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常用法律术语(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概述
刑事案件是指涉及犯罪行为的案件,其处理过程涉及众多法律术语。
这些术语是法律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的,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刑事案件常用的一些法律术语,以便于法律工作者和广大公民了解和掌握。
二、犯罪相关术语
1. 犯罪: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 犯罪构成:指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四个要素的总和。
3. 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单位和组织。
4. 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具有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5.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人的故意或过失心理状态。
6. 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所表现出的客观事实。
7. 犯罪预备:指犯罪人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活动。
8. 犯罪未遂: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
9. 犯罪中止: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10. 犯罪既遂:指犯罪分子已经完成了犯罪行为,达到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标准。
11. 犯罪形态:指犯罪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
12. 犯罪既遂标准:指判断犯罪是否既遂的依据,包括行为标准、结果标准和目的标准。
三、刑罚相关术语
1. 刑罚:指国家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实施的惩罚措施。
2. 刑罚种类:指刑法规定的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3. 主刑:指对犯罪分子直接适用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4. 附加刑:指对犯罪分子在主刑的基础上附加适用的刑罚,包括罚金、剥夺政治
权利和没收财产。
5. 量刑:指人民法院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
决定对犯罪分子应当判处的刑罚。
6. 减刑:指对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根据其表现,依法减少原判刑罚的行为。
7. 假释:指对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根据其表现,依法提前释放的行为。
8. 死缓:指对犯罪分子判处死刑,但缓期二年执行,若在缓刑期间表现良好,可
以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
9. 刑罚执行:指人民法院将判决的刑罚交付执行机关执行的过程。
10. 刑罚时效:指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因特殊情况可以停止执行刑罚或者减免刑罚。
四、诉讼相关术语
1. 诉讼:指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的过程。
2. 自诉: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
3. 公诉: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
4. 刑事诉讼: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进行的、针对犯罪行为的
诉讼活动。
5. 自诉人:指提起自诉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
6. 公诉人:指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的人员。
7. 被告人:指被指控犯罪的人。
8. 辩护人:指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进行辩护的人员。
9. 证人:指了解案件情况,被人民法院传唤出庭作证的人。
10. 诉讼代理人:指在诉讼过程中,受当事人委托,代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员。
11. 诉讼时效:指诉讼权利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而消灭的法律制度。
五、其他相关术语
1. 刑法:指国家制定的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 刑事诉讼法: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
3. 证据:指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4. 证据规则:指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应当遵循的原则。
5. 证据链:指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证据组合。
6. 强制措施: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强制手段。
7. 刑事和解: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依法对犯罪行为进行处理的制度。
8. 刑事赔偿:指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给予的赔偿。
9. 法律援助:指国家和社会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帮助的制度。
10. 刑事辩护:指辩护人为被告人进行辩护,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活动。
通过以上对刑事案件常用法律术语的介绍,有助于法律工作者和广大公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支持。
第2篇
一、侦查阶段
1. 犯罪嫌疑人:指被指控涉嫌犯罪的人,尚未被法院正式判决有罪。
2. 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嫌疑人对自己涉嫌犯罪事实的陈述。
3. 犯罪嫌疑人辩解:犯罪嫌疑人对自己涉嫌犯罪事实的辩解。
4. 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客观事实。
5. 侦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法对案件事实进行调查取证的活动。
6. 侦查终结:侦查机关对案件事实调查完毕,将案件材料移送审查起诉机关。
7. 侦查期限:侦查机关依法对案件进行侦查的时间限制。
8. 侦查羁押: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
9. 侦查措施: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
10. 侦查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事实的证据。
二、起诉阶段
1. 检察机关:负责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起诉的国家机关。
2. 起诉:检察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3. 起诉书:检察机关向法院提交的指控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文书。
4. 起诉意见书:检察机关对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的意见。
5. 起诉期限:检察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时间限制。
6. 逮捕: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
7. 强制措施:为确保诉讼顺利进行,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
8. 强制措施期限: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间限制。
三、审判阶段
1. 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2. 审判: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活动。
3. 审判程序:法院依法审理案件所遵循的程序。
4. 开庭审理:法院公开审理案件的活动。
5. 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6. 证据规则:关于证据的收集、审查、运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7. 证人:了解案件情况,被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人。
8. 证人证言: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所作的陈述。
9. 鉴定: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
