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2子部32杂家类六(杂说下32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2子部32杂家类六(杂说下32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二二·子部三二·杂家类六
杂家类三、杂说之属下(32部)
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
○杂家类六
杂家类三、杂说之属下(32部)
△《困学斋杂录》·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鲜于枢撰。

枢字伯机,渔阳人。

官太常寺典簿。

《书史会要》称其酒酣豪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赵孟頫极推重之。

是书所纪,当时诗话杂事为多。

原本不著名氏,故嘉靖中袁袠跋称撰人未详。

曹溶收入《学海类编》,以鲜于枢自号困学民,题所居曰困学斋,遂以此书为枢撰。

今考其书,虽随笔劄录,草草不甚经意,而笔墨之间,具有雅人深致,非俗士所能伪托。

且元初诸人,亦别无称困学斋者,溶定为枢作,似乎可信。

末有厉鹗跋,谓卷中金源人诗,可补刘祁《归潜志》之阙,存之亦可以资采录也。

开卷引李平、许褚二事,但录旧文,无所论断,莫详其意。

卷中赵复初二诗,前后两见,字句亦有异同。

殆亦偶然杂录,未经编定之本。

后人因其墨迹,缮录成书如苏轼《志林》、仇池《笔记》之类欤。

△《隐居通议》·三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元刘埙撰。

埙字起潜,南丰人。

书中自称开庆元年年二十,则宋亡之时已年三十六,故於宋多内词。

然书中又称至大辛亥为南剑州学官,计其年已七十二矣。

日暮途穷,复食元禄,而是书乃以隐居为名,殊不可解。

考其《水云村稿》中延祐己未重题梅氏海棠诗,有花甲重周人八十之句,则埙入元四十四年尚存,最为老寿。

是书当其晚岁退休时所著也。

凡分十一门。

理学三卷,古赋二卷,诗歌七卷,文章八卷,骈俪三卷,经史三卷,礼乐、造化、地理、鬼神杂录各一卷。

其论理学,以悟为宗,尊陆九渊为正传,而援引朱子以合之。

至谓朱子
后与道士白玉蟾游,始知读书为徒劳,盖姚江晚年定论之说源出於此。

皆乡曲门户之私,无庸深辨。

其经史以下六门,考证亦未为精核,且多饾飣,而鬼神一门,尤近於稗官小说。

惟评诗、论文之二十卷,则埙生於宋末,旧集多存,其所称引之文,今多未见其篇帙,其所称引之人,今亦多莫识其姓名;又多备录全篇,首尾完具,足以补诸家总集之遗。

如宋璟《梅花赋》,今惟据田艺衡《留青日札》传鲜于枢所书一篇,又据李纲《忠定集》,知原赋已亡,纲为补作。

今观埙所录,知宋、元间行於世者乃有二本。

又如陆游之从韩侂胄,以牵於爱妾幼子之故,为他书之所未言,厉鹗《宋诗纪事》载李义山诗,不能举其仕履;观埙所记,乃知其尝以江东提刑守池州。

凡此之类,颇足以广闻见。

至於论诗、论文,尤多前辈绪馀,皆出於诸家说部之外,於徵文考献,皆为有裨,固谈艺者所必录也。

埙所著《水云村稿》,世有二本。

其一本别题曰《泯稿》,卷帙颇少,不知何人删取是书三分之一,附诸稿末,殊为阙略。

此为三十一卷之足本,固罕覯之秘笈矣。

书中间有案语,盖其后人所附,自署其名曰凝。

考国初有南丰刘凝字二至,尝撰《稽礼辨论》、《韵原表》、《石鼓文定本》三书,或即其人欤。

△《湛渊静语》·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白珽撰。

珽字廷玉,钱塘人,家於西湖。

有泉自竺山汇於其门,珽名曰湛渊,因以为号。

是书为其友海陵周所编。

前有珽自序,又有序,题至大庚戌,称珽是年六十三岁。

以长历推之,当生於宋理宗淳祐八年戊申。

元兵破临安时,年二十七矣,故其书於宋多内词,与刘埙相类。

然考珽入元以后,以李衎之荐,授太平路儒学正,未几摄教授事,寻转常州路教授,升浙江等处副提举,迁淮东盐仓大使,再迁兰谿州判官,乃致仕,则食元之禄久矣,而犹作宋遗民之词,其进退无据,亦与埙相类也。

