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八年级下册(已补齐)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夏代的政权由氏族制度构成,以世袭制为主。
•商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世袭制。
•周代采用封建制度,实行分封制。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春秋时期开始出现诸侯国的分封制。
•战国时期,实行了强权政治,实行诸侯削弱中央集权的分封制。
3.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政策上更加灵活。
4. 三国时期及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变化•三国时期,由于腐败和内乱,实行了分裂的政权,政治混乱。
•南北朝时期,分割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
5. 唐宋以后的封建制度•唐代的封建制度相对稳定,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平衡。
•宋代的封建制度变化较大,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官僚制。
二、世界古代国家与文明1. 古埃及文明•埃及的政治制度为神权君主制,法老是政治和宗教的领袖。
•神秘的金字塔和众多的庙宇是埃及文明的代表。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分为苏美尔和阿卡德两个文明阶段。
•汉谟拉比的法典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法律典范。
3.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文明以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为特点。
•罗马文明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实行共和制。
三、世界中世纪的政治变革1. 封建主义的兴起及其政治制度•封建主义是中世纪的特征,实行了分封制度。
•封建主义以君主为核心,鼓励农业发展。
2. 封建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封建经济构成了封建制度中的经济基础。
•封建主义积极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城市自治与商会制度•城市自治成为中世纪城市制度的特点。
•商会制度是中世纪商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4.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革•重商主义对西欧封建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1.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唐朝政治中央集权趋于弱化,地方实力增强。
•宋朝实行了农田制度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完整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2-7)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内容:确定新中国的名称及国家性质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3、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3、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含义(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43、注:"站起来"指的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大陆统一)1、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时间: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P8-14)一、稳定物价(“米棉之战”)1、目的:巩固新生的政权2、特点:运用经济力量二、土地改革1、时间:从1950年6月开始2、开始的标志:《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3、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除少数民族地区外)4、意义:P10(注:土地归农民所有)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人民志愿军赴朝:1950年10月彭德怀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5、意义P13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15-17)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2、内容:P15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2、倡导:中国、印度、缅甸等国3、内容:P164、影响:P16三、亚非万隆会议(注:只有2个洲)1、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周恩来2、“求同存异”方针思考:什么是“求同存异”?P17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P20-25)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1、什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P20注释①2、内容:P20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三大改造3、结果:主要工业指标超额完成(注:P21图)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土地归国■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P31-36)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及成果1、内容: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重要朝代和历史事件:1. 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兴衰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3. 秦朝的统一和大一统制度4. 汉朝的兴起和外交政策5. 三国时期的乱世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6.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7. 五代十国和北宋南宋的政治重塑8. 元朝的建立和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9. 明朝的兴衰和外族入侵10. 清朝的建立和康乾盛世二、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1. 儒家思想和孔子的影响2. 道家思想和老子的主张3. 法家思想和商鞅的改革4. 墨家思想和墨子的教义5. 兵家和孙子兵法的理论与实践6.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7. 音乐、舞蹈和戏曲的发展历程8. 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9. 科技与发明的进步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三、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1. 封建制度及其等级体系2. 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和丝绸之路的开辟3. 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和教育体系的影响4. 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文化5. 宗教信仰和庙会传统6. 饮食习俗和服饰文化7. 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的演变8. 华夏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四、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外交:1.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2. 秦朝的征服战争和统一中国3. 汉朝与匈奴的对峙和丝绸之路的开通4. 三国时期的各国争霸和曹操、刘备、孙权的权力斗争5. 隋唐时期的西域远征和对外交术的发展6. 宋辽金时期的北方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冲突7. 元朝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扩张8. 明朝的北虏防御和海上政策9. 清朝的对外侵略和闭关锁国政策五、近现代的中国历史:1.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太平天国运动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4. 北洋政府和中国早期的政治冲突5.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6.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7. 抗日战争和中国的抵抗运动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初期发展9. 文化大革命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0.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11. 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地位六、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发明: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年级历史下册(1——9课)详细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9 ;地点:北平*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③大会确定定都北京;以公元纪年;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④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革命先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一致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4、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它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1、向全国进军,并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5月,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着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及香港澳门外,全国实现了统一。
(祖国大陆基本统一。
)。
2、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②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3)目的:保卫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帮助朝鲜抵御外敌。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题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新中国的成立一、八年级下册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至今)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立新中国的筹备会议):1、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选举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④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⑤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时间: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5、新中国成立的感想(启示):①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②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爱党、爱军、爱国。
