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化学高一上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化学高一上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近代人类新发现的一门科学
B.假说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C.在研究氯气的性质时,发现有刺激性气味,该过程使用了观察法
D.化学家可以操纵分子和原子,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2、下列关于Na2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将过量Na2O2粉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振荡,溶液变为蓝色,且有气泡产生
B.将过量Na2O2粉末加入FeCl3溶液中并振荡,产生红褐色沉淀,且有气泡产生
C.凡是有Na2O2参与的反应,均能产生O2
D.Na2O2粉末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不变质
3、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空气、矿泉水、水银B.碱:Ba(OH)2、Cu2(OH)2CO3、NH3·H2O
C.盐:硫酸钠、氯化铵、纯碱D.氧化物:H2O、CO、HCOOH
4、下列氯化物,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A.FeCl2B.FeCl3C.MgCl2D.CuCl2
5、某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要求KCl、K2SO4和NH4Cl 3种固体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8。
若配制该营养液,取428gNH4Cl,则需要KCl和K2SO4的质量分别为()
A.53.5g和214g B.74.5g和348g
C.74.5g和696g D.149g和696g
6、下列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沸点最高的是
A.氧B.氟C.氮D.硫
7、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I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④滴人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
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
A.①②③⑤④B.③①②⑤④C.①③②⑤④D.②①③④⑤
8、以面粉为原料的网红“脏脏包”松软可口,通常用碳酸氢钠作发泡剂,因为它
①热稳定性差②增加甜味③产生二氧化碳④提供钠离子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9、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时,下列错误操作可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A.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瓶颈刻度线
B.溶解搅拌时有液体飞溅
C.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量筒刻度进行读数
D.摇匀后见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
10、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1 mol水中的氢原子数目为2N A
C.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的量是1 mol
D.1 mol 氨气所含原子数约为2.408×1024个
11、0.2molNaOH和0.1molCa(OH)2的溶液中持续稳定地通入CO2气体,当通入气体为6.72L(标准状况)时立即停止,则这一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数目和通入CO2气体的体积关系正确的图像是(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A.B.
C.D.
12、将30 mL 0.5 mol·L-1 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 mL,关于稀释后的溶液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浓度为0.03 mol·L-1B.从中取出10 mL溶液,其浓度为0.03 mol·L-1
C.含NaOH 0.6 g D.从中取出10 mL溶液,含NaOH 0.015 mol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
D.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14、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物质粒子间的不同作用方式,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的是() A.干冰B.氯化钠C.氢氧化钠D.碘
15、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面贴上危险警告标笠。
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
是
A.氢氧化钠B.汽油C.酒精D.烟花炮竹
16、在“粗盐提纯”的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步骤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是
A.烧杯B.托盘天平C.玻璃棒D.漏斗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有A、B、C、D、E、F六种元素,它们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代号相关信息
最外层的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
A
倍
B 海水中含量第一位的金属元素
C L层得1个电子后成为稳定结构
D 二价阴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
E 失去一个电子后就成为一个原子
F 单质为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请填写下列空格:
(1)A原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B离子质子数与电子数均相同的微粒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用微粒符合表示)。
