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地区中考模拟考试语文二模试题

合集下载

北京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一、基础·运用(共23分)(一)选择(共12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农谚,是挂在农家四季墙上的钟表,准确有序地周而复始。

布谷鸟开春的第一声啼鸣,便是一句农谚;老黄牛拉犁时眼角掠过的一道道鞭影,便是一串串农谚。

【甲】“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人们刚从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走出来,便在又一个丰年的吉兆中开始了忙碌。

庄户人浑身的力量要在此时释放,土地是他们一生的舞台。

【乙】“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田野是一块崭新的黑板,他们要在上面一笔一划书写丰收二字。

还有哪畦地没有①,还有哪条渠没有②,他们要像给孩子洗脸一样慢慢地③。

【丙】“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种的人们是撒播希望的人,他们会用心把种子埋入田里,一行行,一垄垄,仿佛在织一匹布,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一抬手,一挪步都那样流畅与舒展。

【丁】“谷雨寸不休,桑叶好饲牛”,大地得到了春雨的滋润,万物在蓬勃地生长。

田间的庄稼也在茁壮地生长,它们浓缩着一年的希望,放大着一年的收成。

农谚是土里土气的诗歌,它是田园风光的写照,是乡村生活的注脚。

⑴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打理②翻整③修理B.①打理②修理③翻整C.①翻整②修理③打理D.①翻整②打理③修理⑵上面的语段的四则农谚中,明确地指示人们要把握农时、适时耕种的两则谚语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乙】和【丁】⑶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我国劳动人民订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季的物候变化。

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

请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空白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是①蒹葭苍苍,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②微雨众卉新,一雷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③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

(宋琬)A.白露惊蛰春分B.寒露雨水春分C.白露惊蛰小暑D.寒露立春立夏⑷“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从而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最新2015年语文中考二模试卷

最新2015年语文中考二模试卷

2015年二模语文卷一、卷面书写(5分)二、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的种子,若无坚韧如石之志,不会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diān ▲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

没有“踏破铁鞋无mì▲处”的痛苦,哪能体验到“全不费工夫”的快乐?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又岂能有“mò▲然回首”的惊喜?偶然充满mèi ▲力,偶然创造神奇!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4分)(1)曾.益其所不能()(2)不蔓.不枝()(3)日攀仲永环谒.于邑人()(4)渔人甚异.之()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能名.其一处也莫名.其妙 B.暮而果大亡.其财亡.羊补牢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贫乐道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狐假.虎威4.古诗文名句默写。

(10分)(1)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2)▲,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3)桃花流水窅然去,▲。

(李白《山中问答》)(4)子曰:“里仁为美,▲,焉得知?”(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6)一位六十多岁的著名学者在博客中宣称,计划在五至八年内完成36 卷的《中华史》系列丛书,他这种雄心壮志令人感动。

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勇于追求,才能“▲,▲”(李白《行路难》),让青春绽放耀眼的光芒。

(7)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借莲的“▲,▲”这种于污浊之中却亭亭净植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人生志趣。

5.阅读名著,要粗略了解情节人物,摘录优美的句子或哲理的句子,还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对文学敏感度,见解深读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7分)(1)经典情节回顾。

以下有关名著的情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热爱生命》描述:当他又一次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的时候,觉得有条舌头正顺着他的一只手舔去。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顺义区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一、基础•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⑴—⑶小题在古代,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此月是阴阳两气相互争夺的时期,即万物进入生死分界的关键时段,故五月又称“恶月”。

古时农历五月初一为端一,依次下数到端五。

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端五之日为九毒日之首。

昔日五月端五那天人们“结五色丝为索,索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这一古风起源于汉代,其用意是“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辟”通“避”),即所谓“五彩辟兵”。

五彩为青、赤、白、黑、黄,以代表五方。

女子们在制作彩丝中暗自比才斗技,将充满压抑的避邪躲灾,通过指尖和彩线幻化出充满生活机趣的智慧和对生命憧憬的qǐ()丽遐思,让有点沉闷和①的五月在女性纯cuì()的笑声、明净的眸子、②的双手中,点染出一层初春嫩柳般的生命亮色。