是书乃其杂记之文。

据卷末有明人跋语,称嘉靖丙午,钞自昆山沈玉麟家,而疑其不止此二卷,殆残本欤?厉鹗作《宋诗纪事》,蒐采极博,而此书开卷载理宗赐林希逸诗一篇,鹗不及收,则鹗未见其本矣。

其中如谓皎然铜碗为龙吟歌咏房琯事,诗家未有引用者,不知李贺《昌谷集》中实有假龙吟歌;谓《匡谬正俗》
为颜真卿作,不知实出颜师古,不免稍有疏舛。

《文中子》李德林一条乃晁公武《读书志》之语,辨常仪占月一条亦史绳祖《学斋佔毕》之说,亦未免偶相剽袭。

其载倪思论司马光疑孟一条,谓王安石援《孟子》大有为之说,欲神宗师尊之,故光著此书,明其未可尽信,其说为从来所未及。

案晁公武《读书志》称王安石喜《孟子》,自为之解,其子雱与其门人许允成皆有注释,盖唐以前《孟子》皆入儒家,至宋乃尊为经。

元丰末,遂追封邹国公,建庙邹县,亦安石所为。

则谓光疑孟实由安石异议相激而成,不为无见。

必以为但因大有为二语,则似又出於牵合,非确论也。

然其他辨析考证,可取者多。

其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

在元人说部之中,固不失为佳本矣。

△《敬斋古今黈》·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李冶撰。

冶有《测圆海镜》,已著录。

此书原目凡四十卷。

其以黈名者,案《汉书·东方朔传》,黈纟广充耳,所以塞聪。

颜师古注曰:示不外听。

冶殆以专精覃思,穿穴古今,以成是书,故有取於不外听之义欤。

《元史》本传、邵经邦《宏简录》、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俱作《古今难》,当因字形相似,传写致讹。

《文渊阁书目》题作宋人,则并其时代亦误矣。

其书皆订正旧文。

以考证佐其议论,词锋骏利,博辨不穷。

其说《毛诗》草虫阜螽一条云,师说相承,五经大抵如此,学者止可以意求之,胶者不卓,不胶则卓矣,是其著书之大旨也。

其中如谓蚩尤之名,取义於蚩蚩之尤。

谓内则一篇卑鄙烦猥,大类世所传食纂。

谓《中庸》素隐行怪乃素餐之素,谓《孟子》兄戴盖为一句,禄万锺为一句,戴盖即乘轩之义,或不免於好为僻论,横生别解。

又如淳化阁帖汉章帝书《千字文》,米芾《书史》、黄伯思《法帖刊误》、秦观《淮海集》,俱以为伪帖,而冶据以驳《千字文》非周兴嗣作。

《太平广记》载徐浦盐官李伯禽戏侮庙神,其事在贞元中,具有年月,而冶即以为李白之子伯禽,亦偶或失考。

然如《辨史》记微子面缚,左牵羊,右把茅,乃其从者牵之把之,司马迁所记不谬,孔颖达书《正义》所驳为非;辨郑语收经入行姟极,谓经即京,姟即垓,韦昭不当注经为常;辨《论语》五十以学《易》,谓《论语》为未学《易》时语,《史记》所载,则作《十翼后语》,不必改五十字
作卒;辨《孟子》龙断即《列子》所谓冀之南汉之北无陇断焉;辨《史记》自叙瓯、骆相攻,谓当为闽、越相攻;辨张耒书《邹阳传》后,谓韩安国实两见长公主,《汉书》不误,而耒误;辨《卫青传》三千一十七级,谓级字蒙上斩字,颜师古误蒙;上捕字,遂以生获为级;辨魏志穿方负土,谓即《算经》之立方定率;辨《吴志》孙权告天文,谓不当呼上帝为尔;辨《通鉴》握槊不辍,谓胡三省误以长行局为长矛;以及辨古者私家及官衙皆可称朝,引《后汉书》刘宠、成瑨及《左传》伯有事为证;辨佝偻丈人承蜩所以供食,引《内则》郑玄注、《荀子》杨倞注为证;辨《吴都赋》犭军子长啸当是常笑,引《山海经》为证。

