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岚山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岚山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水
平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笛
刘向阳
他勾头埋在一堆电路板里,保安说外面有人找他。

出来后,意外地看到樟树下面停着一辆车,乌黑锃亮。

妈妈打扮得差点认不出来了。

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哽咽着钻进了车里。

你跟爸爸吗?晚上,她发来一个抖动的表情。

是的。

我爸喝酒打牌买彩票,醉了输了都是我的错。

我们要坚强。

她加了一个竖着大拇指的符号。

她喜欢音乐,她的头像炫着一杆青青的竹笛。

她空间那首《最幸福的人》,也是他的最爱。

她长什么样子呢。

他觉得自己真奇怪,素未谋面,关心她干什么?即便同城同区,相距并不遥远。

她在一家衣架厂上班。

麻雀大的厂,待遇虽差,却自由,能够提早下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问她喜欢做什么,她说去表演。

表演?他的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画面:高雅的舞台中央,一位少女横吹玉笛,舒缓地倾诉她的忧伤与欢乐。

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他满脸泪水地迎着她娇美的脸庞……
你们一般在哪演出?
呵呵。

我能见你吗?
不见面好。

你妈还来看你吗?
他默然下线了。

有一次去南郊公园,他无意中看见了那辆乌黑锃亮的车。

妈妈下了车,疼爱有加地牵着不相识的小男孩过马路。

那一瞬间,他特嫉妒那个抢走了他母爱的孩子,牙根咬得脆响。

四岁那年,我患了小儿麻痹症,妈妈不辞而别,是爸爸给了我希望。

我家门前有棵樟树,树上的广播喇叭每天都会传出曼妙的音乐,有时像潺潺的小溪,有时像婉转的鸟鸣。

我问爸爸,樟树怎么会唱歌?爸爸手把手教我吹笛,说,樟树快乐啊,花草虫鸟,猪牛羊鸡,都被它感染得笑呵呵的……
他摸摸脸,湿湿的。

岁末的一天,冷风扑面,华灯初上,他筒着袖子加入了喝同事喜酒的人群。

觥筹交错中,进来一中年男人,问,各位老板,点歌助助兴吧。

有人接过歌单,剔着牙,点了《春天里》。

男人后边跟一女孩,发往后梳,翘一朵洁白的小花,胸前斜挂一杆青笛。

男人嗓音粗犷,女孩吹笛伴奏。

但还没唱完,就遭邻桌呵斥,人家千百年的好事,埋在春天里怎么行?这一首没钱。

男人拉着女孩,走向下一桌讨要献歌。

女孩泪光点点。

他冲男人招招手。

男人牵着女孩趔趄而至。

女孩发上小花翩翩,白得耀眼。

众人这才注意到,女孩走路是一瘸一拐的!一双湛蓝的眸子,蓄满了太多的梦幻与向往。

他点了一首《最幸福的人》,女孩眉儿微蹙,轻启薄唇,婉转深邃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把大家带进了音乐的殿堂。

他噙泪盯着深情演唱的女孩——她少女的身躯都集中在左腿上,右腿仅是一个象征;她沐浴在柔和而橘黄的光辉里,额角沁出了一层晶莹的汗珠。

难道是她?他按捺住差点要跳出来的心,看着男人拖着自制的音响设备,搀扶女儿走上街头。

月影,人影。

冠盖如伞的樟树下面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说明他们母子关系冷漠,从而突出了“他”处境的悲苦可怜。

B.这篇小说语言洗练,词语使用精准生动,如“勾头埋在”“焊死在”“翘一朵小花” 等,用凝练的动词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C.小说最后“他”猜出卖唱女孩儿就是自己的网友“青笛女孩儿”,为此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头像”“小儿麻痹”“表演”等多处伏笔。

D.小说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但是从前文内容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结尾处青笛女孩儿在樟树下吹奏的很可能是那首《最幸福的人》。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末段画横线句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读者认为:“他”花钱点歌这一行为不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这一情节设计不够
合理。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并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

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

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

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

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精工之极”。

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经注》《公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

认为南派属江左风流。

疏放妍妙,北派尊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

“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

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

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

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

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

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

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籽”,执意追求“淡远”求其耳目一新。

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

与此相似,阮元所处清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此时虽也出现诸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帖学大师,但总体上帖学流于单调和僵化,特别是科举考试与官场使用“馆阁体”,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均匀日益成为教条,钝化、疲劳人们的审美感官。

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

然而,历史没有给董其昌以拙朴的机缘,也没有给阮元以淡远的恩赐。

从个人境遇来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虽为官一生,却总在授官与退仕之间徘徊,散淡与世故使他皈依禅宗找寻到心灵依托,但他看中的是禅以色为空、虚静怡淡的思想,彰显绘画审美愉悦功能。

其禀赋、才情和特性,不会也不可能使他从北派绘画磅礴、苍茫中吸取营养,开辟一条拙陋。

雄浑之路来革除媚妍之风。

他的绘画取道董源、巨然、米芾,所作山水树石皆烟云流动,秀逸潇洒,具有文人画的显著特色。

所以与其说董其昌选择了淡
远,不如说淡远契合了董其昌。

而阮元则不一样。

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

“实”“用”思想贯穿其一生,这就决定了他在拯救书法方式、途径上不会也不可能凭借淡远来弥缝其阙,兴碑抑帖,贬南褒北的重任就这样如约而至落在他的双肩。

(选自嵇绍玉《书画“南北之论”何以同途殊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书画界出现了被书画家们鄙弃的媚妍之弊,为革除此风,“南北之画”便应运而生。

