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余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上·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回家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声,不过,许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每逢过年回家,都要默默______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逆耳”忠言的扎心……而在这样的过年氛围中谁也高兴不起来。

也因此,“春节社交恐惧症”以及“恐年族”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______,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

春节“亚文化”的作用______,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房子、票子、孩子”成了亲戚眼中“出息”的标签,拥有了这一切便仿佛站在了人生巅峰,如此价值观,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顺序,却能大面积、迅速得到______,形成一股春节“亚文化”潮。

如果让春节这种“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

春节是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卸下心理负担、抛下包袱,更是许多人的夙愿,因春节“亚文化”导致的近乡情怯,是一种尴尬尬的存在。

当然,一些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

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面对父母的“灵魂拷问”无须过度敏感,要知道这也是一种爱。

(),也只有自己强大了,春节“亚文化”才不会干扰到自己,更不会让自己近乡情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承受真实写照不容小觑拥趸
B . 承担真实反应不容小觑景仰
C . 承担真实反应不可估量景仰
D . 承受真实写照不可估量拥趸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B . 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难免会受到伤害。

C . 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D . 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年轻人未尝不是受害者。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B . 而尤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
C . 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D . 而尤为重要的是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 (6分) (2019高二下·鹤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
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

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B . 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 . 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D . 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B . 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C .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 . 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 . 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C .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所有人都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D . 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3. (2分) (2020高三上·阜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田园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所开出的灿烂花朵。

中国古代田园诗,溯源于先秦的《诗经》,成形于晋,大盛于宋,收官于清,是仅次于山水诗的一大流派。

田园与山水都属于环境。

但山水多为自然环境,而田园多为人工环境。

如果说山水是环境的外围,那么,田园
则是环境的核心。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田园是开荒的成果。

田园中有植物,如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动物,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均是人劳作的产物,是第二自然。

田园,人的家园。

人在田园中生产、生活。

较之山水,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于是,田园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口井、一处生命之源、身体与灵魂的归宿之地。

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

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是“家园”,家园来自“田园”。

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畅行于清,曾国藩、左宗棠等均大谈“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周朝,形成可能还是在唐宋。

“耕读传家”,“耕”好理解,这是生产;为何还要“读”,且与“耕”并列?这涉及中国人的追求。

“耕”,虽然收获要交国税,但主要还是为了家庭人员的生存,因此可以说,是为家而耕。

“读”,显然不是为家了,是为了有朝一日去做官。

做官是需要知识的。

做官当然也有封妻荫子的想法,但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读”显示出中国人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家——国。

于是,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上升为家国情怀。

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延续至今。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在。

而在环境意义上,它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系列:
土地——社稷意识。

土地是农之本,正是因为土地有这样重要的功用,土地成为祭祀的对象。

于是,一个标志祭地的概念——“社”产生了。

“社”与“稷”相联系,《白虎通》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社”“稷”本来指两种祭礼,但此后引申出国家的意义,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

江山——国土意识。

《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

将别,既自怀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这里的江山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

与江山意义相同的还有“山河”“河山”概念。

“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

”(《史记。

天官书论》)这里的“河”指黄河,“山”指华山。

但后来,河山用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以及国家主权。

“燕秦谋王之河山,闲三百里而通矣。

”(《史记·赵世家》)这里的“河山”是指国土。

南北朝的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用到“山河”概念,文中云:“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江山、河山、山河等概念,除了具有祖国、国家、国土、国家主权等意义外,还含有审美的意义,这种审美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审美,其审美的品位均为壮美、崇高。

一般来说,在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形势下,多用山河、江山、河山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及国家主权,显示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田园多是人劳作的产物,是人的家园,相对于山水而言,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B . “耕读传家”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蕴藏了国人的家园情怀、家国情怀。

C . “家园”是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家园来自田园,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

D . “分裂山河”“江山辽落”中“山河”“江山”样,都是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通过陶渊明的诗句,阐明了田园诗的特点,将田园诗与山水诗进行了有效的区分。

B . 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作者阐述了其形成的历史、具体内涵和历史意义。

C . 作者在论述“田园”和“家园”的关系时,指出“家园”与“田园”内在的实质的联系。

D . 作者在论证“江山——国土意识”时,多次运用引用论证,剖析其演变、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虽然山水和田园都属于环境,但田园是人工环境,因此可以说田园才是环境的核心。

