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有答案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

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

这种声纹即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发出声音,我们就一定能听到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C.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D.声源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一定越大
4.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B.响度是否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C.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
D.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5.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胡琴、琵琶、羌笛各是一种乐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A.音调响度B.音色响度
C.音色音调D.音色音调响度
6.如图所示,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
B.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
C.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
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8.从环保角度看,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A.阅览室内,絮絮细语
B.吸引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C.深夜,突然传来弹奏熟练的钢琴声
D.物理课堂上,听到室外传来的唢呐声
9.小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声音的变化和钢尺振动的变化可以得出()
A.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B.音色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D.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10.已知声音在铁、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340m/s,人耳能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s。

有一段长18m的铁管,将你的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请人在另端敲击一下,请通过计算后判断你能听到击声的次数是()
A.1次B.2次C.3次D.4次
1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中高考期间建筑工地禁止夜间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抽出真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变大
1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超声波的产生
二、填空题
13.学校最近举行了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地震会产生次声波,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_______大,有些同学感觉警报声刺耳,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在
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4.根据声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如关于声音的速度,以前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

”从描述中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_________也会改变。

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波形。

其中_________的音调高,而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_________是乐音的;
(3)人们根据超声波_________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运用它可以探测海洋深度、测绘海底的地形。

超声波声呐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15.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音;在马路和住宅间
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是在_________处减小噪声;戴上防噪音耳塞是在_________处减小噪声。

16.(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至抽空前的响度,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______
17.以下是同学们学习物理以来,研究声现象时的部分场景,请你根据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动手实践的经验以及在物理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将如图中的三个有关声现象实例的描述补充完整。

(1)如图甲:物理课上,老师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的响度变小;再次放入空气后,铃声的响度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乙:国庆假期,晓雯同学来到天坛游玩,她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自己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__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3)如图丙:小涵同学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每次拨开相同的幅度,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8.超声测位仪可用来定位被搜救舰船和测量海深,当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水深 1531 m 的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 2s 后收到回波,则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水深为 11034 米,是地球的最深点,假设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相同,当在海面向此处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则超声波到达海底需要时间_______s(结果精确到整数).
19.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 1 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 35 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它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噪
声;其中图 2 和图 3 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则图_______(选填“2”或“3”)是噪声的波形.
20.司机倒车时因看不见车后障碍物容易撞到障碍物.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可以测量出车的尾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在车与物之间距离过小时发出警报声提醒司机.
(1)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安装在车的_____________(选填“前”、“中”或“尾”)部.
(2)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是利用_____________测距原理来测量距离的.
(3)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向障碍物发出超声波信号后,经过0.02s后其接受装置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则车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____m?(v声=340m/s)
三、解答题
21.一列长为1500m
l=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要通过某长度为600m
L=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14s
t=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
1340m/s
v=,求:
(1)列车的行驶速度2v;
(2)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2t.
22.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
23.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72km/h求: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声音的速度为340m/s)
24.一架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音速度的1.5倍,飞行高度为3060m,水平方向飞行,当你听到飞机在你头顶上方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你前方多远(水平距离)的地方?(v声=340m/s)
25.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海浪到达最近的陆地所需的时间是多少?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
26.新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
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
0.4s。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2.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例如钢琴、小提琴和人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每一个人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由题意可知,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这种声纹即声音的音色。

故选C。

2.D
解析:D
A.每个人说话的音色都不一样,“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A 正确,不合题意;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B正确,不合题意;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C正确,不合题意;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得知病情信息,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解析:B
【分析】
(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气体中最
慢;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响度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振幅,二是距离声源的远近。

需要同时考虑两个因素。

A.物体发出声音后若没有介质传播或物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等都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音,故B正确;
C.声音在钢铁中的声速大于在水中的声速,故C错误;
D.振幅越大,人听到的声音响度不一定越大,因为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故D 错误。

故选B。

4.C
解析:C
【分析】
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取决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音色是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一般利用音色来辨别物体。

当用同样的力吹细管时,同时不断的剪短细管,使得细管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变快,振动的频率变大,所以其所发出的音调会变高,故该实验是为了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长短的关系。

故选C。

5.A
解析:A
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用胡琴、琵琶、羌笛等乐器,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一定是不同的,但是不同乐器可以演奏相同的曲调,也可以发出一样大的声音,所以具有的相同特征可能是音调和响度。

故选A。

6.D
解析:D
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A项不合题意;
B.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B项不合题意;C.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C项不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声波的能量传递到结石,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解析:B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隔墙有耳,是因为墙能传播声音,所以在墙外面也能听到墙内的声音,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B正确;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可听声能传播很远,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故D错误。