皆具有根据,要异乎虚骋浮词,徒凭臆断者矣。

至於所引《战国策》蔡圣侯因是已君王之事,因是已二已字今本并作以,而证以李善注阮籍咏怀诗所引,实作已字。

足以考订古本。

又《大学》絜矩,今本章句作絜度也,冶所见本则作絜围束也。

苏轼《赤壁赋》,今本作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冶所见本则作共食,而驳一本作共乐之非。

亦足以广异闻。

有元一代之说部,固未有过之者也。

虽原本久佚,今采掇於《永乐大典》者不及十之四五,然菁华具在,犹可见其崖略。

谨以经、史、子、集,依类分辑,各为二卷,以备考证之资焉。

△《日闻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元李翀撰。

翀不见史传。

惟书中纪至正甲辰、丙午间事,下距洪武元年仅一二载,其人当已入明。

然书中皆称元为国朝,则前代遗老,抱节不仕者也。

是书多及历代故事,略如蔡邕《独断》、崔豹《古今注》之体,而辨论差详,多有可采。

亦间及元代轶事,盖杂家者流。

其中如谓典命以九为节,以七为节,以五为节,即掌节之节,殊属臆断。

又谓唐以后有司给门旗二,龙虎旗一之类,乃变节为旗,不知周礼司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旗,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旗,县鄙建旐,已各以旗常为表识,不得云自唐以后始变节为旗,考证未免少疏。

又如真德秀题三教图之类,亦未免传闻附会。

然大致引据详核,足与史志相参考,数典者固宜有取也。

旧本久佚,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抄合排比,编为一卷。

《千顷堂书目》载有是书,而题作者为凌翀。

《永乐大典》所题,亦有一条作凌翀,然其馀无作凌翀者。


择其多者从之,而附载姓氏之异同,备考核焉。

△《勤有堂随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元陈栎撰。

栎有《书传纂疏》,已著录。

此其随笔劄记之文也。

虽多谈义理,而颇兼考证,於宋末元初诸人,各举其学问之源流,文章之得失,非泛泛托诸空言者。

其谓陈安卿为朱门第一人,黄直卿及李方子多有差处,谓杨诚斋亦间气所生,何可轻议?谓刘辰翁父丧七年不除为好怪钓名,尤平情之论,不规规於门户之见者矣。

栎《定宇集》前载有年表一卷,称至治三年年七十二作《勤有堂记》,则是书当成於晚年。

然其记集中不载,而集末别有朱升记一篇,述其曾孙鎜之言曰:辛勤三十年,始有此室庐,韩公诗也。

诗书勤乃有,亦韩公诗也。

观吾家堂名者,惑而弗辨,请为记以昭之云云。

详其词意,主於栎夫妇辛勤,以有此堂。

盖宋末建阳余氏书坊亦名曰勤有堂,故有是辨欤。

△《玉堂嘉话》·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王惲撰。

惲有《承华事略》,已著录。

是编成於至元戊子。

纪其中统二年初为翰林修撰,知制诰,兼国史馆编修官,及调官晋府秩满,至元十四年复入为翰林待制时,一切掌故及词馆中考核讨论诸事。

始於辛酉,终於甲午,凡三十四年之事,所记当时制诰特详,足以见一朝之制。

如船落致祭文,太常新乐祭文之类,皆他书所未见。

他如记唐张九龄、李林甫告身之式,记平宋所得法书古画名目,宋聘后六礼金,科举之法,以及论宣谕、制诰之别。

据柳公权跋,知唐时已有《广韵》,辨米芾之称南宫,以赠官太常,记秦桧家庙之制,摘颜真卿书《出师表》之伪,谓《金史·天文志》出於太史张中顺,与张德辉述塞北之程,刘郁述西域之事,皆足以资考证。