(3)C元素的名称:________,C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位于第________层。
(4)D的二价阴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元素的某种同位素原子质量数为34,该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______________。
(5)A、E、F三种元素能相互形成多种类别的物质,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为________,离子化合物为________(各写出一种物质即可)
18、某溶液的溶质离子可能含有Mg2+、Ba2+、CO32-、Cl-、SO42-、NO3-中的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Ⅱ.过滤,向实验Ⅰ所得滤液中加入足量H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Ⅰ和Ⅱ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溶液中是否存在Cl-、NO3-,某同学提出下列假设:①只存在Cl-;②Cl-、NO3-同时存在;③____________。
已知实验提供的试剂只有稀盐酸、AgNO3溶液、稀硝酸、NaOH溶液和蒸馏水。
验证溶液中是否存在Cl-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NaCl固体,但现在只有混有Na2SO4、NH4HCO3的NaCl固体混合物。
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提取纯净的NaCl固体。
(已知:NH4HCO3NH3↑+CO2↑+H2O)
如果此方案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可选择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多选题)
A.酒精灯B.蒸馏烧瓶C.坩埚
(2)操作②不用硝酸钡溶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42− 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③加的是(________)
A.Na2CO3溶液B.K2CO3溶液C. NaNO3溶液
(5)操作④的目的是(________)(多选题)
A.除去过量的BaCl2溶液
B.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CO2
C.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HCl
20、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的颜色变化。
实验时必须使用铁屑和6 mol·L-1的硫酸,其他试剂任选。
填写下列空白:
(1)B中盛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是________,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a打开,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生成Fe(OH)2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完毕,打开b处活塞,放入一部分空气,此时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5)图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
21、在标准状况下,下列气体中含有氢原子质量最大的是
A.0.5mol HCl B.6.4g CH4C.6.72L NH3D.1.204 1023个H2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A
【解题分析】
A. 化学反应、化学知识古代就有应用。
B. 根据反应现象,可以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C. 观察法是用感官和一些辅助仪器对实验对象进行观测。
D. 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制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题目详解】
A. 化学反应、化学知识古代就有应用,A错误。
B. 根据反应现象,可以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假说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B正确。
C. 观察法是用感官和一些辅助仪器对实验对象进行观测,在研究氯气的性质时,发现有刺激性气味,该过程使用了观察法,C正确。
D. 化学家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操纵分子和原子,可以制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D正确。
2、B
【解题分析】
A.将过量Na2O2粉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中,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溶液变蓝且有气泡产生,但Na2O2过量,Na2O2具强氧化性,溶液由蓝色又变成无色,A错误;
B.将过量Na2O2粉末加入FeCl3溶液中,Na2O2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再和FeCl3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B正确;
C.有Na2O2参与的反应,不一定能产生O2,如Na2O2+H2SO3===Na2SO4+H2O,C错误;
D.Na2O2粉末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会和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而变质,D 错误;
答案选B。
3、C
【解题分析】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题目详解】
A.水银(Hg)是单质,不是混合物,A错误;
B. Cu2(OH)2CO3是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属于碱类,属于盐类,不是碱,B错误;
C. 硫酸钠、氯化铵、纯碱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属于盐类,C正确;
D. HCOOH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羧酸,不是氧化物,D错误。
答案选C。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物质的分类知识,熟记各类物质的概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4、C
【解题分析】
A.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不能直接得到FeCl2,A不符合题意;
