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舍昼夜!” 日夜不停地流淌!”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析]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 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 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会 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 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先?” 曰: “去 兵。”
中哪一项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
必:假使,如果。而: 去掉,丢弃。于:
连词,表因果。去:
在。斯:这。

子贡曰:“必 不 得已而 去,
于斯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
二者 何 先?”
曰: “去 食。 自古
剩下的两项中哪一项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评析] (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 不成大事。 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为政的原则。朱熹认为:“见小者之 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作为一个领导,要有 远大的目光,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够做出很大的 政绩来,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而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全大 局,高瞻远瞩。 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过: 犯了错误 文:掩饰
弘: 使……弘扬,使……扩大 远:使……远,远离 足:使……充足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表判断)
2.是知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 (省略状语)
2.于斯二者何先(去) (省略动词)
(三)宾语前置句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作“厚”的宾语,前置) 2.其何以行之哉(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 (四)状语后置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于人”作状语,后置) (五)固定句式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为固定结构)
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求快,不要只计较小的
利。
欲 速 则 不达, 见 小 利 则
利益。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
大事不成。”为:动词,担任。莒父Jǔ fǔ:鲁国城名。
不成大事。”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

子曰:“人 而 无信, 不 知 其 可 也。 (9)孔子说:“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做人哩。
B.其是何故以哂行之.之.哉
C.子愿夏为.为小.莒相父焉宰
D.小 必.不 人得 之已 过而 也必 去.文
解析:A 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
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C 项,均为动词,担
任。D 项,一定;假使。
答案:C
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见之; 更 也, 犯了错误,人们都看见了;改正错误,
人皆仰之。”之:代词,代“过”“更”。
人们都景仰。”更:改正。仰:景仰。

子夏曰:“小 人 之 过 也 必 文。” (5)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小人:品格卑下的人。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

知 之 第为 一知 单 之, 元不 知 为 不 知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本研读 应用体验之旅 拓展阅读视窗
经典解读 揣摩领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识记字音 1.莒.父( jǔ) 3. (yuè)
[基础·夯实]
2. ( ní) 4. 彫.(diāo)
二、通假字
1.是知.也 2.诲女.知之乎 3.如日月之食.焉 4.无.欲速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三、古今异义
了解 识别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 2.过②③雷花霆过.乍而惊采,宫过车去过.也 经过
④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
3.文①②小独人其之为过文.也犹必可文识.
掩饰 文字
4.而①② ③过躬 人而自 而..不厚 无改信 而.,, 薄是不 责谓知 于过其 人矣可也连连词词连,,词表表,并转表列折假设 ④必不得已而.去 连词,表因果
()
A.如日.月.之食焉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C 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
表示一件事情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他选项古今意义相同。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 6~9 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问题 4] 选文 7 说“则远怨矣”,怎样才能做到?
[明确]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问题 5] 选文 9 中说“大车无 ,小车无 ”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比喻。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问题 6] 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句话?它对 我们有何启发? [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 后凋落的”。这句话是从为人处世角度来说的。它告诫我们,人 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 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诲.女(huǐ)
是知.也(zhì)
更.也(ɡēnɡ)
B.弘.道(hónɡ)
薄.责(b áo )
莒.父(jǔ)
C.无.欲速(w ú)
车 (ní)
无. (yuè)
D.后彫.(d iāo )
逝.者(shì)
不舍.昼夜(shè)
解析:A 项,“诲”读 huì;B 项,“薄”读 bó;D 项,“舍”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
一项是
()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B.过也,人皆见之. 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D.更也,人皆仰之. 解析:例句与 B、C、D 三项中的“之”是代词“他(它)”。
通 智 ,聪明 通汝 , 你 通蚀 通 毋 , 不要 通 凋 ,衰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
四、一词多义
①②知孰.之为为汝知多之知.乎知道知识
1.知③④其绝无宾客知.之,悲知.不几交时情 灵魂
⑤⑥君其何真以不知知..燕马王也
5.信①② ③人足 信.而可 食无乐 ,信足 也.,兵不,副知民词其信,.也之确可矣实名动词词,,信相用信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过.而能改 2.小人之过也必文. (二)使动用法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则远.怨矣 3.足.食,足.兵
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 A.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欲速.则不达 解析:A 项,使动用法;C 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远离”;D 项,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B 项,
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
5.下列加点词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子贡
问 政。
子 曰:
(10) 子贡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
“足 食, 足 兵,
民信 之矣。”
“要使粮食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让老百姓信任政府。”
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信:信任。之:代词,政府。
子贡曰:“必 不 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
子 曰: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末如之 (2) 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是
何也已矣!” 没有办法了!”
曰:说,念叨、考虑。如之何:固定结构,怎么办。
末:无。也已矣:语气词连词,强化肯定语气。

子曰: “过 而 不 改,
(3)
孔子说:“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错误,
也。”
(《论语·为政》)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问题 7] 阅读第 3~12 则,试分析孔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明确] ①《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用言 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 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
②巧设譬喻,形象而蕴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的 修养是没有止境的,感叹自然界万物瞬息万变,惋惜生命短暂, 说明了人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 善自己。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皆是, 在学习时要认真体会。
[问题 1] 选文 1 与选文 2 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 选文 1 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选文 2 进一步 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安于自己的无知,而是要开
动脑筋,勤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 2]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 3 到选文 5 的主要内容。 [明确] 启示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问题 3] 选文 6 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了哪些关系? [明确] 阐明了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 养。

立性。也:用在句中表停顿。必:一定。文:掩饰。
(6)孔子子曰说::““人人能能使道弘光大道,,不是非道能道使人弘显人耀。。””弘 动: 用使
法,使……光大,显耀。

道: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子曰: “躬 自 厚 而 薄 责于 人, (7)孔子说:“对自己要求多而严,对别人要求少而宽,
读 shě。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
C.于斯三者何先
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 项,“女”通“汝”;B 项,“食”通“蚀”;
D 项,“彫”通“凋”。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其..何何以伤行于之日哉月乎
[课文·译注]
子曰: “由, 诲 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
不知为不知, 不懂就是不懂,
是知也。” 这就是聪明。”
诲:教导。女:通“汝”,你。之:代
词,代教给的内容,道理。为:是。

这是一个判断句。是:代词,

这。知:通“智”,智慧,聪明。
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而:假设 就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车子靠什么行走呢?”连词,如
果。信:信用,守信用。其:代词,前者代人,后者代车子。可:可以, 能够。ní: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yuè:古代
小车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何以:以

何,靠什么。之:用在动词“行”后,凑足音节。
过:名词作动词,犯了错 误。而:转折连词,却。
是 谓过矣!” 是:指示代词,这。谓:叫做,
这才是错误啊!”称做,是。过:名词,错误。

(4)子 子贡 贡曰 说: :“ “君 君子 子之 犯了错过误也,,就好如像日日月食之月食食焉::君 格子 高: 尚品
的人。之:用在主谓之间
则 远 怨 矣!” 就能避免怨恨了!”
躬自:自己,自身。厚:多而严。薄:少而 宽。而:连词,表并列。责:要求。于:对。
则:就。远: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使……远离,避免。
子夏 为 莒 父 宰,

(8)子夏担任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
政。
子曰: “无 欲 速, 无 见 小
皆 有 死, 民 无 信 不
立。”
以来人都有一死,而假如百姓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站不住脚。”
子曰: “岁 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 (11)孔子说:“到了严寒时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
彫也。” 之:用在主谓之间。彫: 凋零的。”通“凋”,凋零,衰落。
子 在川上曰: “逝 者 如斯夫, (12)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水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