⑴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qǐ()丽纯 cuì()⑵下列各词语中的“端”与“端一”“端五”的“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变化多端.B.中国人物画的发端.早于汉代,盛于隋唐。

C.无端.生事D.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⑶分别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多彩②勤劳B.①明媚②细腻C.①燥热②温柔D.①不安②灵巧2.下列成语中的典故内容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项是(2分)A.破釜沉舟B.如鱼得水C.味如鸡肋D.三顾茅庐3.下列是词牌且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敕勒歌B.鱼家傲C.天净沙D.水调歌头4.下列诗句中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①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②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A.①④B.②④C.②⑤D.③⑥5.在下列句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2分,每空0.5分)①是天气比往年热呢( a )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的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北京海淀区201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北京海淀区201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20分)1.(1)B (2分)(2)D(2分) (3)A(2分)(4)C(2分)(5)C(2分)2.B (2分)3.①把酒问青天(1分)②无可奈何花落去(1分)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④西周到春秋(1分)⑤朝花夕拾(1分)⑥三轮车夫(1分)⑦许云峰(1分)(共8分。

每空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4.D(2分)5.(1)扁鹊远远看见桓公转身就跑。

(2分)(2)(高明的医生)用针剂来救治。

(2分)6.(1)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2)欲官之,不受。

(共4分,每点2分。

)7. B C D(共4分。

选对1项1分,3项全对4分,出现错项扣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共15分)8.答案要点:①“可爱”指莱斯有理想(很真诚)。

②“偷渡”指莱斯的登船未经允许。

③“英雄”指莱斯有勇气(敢冒险)。

④这句话表达了船长对莱斯的喜爱及婉转批评(体现船长的和蔼可亲)。

(共4分。

共4点,每点1分。

)9.答案示例:这篇小说以“奇”为特点。

首先:主人公“奇”。

莱斯有奇特的才能——动物思维感知。

其次:情节“奇”。

才能被发现的过程“奇”,才能得到验证的过程同样“奇”。

莱斯离奇地登上了飞船前往太空,凭借特殊才能解决了难题。

最后:环境“奇”(小说得以展开所凭借的一些技术十分神奇)。

在那里,人们可以通过机器测试出从未被发现的特殊才能,还能在宇宙中回收废弃的航天器……答案要点:①主人公“奇”。

②情节“奇”。

③环境“奇”(故事中的新技术“奇”)。

(共5分。

要点①2分,要点②2分,要点③1分。

)10.答案示例:略(共6分。

内容5分,语言1分。

)(二)(共10分)11.答案示例: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说明海洋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吸引,引出下文对蓝色能源的介绍。

(共2分。

共3点,任意答出2点即可,每点1分。

)12.答案要点:①什么是蓝色能源。

(蓝色能源是一种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学校班级姓名考号一、基础·运用。

(共23分)(一)选择。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2分。

每小题2分)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条奔(ténɡ)①的河,是一条充满惊涛骇浪的河。

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独自驾着小舟,从这条河上驶过。

然而,并非每一位水手都能乘风破.浪平安地驶到彼岸。

世界上哪一条江河没有吞没过船只?况且是这样一条吉凶难卜的河,这样一群热情大于理智的水手。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座高耸的山,是一座看不见路径的山。

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登山队员,怀揣着征服者的梦想。

然而,既然是高山就难免有坎坷.,难免有毒蛇猛兽出没,也难免野花的诱惑和迷路的时候。

山林之神只留下一句秘(jué)②——惟有大智大勇者脚下才有路!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片浩(hàn)③的海,是一片不见天际的海。

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道小溪,别无选择地汇向大海。

溪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由甜变咸根本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光吃甜的,并不能强身健体,只有足够地吸收盐分,骨.头才会一天天结实起来,因此,拥抱大海就是拥抱希望。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片蔚蓝的天,是一片辽阔无垠的天。

