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荒版画探究黑龙江现当代美术风格的特征及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北大荒版画探究黑龙江现当代美术风格的特征及成因
于丹
【摘要】民族审美心理特征从表面上看是清晰可见特征鲜明的,课题组将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以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等作为研究基础,探寻、揭
示民族审美心理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从而对黑龙江的美术创作起到启迪作用.【期刊名称】《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4
【总页数】2页(P116-117)
【关键词】北大荒版画;民族心理;审美心理
【作者】于丹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一、北大荒版画
“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这是人们对当年北大荒的概括总结。

荒原、山林、沼泽,还有严寒和冰雪,大烟泡……当然还有野花、白桦林、大雁和月落日出。

这就是当年的东北,这就是当年的黑龙江。

黑龙江省简称“黑”,古时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夫余地。

唐属渤海国,辽金为东京、上京二道(路),元归辽阳行中书省,明属女真奴儿干都司。

清1671年沿黑龙江岸筑城,名黑龙江城,后置黑
龙江省。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
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

就是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北大荒版画”。

北大荒版画兴起于1958年。

作者群体和作品特点大致可从时间上分为三个时期:1958年至1968年为第一时期;1968年至1978年为第二时期;1978年至
1988年为第三时期。

北大荒版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式:套色油印木板画;风格:粗犷写实,浪漫抒情,色版造型,色彩厚重;内容:表现北大荒及其他现实生活;作者:都是北大荒生活的经历者。

北大荒版画的作品以北大荒的自然风光与下乡青年的劳作与生活为主。

改变了我国木刻以黑白为主要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多地使用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增强了套色版画的艺术感染力,开创了我国现代创作版画风格流派的新格局。

北大荒版画家采用层压胶合板作为木面木刻的版材,使北大荒版画多数作品的画幅尺度动辄达到数千平方厘米,与传统的“小版画”不同,令观赏者感受到更加强劲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冲击。

题材多以表现改造了的自然环境、变化了的历史面貌为主,直接或间接显示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意志和力量。

正是因为这一点,许许多多的人记住了北大荒版画,进而通过北大荒版画爱上了北大荒这块土地和战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北大荒人。

长期以来,一批批充满激情的画家在祖国北疆这片时常为皑皑白雪覆盖着的黑土地上勤奋耕耘,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黑龙江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形成
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艺术的泉水渊源流长。

仅从黑龙江流域现有的实证遗存来看,无论是从石器时代扎赉诺尔古人制作的夹砂粗陶到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化、新开源
文化和莺歌岭下层文化的石器、陶器和角、骨、牙雕,还是从青铜时代白金堡文化的陶器、铜器、玉器到早期铁器时代同仁文化的陶器;无论是从渤海国时期的大石佛以及陶器、壁画、金属工艺品到辽代的陶器、铜器,还是从金代的金银、玉器、铜镜、陶器、桦皮器具到清代的玛瑙制品、刺绣、雕刻、剪纸等等,都足以证明黑龙江流域的文化底蕴并不匮乏。

在器物样式、制作工艺和表现风格等方面都与中原地区的文物有相似之处并且在发展上要晚于中原文化,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外延。

但是从其在造型、设色、图案、纹样等艺术处理的手段及效果上看,往往能够于秀美中见粗犷,精致里见豪放,华丽下见质朴,处处显露出明确的地域特征,展现出我国北方先民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与地域生活中陶冶出来的文化特性和审美精神。

龙江美术粗犷、朴实、豪放的艺术特性与黑龙江东北人性格的特征及东北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比如我们所处的长春一带,那时正是驿站和交通要道,从中原到这里的“流人”、“闯关东者”都要经过这里。

接待这些人的东北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热情,这为人的性格留下了最初的形态。

接待就是接纳,长此以往,一种行为和一种思想便会传承下去,这形成了东北人最初的行为规范并深深地融入到人的思维中去。

而这种主动、热情、好客、接纳表现在驿站、旅店、客栈接待人的职业行为之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从前东北的荒寒,人烟稀少,本地人渴望遇见人,见到人这已经为遇见来者的行为准备了接纳的条件。

人在荒凉的无人地区遇见人往往都亲切,这是生命与生命自然接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然后就是互相帮助,一同来生存,这就是友情。

