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02 六国年表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全部内容。

六国年表
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内容赏析】
《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曲之一。

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繁的元朝社会,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迁徙.(xǐ)西畤.(zhì)僭.端(jiàn)
胪.于郊祀(lú) 暴戾.(lì) 藩.臣(fān)
西羌.(qiānɡ)夷狄.(dí) 岐.雍(qí)
相侔.(móu)踵.(zhǒnɡ)亳.州(bó)
丰镐.(hào) 矫.称蜂出(jiǎo)晏.然(yàn)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
(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
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
(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见
(2)用
(3)略
(4)诸错误!
(5)表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做国相
(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动词)取法
(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作动词)称雄
(4)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享受禄位
(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动词)跟随,接续
(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向东
(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像蜂群一样
(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用耳朵
(9)秦始小国僻远
..(形容词作动词)地处偏远
(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
(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
(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担忧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学者
..牵于所闻
古义:有学问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秦既得意
..,烧天下《诗》《书》
古义:达到目的。

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3)诸侯史记
..尤甚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的通称。

今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

(4)多藏人家
..,而史记独藏周室
古义:民间.
今义:①住户;②家庭;③指女子未来的丈夫家。

(5)表六国时事
..
古义:当时的事.
今义:最近的国内外大事。

(6)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
..上古
古义:为什么一定要。

今义:不必。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判断句)
译文:东方是事情开始发生的地方,西方是事情最终成熟的地方.(2)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判断句)
译文:这并不一定是凭借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

(3)学者牵于所闻.(被动句)
译文:有学问的人拘泥于自己的见闻。

(4)誓盟不信。

(被动句)
译文: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

(5)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
译文:权势比其他诸侯还高。

(6)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省略句)
译文:到秦献公以后(秦国)常常胜过其他诸侯国.
(7)营岐雍之间。

(省略句)
译文:(在)岐、雍一带苦心经营。

(8)《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固定句式)
译文:《诗》《书》再现人世的原因,是它们大多被民间收藏.
[常识·速览]
[探背景]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六国的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纠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错误!

“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史记》中共有表10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整体·探究]
1.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秦国的?
【答案】司马迁在序文中谈到了战国阶段形势的主要特点:诸侯中的大夫执掌国政,晋国的六卿独揽国家大权,田常杀死齐简公,诸侯也无动于衷,纷纷忙于战事,各国的要务在于加强军事兼并,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在这种情况下,秦以武力统一了六国。

司马迁认为,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暂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
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时世而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司马迁的认识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2.结合《六国年表》的独特之处,分析“表”在《史记》中的作用。

【答案】《六国年表》作为“十表”之一,与其他体例有不同之处。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①序文;②表文。

表文,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了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

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正因为表文的存在,弥补了纪传体以写人为主,叙事脉络不足的缺陷,可以横向比较,了解各国同时在发生着什么。

3.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表格式作品?
【答案】(1)纵向截取看.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2)横向选择看。

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3)单线看,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

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4)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既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又可以从微观上把握事态。

(5)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

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从而客观评价历史.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落实句中加点的词语。

(1)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
..矣。

译文:
(2)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
....之说起。

译文:
(3)矫称蜂出,誓盟
..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译文:
【答案】(1)各诸侯十分安然,不出兵讨伐,从此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

(2)(各国)都致力于使兵力强大,吞并敌国,纷纷使用欺诈的计谋,合纵连横的外交主张兴起.(3)盗用名义的事件层出不穷,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即使是交换人质、剖符为信,也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2.上题句中加点的三个词语,翻译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词义角度审视,这属于何种语言现象?
【答案】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
1.定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2.一般规律: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
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
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的“目"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
“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相对不
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
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各国)都致力于使兵力强大,吞并敌国
纷纷使用欺诈的计
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谋
合纵连横的外交主张兴起.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惜哉,惜哉!
可惜啊!可惜啊!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
为什么一定要遵循上古呢。

虽说秦国夺取天下多采用暴力手段,
然世异变,成功大.,但能随着时世的不同而随时改革政治
取得的成功也大。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此与以耳食无异。

悲夫!
这跟用耳朵吃饭没有什么区别。

可悲啊!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私藏的《诗》《书》等书籍要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

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此即为“坑儒”。

“焚书坑儒"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手法残暴,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但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应用角度】可用于以“进步与倒退”“暴政者的愚蠢"“历史的车轮”“禁锢与开放”“政治文明”“文化建设”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必须在图书馆阅读900分钟"是粗暴的善意?
近日,四川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去满30次图书馆,每次不低于30分钟,一学期必须在图书馆“打卡”满900分钟,否则影响期末成绩。

学校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阅读卡”,所有学生人手一张。

去了多少次,每次多长时间,都有记录.学校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这个阅读渐行渐远的时代,重拾对文化的敬畏.
这一“善意”的规定公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为这一规定欢呼叫好的同时,也认为这种“善意”很“粗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孕育美丽心灵,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

但学校的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是针对阅读现状的英明之举,还是存在形式主义的嫌疑?学校的这种“善意”,是否带有“粗暴”的意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值得我们深思。

【媒评文摘】让学生喜欢阅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如何阅读?怎样阅读?却不能如此
教条。