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只羽翼未丰的雏燕,渴望自由翱翔。

然而,如果经不起暴风雨的考验,在天空中挥动翅膀就意味着灾难;如果没有天空一样博大的胸怀,纵然远行万里也会郁郁寡欢。

啊,让我们【甲】着河流,让我们【乙】着高山,让我们【丙】大海,让我们【丁】蓝天。

那是一个竞技场,那是一个快乐园,那也是一部青春大辞典!......(作者:孙云晓)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坎坷.(kě)骨.头(ɡū)乘风破.浪(pè)B.坎坷.(kē)骨.头(ɡū)乘风破.浪(pò)C.坎坷.(kē)骨.头(ɡǔ)乘风破.浪(pè)D.坎坷.(kě)骨.头(ɡǔ)乘风破.浪(pò)2.根据拼音书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腾②决③翰B.①滕②决③瀚C.①腾②诀③瀚D.①滕②诀③翰3.对文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渴望:迫切地希望。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2015.6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下列选择题均只有一个..黑涂满。

填空题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共10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

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

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bù置经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从线轴.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乙(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入扣”。

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叉.,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因此要“一丝不苟”。

绷好经线后,用织suō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结.实耐用的布。

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

经络.、经典、经世jì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

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sù源到纺织。

《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

例如,“丝”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蚕丝。

“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绩”。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丙(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线轴.(zhóu)部置B.交叉.(chā)织梭C.结.(jié)实经世济民D. 经络.(nuò)追本朔源(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根深蒂固必须相辅相成B. 根深蒂固必需息息相关C.源远流长必需相辅相成D.源远流长必须息息相关(3)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因此,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美的事物。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厚朴”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

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

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

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

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

“百合”的意趣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

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

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

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

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

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

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

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

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

不过,“玉竹”之名更雅。

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

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

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

北京朝阳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带答案

北京朝阳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带答案

北京朝阳区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带答案)北京朝阳区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带答案)一、基础运用(共23分)(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第1-4题。

(共8分)本报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4月29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没有就日本的侵略历史和“慰安妇”问题直接道歉,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抨击。

5月1日,由美国洛杉矶华侨华人、韩裔和美国当地民众组成的多个团体举行了抗议示威活动。

示威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说:“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国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认真反省,反而加强军备。

”一位侵华日军之子认为:“承认曾经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目的是以史为鉴,防止悲剧重演。

”还有受访者告诉记者,目前德国柏林市内6个大广场上正举办照片展,照片再现了战时断壁残垣的场景,相对于德国,日本政府至今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侵略历史。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安倍的表态,不仅是对历史的漠视,更是对历史的践踏,这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威胁。

1.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2分)A.侵略(qīn)反省(shěnɡ)断壁残垣(yuán)B.侵略(qǐn)反省(xǐnɡ)断壁残垣(huán)C.侵略(qīn)反省(xǐnɡ)断壁残垣(yuán)D.侵略(qǐn)反省(shěnɡ)断壁残垣(huán)2.下列词语,与文中“以史为鉴”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是(2分)A.吃一堑,长一智B.改邪归正C.迷途知返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不恰当的是(2分)A.“漠视”一词,表现了安倍晋三对亚洲国家的冷漠态度。

B.“践踏”一词,形象地写出安倍晋三对历史的肆意歪曲。

C.“漠视”“践踏”含有贬义,反映出说话者对安倍晋三的谴责。

D.两个分句语意递进,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安倍晋三行为的实质。

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附答案

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附答案

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试卷共27题。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二)阅读《送友人》,完成第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的“孤蓬”与“”都喻指题目中的“友人”。

(2分)7.全诗抒写了作者对友人的情感。

(2分)(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8-9题(8分)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8.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作者是汉代史学家。

(2分)9.为发动起义,陈胜吴广杀两尉以扫清障碍,以鼓动人心,诈称扶苏、项燕以,由此可见他们的特点。

(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势利鬼吴生有吴生者,老而趋势。

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

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也。

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

”时人嗤之。

【注释】①酬其揖:鞠躬还礼。

②张伯起:张凤翼,明朝著名戏曲作家,字伯起。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见.主人待之甚恭()(2)更.欲殷勤致礼()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时人嗤之。