如果是异性,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亲情。

接下来就能产生同情,形成一种超乎以往或异地的亲情,并传承这种“风俗”或“习惯”,这便是地域的性格。

事实上在汉唐时期,东北就有汉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加之后来的流放之人,闯关东之人不断地融合,这使得当地的肃慎、勿吉、靺鞨、女贞等土著人也都具备了待人的真诚与热忱,并终于将一种接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的习惯和行为延续下去并形成了一个地域所共有的民族性格:直率、热忱、乐于接纳、勇于助
人。

然而这些性格因素对于艺术影响有最突出的两点:第一点是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东北人具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

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使得人们不得不习惯于同各种不同的人群交往,大批背井离乡的人涌入陌生的土地,使人们无法原封不动地移植故里的文化,不得不接受、学习各种不同的文化。

如,向满族人学习渔猎,向蒙古族人学习放牧,向朝鲜族人学习种植水稻,向汉族人学习种植玉米等等,逐渐养成了东北人不排外、不欺生、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习惯。

第二点就是豪爽性。

东北地广人稀,空间广阔,地处北温带,纬度较高,冬季寒冷,生存条件极为艰苦,这就铸就了东北先民健壮的体魄和刚健、豁达、尚武的文化性格及质朴雄劲的文化特质。

东北人豪放、热情、率直,逐渐形成了放荡不羁的文化品格。

三、地域对艺术家创作审美心理的影响及发展
一个民族的美学传统,审美流向即是变动不居的,又有明确的指向性,这也是形成审美心理明晰性的一个条件或者内部根据。

民族美学传统既定的发展趋势,心理过程的不可变易的指向性,有序性。

这些因素都注定了审美心理能够保持最大的清晰度和透明度,轮廓鲜明地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风采。

同样,龙江大地,在审美心理的整体构造中,也有一个稳定的核心要素,这就是审美情感。

它是民族审美经验长期积累的成果,已经上升到了心理过程的理性阶段,反映着心理机制的本质即内部联系,它不像审美感知,表象那么易于浮动、游移、转换、更替,相比之下表现出恒定、有序、明朗、外显的特点。

特别是民族艺术中的情感方式和情感内涵,更是鲜明的突出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的明晰性和丰富性。

民族审美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需要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而且充满着丰富复杂的内容。

从时间纵向上看,一个民族审美心理内容的积累离不开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其它地域新鲜有益的审美经验又成为心理更新的强大助力。

黑龙江近、现代美术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除年画和民间美术以外,
在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领域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雕塑、油画、素描、水彩以及漫画、报刊美术等在这半个世纪中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6年以后来到东北解放区的美术家:王曼硕、沃渣、华君武、朱丹、张仃等人在黑龙江开展的多项美术活动,不仅为以后的黑龙江美术创作打下基础,更对黑龙江现代美术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的20余年间,杨角、张晓非、徐介城、张钦若、王仙圃、孙云台、刘振铎、李秀实、唐洪民等人在油画、中国画、雕塑等方面的创作与教育活动,成为黑龙江美术的亮点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今出现很多知名的艺术家:在国画领域上独占鳌头的领军人物卢禹舜、高卉民、水彩领域赵云龙等,在作品内涵上,新时期绘画作品不仅表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更加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

如果说早期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抗争,那么这个时期的作品则侧重展示了人对自然的支配与融合。

在表现风格上,前期作品总的趋向情感激越、格调高昂,而后期作品大都趋向景致清静和谐、情绪恬淡儒雅。

至此,绘画作品由内容与风格都比较单一走向内容多元、风格多样的过渡,这是生活使然,也是时代的必然。

从独具中国特色的创作机制及所产生的效果来看,1958年北大荒版画的崛起,无疑在黑龙江美术发展史上是一个承载百年艺术流向又开拓了新艺术天地的里程碑,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如今的北大荒版画影响和带动了黑龙江流域版画创作的全面繁荣,使北大荒版画这一本土艺术品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人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的民族性、民族审美趣味必定有双重价值,它既是北大荒那段记忆的艺术,又是黑龙江美术史的艺术,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渗透。

我们在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领域中非常明显的体察出来,健康的、开放的民族审美心理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表现得特别鲜明和突出。

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总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充满了矛盾。

这也是寻其深刻的内蕴、穷其奥秘,甚至难以捉摸的原因。

这就需要我们如今的美术工作者更多
的分析把握,完成艺术长河历史留下的任务和使命。

【相关文献】
[1]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石肖岩.北大荒风云录[M].上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3]晁楣.晁楣作品选集[Z].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4]丹纳.艺术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英炜.人类生存哲学[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