B . “耕读传家”中“读”更多的是指为国而读,“读”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更大的家一国。

C . “社稷”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在当代转化的集中体现。

D . “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河山”一词显示出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4. (12分) (2019高二上·屯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瑞宣听到房上有响动。

他直觉的想到了那该是怎回事。

他穿上了衣服。

而后,极快的他推醒了韵梅:“房上有人!别大惊小怪!假若我教他们拿去,别着急,去找富善先生!”
屋门上轻轻的敲了两下。

瑞宣问:“谁?”
“你是祁瑞宣?”门外轻轻的问。

“谁?”
“是!”瑞宣的手颤着,提上了鞋;而后,扯开屋门的闩。

几条黑影围住了他,几个枪口都贴在他身上。

一个手电筒忽然照在他的脸上,使他闭了一会儿眼。

枪口戳了戳他的肋骨,紧跟着一声:“别出声,走!”
瑞宣横了心,一声没出,慢慢往外走。

韵梅七下子八下子的就穿上了衣服。

便慌忙的走出来,想马上找富善先生去。

两支枪阻住她的去路:“干什么?不准出去!”
她往后退了退。

她的嘴干不过手枪。

退了两步,她忽然的转过身来,小跑着奔了南屋去。

她本想不惊动婆母,可是没了别的办法;她既出不去街门,就必须和婆母要个主意了。

正在这个时候,祁老人起来了,拿着扫帚去打扫街门口。

老人一拐过影壁就看到了那两个人,
“那个叫瑞宣的是你的儿子还是孙子?”
“长孙!”老人有点得意的说。

“他已经教日本人抓了走!我们俩奉命令在这儿把守,不准你们出去!听明白了没有?”
“这是我的家,我要出去就出去!你敢把我怎样呢?开枪!我决不躲一躲!拿去我的孙子,凭什么?”在老人的心里,他的确要央求那两个人,可是他的怒气已经使他的嘴不再受心的指挥。

他的话随便的,无伦次的,跑出来。

话这样说了,他把老命置之度外,他喊起来:“拿去我的孙子,不行!日本人拿去他,你们是干什么的?拿日本鬼子吓唬我,我见过鬼子!躲开!我找鬼子去!老命不要了!”说着,他扯开了小袄,露出他的瘦而硬的胸膛。

