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伦镇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伦镇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

”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它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

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

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

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

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

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

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

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

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

中国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

后世的“四季歌”、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

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

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呂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一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

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天下”体系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审美体系。

B. 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依托于对土地气候物候和天象变化等的过程性经验。

C. 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

D. 时间进程、农事活动、自然审美体验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是协调一致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接着展开论证。

B. 第二段分析了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形成以及它具有审美特征的原因。

C. 第四段到第六段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 文章引用的文学、绘画、历史典籍方面的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支撑了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间观念的影响。

B. 中国传统时间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

C. 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中国人才把四季感知纳入到“中央一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D. 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

参考答案:
1. C
2. A
3. A
【1题详解】
本文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错误,原文第二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

”,由此可知,“居于天下中心”是河洛中原人们的主观自我认知,但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作者认为,他们的时间观念“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

实际上,基于河洛中原的自然物候特点制定的历法,在超出这一区域后,存在着历法与四季感受的错位,并不具有普适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接下来
要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注意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本题中,A项,“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文章并未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只是在此基础上又提到了“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论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注意要联系上下文体会,切记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观察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注意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可以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加以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B项,“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错误,原文第二段结尾“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既有科学性,又有审美性,只是作者认为它的美学性要大于科学性。

C项,“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呂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一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由此可知,选项因为丢掉了限制语“根据现有文献”,而导致说法过于绝对的错误。

D项,“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错误,原文第五段“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

”由此可知,使时间获得表征的是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而中国人规划的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选项将其表述颠倒。

故选A。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庄是一蓬草
陈应松
①对天发誓,我从来没有见过村庄的春天,就犹如没有见过草们发青和抽芽的时候一样。

村庄里的桃红柳绿,不是村庄这蓬草的春天。

这些村庄,一律地老。

砖,瓦,池塘,石磙,树,炊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

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她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或者,哪怕是一个莽里莽撞的二货愣仔。

没有,村庄也许一开始就是老的。

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

它的老年斑和凹陷的面颊、青筋暴露的手就是农谚、习俗和耕种的经验。

它必须是一个老人。

轻狂无知、豆蔻年华、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

②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手,用体温交流。

因为它从心底里不再愿意说话。

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

沉默是村庄的品德。

村庄没有嘴,它嘴巴漏风,牙齿脱落,喉咙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

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

只有风声模仿着它,穿过无数的小路和巷口、竹篱与窗棂。

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

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雨雷电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

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沉湎于太久的往事?它的怀里,死去了太多的人,睁开眼睛到处散布着高高矮矮新新旧旧的坟。

它已经麻木了。

再说,它经得起它们的抽打与蹂躏。

草虽老,却不会死去。

③村庄全是些晒太阳的老人,和磨得越来越旧的农具与房屋。

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从我眼前飘过的时候,我看见它们的哀伤,在深深的无言中大美着。

说吧,村庄,说吧,野草,为什么你一言不发?你灯火低矮,屋顶黯淡。

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

④每一次往村庄走去的路上,都是百感交集,恨爱交织,拼命从心底里挖出对它依恋的理由。

我逮到过一只漂亮的鸟,就逮到了想你的线头;我曾被人塞过一块糖,我就找到了甜蜜的理由……这种幸福就像我人生经历中遭遇厄运后太多的支援,像我奋斗中的感恩,所以,我找到了写下村庄的理由。

歌颂野草就像歌颂我的命运。

走近一点,亲爱的村庄,我如果哭过,我也不会妥协。

我是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有着强大美好的生存力量和趣味,我生命的葳蕤不取决于他人和泥土,取决于我的基因。

给我一个墙缝,我也有春天。

尽管,亲爱的村庄,你老了,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扑地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

车辙恶狠狠地砸在道上,破缸、坛坛罐罐随便扔弃,装满了水,养着些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里会有蛇和蜥蜴。

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了你,你将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

但是,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

⑤不要伤心,村庄。

我听出来了,你的内心像冬天里莫名从原野上划过的哀鸣,仔细倾听,是风?是树?是水?都不是,是村庄,蜷缩在大地深处的村庄。

⑥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

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

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哪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被你拽回的亡灵。

当我的心因莫名地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它更像是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

4.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运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营造了一个真实、感伤而又充满质感的乡村世界,表达了对村庄的独特理解和怒其不争的饱满情感。

B. 标题“村庄是一蓬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的特点,又暗蕴深沉情感,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C. 第④段画线句表明村庄是与欲望、禁忌紧紧贴合的东西,具有“划界行为”的重要意义,作者由此生发出村庄永不会消逝的感慨。

D. 作者在文章最后两段描绘了一幅乡村颓败的图景,对处在剧烈变动之中的村庄面临着的沦陷与消亡命运,感到无比惋惜而无奈。

5. 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村庄具有的特点。

6. 文章中情感的缓与急,是巧借人称转换完成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A
5. .①古老②沉默③荒凉④破败
6. ①第①—②段多用第三人称的手法,以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和冷静写出了村庄的特点。

“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

”这是一种“推远”,是一种审视,这时作者尽量保持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和冷静;②第③—⑤段多用第二人称的手法。

“说吧,村庄,说吧,野草,为什么你一言不发?”这是一种“拉近”,是作者情感不可遏抑的爆发。

③第⑥段多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我”的亡灵被拽回,村庄像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表现了我对村庄的惋惜和无奈、依恋和不舍。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言,B项考核标题,C项考核句子含义,D 项考核情节,其中A项,“怒其不争”错误,应为“爱恨交织”。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笔下的村庄具有的特点,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村庄没有嘴,它嘴巴漏风,牙齿脱落,喉咙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你灯火低矮,屋顶黯淡。

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概括答题要点。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人称变化的题目,要求,是如何巧借人称转换表达文章中情感的缓与急,答题时注意找到情感的变化之处,然后分析运用的什么人称,第①—②段多用第三人称的手法,以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和冷静写出了村庄的特点。

第③—⑤段多用第二人称的手法。

“是作者情感不可遏抑的爆发。

第⑥段多用第三人称的手法,表现了我对村庄的惋惜和无奈、依恋和不舍。

点睛: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
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

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

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

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

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

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参考答案:
答案:
(1)D
(2)A
(3)D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

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该文段主要论述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人文世界”三个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

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

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解答】(1)D “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错,原文倒数第二段中的句子为“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2)A “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错,由原文倒数第三段中的句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可知“瓦脊、脊吻、重脊、脊兽” 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言外之意还有一些不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因此A错。

(3)D A.“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中的句子为“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B.“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错,原文最后一段中的句子“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C.“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说法绝对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第二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

(《大学》)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2)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述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各自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遒;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孝悌;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2)道家的“圣人”顺应自然规律做事和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占有万物,不居功自傲;儒家的“君子”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以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社会实践教化民众,实现“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