而宋、辽、金三史之议,尤侃侃中理。

其中如论日月五星则不知推步之法,谓古妇人无谥则不知声子、文姜之例,论《六帖》则剿袭《演繁露》,论舜事则误信钱时,论野合则附会《博物志》,皆为疵累。

《唐六典》女伯女叔一条,二卷、五卷再见,亦失检校。

然大致该洽,不以瑕掩。

全书已收入《秋涧集》中,此乃其别行之本也。

△《庶斋老学丛谈》·三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盛如梓撰。

如梓,衢州人。

庶斋其自号也。

尝官崇明县判官。

其书多辨论经史,评骘诗文之语,而朝野逸事,亦间及之。

分为三卷,而第二卷别析一子卷,实四卷也。

大抵皆随时掇拾而成。

如载陆游姚将军、赵宗印二诗,惜不得姚名字,而《渭南集》实有姚平仲传,王士祯《居易录》已摘其疏。

他若引《左传》晋景公病,如厕陷而卒,谓国君何必如厕,而以为文胜,其实不知《国策》赵襄子、《史记》慎夫人皆载有此事。

古人朴质,不以为怪,岂可执此以证《左传》之诬?又於贾似道有豪杰之誉?载曹东畎媟俚之词,皆为失当。

然如驳《吹剑录》谓广陵散不始於王凌母邱俭,以姑蔑墓证韦昭注《国语》之非,此类亦颇见考据。

又各条之下,间注出某人说,盖如梓犹及与元初故老游,故所纪多前人绪论,颇有可采云。

△《研北杂志》·二卷(内府藏本)
元陆友撰。

友有《墨史》,已著录。

友尝取汉上题襟集所载段成式语,自号研北生,因以名其杂著。

前有元统二年二月自序,称元统元年冬还自京师,索居吴下,追忆所欲言者,命其子录藏。

盖虞集柯九思同荐友於朝,会二人去职,友亦罢归时也。

所录皆轶文琐事。

友颇精赏鉴,亦工篆隶,故关於书画古器者为多,中亦颇有考证。

如解李商隐之金蟾齧锁句。

辨徐锴《说文系传》之狝字、祢字互相矛盾。

援《北史》证马定国以石鼓出宇文周之非,引郑康成之说证传注称错简之误,皆有可采。

至谓仉姓出梁四公子传,不知孟母先氏仉,以王明清字仲言,谓本张华答何劭诗,其言明且清句,不知《礼记》先有此文,则偶然疏舛也。

徐显《稗传》载友撰《研史》、《墨史》、《印史》,不载此书。

此本出自陈继儒家,末有旧跋,已称字多讹脱,继儒刻入《普秘笈》中,更失校雠。

如皇象天发神谶碑事一条,上下卷其文复见,则颠倒错乱可知矣。

钱曾《读书敏求记》称有柯柘湖校本,项药师刊本,今皆未见也。

△《北轩笔记》·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陈世隆撰。

是书前有小传,不知何人所作,称世隆字彦高,钱塘人,宋末书贾陈思之从孙,顺帝至正中,馆嘉兴陶氏,没於兵。

所著诗文皆不传,惟《宋诗补遗》八卷与此书存於陶氏家。

今《宋诗补
遗》亦无传本,惟此一卷仅存。

所论史事为多,如论西伯戡黎力辨委曲回护之说,论鲁两生不知礼乐,论胡寅讥刘晏之非,论秦王廷美生於耿氏之诬,论周以于谨为三老有违古制,皆援据详明,具有特见。

至所载僧静如事,则体杂小说,未免为例不纯。

是亦宋以来笔记之积习,不独此书为然,然不害其宏旨也。

△《闲居录》·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元吾衍撰。

衍有《学古编》,已著录。

