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优势文化输出——中国经典文化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优势文化输出——中国经典文化传播
【摘要】随着信息流动的全球化和便捷化,随着中国学者与世界学术界交流的更加正常和频繁,我们对于文化冲撞和文化差异的认识比过去也更深一层,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对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生成了新的历史要求:即文化间不能只强调特性,不讲共融;不能只求彼此并存,不求相互适应。
分析中国经典文化传播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和优势,从而对对外汉语工作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becauseChinese scholars communicate with the academic world more and more regularly and frequently, we have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culture shock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than in the past. Result from the tren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e have to make some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to adapt to the new circumstance. We can not only stress characteristics and ignore commun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we can not just co-exist with each other, not seeking accommodation.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which China is facing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know how to teac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more reasonably and efficaciously.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oft powerCultural consciousness
前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可谓是深不可测。
因此,将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列入现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轨道刻不容缓。
对于中国经典文化传播我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璀璨闪耀,精华多如恒河之沙,但在人们惊呼“文化断层”的现代,它们却备受冷落,宛如佛教故事中所说的“梓中宝藏”不为后人所知,致使宝物空留,无法发挥作用,要知道经典文化除了《三国演义》《西游记》之外还有很多很多。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一些备受争议的都市文化传播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
诸如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以媒体炒作的方式曲解经典获取名利等。
什么是中国经典文化,如何做好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工作,这是探求中国经典文化传播的核心问题。
所谓中国经典文化,是指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具有代表性以及流传广泛性的文化作品。
其与流行文化是相对的,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乎“境界”二字。
经典文化是以无我之心去造境,流行文化则是以有我之心去写境。
一部作品一种文化一旦被赋予经典二字,它离永恒已经不远了。
这样的经典需要有人来传播,来引导大众去认识、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和民族血脉。
1.文化传播的现状
中国文化需要传播,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不能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去进行。
文化的传播本来就是一种具有正反两面的交流方式,它可以为所有的文化领域带来新的素材,提供更为丰富的日常消费品,从而转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形成对世界更为丰富深远的看法。
例如,一场中国孔雀舞可以将传统动作、中国古老文化题材与当代西方音乐家谱写的乐曲结合在一起,服装和色彩也许来自泰国,布景则表现出东南亚特有的亚热带文化风格,如此一来,文化传播带来的就是积极的创新因素,它不会否定文化自身的特质,而是令其向着前所未有的方向发展。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典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毁灭的消极作用,当它触及一种脆弱的文化时,可能会加速这种文化对自身源头的忘却,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播就变成了文明侵略,并且这种侵略所带来的只不过是“建立在最平庸的参照和产品上的普遍的伪文化”。
失却了文化传播本来的目的,那就是通过与外部的接触,藉由文化形式的相互作用而“踏上追寻自然天性的种种潜能之旅”,从而进行创造。
中国文化的精神讲究和谐谦让、包容理解,但是当有一天它成为斩断其他文化根源的罪魁祸首之时,中国文化自身的根源也会迷失殆尽,永远丧失自身的创造性和长久性。
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者提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消极作用,这一观点坚信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认为自己的文化不仅对本民族具有无上的价值,而且也具有普适性,可以向其他民族推广。
“美国人认为美国是最大、最好、最新、最富的国家,所有其他国家都是发展缓慢、过时且相当贫穷的小国。
西班牙人认为自己最勇敢,因为他们能杀死公牛。
法国人认为自己智力超群。
日本人相当‘肯定’地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包括法国人都强。
德国人承认,自己不如美国人魁梧,不像日本人那样灵活,不像法国人那样有历史底蕴,不像英国人那样圆滑,但在实际生活中,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效率、准时、缜密、方法、毅力和组织。
在这些方面,谁能与德国人相提并论?就欧洲人来说,只有意大利人和芬兰人常在外人面前做自我批评,尽管如此,他们也仍然认为他们的行为最符合规范。
”
时至今日,在全球化普遍作用的今天,各国的隔离状态已经打破,人们已经看到世界多种文化存在的相识,因而也可能以其他文化作为参照,正确地评估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和短处,而“文化民族主义”也在今天变了味,成为一种以文化传播作为工具的侵略手段,罗伯特.霍尔顿在《全球化的影响》一文中谈到了“趋同化理论”的问题,许多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张力和冲突,如爪哇人担忧印度尼西亚化,韩国人认为日本化更危险,柬埔寨认为越南化更危险,斯里兰卡人担忧印度化等等。
中国经典文化应是互阐、互补、互惠和彼此交融的方式,我们应秉持着“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的理念,不仅要维持民族自身经典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还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行为上和理念上承认和正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而不能“以自己的群体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的民族文化。
