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
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
换言之,能用和平方
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
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
当希特勒
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
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
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我建
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
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
及时每天
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
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
”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10、《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暑假,我阅读了温斯顿。
丘吉尔写的《二战回忆录》。
我很早就对二战的历史感兴趣,读过不少关于二战的书籍,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二战回忆录》。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
丘吉尔以二战时英国首相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九三零年代到二战结束期间的主要事件,尤其是英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二战回忆录》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就“不列颠空战”。
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二日,德国轰炸机袭击英国沿岸的雷达站,其中有六座被严重损坏,一座全毁。
战斗最激烈的一天在八月十三日,德国共投入战斗机一千四百一十五架,虽然英国的空军力量没有那么强大,但也毫不示弱,迅速出动七百二十七架战斗机迎战,许多德军轰炸机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的投下炸弹,就匆匆忙忙地飞走了。
还有很多德机降落在机场的时候,机身上满是弹痕。
最终,英国取得
了胜利。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是可怕的,我们应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11、《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世界各国百年政治史,真正明智、能垂范后世的政治家没有几位,英国首相丘吉尔居之无疑当之无愧。
政治是怎么回事,他比别人看得更明白、更透彻。
他的见识,比其他政治人物高明很多。
他是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英雄。
危急关头,需要坚定的领袖力挽狂澜,英国人于是选择了丘吉尔。
如果不是二战之初国势阽危大难将至,他未必能出任英国的最高领导。
1945年,二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百战成功的丘吉尔立刻被请出唐宁街十号。
在他的不朽名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他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
”
丘吉尔有纯正的贵族血统,受过完整的贵族教育。
那个时代英伦的贵族教育,说到底就是政治精英的教育,内外双修,文史兼通。
他是哈罗公学的击剑冠军,醉心历史。
经典的史籍,从来就是资政之学、向政之学。
他既精通时务,又全然贵族教养,是现代民主政治中难得一见的大政治家。
不过,他那种高人一等、咄咄逼人、择善固执的派头,在民主政治的.官场上是福是祸非常难说。
在丘吉尔看来,二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
二战所以发生,民主国家公众的愚蠢和政客的软弱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二战回忆录》里,丘吉尔认为,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最
大的一件蠢事,是在《凡尔赛和约》里要求德国缴付巨额战争赔款,“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
这种赔款要求“反映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
现代战争费用浩大,而战胜国能从战败国那里掠取的财富,远远低于公众的想象。
除了一些细软和特殊人才,战胜国几乎无物可取。
那些东西的价值,与战争费用相比,连九牛一毛都不到。
《凡尔赛和约》开出大约十亿英镑的罚款,德国人根本没钱付,除非经济全面崩溃,回到赤贫。
回到赤贫,更没有钱付。
丘吉尔说:“群众始终不了解这种最简单的经济事实,而一心想取得选票的领袖们,又不敢向他们说清楚。
报纸和领袖们一样,反映和强调流行的见解。
各国当权者没有人能超越或摆脱公众的愚昧之见,向选民宣布这种基本的、无情的事实。
即使他们说了,恐怕也没有人相信。
”
最后的结果极其荒谬:德国并没有真正执行十亿英镑的战争赔偿,反而由英美两国向德国发放了十亿五千万的贷款。
德国迅速走向复兴。
但《凡尔赛和约》的巨大耻辱,在德国孕育了强烈的民族仇恨。
这种民族仇恨的代表,就是狂热的、邪恶的现代暴力愤青之祖——奥地利下士希特勒。
希特勒把全世界拖进了战争。
民主政体的最大优点,大概就在于到了关键时刻,能够找到代表公众真正利益、为公众服务、值得信赖的政治家,比如丘吉尔。
他厌恶短视激烈、反复无常的民意。
但他爱英国,也爱那些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