是书乃衍劄记手稿,陆友仁得於衍从父家,录而传之,犹未经编定之本,故皆随笔草创,先后不分,次序字句,亦多未修饰。

其中如驳戴侗《六书故》妄造古篆一条,辨徐铉《篆书笔法》一条,皆与《学古编》互相出入。

盖先记於此,后采入彼书,而初稿则未削除也。

然零玑碎玉,往往可采,如辨颜氏误解勿勿,辨魏伯阳《参同契》误以易字从日月,辨杜甫非不咏海棠,语皆有识。

惟论尧典中星以为四时皆以戌刻为昏,未免武断。

论借书一瓻谓以瓮盛卷轴,亦为穿凿。

以及论奥灶字与《尔雅》相违,论五伯字不考《后汉书·祢衡传》,以为唐人行杖之数,皆不免於疏漏。

其他杂谈神怪,亦多芜杂。

以衍学本淹通,艺尤精妙,虽偶然涉笔,终有典型。

故仍录存之,以备节取焉。

△《雪履斋笔记》·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元郭翼撰。

翼字羲仲,昆山人,自号东郭生。

因以东郭先生故事名其斋曰雪履。

尝献策张士诚不用,归耕娄上。

老得训导官,偃蹇而终。

苏州知府卢熊题其墓曰迁善先生。

又为撰墓志,载翼卒於至正二十四年,其文在朱珪《名迹录》中,则距顺帝北行尚前三载,他书或谓翼至洪武初尝徵授学官,非其实也。

是编乃江行舟中所纪,随手杂录,漫无铨次,然议论多有可采。

如解《商书》兼弱攻昧二句,取张九成说;解《论语》犬马有养,取何晏《集解》说;驳张九龄《金鉴录》之伪;辨蔡氏三仁之论;皆为有见。

其论谢师直语一条,论《诗》一条,亦具有义理。

惟解《论语》怪力乱神一条,为力不同科一条,过信古注,未免好奇耳。

其书久无刊本,曹溶尝收入《学海类编》,然中有近时袁了凡之语。

袁黄万历时人,翼在元末,何由得见?殆明人有所窜乱,非其旧本矣。

△《霏雪录》·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镏绩撰。

案《说文》有镏字而无刘字,徐铉附注以为镏字,即刘字。

此书作镏,盖偶从古体,遂相沿别为一姓,实非有二也。

绩字孟熙,先世洛阳人,徙於山阴。

其父涣,通《毛诗》,元时尝为三茅书院山长,绩承其家学,故此书辨核诗文疑义,颇有根据。

又及与元末诸遗老游,故杂述旧闻,亦多有渊源。

然每纪梦幻诙谐之事,颇杂小说家言。

其以杜常诗为杜牧诗,王士祯《香祖笔记》尝纠之,亦不免小误。

又如称其远祖马牧君事金太祖,有纪信之节,元修三史时,史臣责赇於其祖,不肯,遂不得书此事。

论史者俱未之及。

然当时元政虽颓,而秉笔诸臣如揭傒斯、欧阳元等,皆一代胜流,未必遽有索米受金之事,是亦一家之私言,未可概信。

以其可取者多,录备明初说部一家耳。

此书成化间尝刊行,有胡谧后序,称绩所著尚有《嵩阳稿》、《诗律》。

今俱未见,殆已散佚矣。

△《蠡海集》·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宋王逵撰。

案宋有三王逵,其一王逵,不知何许人,仁宗时官江南西路转运使,调淮南转运使。

包拯连具七章弹之,具载拯奏议中。

极斥其贪鄙酷虐,似非能著书之人。

其一王逵,濮阳人。

天禧三年进士,官刑部郎中。

其所著作,惟吕希哲《杂记》载其赠蔡襄诗一首,阮阅《诗话总龟》载其咏酒帘一联,不闻更有此书。

其一王逵,淄州人。