B.Fe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B不符合题意;
C.Mg与Cl2或盐酸反应均生成MgCl2,C符合题意;
D.Cu为不活泼金属,与盐酸不发生反应,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5、C
【解题分析】
428gNH4Cl的物质的量为8mol;KCl、K2SO4、NH4Cl三种固体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8;所以需要KCl 1mol,质量为74.5g、需要K2SO4 4mol,质量为696g,故C正确。
6、A
【解题分析】A. 氧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是水,其常温下是液体,因为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所以水的沸点较高;B. 氟元素形成的气简单氢化物是HF,常温下是气体;C. 氮元素形成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是氨气,常温下是气体;D. 硫形成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是硫化氢,常温下是气体。
综上所述,以上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沸点最高的是水,本题选A。
点睛:比较不同物质的沸点时,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其在常温下的状态进行判断,固态物质高于液态物质、液态物质高于气态物质。
要注意物质的分子间能否形成氢键,氢键对物质的沸点影响较大。
7、B
【解题分析】
①②③步骤分别除去CaCl2、MgCl2、Na2SO4,而且Na2CO3溶液可除去加入的过量的BaCl2溶液,步骤④除去过量的Na2CO3溶液和过量的NaOH溶液,因此③在①之前,④在①②之后,⑤在④之前,操作顺序合理为③①②⑤④,B
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B。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为高频考点;在处理问题(4)时,记住这样的规律:碳酸钠溶液一定加在氯化钡溶液之后,便于除去过量的钡离子,盐酸加在过滤后,除去滤液中剩余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操作顺序就很快选定。
8、A
【解题分析】
由2NaHCO3Na2CO3+H2O+CO2↑可知碳酸氢钠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在面团里形成大量气泡,使得面包变得松软,则①③正确,故答案为A。
9、A
【解题分析】
A.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瓶颈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A符合题意;
B.溶解搅拌时有液体飞溅,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B不符合题意;
C.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量筒刻度进行读数,导致量取浓盐酸体积偏小,溶质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C 不符合题意;
D.摇匀后见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10、A
A.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为mol-1,即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故A不正确;
B.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1mol水中含2mpl氢原子,即2N A个,故B正确;
C.将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看做一个整体,即为1mol,故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物质的量为1mol,故C正确;
D.1mol氨气含原子,即为2.4081024个,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A。
11、C
【解题分析】
n(CO2)=6.72L÷22.4L/mol=0.3mol,通入含有0.2mol氢氧化钠和0.1mol氢氧化钙的溶液中,发生反应:
2OH-+CO2=CO32-+H2O,OH-+CO2=HCO3-+H2O,Ca2++CO32-=CaCO3↓,以此解答该题。
【题目详解】
n(CO2)=6.72L÷22.4L/mol=0.3mol,含有0.2mol氢氧化钠和0.1mol氢氧化钙的溶液中:n(OH-)
=0.2mol+0.1mol×2=0.4mol,n(Na+)=0.2mol,n(Ca2+)=0.1mol,通入CO2,发生反应:2OH-+CO2=CO32-+H2O,OH-+CO2=HCO3-+H2O,Ca2++CO32-=CaCO3↓,设生成xmolCO32-,ymolHCO3-,2x+y=0.4;x+y=0.3,解得x=0.1,y=0.2,所以反应后溶液中含有:n(Na+)=0.2mol,n(HCO3-)=0.2mol,通入含有0.2molNaOH和0.1molCa(OH)2的溶液中,相当于首先发生:Ca2++2OH-+CO2=CaCO3↓,该阶段0.1molCa(OH)2完全反应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离子物质的量减少0.3mol,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为0.7mol-0.3mol=0.4mol,其中含有0.2molOH-、生成0.1molCaCO3;然后发生2OH-+CO2=CO32-+H2O,0.2molOH-完全反应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该阶段离子物质的量减少0.1mol,溶液中剩余离子物质的量为0.4mol-0.1mol=0.3mol,溶液中含有0.2molNa+、0.1molCO32-;再发生
CO32-+CO2+H2O=2HCO3-、CaCO3+CO2+H2O=Ca2++2HCO3-,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增大,溶液中离子为0.6mol,所以图象C符合,答案选C。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计算,注意根据溶液中发生的反应结合各离子的物质的量计算分析,注意图象中各阶段离子的浓度变化。
12、D
【解题分析】
A、30mL0.5mol•L-1 NaOH溶液中n(NaOH)=0.03L×0.5mol/L=0.015mol,稀释后溶液的体积为500mL,即0.5L,则
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aOH)=0.015mol
0.5L
