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的妙处。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两个凝重的色彩,勾画了悲壮、奇特的意境;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为下面写夜袭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
2.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解析】
1.题干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诗句。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
彩。

同时创设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誓死报国、奋勇杀敌的思想感情。

3.诗歌鉴赏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作者在上片用“_____________”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下片用
“______________”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一、二句是感慨,也是控诉。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B.三、四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

C.末尾两句作者直接表露作者的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D.这首词是作者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志向。

【答案】
1.多少行人泪东流去
2.B
【解析】
1.诗词理解性默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意思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行人泪”体现了作者忧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思是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2.考查诗词内容赏析。

写作背景: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

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所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说法错误。

选B。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
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
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狂”字的妙处。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重,晓驾炭车辗冰。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这首诗是白居易因“宫市”低价强购货物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用“两鬓苍苍”突出人物的老迈,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复杂的工序。

C.加横线的句子采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通过叙写卖炭翁愿望的卑微,巧妙地表现出其生活的贫困。

D.“惜不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炭被夺走,尽管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波浪线句子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示例:夜里,天空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城外的积雪足足有一尺来厚。

一大早,老翁就驾着牛拉的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吱吱呀呀地往集市上赶去。

【解析】
【详解】
(1)ACD.正确。

B.有误,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故选:B。

(2)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

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加入适当的细节描写来再现画面即可。

【点睛】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⑵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

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9.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中的“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颔联中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作者用这个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故B项中理解的“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10.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案】
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
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

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亦作“婉晚”,柔美温和,迟暮。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在较深居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

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词定下了基本色调。

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该者对春天的情感。

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D.上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蟑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E. “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E
2.下阕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消愁而愁不去;“客飘零”指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

“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

【解析】
1.D项,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E项结尾没有议论,而是抒情。

2.此类题可根据下片的关键词体会词人在描写景物中抒发的情感。

“残花”点明了暮春;“残酒”体现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客飘零”点明了自己漂泊他乡,愁绪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感叹时光流逝。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可知,词人在下片主要是借景抒情,感叹时光流逝,伤春及孤独飘零之感。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2.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的情感。

【答案】
1.①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气焰的嚣张。

②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③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经典内容,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既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又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据此理解作答。

13.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中的“控”、“马行处”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并分析句中的情感。

【答案】(1)控:拉开;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此句用了对偶和夸张,描写大天气奇寒、愁云满天,表达诗人为友人远行而产生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将军角弓不得控”意思是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雪上空留马行处”意思是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以及体会偶表达的思想感情。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云好像凝固住了一般。

诗人以夸张对偶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冰,并将此与愁云结合、递进,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和惜别之情。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地名。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②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③褒城: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

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芳春”和“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

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

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

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

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1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后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一问一答,抒发了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