”
2.中国经典文化传播的目的
我们谈论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还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明白其传播目的是什么。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强化本土的认同感,有的学者认为是为了增加文化归属感的多元性和区域的多元性。
在这里,笔者仅讨论汉语的传播目的。
要想让中国的经典文化得到外国人的了解和认同,首先得让对方能够理解“有用”的中国语言文化。
乍听之下,也许会觉得这完全没有意义,但长久以来正是由于中国人向国外输出一些略显枯燥和简单的符号,中华文化真正能吸引人的象征图像却被弃之一旁,使得我国文化的对外交流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美国学者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与军事、经济等代表的实力不同,“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而不是依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来实现其发展目标的能力。
因此,传播经典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在于让全世界更能简单的了解中国的语言,感知中国的文化内涵,从而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主动去学习汉语。
3.中国经典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3.1传播的客体定位。
中国经典文化是多样的、深刻的,其传播的前提在于明了如何定位经典文化,换句话说,选取什么样的经典文化来进行传播。
文化是为社会民众服务的,经典文化对社会潮流、人文思想的影响更是深远。
要想促进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首先我们就得考虑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思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的学者也把这种心理称为“文化自觉”。
中国文化在面向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互动、推广过程中缺乏本土经验和人文关注,这也与中国的教育机制有所关系,我们只是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什么样的文化适合进行传播,而忽视了接受传播的客体需要怎样的文化洗礼;我们过于强调了自己作为“老师”的无上权威,却没有注意到“学生”对文化的主观兴趣选择。
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还停留在初级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去定位经典文化的传播?我认为应以儒家经典文化为传播的主导力量。
在这里并不是说中国其他诸子百家的文化不堪为经典,而是仅从文化的传播方面来说,儒家文化更具有一种大众亲和力和包容精神。
李光耀在他资政演说中也强调:汉文化能够接轨新经济,虽然“一些学者们认为,儒家文化的弱点是明显的。
它的保守性带来的创新精神不足,有可能妨碍它在新经济中发挥竞争力。
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文化虽不具备主创性,却是一种‘适应性’文化,它生来也许不是为创造经济奇迹服务的,但它的内在灵活性却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更改自己的目的。
儒家文化只要自我调整,就能够继续向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方向演化,融会贯通西方的现代管理制度、法制体系和契约原则。
”
3.2传播中的反思。
在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自我反思
及自我反思成果的交流。
当代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如费孝通、王蒙等曾反复提出加强“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了“自知之明”的基础上。
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
王蒙先生说“我们说的文化大国的建设,绝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更加开放地吸引、接收、笑话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益的东西。
越是文化大国、越敢于吸收各种与你的文化不相同的东西、有益于你的东西。
……能够吸纳世界、交流世界包括碰撞世界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
……我们应该是一个更有道德、更君子的国家。
我们国家现在在这方面的情况与我们的传统、地位太不相称了,建设文化大国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理想,任重而道远。
”
在文化的传播中需要自我反思,这种反思首先可以将文化差异感从情绪性的宣泄引向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相互审视。
但是,当文化传播确实遇到有的文化团体不具有反思意识,或能代表某种文化的国家政府对于文化差异不做任何的妥协合作的情况,甚至频繁遭遇“单边主义”、“你死我活”的交流方式,我们依然要坚持呼吁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开创不同文化的“反思”可能。
如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雷纳所说:“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个根本关心之处,那就是把历史的经验加以重新组合而生的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这种关系自然会使它们趋于一致。
”
结语
跟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应该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关注文化传播对象的需求,在遵循文化平等、共融的原则下,有针对性地就进行文化传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中国经典文化传播而言,对外汉语教学在进行经典文化输出时,首先应该充分理解自身经典文化的内涵,针对客体的文化特征,深入浅出地利用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以学习者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
[2]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54.
[3]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7.
[4]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1.
[5]乐黛云.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J].中国社会科学文献,2001,5:15-20.
[6]余秋雨.文化输出需要感性形象[A].见:谢国明.新语——谁是文化的敌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2-88.
[7]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55.
[8]李光耀.中国与经济全球化[R].李光耀资政演说,2008:11-13.
[9]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与交流[J].读书,1998,11:24-31.
[10]王蒙.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大国建设[N].光明日报,2002―5―10(B3).
[11]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