=0.03mol/L,选项A正确;B. 从中取出10 mL溶液,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03 mol·L-1,选项B正确;C. 溶质的质量为0.03L×0.5mol/L×40g/mol=0.6g,即含NaOH 0.6
g,选项C正确;D、从中取出10 mL溶液,含NaOH 0.015 mol×10
500
mL
mL
=0.0003mol,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本题考查物质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物质的量与质量、浓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13、B
【解题分析】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中一定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复分解反应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可能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是一种元素即被氧化有被还原。
【题目详解】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同素异形体的转化中没有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置换反应中一定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如Zn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B正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可能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如氯气与NaOH溶液的反应中,NaOH为反应物,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C 错误;氧化还原反应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可以是同一种元素,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都是碳元素,D错误。
故选B。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
14、B
【解题分析】
A、干冰是CO2,属于共价化合物,含有极性共价键,CO2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故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属于离子晶体,只存在离子键,故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属于离子晶体,含离子键、极性共价键,故不符合题意;
D、碘属于分子晶体,存在非极性共价键,碘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故不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B。
15、C
【解题分析】
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应贴腐蚀品的标志,图为腐蚀品标志,A正确;
B.汽油属于易燃物,故应贴易燃液体的标志,图为易燃液体标志,B正确;
C.乙醇属于易燃物,不属于剧毒品,故应贴易燃液体的标志,图为剧毒品标志,C错误;
D.烟花炮竹属于易爆物,故应贴爆炸品的标志,图为爆炸品标志,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6、C
【解题分析】
根据粗盐提纯实验的步骤确定每步用到的仪器:溶解:烧杯、玻璃棒;过滤: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蒸发: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因此用到次数最多的是玻璃棒,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NH4+、H3O+氟略
2
:S:
-
⋅⋅
⋅⋅
⎡⎤
⎢⎥
⎣⎦
18 HNO3NH4NO3
【解题分析】
A最外层的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A为O元素;海水中含量第一位的金属元素是钠,则B为Na元素;L 层得1个电子后成为稳定结构,说明该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C为F元素;二价阴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D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D为S元素;E失去一个电子后就成为一个质子,则E为H元素;F的单质为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则F为N元素。
【题目详解】
(1)A为O元素,原子的电子式:,
答案为:。
(2)B为Na元素,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与钠离子质子数与电子数均相同的微粒可能是NH4+、H3O+,答案为:;NH4+、H3O+。
(3)C为F元素,名称为氟,氟原子有两个电子层,能量最高的电子位于第L层。
答案为:L。
(4)D为S元素,S的二价阴离子是S2-,电子式为
2
:S:
-
⋅⋅
⋅⋅
⎡⎤
⎢⎥
⎣⎦
;S元素的某种同位素原子质量数为34,S的质子数为16,
则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34-16=18。
答案为:.
2
:S:
-
⋅⋅
⋅⋅
⎡⎤
⎢⎥
⎣⎦
;18。
(5)A、E、F三种元素分别为O、H、N,能相互形成多种类别的物质,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为HNO3,离子化合物
为NH4NO3;
答案为:HNO3;NH4NO3。
18、CO32-、SO42-Mg2++2OH-===Mg(OH)2↓、Ba2++SO42-===BaSO4↓只存在NO3-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题分析】
Ⅰ.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Mg2+,则不存在CO32-;Ⅱ.过滤,向实验Ⅰ所得滤液中加入足量H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Ba2+,则不存在SO42-,据此解答。
【题目详解】
Ⅰ.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Mg2+,则不存在CO32-;Ⅱ.过滤,向实验Ⅰ所得滤液中加入足量H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Ba2+,则不存在SO42-,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无法确定。
则(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CO32-、SO42-;