12.吴生“略酬其揖”的原因是,“更欲殷勤致礼”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13.哪个成语用以概括吴生对张伯起的不同态度最为准确?(2分)A.趋炎附势B.前倨后恭C.刮目相看D.见风使舵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①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2015年北京市中考二模西城区语文试卷答案

2015年北京市中考二模西城区语文试卷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5.6一、基础·运用(共22分)(一)选择(共10评分标准:1分,选错不给分。

(二)填空(共12分)6.触景生情情投意合不谋而合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成语1分,三个成语顺序可颠倒,书写有误或有涂改,扣书写分1分。

7.答案:(1)黄发垂髫(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鬓微霜又何妨评分标准:共5分,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

8.答案:①伊人②舍生而取义(舍生取义)③左传④邹忌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1分,有错字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9.答案:C (2分)10.答案:(1)素来,向来。

(2)即使。

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题1分。

11. 答案:项羽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1分,整体语言通顺1分。

12.示例一:我得到的启示是:人要成功,应从小就有远大志向。

如项羽少年时就要学“万人敌”,这种远大的志向,为他后来成为“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础。

示例二:我得到的启示是:人要成功,就要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项羽少年时得到叔父的悉心教导,这种教育为他后来成为“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础。

评分标准:共4分,得到的启示2分,结合文意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共15分)13.示例:(1)送学生“进口”香皂,亲手制作英文包装纸,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2)带学生去看“大海”并承诺将来去看真正的大海,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评分标准:共4分。

每点2分。

14.答案要点:①指白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艺术(带学生看的湖)②指白老师的教育态度或胸怀(给学生的深厚的爱)③指白老师的教育影响(希望学生像大海一样)评分标准:共4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5.略评分标准:共2分。

问题针对师生关系,给2分,只针对老师或学生一方,给1分。

16.示例一:第⑤段通过“对比”(或“特写镜头”等),将白老师虽然柔弱瘦小,但柔能克刚的形象写得生动传神。

北京市房山区2015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北京市房山区2015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北京市房山区2015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学校班级:姓名考号第Ⅰ卷(共70分)一、基础·运用。

(共22分)1.汉字、词语的使用灵活多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使用。

请结合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共8分)一个来中国学汉语的外国小伙子和几个中国朋友在饭店吃饭,其中一位中国朋友说:“我去方便一下。

”这个外国小伙子不解其意,便问:“方便,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方便就是去卫生间。

”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国男士,要通过这桌与邻桌之间的夹缝到邻桌用餐,就对阻碍他顺利通过的外国小伙子说:“请您给个方便!”外国小伙一脸的茫然,一位中国朋友及时解了围。

聚餐结束时,一位中国朋友客气地对外国小伙说:“请您方便的时候到我家做客。

”小伙子听了急忙说:“我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就是方便的时候不能去。

”无独有偶....,中国老师带领十来位外国留学生,步行去天津动物园看熊猫等动物。

离开学、校大门得过一条很宽的马路,①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

老师嘱咐过马路的外国学生大声说:“看车,看车!”没想到,几位外国学生立即停住脚步,②地注视着来往车辆。

(1)给下面的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2分)大腹便便.()夹.缝()(2)根据语境将文段中横线处应使用的词语,用正楷字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2分)①②(3)文中“请您方便的时候到我家做客”中的“方便”,“老师嘱咐过马路的外国学生大声说:‘看车,看车!’中的“看”依次与下面句子中“方便”“看”意思相近的一项()(2分)A.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小孩走路时一定要看.脚底下B.这儿说话不太方便..,换个地方大汉刚走进酒肆就有小二过来看.茶C.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大汉刚走进酒肆就有小二过来看.茶D.这儿说话不太方便..,换个地方小孩走路时一定要看.脚底下(4)下面针对加点成语“无独有偶”中的字、词解说或使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偶”字共有11画,第九画为“横折钩”,左右结构,形声字。