学校不如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有了兴趣之后,阅读才有意义。

威逼阅读,逼不出“读书破万卷".
-—搜狐教育
史记《六国年表》论
六国包括魏、韩、赵、齐、楚、燕(按照太史公的《六国年表》的编排方式,名曰六国,实记七雄,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在拟定标题时,没有将秦计算在内).
北宋大文学家苏洵的一篇《六国论》已经高度地总结了六国失败的根由,然而事隔数千年,事、时瞬息万变,历史不断重复着一轮又一轮的淘汰与演变,我们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看一下六国兴衰之因.
太史公说秦之暴政连鲁、卫都自叹不如,兵力也不及三晋之强,但秦国最终吞并天下,傲视群雄,并不是凭借着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好像是上天在帮助他。

而苏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史公认为凭秦的施政和武力灭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好像是得到上天的帮助。

而苏洵直接指出灭六国者六国自身也,把灭亡的根由直接归咎为他们本身。

苏洵的诠释也许是最为科学的总结,得到历代史学家的公认.但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从太史公的总结来看,我认为他有更多的理由没有写出,或者在当世也不便于写出.
纵观古今,得天下者无一不是兵戈杀伐,浴血奋战而夺取政权,暴政是对所属的国内百姓而言.百姓本身就是政权驾驭的主体,只要他们不造反,施政也算适得其所。

暴政的实施更多的是榨取百姓的财物,众多的百姓对于强大而凶恶的统治只能听之任之而且要顺之,不然便有灭族之灾。

因此我个人认为秦施暴政和灭六国没有太大的牵连。

兵力不及三晋之强,说明了秦灭六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军队,而是依靠策略。

我想这个就是苏洵所说的不断地攻伐,不断地接受胆小怕事之国的贿赂,逐渐蚕食,最后集中兵力灭之(远交近攻).但是这样的谋略绝对不会是某一人而为,而是一大群有志之士为秦国定下的灭六国得天下的大政方针.在战国时期,奇人异士层出不穷;经天纬地之才,纷纷出世,好像都为乱世而生。

三教九流,儒、俗、道各家各派,诸子百家,各择君王而投之。

有一个层面值得注意:凡是别国弃用或者不得志的能士一到秦国,便都受到国君的厚礼,而且能量才得到高位.我想其他六国没有一个国君能办到。

虽然到秦的能人最后的下场均不落好,但是秦的国君
能知人善任是他成功的关键,也是这些贤者能给他定下长远的大政方针的基础。

商鞅和张仪从根本上改变了秦的劣势。

前者变法,奖励耕种,抑制局部商业贸易,加强国内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者利用个人三寸不烂之舌让贪占小便宜的大国吃大亏,且挑起六国内部不和的矛盾,这样的能人何止值十万雄兵!他俩是秦国谋士中杰出的代表,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所以秦灭六国是人也、士也!施政好坏,兵力多寡,地势险峻均为次等!
不妨这样总结,灭六国者乃秦国而非六国也.知人善用并许以高位是秦成功的关键!
【精要赏析】文章从太史公和苏洵对秦灭六国的观点出发,有理有据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层层推进,步步演绎,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

文章结构紧凑,论证严密,语言整散结合,旁征博引,反古人之意而用之,是篇不错的文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17】A.今秦杂戎翟之俗
B.东竟至河
C.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D.三国终之卒分晋
【解析】A项,“翟”同“狄”;B项,“竟”同“境”;C项,“宾”同“摈"。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秦襄公始.封为诸侯始:才
B.僭.端见矣僭:超越本分,过分
C.其文略不具.具:详细
D.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侔:相等,等同
【解析】A项,始:开始。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18】
A.错误!
B.错误!
C.错误!
D.错误!
【解析】A项,因,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

C项,于,介词,从/介词,跟。

D项,也,均为陈述语气词.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
..上古
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
..侯伯侔矣
C.是后陪臣执政
..,大夫世禄
D.非必险固便形势
..利也
【解析】A项,何必,古义为“为什么一定要",今义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B 项,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今义为“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整个国家”;D项,形势,古义为“地势",今义为“事物发展的状况”。

【答案】C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19】例句:秦襄公始封为诸侯
A.威重于诸侯B.学者牵于所闻
C.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D项,判断句.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09592020】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
..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
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
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
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
..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同“崎岖”.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亲戚
..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B.如反覆
..手耳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舆:众多
D.政由.一家由:如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后文有“昆弟”,在此解释为“父母"正确。

B项,反覆:翻转,从原文看,指越人“杀王降汉”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正确。

C项,舆:众多.从“人众车舆"的结构特点上可以推知“舆”和“众"意思相同,指众多。

D项,由:从。

“政由一家”省略谓语动词“出”,“由一家”是介宾短语。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错误!B。

错误!
C.错误!D。

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因”“而"“乃"“所”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第一个是副词,于是;第二个是介词,凭借.B项,第一个是连词,来;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是副词,就;第二个是副词,竟,反而。

D项,两个“所"都是用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短语,可译为“……的”。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B项,从尉佗对陆贾说的话来看,他认为自己有将相之才、帝王之能,但并没有提“南越君民同心”.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弃”是动词,背弃;“捐”是动词,抛弃;“抗衡”是动词,对抗;“且”是副词,将要.(2)“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3)“越中无足与语”是
省略句,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语”是动词,交谈,说话;“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参考译文】
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接见陆贾。

陆贾于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

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

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

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

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

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

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

”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接着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