“你枪毙了我!来!”怒气使他的手颤抖,可是把胸膛拍得很响。

天佑太太首先来到。

韵梅,也跑了过来。

两个妇人连扯带央告地把老人拉回屋中。

太阳出来了,天上有点薄云,而遮不住太阳的光。

婆媳都往天上看了看。

看到那片片的明霞,她们觉得似乎像是在做梦。

天佑太太想起来一个好主意。

她开足了速度往南屋走。

在她的陪嫁箱子里,有五六十块现大洋,都是“人头”的。

她只拿出二十块来。

二十块,每人十块,就够收买他们的了。

立了许久,她打不定主意。

为救儿子,她需冒险;可是白白冒了险,而再招出更多的麻烦,就不上算。

正在左右为难,她听到很响的一声铃——老二瑞丰来了!天佑太太很快的向前走了两步。

她必须教二儿子施展他的本领。

韵梅也听到了铃声,急忙跑过来。

瑞丰他特别得意,因为他是以教育局科长的资格,去见日本天皇派来的两个特使。

接见的时间是在早九点。

瑞丰后半夜就没能睡好,五点多便起了床。

他仔细地梳头洗脸,而后穿上中山装。

天还早,他要到家中显露自己的中山装,同时也教一家老小知道他是去见特使——这就等于皇上召见了啊,诸位!
家门开了。

“进来!”矮子命令着。

瑞丰没敢动。

瑞丰近来交结了不少特务,认识高个子。

“哟,怎么回事?老孟!”
“抓人!”老孟板着脸说。

“抓谁?”瑞丰的脸白了一些。

“大概是你的哥哥吧!”
瑞丰往外退了一步,舐了舐嘴唇,勉强的笑着说:“呕!我们哥儿俩分居另过,谁也不管谁的事!我是来看看老祖父!”
“进去!”矮子向院子里指。

瑞丰转了转眼珠。

“我想,我不进去了吧!”
矮子抓住瑞丰的腕子:“进来的都不准再出去,有命令!”是的,老孟与矮子的责任便是把守着大门,进来一个捉一个。

老太太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那两个人,而后咽了一口唾沫。

慢慢的,她掏出包着二十块现洋的手帕来。

轻轻的,她打开手帕,露出白花花的现洋。

六只眼都像看变戏法似的瞪住了那雪白发亮的,久已没看见过的银块子。

矮子老郭的下巴垂了下来;他厉害,所以见了钱也特别的贪婪。

“拿去吧,放了他!”老太太一手拿着十块钱,放在他们的脚旁。

她不屑于把钱交在他们手里。

矮子放开瑞丰,极快的拾起钱来。

老孟吸了口气,向老太太笑了一下,也去拣钱。

矮子挑选了一块,对它吹了口气,然后放在耳边听了听。

他也笑了一下:“多年不见了,好东西!”瑞丰张了张嘴,极快的跑了出去。

老太太拿着空手帕,往回走。

拐过了影壁,她和儿媳打了对脸。

韵梅的眼中含着泪,泪可是没能掩盖住怒火。

到祁家这么多年了,她没和婆母闹过气。

今天,她不能再忍。

她的伶俐的嘴已不会说话,而只怒视着老太太。

老太太扶住了墙,低声的说:“老二不是东西,可也是我的儿子!”
瑞丰跑出来,想赶紧上车逃走。

小崔的车,和往日一样,还是放在西边的那棵槐树下。

坐上车,小崔问:“先生,刚才你怎么到了家,可不进去?”
“瑞宣教他们抓下去了!”
“那么,咱们是上南海,还是……不是得想法赶紧救他吗?”
“救他?连我还差点吃了挂误官司!”瑞丰理直气壮的说。

小崔的脸本来就发红,变成了深紫的。

又走了几步,他放下了车。

极不客气的,他说:“下来!”
瑞丰当然不肯下车。

“怎回事?”
“下来!”小崔非常的强硬。

“我不伺候你这样的人!那是你的亲哥哥,喝,好,你就大撒巴掌不管?你还是人不是?”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祁老人得知长孙被日本人抓走后所说的话,表现了真正的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绝不屈服的骨气,让人听到后既佩服又解气。

B . 祁老人的长孙瑞宣对要被日本人抓走这件事,已有心里准备,所以他在被抓走之前,就嘱咐了爱人韵梅,要她将情报送给富善先生。

C . 祁老人的二孙瑞丰,以伪教育局科长的资格,去见日本天皇派来的特使,竟要先到家中显摆显摆,说明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D . 本文在人物对话中多使用短句,不仅如此,还从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人手,不失时机地使用了一系列的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表现力强。

(2)文中写了哪几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简要赏析文中天佑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

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

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

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

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

吴充等相继被逐。

抃言其故,悉召还。

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

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

”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

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

柞以身帅之,蜀风为变。

出知虔州。

虔素难治拄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

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柞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

”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

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仿也。

”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

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既至蜀,治益尚宽。

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

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忭不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

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B .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C .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D .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

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 . 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后”。

C . 陛下: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宮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D . 谥: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

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
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 . 赵抃以身作则,弘场正气。

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枪匹马人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 . 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

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归葬故乡;有百姓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 . 赵抃深受赏识。

忠于皇帝。

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

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虔素难治拄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②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8·河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險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 . 诗人从山寺的位置入手,首联写龙池古寺,幽然独立在终南山鸟也飞不到的最高处,显示出古寺超尘脱俗,
不同凡响。

C . “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D . “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E . 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虚实结合,用词巧妙。

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岁寒,________。

欲速则不达,________。

(2) ________,则远怨矣!
(3)不愤不启,________。

________,则不复也。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前,一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2B铅笔。

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
学生:请问有没有2B铅笔卖?
售货员:都在那边摆着呢,你自己看吧。


学生:(拿着铅笔)新闻里说,市场上有不少伪劣2B铅笔,这铅笔该不会……
售货员:什么意思嘛!我们这怎么会有伪劣商品呢?②
学生:(仍然顾虑重重,犹疑不决)(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拿出两支削好的2B铅笔)
经理:③(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