2015北京石景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解析

2015北京石景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解析

石景山区2014—2015学年初三综合练习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24分)(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在经历了三月的乍暖还寒,四月杏花春雨的飘飘洒洒、淅淅沥沥后,夏季里的节日——端午便如期而至了。

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

早在先秦时期,这一天被认为是“恶月恶日”。

生于这一天的人,认为是会给父母和国家带来灾难的。

有的人侥幸长大做了官,仕途也会因此遭遇坎坷。

大约到秦汉之后,人们才想了一些办法,如在这一日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以驱五毒、祛瘟疫、除厄运。

唐玄宗时,每年端午节都会发给百官“百索”,“百索”是五彩丝线拧成的绳子,可以佩dài在脖子上、腕上,一如今天的项链、手链。

不知如今的shǒu饰是否由此而来?这种彩索,据说是用以捆缚“五毒”的。

所有这些求祥祈福的活动,都使我们的端午充满了古老的色彩。

大约到了明、清之后,“恶日”慢慢变成“善日”。

女孩儿在这天头簪火红的榴花,出了嫁的女子回娘家。

端午节也成了迎接夏日、亲人团聚的欢乐节。

人们期盼端午到来,也是想念那香糯的粽子了。

,吃上一口,犒劳一下寡淡的舌尖,满身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古往今来描写龙舟竞渡的作品不计其数,最为生动的当推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①影斡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③。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让人!如今,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人们在端午节的假期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品味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注释:①棹(zhào):船桨。

②斡(wò):转,运转。

斡波,划水。

③瞬:目动,眨眼。

1.下列词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坎坷(kě)佩戴首饰祈福(qí)B.坎坷(kē)佩带手饰祈福(qǐ)C.坎坷(kē)佩带手饰祈福(qí)D.坎坷(kě)佩戴首饰祈福(qǐ)2.阅读《竞渡歌》片段,对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棹影斡波飞万剑”,形容船桨上下翻飞迅捷,溅起的水花犹如万把利剑飞向两边。

2015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5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分,共?分)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3)题。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中国人精神气脉中(涌动/踊动)着最本真的“家国情怀”。

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小的“国”,是国的基础。

国,是家的总和、家的根本,是家的旌旗、家的灵魂,是家的护卫长城——(捍卫/悍卫)着家的尊严,①,②。

家,是一种神奇的磁体,离开越是久远,磁性越是强大。

家,是幸福的港湾,对于守着家的人来说,家是个③的字眼;家,是热切的期盼,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家是个④的字眼。

对于国内的人来说,国,是个尊荣的称号;对于身处异国的人来说,国,就是自己的娘亲!(1)选择括号中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踊动悍卫身处(chù)B.涌动捍卫身处(chǔ)C.踊动悍卫身处(chǔ)D.涌动捍卫身处(chù)(2)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短语和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①维系着家的完整②彰显着家的荣光③滚烫④温馨B.①彰显着家的荣光②维系着家的完整③温馨④滚烫C.①维系着家的完整②彰显着家的荣光③温馨④滚烫D.①彰显着家的荣光②维系着家的完整③滚烫④温馨(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教的优良传统,下列成语都出自古人家教故事的一项是()A.精忠报国断杼择邻B.悬梁刺股耳濡目染C.寸草春晖班门弄斧D.闻鸡起舞画荻教子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1)-(2)题。

据新华社电当地时间4月7日凌晨1时30分许,乘坐中国海军临沂舰撤离也门的83名中外公民平安抵达吉布提港。

至此,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圆满完成此次撤侨任务。

自3月26日以来,中东国家也门战乱持续升级。

为保护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舰艇编队受命赶赴也门,从也门成功撤离了中国公民613人。

在此过程中,中国海军又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帮助来自15个国家的279名外国公民穿越战火,踏上回家之路。

2015北京中考语文各区二模考试试题分类汇编-综合题

2015北京中考语文各区二模考试试题分类汇编-综合题

综合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 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

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乃至 _①_。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