故选B。

8.B
解析:B
A.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属于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不属于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夜深,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影响了人们的休息,属于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上物理课时,听到室外传来的唢呐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听课,属于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解析:D
【分析】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AB.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有关,钢尺的材料与结构不变,则音色不变,故AB不符合题意;
C.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则振动幅度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后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解析:A
声音在铁、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1
1
18m
0.003s 5200m/s
s
t
v
==≈
2
2
18m
0.053s 340m/s
s
t
v
==≈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解析:B
【分析】
(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4)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A.大力敲鼓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
C.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抽出真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介质逐渐减少,故听到声音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12.A
解析:A
A.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13.响度人耳
解析:响度人耳
[1]声音的强弱用响度表示,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响度大。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而有些同学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4.温度介质的种类波形A甲方向性不能
解析:温度介质的种类波形 A 甲方向性不能
(1)[1][2] “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15℃”指明温度,“空气”指明介质种类,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

(2)[3]波形图反应声音的特性,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

[4]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振动1次,A比B振动的快,A的音调高。

[5]由图可知,甲图中的声音有规律,乙图中的声音无规律,有规律的是乐音,无规律的是噪声。

(3)[6] 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人们根据超声波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

[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15.声源;传播过程;人耳
解析:声源; 传播过程; 人耳。

[1]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在马路和住宅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戴上防噪声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590m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590m
(1)[1]根据题意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真空不能传声;
(2)[2]由s v t
=得 1530m/s 6s 9180m s vt ==⨯=
因为声波发出去又反射回来,所以测量处海洋的深度:
9180m 4590m 22
s h === 17.变大回声音调
解析:变大 回声 音调
(1)[1]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介质减少,传声能力变弱,铃声的响度变小,再次放入空气后,介质增加,传声能力变强,铃声的响度变大;
(2)[2]晓雯同学在说话的过程中会产生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晓雯听到自己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3)[3]同一把钢尺,音色一样,每次拨开相同的幅度,那么振幅一样,响度一样,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生变化,振动部位的长度发生变化,那么声音的频率会发生变化,音调会发生变化。

18.72
解析:7.2
[1] 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1212
s s t =⨯= 该处海水的深度
s =1531m
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153115311m ==m/s s
s v t = [2] 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水深:
s ′=11034m 由s v t =得超声波到达马里亚纳海沟底的时间:
110347.21531m m/s
s t s v ''==≈ 19.分贝不能3
解析:分贝 不能 3
[1] 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据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 ;
[2] 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不能控制噪声;
[3] 结合选项中的声音的波形图可知,图3中的波形没有规律,声音杂乱无章是噪声的波形图。

20.尾回声34
解析:尾 回声 3.4
(1)[1]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安装在车的尾部才合适;
(2)[2]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是利用回声测距原理来测量距离的;
(3)[3]根据速度公式s v t
=,可知道这超声波信号走过的路程大约是 340m/s 0.02s 6.8m s vt ==⨯=
则车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11 6.8m 3.4m 22
s s ==⨯= 三、解答题
21.(1)35m/s ;(2)60s
(1)∵v =s /t ,∴l =(v 1+v 2)t 1,将t 1=4s ,l =1500m ,v 1=340m/s ,代入上式得:
v 2=35m/s ;
(2)由题意知:L +l =v 2t 2,将l =1500m ,L =600m ,v 2=35m/s ,代入上式得:
t 2=60s ;
答:(1)列车的行驶速度v 2为35m/s .
(2)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 2为60s .
22.(1)200s ;(2)1300s .
【分析】
(1)已知次声波的速度和传播的距离,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次声波传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
(2)已知海浪的推进速度和传播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海浪到达陆地所用的时间;由两次时间可求出时间的差值.
(1)∵v =s t
∴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
t 声=s v 声 =5
3101500/m s
⨯=200s ; (2)海浪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
t 浪=5
310200m/=s
s v ⨯浪=1500s , 逃生的时间:
△t =t 浪﹣t 声=1500s ﹣200s=1300s .
答:(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200s ;
(2)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1300s 的时间逃生. 23.640m
司机鸣笛并在4s 后听到回声,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340m/s 4s=1360m s v t ==⨯声声
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172m/s 4s=80m 3.6
s v t ==⨯
⨯车车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11()(1360m 80m)640m 22s s s =-⨯
=-⨯=声车 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640m 。

24.4590m
解:由题意知,飞机飞行的速度 v =1.5v 声=1.5×340m/s=510m/s
声音从飞机处传到人耳的时间
3060m 9s 340m/s
h t v =
==声 飞机飞行的距离 s =vt =510m/s×9s=4590m
答: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你前方4590m 远水平距离的地方。

25.(1) 200s ;(2) 1500s ,1300s
(1)由s v t
=可得,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 53?10m =200s 1500m/s
s t v ==声声 (2)海浪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
53?10m =1500s 200m/s
s t v ==浪浪 逃生的时间
1500s-200s=1300s t t t ∆=-=浪声
答:(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200s ;
(2)海浪到达最近的陆地所需的时间是1500s ,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1300s 的时间逃生。

26.(1)102m ;(2)34m ;(3)17m/s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1111340m/s 0.6s 102m 22
s vt ==⨯⨯=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2211340m/s 0.4s 68m 22
s vt ==⨯⨯=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的距离为
12-102m -68m 34m s s s ===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运行的时间是
2.1s-0.3s 0.2s 2s t =+=
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运行的速度是
34m 17m/s 2s
s v t === 答:(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7m/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