B.董其昌和阮元提出书画“南北之论”的目的相同,都在地域上给书画进行了鲜明的分类。

C.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毫无笔墨风趣
D.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前者是淡远之路,后者则是拙朴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B.文章先谈书画“南北之论”产生背景,后谈其同途殊归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

C.文章论证兼顾了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下创作的忠告。

D.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在比较中说理,阐述了明清书画家对避免媚妍的积极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反叛“意”“态”,书画家就不会去追寻其他审美元素,“南北之论”就无从产生。

B.用笔“空灵”,是使绘画走出媚妍的误区,产生无穷的生机和气贯势满魅力的重要途径。

C.书画要做到不媚不妍,或走向淡远空灵之境,或走向拙朴雄浑之魄,这些都是合理的选择。

D.董其昌和阮元所提出的路线图不同,其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不同,二是个人阅历不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活动形式四个层面进行解读。

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

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朱熹《朱子全书》)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

比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

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

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

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

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面请教老师。

而公元113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

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开课堂去游历,“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化社会责任感。

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的氛围。

(摘编自《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论述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活动形式等内涵的合理之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争臣论(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

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1.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_________” 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

2.在作者看来,阳城在位五年的表现可用________二字来概括。

3.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目的是什么?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
...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

B.身为言官无一言及政,可见阳城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

C.有人认为阳城是“有道之士”,而韩愈力辩,深不以为然。

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

5.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

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详定试卷(其二)①
王安石
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

当时赐帛倡优②等,今日论才将相中。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

[注]①宋嘉佑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

②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

枚皋曾发牢骚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赋的经历深感后悔。

B.“倡优等”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皋,地位都不高。

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与汉朝差别极大。

D.诗人认为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的情况确实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

杨畋也是认同这种看法的。

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4)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__________,旌旗蔽空。

(苏轼《赤壁赋》)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凡事预则立,__________。

(《礼记》)
(8)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7.《掌上的心》是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品读该诗,说说这首诗的妙处。

要求:答出3条妙处,100字左右。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8.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往往有着某种特殊的审美爱好,而这又常常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与人生。

如“李白与酒紧密相连;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林逋与梅紧密相连;杜甫与……紧密相连;巴金与……紧密相连。

请自选一个人物,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沈从文与水紧密相连。

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

他的文字如水一般通透澄明,浸染了湘西水土独有的气息。

他的心灵如水般柔情缱绻,充满了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与眷恋。

他的人生如水般波澜起伏,书写了一个乡下人成长的传奇。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8年12月:昆明市学生近视基线调查情况
材料二:
先贤讲,天道酬勤。

农人说,人勤地不懒。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学生也奉行着“熬夜=刻苦”、“刻苦即正义”的成功美学。

材料三:
主席说“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

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

后来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

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还是要从容不迫。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给你的学弟学妹写一封信。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A
2.(1)小说并未给出明确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悠扬的笛声突出了青笛女孩儿阳光开朗、笑对艰难的形象;
(3)美好的环境、优美的音乐预示着“他”心中的悲苦和仇恨逐渐融化,强化了温暖向上的主题;
(4)与上文中女孩与“我”聊天时说到的有关樟树、音乐的描写相照应。

3.不同意。

从人物性格和身份角度分析:
(1)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不幸的人,渴望被关爱和理解、他看到卖唱父女的遭遇,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进而点歌,这是符合人物性格的;
(2)“他”是一个青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因冲突而产生消费是合乎情理的;
(3)小说交代卖唱女孩儿“胸前斜挂一杆青青的竹笛”,这与“他”网友的头像是一致
的,从而激发了“他”的好感,进而点歌,这是合乎情理的;
(4)这对父女在艰难中相互扶持、父女情深,与他父亲喝酒打牌买彩票形成对比,点歌是对这位父亲的赞赏,也意味着他对父爱的渴望。

同意。

(1)“我爸喝酒打牌买彩票”等细节说明他的经济情况不好,不大可能进行这样的消费;
(2)“男人嗓音粗犷,女孩吹笛伴奏”,说明这对父女演唱水平并不高,他没有足够动力为之买单;
(3)“我爸喝酒打牌买彩票,醉了输了都是我的错”“牙根咬得脆响”等细节说明“他”一直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环境很难让人有足够的同情心做出点唱的举动。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说明他们母子关系冷漠”错误,这个细节并非展现母了关系冷漠;从后文的“妈妈下了车,疼爱有加地牵着不相识的小男孩过马路”可知妈妈再嫁并且又生了孩子,妈妈并非不再爱“他”,而是有难言的苦衷;“哽咽着钻进了车里”可以印证这一判断。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总领下文;②承上启下(过渡);③总结全文;④为后文作铺垫;⑤照应。

内容上作用应是:交代环境背景,奠定感情基调;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本题划线的句子在文章的结尾。

“冠盖如伞的樟树下面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句话里包含有樟树和笛声,与上文“我家门前有棵樟树,树上的广播喇叭每天都会传出曼妙的音乐,有时像潺潺的小溪,有时像婉转的鸟鸣”相呼应;
“冠盖如伞的樟树下面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是故事的结尾,但没有交代这个女孩是不是跟他聊天的残疾女孩,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冠盖如伞的樟树下面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个结尾营造了美好的一种氛围,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