当然,家训并非 _②_,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帜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字“载”的注音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A. 延(意义为“延长”)载(zǎi,意义为“记载”)B. 延(意义为“延长”)载(zài,意义为“装载”)C. 沿(意义为“顺着”)载(zài,意义为“装载”)D. 沿(意义为“顺着”)载(zǎi,意义为“记载”)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规范千篇一律B. 规范一成不变C. 典范一成不变D. 典范千篇一律3、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剔除糟粕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③发掘精华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A. ①②③④B. ③②①④C. ③④①②D. ④①③②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古人类遗址,2011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始迁建,建成后的新馆,面积是旧馆的8倍。

北京顺义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顺义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顺义区2015届初三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⑴—⑶小题在古代,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此月是阴阳两气相互争夺的时期,即万物进入生死分界的关键时段,故五月又称“恶月”。

古时农历五月初一为端一,依次下数到端五。

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端五之日为九毒日之首。

昔日五月端五那天人们“结五色丝为索,索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这一古风起源于汉代,其用意是“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辟”通“避”),即所谓“五彩辟兵”。

五彩为青、赤、白、黑、黄,以代表五方。

女子们在制作彩丝中暗自比才斗技,将充满压抑的避邪躲灾,通过指尖和彩线幻化出充满生活机趣的智慧和对生命憧憬的qǐ()丽遐思,让有点沉闷和①的五月在女性纯cuì()的笑声、明净的眸子、②的双手中,点染出一层初春嫩柳般的生命亮色。

⑴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qǐ()丽纯 cuì()⑵下列各词语中的“端”与“端一”“端五”的“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变化多端.B.中国人物画的发端.早于汉代,盛于隋唐。

C.无端.生事D.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⑶分别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多彩②勤劳B.①明媚②细腻C.①燥热②温柔D.①不安②灵巧2.下列成语中的典故内容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项是(2分)A.破釜沉舟B.如鱼得水C.味如鸡肋D.三顾茅庐3.下列是词牌且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敕勒歌B.鱼家傲C.天净沙D.水调歌头4.下列诗句中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①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②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A.①④B.②④C.②⑤D.③⑥5.在下列句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2分,每空0.5分)①是天气比往年热呢( a )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的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一、基础•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⑴—⑶小题在古代,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此月是阴阳两气相互争夺的时期,即万物进入生死分界的关键时段,故五月又称“恶月”。

古时农历五月初一为端一,依次下数到端五。

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端五之日为九毒日之首。

昔日五月端五那天人们“结五色丝为索,索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这一古风起源于汉代,其用意是“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辟”通“避”),即所谓“五彩辟兵”。

五彩为青、赤、白、黑、黄,以代表五方。

女子们在制作彩丝中暗自比才斗技,将充满压抑的避邪躲灾,通过指尖和彩线幻化出充满生活机趣的智慧和对生命憧憬的qǐ()丽遐思,让有点沉闷和①的五月在女性纯cuì()的笑声、明净的眸子、②的双手中,点染出一层初春嫩柳般的生命亮色。

⑴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qǐ()丽纯 cuì()⑵下列各词语中的“端”与“端一”“端五”的“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变化多端.B.中国人物画的发端.早于汉代,盛于隋唐。

C.无端.生事D.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⑶分别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多彩②勤劳B.①明媚②细腻C.①燥热②温柔D.①不安②灵巧2.下列成语中的典故内容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项是(2分)A.破釜沉舟B.如鱼得水C.味如鸡肋D.三顾茅庐3.下列是词牌且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敕勒歌B.鱼家傲C.天净沙D.水调歌头4.下列诗句中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①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②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A.①④B.②④C.②⑤D.③⑥5.在下列句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2分,每空0.5分)①是天气比往年热呢( a )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的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自己的身体,是的,自己的身体不行了( b )他害了怕,可是没办法。

