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往年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往年题考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chì) 释.然(shì) 负荷.(hè)
B.轮廓.(kuò) 俯瞰.(kàn) 叮嘱.(zhǔ)
C.确凿.(zhuó) 倒悬.(xuán) 模拟.(nǐ)
D.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闲遐耐人寻味精疲力竭扬扬得意
B.凛冽五脏六腑精打细算勇往直前
C.遗孀姗姗来迟千钧重负小心冀冀
D.严瑾天涯海角心有灵犀海市蜃楼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妈是宽宏大量
....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C.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
....,签署了合作协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香港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正确使用汉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遵循的。
C.加强安全教育,是为了防止不发生安全事故。
D.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5、下列判断修辞手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 )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
A.比喻拟人反复对偶
B.比喻拟人互文对偶
C.拟人比喻互文对偶
D.比喻拟人排比比喻
6、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是一种孤独。
_____________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
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①后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前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窃窃私语。
②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
③如果你不听,它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④它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不同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它在为你而歌唱。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
7、按要求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2)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6)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7)(《<论语>十二章》)中辩证地阐述了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楚有养由基者①,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②曰:“善射,可教射也矣③。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④。
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⑤,少⑥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⑦,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
(《西周策》)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
②过:经过。
③可教射也矣:可以教他射箭了。
④支左屈右:支起左臂,弯曲右臂。
⑤而不已善息:却不因射得好趁此时休息。
已,通“以”,因。
⑥少:过了不久。
⑦弓拨矢钩:弓身不正,箭杆弯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惟.手熟尔惟: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轻:_____
(3)左右皆曰“善.”善:_____
(4)子乃.曰可教射乃: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3.(甲)(乙)两文都和射箭技术有关,但所揭示的道理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
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
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
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
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
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
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
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他是如何表达的。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四、写作题(40分)
夏日傍晚,沉寂多时的蛙声突然在你耳边响起;售书现场,敬仰已久的作家终于在你面前出现;语文课堂,默默无闻的你因一次精彩的展示而获得掌声;潜心沉思,绞尽脑汁的你因一个偶然的契机而豁然开朗……那一刻,相信你的心会像小鸟一样跳跃不止。
这些景、人、事给我们快乐,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
请以“我心雀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2)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参考答案:
一
C
B
D
A
B
A
(1)思君不见下渝州(2)应傍战场开(3)温故而知新(4)人不知而不愠(5)落花时节又逢君(6)一夜征人尽望乡(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1.只是轻视好竟然
2.(1)当时没有人能和他比,他自己也凭借这一点自夸。
(2)别人看了我射箭后都说好,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去射百步之远的柳叶呢?
3.【甲】【乙】两文都和射箭技术有关,但所揭示的道理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甲】文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意思相近即可)
三
【答案】
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2.对比论证。
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意近即可)
3.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4.C
【答案】
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或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请学生吃花生”和“相面打分”
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意近即可)
2.动作语言
3.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4.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表达了林语堂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对学生遭遇的惋惜之情。
5.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学识渊博、乐观幽默、卓然独立。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