10. 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人。
11. 证人鉴定:证人就其了解的案件情况所作的鉴定。
12. 刑事判决:法院对案件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
13. 刑事裁定: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对某些问题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
14. 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协助法官审理案件的人。
15. 合议庭:由法官和陪审员组成的审判组织。
四、执行阶段
1. 执行:将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付诸实施的活动。
2. 执行机关:负责执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国家机关。
3. 执行期限:执行机关依法执行判决、裁定的时间限制。
4. 执行措施:执行机关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手段。
5. 执行异议:被执行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执行行为提出的异议。
6. 执行异议之诉:被执行人或利害关系人因执行行为提起的诉讼。
五、其他常用法律术语
1. 诉讼时效:诉讼权利的行使受到一定时间限制。
2. 刑事责任:犯罪行为人对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 刑罚:国家对犯罪行为人施加的惩罚。
4. 刑罚种类:刑法规定的刑罚的种类。
5. 自诉: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直接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6. 公诉: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7. 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活动的人。
8. 诉讼代理人:受当事人委托,代表当事人参加诉讼的人。
9. 仲裁: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
10. 民事诉讼:当事人因民事权益纠纷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11. 行政诉讼:当事人因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12. 国家赔偿:国家因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给予赔偿。
以上是刑事案件常用法律术语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术语的具体含义还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理解。
第3篇
在刑事案件中,法律术语的使用对于案件的审理、判决以及法律文书的撰写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在刑事案件中常用的法律术语,共计2500字。
一、犯罪与刑罚相关术语
1. 犯罪
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3.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
4.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5.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
6.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实,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等。
7. 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是指犯罪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等。
8. 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9. 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10. 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行为已经达到既遂状态。
11. 刑罚
刑罚是指国家依法对犯罪分子实施的惩罚措施,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12. 主刑
主刑是指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基本刑罚,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13. 附加刑
附加刑是指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除主刑外,还可以适用的刑罚,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
14. 量刑
量刑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确定刑罚的过程。
15. 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分子因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侦查与起诉相关术语
1. 侦查
侦查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采取的必要措施。
2. 起诉
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提起的刑事诉讼。
3. 逮捕
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
4. 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为了保障侦查、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措施。
5. 拘传
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对未采取逮捕、拘留等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传唤其到案接受讯问的措施。
6. 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案件情况,可以责令其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保证金,保证其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的措施。
7. 拘留
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紧急情况下,依法采取的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8. 证人
证人是指了解案件情况,能够提供有关案件事实的人。
9. 勘验
勘验是指侦查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对犯罪现场、尸体、物证等进行实地查看、检验的行为。
10. 检验
检验是指侦查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对物证、尸体等进行技术鉴定、分析的行为。
三、审判与执行相关术语
1. 审判
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判决的活动。
2. 开庭
开庭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公开审理案件的活动。
3. 举证
举证是指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向法庭提供证据的行为。
4. 质证
质证是指法庭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核实的行为。
5. 证人出庭
证人出庭是指证人根据法庭的要求,到庭提供证言的行为。
6. 判决
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审理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法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
7. 执行
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将生效的判决、裁定付诸实施的行为。
8. 执行机关
执行机关是指负责执行判决、裁定的国家机关,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等。
9. 执行异议
执行异议是指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提出的异议。
10. 执行异议之诉
执行异议之诉是指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提起的诉讼。
11. 执行和解
执行和解是指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在执行过程中,自愿协商解决执行纠纷的行为。
12. 执行终结
执行终结是指执行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因法定事由终止执行的行为。
以上是刑事案件中常用的法律术语,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对于理解案件、参与诉讼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