(选自《骆驼祥子》)②“你是共产党不是?”孩子又问了( c )“你看我(成岗)是不是呢?”“我晓得你( d )可是我不说!”小萝卜头似乎很有把握。

(选自《红岩》)6.古诗文原句填空。

(6分,每空1分)在很多经典诗歌中,熔铸了诗人内心对家、国深沉的爱。

如陆游临终前在《示儿》中的遗嘱:“王师北定中原日,①。

”杜甫在《春望》中触景生情,“感时花溅泪,②。

”马致远在一首小令中写道:“夕阳西下,③。

”文天祥诗中表白:“人生自古谁无死,④。

”辛弃疾赋壮词表示:“⑤,赢得生前身后名。

”范仲淹如是说,“⑥,后天下之乐而乐。

”7.在空格处用简洁的语言填写相应的小说情节。

(4分,每空1分)“三”这个单数,在中国古代也被赋予了吉祥、完美的象征,故宫有“三大殿”,新婚拜堂讲究“三拜”,敬酒讲究“三巡”。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 以此加强小说艺术的魅力。

例如:《水浒传》中有“宋公明三打祝家庄”、(①),《三国演义》中有(②),《西游记》中有(③),《骆驼祥子》中有(④)。

8.下面是古今小说中几位女性人物的描写,根据以下内容分析各人物性格特征。

(4分,每小题1分))①孙二娘——“这个鸟大汉却也会戏弄老娘,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

那两个瘦蛮子,只好做水牛肉卖。

扛进去先开剥这厮。

”()②虎妞——“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喝四两呢。

不信,你看看!”“你喝!要不我揪耳灌你!”()③江姐——“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④双枪老太婆——“你亲口判过我的死刑,难道就忘记了吗?三年前我越狱出走。

你还带着人马连夜冒雨追过我五十里路!”“你们不是又要通缉我吗?今天我是特地来投案请赏的,看你怎么处置!”()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9—11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①为汝杀彘②。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③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④。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⑤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⑥而民信之。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①反:通“返”。

②彘(zhì):猪。

③烹(pēng):煮。

④戍:防守。

⑤过:过失。

⑥号:标志。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其子随之.而泣②辍耕之.垄上B.①特.与婴儿戏耳②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C.①子而不信.其母②欲信.大义于天下D.①使人止.之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①顾反为汝杀彘②吾醉而与左右戏11.上文两则故事在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共同点?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4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2分)(一)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第12—14题。

(12分)儿子的孝顺紫林“爸,您喝茶!”憋了一肚子怨气的沈洋刚下班回家,便遇上了一件怪事,一向不大懂事的儿子居然也学会了孝顺。

望着眼前那杯热气腾腾的茶,沈洋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瞧,儿子才十岁,就会孝顺父母了。

一瞬间,满肚子的怨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他颤抖着接过茶,迷濛的热气里,一股清香沁人肺腑,再轻轻抿上一口,哇!真是从嘴里一直香到脚心。

他感动得一把抱住儿子:“儿子,说,想要什么,老爸买给你!”儿子也显得有些兴奋:“爸,我正想跟您说,明天我们班去春游,我想多买点东西。

”“没问题!”沈洋大力拍拍儿子的肩,“说吧,要多少钱?”儿子小心地伸出了五根手指,“50块!”沈洋随手从自己的皮夹里掏出一张“老人头”:“儿子,多买点好吃的,可别给你老爸丢脸!”“谢谢爸!”儿子拿过钱,一溜烟便跑得无影无踪。

可沈洋却着实兴奋了几天。

冬去春来,儿子上高中了。

这天,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爸,快,快换件衣服,我请您去看电影。

”沈洋挺纳闷的,儿子怎么突然想起请他看电影了?他不是一向不爱看电影吗?儿子看出了他的心思,特地解释道:“爸,这部电影可是国际大片,不看的话,可是终身遗憾的。

”看到儿子一本正经的模样,沈洋明白了。

得,原来儿子是孝顺他,那他又怎能不去呢?父子俩兴高采烈地看完了电影,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儿子突然揽住沈洋的肩:“爸,找您商量个事!”“什么事?你说吧!”“爸,我想买一部便携式录音机,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有……”“好啊!反正你学习也能用上嘛!”“可是……”儿子的表情有些为难。