建炎中知徐州王复之孙,绍兴中太仆丞王佾之子。

其所著作,惟芦浦《笔记》载送田鄂诗一首,亦不闻有此书。

此书中论脉一条,称七表、八里、九道计二十四,见之於叔和《脉诀》,是熙宁间书也,前两王逵不得见。

论百刻一条,称赵缘督又有一说,是至元以后书也,后王逵亦不得见,又安得而引之耶?考明黄姬水《贫士传》,载王逵,钱塘人,足一跛。

家极贫,无以给朝夕,因卖药。

复不继,又市卜。

博究子史百家,客至,辄谈今古不休。

人知其辨博,每以疑难质之,无不口应。

列其人於张介福之后,王宾之前,盖洪武、永乐间人。

作是书者,必此王逵。

商濬刻《稗海》时,未及详考,误以为宋王逵也。

其学盖出於邵子,其书亦规摹观物外篇,分天文、地理、人身、庶物、历数、气候、鬼神、事义八门,皆即数究理,推求天地人物之所以然,
虽颇穿凿,而亦时有精义。

世称二十四番花信风,杨慎《丹铅录》引梁元帝之说,别无出典,殆由依托,其说亦参差不合。

惟此书所列,最有条理,当必有所受之云。

△《草木子》·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叶子奇撰。

子奇有《太玄本旨》,已著录。

考子奇所著诸书,有《范通玄理》二卷,《诗》十六卷,《文》二十卷,《本草医书节要》各十卷,《齐东野语》三卷,又《馀录》若干卷,纪元季明初事最详。

今惟《太玄本旨》及此书存,此书黄衷序云二十二篇,郑善夫序又云二十八篇。

正德丙子,其裔孙溥以南京御史出知福州,重刻之,约为八篇,曰管窥,曰观物,曰原道,曰钩玄,曰克谨,曰杂制,曰谈薮,曰杂俎。

每二篇为一卷,即此本也。

善夫序又云:旧本今纂为四,《野语》今纂为二,并曰《草木子》。

则似此四卷已合《野语》为一书。

然四卷二卷当为六卷,不当为八卷。

《野语》今无别本,无由质其异同,莫之详也。

子奇学有渊源,故其书自天文、地纪、人事、物理,一一分析,颇多微义。

其论元代故事,亦颇详核。

惟贾鲁劝托克托开河北水田,造至正交钞,求禹河故道,功过各不相掩,子奇乃竟斥之为邪臣,则不若宋濂《元史》之论为平允也。

书前有子奇自序,题戊午十一月,乃洪武十一年,即子奇罢巴陵主簿,逮系之岁。

此书盖其狱中所作云。

△《胡文穆杂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胡广撰。

广字光大。

建文庚辰进士第一。

惠帝以其名与汉胡广同,更名靖,除翰林院修撰。

靖难兵至,迎降。

永乐初,复原名。

累官文渊阁大学士。

卒谥文穆。

事迹具《明史·本传》。

所著有《晃菴》、《扈从》诸集。

是书乃其随手劄记,已载入《文穆集》中,此其别行之本也。

其中如谓《资治通鉴》论维州悉怛谋事,司马光非不知李是牛非,特以意主和邻,不欲生衅,故矫为此言,引其临终与吕公著简为证,可谓深明时势。

又谓灞陵尉禁人夜行,乃其本职,李广憾之为私意,谓子产论黄熊为启信妄喜怪之渐,谓申屠嘉大节凛然,班固称其学术不及陈平,其说非是,持论亦正。

他如谓《易卦》吉凶皆戒,占者当反求诸己,与《左传》穆姜南蒯之事合,谓问名、纳吉、纳币
之卜,皆卜其日,非卜吉凶,程子所疑未可凭,谓李白非无与杜甫诗,《容斋随笔》所考未确,谓灌婴实定豫章,李白诗不误,而胡若思指为陈婴,反误,亦颇有考据。

