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600字篇1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
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
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
列文无疑是成功的。
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
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
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
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
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
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
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最后她的卧轨自杀。
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
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
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
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
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
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
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
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
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
”公爵夫人鄙视的说。
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
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
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
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600字篇2
在群星灿烂的中外著名作家行列里,我最喜爱的作家除了莫泊桑,便是列夫托尔斯泰了。
之所以极其喜爱,便是因为他细腻的文字总能深入人心。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便是他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全文由两个故事组成,一个是安娜悲惨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列文对爱情和生活的寻求之路。
而我在这里主要为大家讲的,便是第一个故事。
安娜出身贵族,可是因为政治联姻,在还是个未涉世的少女时,嫁给了大她20岁的其貌不扬但却有极高地位的军官卡列宁,此后她一直过着平淡无趣的生活,后来在一场宴会上,她遇见了年轻英俊而又迷人的青年军官沃伦斯基,不顾一切的开始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可最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看完书后,安娜她那迷人的身姿,一颦一笑,皆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很多人都说,安娜是懦弱,自私,卑微的,因为她一直都在安慰自己,没有任何错,为了爱情,以儿女和名誉为代价,最后绿色卧轨自杀,而这一切都成了众多人责备她的理由。
可我认为,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评价她,她应该是勇敢的,因为她可以勇敢的承认她与沃伦斯基不光明的恋情;她也是可怜的,因为她选择了独自承担无结果的爱情的全部后果。
本书中最使人难忘的,便是安娜与普通女性的不同,当时,想追求女性的独立与自由,却只能依附于男人的爱来实现,可安娜却没有这样做,她没有选择忍耐、依靠任何人,而是解放自己,勇敢的去追逐爱情。
虽然她有了这份勇气,但是她为了追求所想求的自由和爱情,就像扑火的飞蛾一般,落得凄惨的下场。
但她这种敢于追求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安娜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书中的每个人都被“时代”所困扰住,像网中鱼,笼中鸟一样,无论怎样挣脱,也脱离不开时代的枷锁与束缚。
《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值得大家一读的著作,因为他以细腻精致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古老封建的俄国的资本主义阶级,也无疑在文学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600字篇3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
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
”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
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600字篇4
看完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与丈夫卡列宁和年轻军官弗伦斯伯爵的三角恋情在当时的社会形式下就是一个杯具。
当时的贵族们在舞会、晚会等公共场合闲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绯闻,第三者是他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弗伦斯跟安娜是在一个舞会上认识的,两个人一见钟情,起初安娜极力回避弗伦斯的爱意,但是弗伦斯仍坚持不懈地追求安娜。
最终安娜与丈夫离婚,两个人生活在一齐,在一齐是却有不停的矛盾、争吵、流泪。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当时俄国的政府官员,是一个唯利是图,贪图勋章和官爵的俄国贵族形象,是一个只会活在自我世界里的虚伪小人。
在听到外面关于自我妻子的闲言闲语后,自我的第一反应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没有夫妻间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
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好处,以及对儿女的职责。
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安娜对于丈夫的质问也不做任何解释,她可能也明白自我越解释丈夫越怀疑、越不相信。
就让时间来化解这一切。
两人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是在一次赛马场后,赛场中一向领先的弗伦斯的意外摔倒让安娜颇为紧张,直为他担心。
因为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带回家。
最后两人摊牌,为了自我的荣誉与地位,两人分居,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儿子归自我养,安娜则净身出户。
在一番争论无果的状况下。
最后安娜投入了弗伦斯伯爵的怀抱。
伯爵也因为她愿意提前结束在军队的生涯,放下曾今手握的大权。
在之后安娜出入于公共场合中人们总会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背后对她议论纷纷,让
她浑身不自在。
众人的不理解和对儿子无止尽的思念让安娜成日以泪洗脸,在怀了弗伦斯的孩子以后分娩时染上了重病。
卡列宁来看她。
一番劝导以后让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头。
伯爵也因为舆论和之前各种社交的欲望做出了持枪自杀轻生,后被抢救回来。
当然,之前那个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骗她的儿子他的母亲已经生病死了。
这也让安娜毅然的离去。
她又应对不了跟伯爵在一齐时贵族们一样的目光,最后选取了坐火车独自出走,也不明白何处才是自我的安身之地。
最后安娜也悟出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变。
让她最终倒向铁轨自杀了。
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国的《水浒传》中一章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复杂。
安娜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弃子;弗伦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最终两个人生活了在一齐,但在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下两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终彼此伤害,彼此误会,彼此厌恶。
他们可能都后悔了,也许只有感情是没有用的。
生活除了感情,除了他们两个。
还需要有亲情、友情、人间真情…生活中还有各种诱惑、各种欲望。
也许它们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感情与职责并不是一致的,虽然安娜和伯爵有感情,但是安娜还有儿子,还有丈夫,一个属于自我的家。
不可能为了感情抛弃了职责,有了感情就不要其它了。
也许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组成的,有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够没有它。
许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个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还会不断演绎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杯具,我们能够把它当作一种借鉴,用它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要有一种好好活在当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