“缺钱,对不对?说吧,要多少?”“500块!”几天后,儿子多了部便携式录音机,沈洋却吃了一个月的白饭。

转眼,儿子成了一名大学生。

大二刚开学,有一天,儿子神神秘秘地把沈洋拉出了家门,七弯八拐之后,父子俩坐在了某海鲜酒楼的包厢。

一桌子菜很快便上齐了。

儿子给他倒上一杯酒:“爸,我敬您!这些年,您辛苦了!”沈洋一听这话,眼圈随即便红了。

自从老婆死后,这些年,他既当爹又当妈,真是挺辛苦的。

“爸,您放心,等我大学毕业,我会好好孝顺您的!”儿子又倒上一杯酒。

“好!好!”沈洋接过酒一饮而尽,满脸欣慰的笑容。

“不过,爸……”儿子的欲言又止让沈洋突如其来打了个寒颤,他小心翼翼地问:“儿子,有事吗?”“爸,我想买台电脑……”下面的话,沈洋一句也没听进去,心里有些凉飕飕的。

这顿饭吃掉了沈洋5000块。

终于,儿子工作了。

沈洋也正式退居二线,每天在家种种花,养养鸟,日子过得倒也悠闲。

有一天,已经半年没回来的儿子突然回家了。

沈洋高兴得手忙脚乱,一下子打翻茶叶,一下子弄破茶杯,儿子却一把拉住他的手,递给他一张机票,“爸,我是特地回来请您去旅游的,您瞧,我连机票都买好了!”听了这话,沈洋的手停了一下。

“只是……”儿子继续往下说,却听见“扑嗵”一声,沈洋已直直地躺倒在地上。

(选自《文艺生活》2004年第9期)12.(4分)13.这篇小说多处运用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4分)14.下面是汉字“孝”的演变过程及造字意义。

比较这篇小说中儿子理解的“孝”字意义与汉字“孝”的本义,你认为二者是否一致?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4分)“孝”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隶书意义:甲骨文(是“老”的省略,长发长者)(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

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17题。

(10分)①成语,就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中国的成语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活化石,历经千年仍然被广泛地使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语境当中,堪称奇迹。

②成语有两大特点,一是字有“出身”,字字皆有本。

成语所用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根据的,都是有它独特的用意的,所以它不需要使用成语的人随便改动它。

例如“半面之交”这个成语曾遭到了质疑,理由是:既然“交往”过,至少得见“一面”,怎么能见半面呢?“半面”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个成语被好多人改为“一面之交”来用,还说“半面之交”不可能,这就与成语的本源有抵触了。

此语出自《后汉书·应奉传》,应奉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官员,他的特点是“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有一次他坐车上街走到中途他让车夫停车,自己跳下车来走到路边正在修车的一个老者跟前说:“老先生您还记得我吗?”老者赶紧站起身来说:“先生我并不认识您!”应奉说:“我叫应奉,三十几年以前您到我们家修过车呀!当时是管家接待的您。

但是您修完车找不到管家就到我的书房,‘开半户出半面视我’呀!(也就是把门开一个缝露出您的半张脸看我,我一抬头您就走了)所以我和您可以称得上有半面之交啊!”成语“半面之交”就是从这件事提炼出来的,后来用来表示“彼此见过面但交情不深”。

所以这“半面之交”确有史实作根据,不是“不可能”。

此外要是表现“交情不深”,那么“半面”比“一面”应该说是更有表现力,所以改为“一面”也不好。

③二是语出“经典”,语语皆典型。

每一个成语都有丰富的内容,与同类词语比较,成语的意思最具代表性。

下面通过一个成语故事说明这一特点。

成语“至理名言”是从《明史·后妃列传》中提取出来的,讲的是朱元璋拿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后,听了妻子马皇后的一番劝告,很受感动,叹息着说“至言也”(真是至理名言啊!)。

后来人们就把朱元璋概括马皇后那番话的“至言也”,从《明史》中提取出来扩展为“至理名言”作为成语,用来指“最有道理,最有价值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