《广文集》未足名家,此书在明初说部之中则犹为可取。

至论季布不死一条,谓班固之言抑扬太过,与其负王艮而迎成祖,截然相反,岂书作於建文壬午以前耶?然论汉黄生、宋苏轼武王非圣人之说,又似曲为靖难者解。

或自知大节有亏,而故为成仁取义之言,以掩后世之耳目欤。

△《谰言长语》·一卷(内府藏本)
明曹安撰。

安字以宁,号蓼壮,松江人。

正统甲子举人。

官安邱县教谕。

是书前有安自序,谓皆零碎之词,故名曰《谰言长语》。

谰言者逸言也,长语者剩语也,则长当读为长物之长矣。

书中多据所见闻,发明义理。

其论诗不中肯綮,所录诸诗,亦大抵不工。

盖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风雅之派。

至於欲取皋陶赓歌、五子之歌、《洪范》及《诗》之三言、五言、七言体刻为一集,使人习之以复古,尤万不能行之事。

然大致持论醇正,於人心风俗,多有所裨。

其论读经一条,尤切中明代俗学之弊。

成化丙午顾纯题词,以《辍耕录》、《水东日记》比之。

正德乙亥史纪重刊跋,又以《霏雪录》比之。

今以四书相较,刘绩、叶盛二家书大致相近,陶宗仪书直小说家言,远不逮此书也。

△《蟫精隽》·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徐伯龄撰。

伯龄字延之,自署曰古剡,盖嵊县人。

书中十二卷之末有箨冠生传一篇,即张锡为伯龄作者。

又曰,生杭人也,岂嵊其祖籍欤?传称其尝集箨为冠,啸歌自得,若不与於人世者。

虽博学能文,善书,工琴,熟律,而不肯以技自试,则亦山林放旷之士。

考张锡,天顺壬午举人,官山西山阴县教谕。

则伯龄为天顺中人,故所记有成化癸巳、癸卯事。

明末杭州别有一徐伯龄,崇祯庚午举人,官永寿县教谕。

名姓偶同,非一人也。

是书杂采旧文,亦兼出己说。

凡二百六十一条,大抵文评、诗话居十之九,论杂事者不及十之一,其体例略似孟棨《本事诗》,其多录全篇又略似刘埙《隐居通议》。

其中猥琐之谈,或近於小说,而遗文旧事,他书所不载者亦颇赖以传。


论周德清《中原音韵》一条,尤为明确。

《千顷堂书目》作二十卷,此本仅十六卷。

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不能知其完阙。

其中多阙字、阙句,又所录诗文往往但存其标题,而其文皆作空行,盖缮录者图省工力,因而漏落。

今於有可考者补之,无可考者则亦姑阙焉。

△《震泽长语》·二卷(内府藏本)
明王鏊撰。

鏊有《史馀》,已著录。

此本乃其退休归里时随笔录记之书,分经传、国猷、官制、食货、象纬、文章、音律、音韵、字学、姓氏、杂论、仙释、梦兆十三类。

鏊文词醇正,又生当明之盛时,士大夫犹崇实学,不似隆庆万历以后聚徒植党,务以心性相标榜,故持论颇有根据。

惟其辨累朝丝纶簿具存内阁,无杨士奇私送司礼监事,焦竑《笔乘》尝据以证士奇之受诬。

然考《复辟录》载,初朝廷旨意,多出内阁条进,稿留阁中,号丝纶簿。

其后宦寺专恣,奏收簿秘内。

徐有贞既得权宠,乃告上如故事,还簿阁中云云。

则鏊时所见之簿乃徐有贞重取以出,未可为士奇不送之证,其考订间有未审。

又欲於河北试行井田,殊为迂阔。

梦兆一条,笃信占验,亦非儒者之言,未免为白璧之瑕耳。

前有贺灿然序,称鏊玄孙永熙梓鏊所著《长语》、《纪闻》及永熙父《遵考纪闻续卷》、《郢事纪略》,总题曰《震泽先生别集》。

此本盖别集中之一种。

然旧本别行,今亦各著於录焉。

△《井观琐言》·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宋闽南郑瑗撰。

锺人杰,《唐宋丛书》亦作宋人,而书中称明为国朝,所评论者多明初人物,决非宋人所为。

考宏治《八闽通志》,载有莆田人郑瑗,字仲璧。

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

朱彝尊《明诗综》亦载有其人,所著有《明省斋集》。

则此编当即明莆田郑瑗所作,题宋人者妄也。

其书大抵皆考辨故实,品骘古今,颇能有所发明。

如论王柏改经之非,斥纲目发明《书法考异》之曲说,辨李匡乂《资暇集》解律令之误。

驳史伯璿《管窥外编》言天地之自相牴牾。

及摘胡三省《通鉴注》所未备,皆中窾要。

又引《宋书·柳元景传》,证魏崔浩因有异图被诛,特假史事为名,所论亦有根据,在明人说部中尚称典核。

惟不喜宋濂,谓其文多浮词,於性命之学不甚理会,未免失之过刻。

其论诸史纪年之例,尤偏驳不足为据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