(2)Ⅰ和Ⅱ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Mg2++2OH-=Mg(OH)2↓、Ba2++SO42-=BaSO4↓;
(3)根据假设:①只存在Cl-;②Cl-、NO3-同时存在,因此假设③应该为只存在NO3-;要证明是否存在氯离子,可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即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如果有白色沉淀,则说明存在氯离子,如果没有白色沉淀产生,则不存在氯离子。
【题目点拨】
注意掌握破解离子推断的四条基本原则,肯定性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互斥性原则: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与铝反应产生H2、水的电离情况等);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一定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且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这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进出性原则:通常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19、AC 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3-取少量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说明SO42-已除尽 A BC
【解题分析】
本实验是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实验,NH4HCO3受热分解,Na2SO4和NaCl加热时很稳定,加热可除去NH4HCO3;Na2SO4和NaCl都易溶于水,形成溶液后加可溶性钡盐除去SO42-,为不引入新的杂质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过量的除杂试剂也要除去。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不明显,通过蒸发NaCl溶液使其结晶得到纯净的NaCl。
【题目详解】
(1)因NH4HCO3受热易分解NH4HCO3NH3+CO2+H2O,且分解后没有固体残留物,而NaCl、Na2SO4受热不分解,
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H4HCO3,加热固体时通常将固体置于坩埚中用酒精灯加热,答案选AC。
(2)操作②的目的是将Na2SO4和NaCl混合溶液中的SO42-除去,通常选择可溶性含钡化合物,利用离子反应
SO42-+Ba2+=BaSO4↓将SO42-转化为沉淀经过滤而除去,但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含钡化合物中应含Cl-,所以不能选择硝酸钡溶液,因其中含NO3-而引入新的杂质。
(3)进行操作②后,溶液中几乎不含SO42-,检验其是否存在即可判断SO42-是否除尽,利用离子反应SO42-+Ba2+=BaSO4↓来检验SO42-,其方法是:取少量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说明SO42-已除尽。
(4)为了除尽SO42-,操作②中所加的BaCl2溶液要过量,过量的BaCl2必须也要除去,操作③的目的就是除去多余的Ba2+,可利用CO32-+Ba2+=BaCO3↓再过滤除去BaCO3即可,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只能选用Na2CO3溶液,答案选A。
(5)所加盐酸必须过量,是为了除尽操作③中过量的CO32-:CO32-+2H+=CO2↑+H2O,且生成的CO2能溶于水,因此溶液中又引入了HCl和CO2杂质,因HCl、CO2均具有挥发性,所以加热煮沸即可除尽HCl和CO2,答案选BC。
【题目点拨】
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原则是:“不增”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即不减少被提纯物质;“易分”即杂质转化要易于分离;“复原”即若将被提纯物转化为其它物质,但最后要恢复原态。
20、铁屑Fe+2H+===Fe2++H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首先打开a,让分液漏斗中酸液流下,使A中产生的
H2通入B中,一段时间后关闭a,烧瓶中压强增大,A中液体沿导管流入B中,产生少量白色沉淀4Fe(OH)2+O2+2H2O===4Fe(OH)3能
【解题分析】
为了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应该先用氢气排出装置中氧气,即先打开d,然后关闭d,利用生成氢气产生的压强将硫酸亚铁溶液压入B中生成氢氧化亚铁,据此解答。
【题目详解】
(1)A中应预先盛放固态反应物铁屑,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2H+=Fe2++H2↑;(2)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活塞a,使生成的氢气进入整套实验装置中而排出空气,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
(3)A中反应发生后,为保证硫酸亚铁进入B中和氢氧化钠混合,要借助氢气产生的压强,因此实验操作为首先打开a,让分液漏斗中酸液流下,使A中产生的H2通入B中,一段时间后关闭a,烧瓶中压强增大,A中液体沿导管流入B中,产生少量白色沉淀;
(4)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所以实验完毕,打开b处活塞,放入一部分空气,白色沉淀先转化为灰绿色最后转化为红褐色,反应的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了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及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方法,即制取氢氧化亚铁时必须在无氧气条件下进行反应。
21、B
【解题分析】
根据物质的量与质量、气体体积、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目之间的关系分析。
【题目详解】
A.0.5mol HCl含有0.5molH,即m(H)=0.5g;
B.6.4g CH4即0.4mol,含有n(H)=0.4mol⨯4=1.6mol,即m(H)=1.6g;
C.6.72L NH3即0.3mol,含有n(H)=0.3mol⨯3=0.9mol,即m(H)=0.9g;
D.1.204⨯1023个H2S即0.2mol,含有n(H)=0.2mol⨯2=0.4mol,即m(H)=0.4g。
故B正确。
【题目点拨】
原子的物质的量等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乘以分子中原子的下角标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