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到民丰中国公路神话522公里神奇绿带108个水井房和108对夫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轮台到民丰中国公路神话522公里神奇绿带108个水井房和
108对夫妻
对于渴望穿越塔里木沙漠的游客来说,塔里木沙漠公路无疑是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自驾车穿越整个沙漠,耗时将在5个小时左右,沿途可看见奇异的沙漠景观和千年胡杨。
塔里木沙漠公路北起314国道轮台县东,经轮南油田、塔里木河、肖塘、塔中4油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至民丰县恰汗和315国道相连,南北贯穿塔里木盆地,全长522公里
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则路面随时会被流沙吞噬。
1995年建成通车后,科研人员在沙漠腹地开展了防沙绿化先导试验的科技攻关,筛选出一批适应沙漠环境的造林树种。
沙漠公路是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由17个科研单位、18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攻关,攻克了在流动沙漠中修筑上等级公路的一系列世界级难题,项目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993年3月正式开始施工。
作为典型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强烈的风动力条件、流动性的地标特征以及松散的底层结构,都对沙漠公路的长期安全运行构成巨大的威胁。
中科院兰州沙漠所曾经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移动速度进行过测定,1至1.5米的沙丘每年的移动速度是4到7米,输送沙粒的数量最高能够达到每公里7000立方米。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沙
固沙措施,沙漠公路很快就会被流沙掩埋。
于是在公路建成后不久,就在公路两旁铺设了5000多万平方米的草方格固沙带和900多公里的阻沙栅栏。
利用草方格和栅栏防沙固沙,对于顽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要想彻底阻挡风沙对沙漠公路的侵袭,就必须在公路两旁栽种防护林。
于是自沙漠公路开始修建之前,科研人员便在沙漠边缘肖塘公路段开展了生物防沙试验,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终于从200多种植物中筛选出了40多种适合沙漠防护林建设的植物。
如今,沙漠公路中的林带总面积已经达到3000多公顷,不仅种植了茂盛的红柳、梭梭、沙拐枣等耐旱植物,还建设出了沙漠人参“肉苁蓉”等名贵中药种植基地,许多野兔、沙鼠、沙狐、白尾地鸦、小沙百灵、黑顶麻雀等动物也开始在此安家。
2003年8月绿化工程开始之时,在沙漠公路东侧打出108口水
井,每隔4公里一口,近500公里长的沙漠公路两边,也就建起了108座有人值守的水井房。
每个水井房由两名工人常年看守,大多为夫妻,他们赖以生存的米、面、粮、油、水均由轮南或塔中作业区供应。
在沙漠公路两旁,像曹雪全这样的夫妻,共有108对。
这些值守夫妻工大多来自四川和西北地区,一年在沙漠呆上9-10个月,可以挣到数万元。
远离城市扎根大漠,他们成了沙漠公路沿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号水井房肖红、黄仲桃夫妇。
夫妻俩忙完外面的活儿,一起下厨做几道菜
民丰县境内的108号水井房,值守工人是来自四川达州的唐志锋、唐忠燕夫妇。
他们是108对夫妻中最年轻的一对。
妻子唐忠燕25岁,由于丈夫疼她,活儿基本都他一人干了,做好饭去路边等丈夫回来是
唐忠燕每天都要做的事。
在46号水井房,来自甘肃武威的狄发云和妻子要在这里整整呆8个月。
平日里的菜粮和生活用水,公司一周派人送一次。
对家人和孩子的牵挂,时刻考验着他们。
为此,闲暇之余,狄发云和妻子最大的乐趣就是一同翻看孩子的照片,打电话给远在甘肃老家的家人,通过电波传递思念。
来自内蒙古的丁广瑞、李美兰夫妇在沙漠里已经呆8个年头了。
由于邻井的两口子有事回老家,管理人员安排妻子李美兰去帮忙值守。
他们每天忙着手里的活,在相隔仅4公里的两个水井房竟一个月没有见面。
夫妻工们除了每天忙自己的工作,还负责把路两边过往车辆丢弃的水瓶和垃圾捡回来,每个值守点每年捡回矿泉水瓶子就有几千个。
沙漠里的落日,壮观得像电脑后期制出的特效。
血红的太阳浩浩荡荡地慢慢扎进地平线,余晖映着道路两侧的防护林带,金灿灿一片刺激着视觉神经,让人浑然不觉身处沙漠腹地。
晚风中的大沙漠有些躁动,呼呼风声不绝于耳。
记者问马德芳以后的打算,她说早已习惯了大漠的寂静,会继续享受这平淡亦温馨的日子。
“能看电视能上网,日子清净。
两个人在一起有个伴说话,想女儿了就打个电话。
”
从上世纪90年代沙漠公路开工之日起,石油人就一面履行着奉献能源的使命,一面承担起改善环境的重任;21年过去了,瀚海大漠中红柳茂盛、胡杨成行,郁郁葱葱的植被千姿百态地伸展着枝叶,用最顽强的方式展现着璀璨生命力,沙进人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水井房夫妻,是沙漠环境最坚实的维护者,也是和谐生态家园的创造者。
让这片绿洲保有活力,就是他们工作的动力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