③要努力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将中国建设成为美好富强的国家。
四、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历史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一、抗美援朝战争:1、时间:1950——1953年2、原因:(1)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干涉了中国内政(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一、古代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矛盾激化和秦国一统天下
3.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战争
4.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5. 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纷争
6. 隋唐时期的政治设立和科技发展
7. 宋朝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繁荣
8. 元朝与明、清王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9.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
二、近现代史
1. 甲午战争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 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的合作
6.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7.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8.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9.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上就是初中历史的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划分及其特点1.2 诸夏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与封建制度1.3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2.1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战争- 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变动及社会影响2.2 汉朝的兴起与黄老思想的传播- 汉高祖刘邦的功绩与社会政策- 黄老思想的兴起与对社会的影响2.3 西汉的王朝衰落与王莽的新政- 汉朝王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 王莽的新政与其失败原因第三章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与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政权更迭- 的传入与对社会的影响3.2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社会变迁- 辽、西域通商使文化艺术交流日渐频繁- 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农民起义的影响3.3 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 北方和南方的民族与文化特点- 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冲突第四章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4.1 隋朝的统一与改革- 隋文帝的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 隋朝的社会政策与对外关系4.2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对外交往4.3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唐朝的政治矛盾与社会动荡第五章中国古代的宋元明清时期5.1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的推行-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往5.2 元朝的统治与社会变迁- 元朝的政权建立与对中国的统治-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与冲突5.3 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与思想文化-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儒学、科学与文化艺术的繁荣第六章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对外交往6.1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6.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海外探险-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 明代郑和下西洋与中国对外政策以上为本文档的提纲,用于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参考。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一、明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1.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网罗天下的官营企业•工业生产的开始和发展2.社会习俗与风俗的变化•社会礼仪方面的变化•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变化•饮食方面的变化及文化传承3.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学术重要性的提升•妇女思想文化的变化•艺术与文学方面的发展二、近代中国的开局与变革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政治与历史背景•对内改革的尝试•外来势力的威胁和挑战2.鸦片战争与中外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发展•中外贸易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改革与新思潮的兴起3.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新设与变化•政权更替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体系的重建•维新运动与新政实施三、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起义•外强内弱的中华帝国•旧民主与新思潮之间的转换•全国规模的革命起义2.辛亥革命的时代意义•辛亥革命造成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转型的贡献•辛亥革命对振兴民族的影响3.新中国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与社会变革•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角色•苏联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近代中日战争的成因•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战争进程中的水土不服和民族感情2.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英雄•抗日战争的发展与胶着状态•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价值•中国抗战英雄的特点与成就3.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抗战对民族精神的鼓舞和历史意义•从国际影响到东亚地位的提升•抗日战争对中国未来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打下基础五、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1.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和平民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和平进程的演变2.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历史进程•党的由来、宗旨和基本举措•革命后期,新民主主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3.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大决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绿色科技的推进结束语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已经结束。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2. 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文学: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绘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建筑:古代宫殿和园林的建造•音乐和舞蹈: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流传3. 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三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二、欧洲的历史与文化1. 欧洲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农耕社会的兴起: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2.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出现•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艺术和科技成就3.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宗教改革的影响三、非洲与美洲的历史与文化1.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文明的兴起•金字塔与石棺制度•埃及的宗教和文化2. 古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特点•彩陶、金器等的制作技艺•宗教和农业的重要性3. 航海时代的开启•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拉美地区的殖民化与奴隶制度的建立四、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1. 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儒家的创立与发展•礼乐教化与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改革与开放政策•秦汉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隆盛•三国鼎立与政治混乱•晋朝的政治改革与文化繁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军阀混战五、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1. 近代中国的开埠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结果•近代中国的开埠政策•中国面临的外来侵略与国家危机2.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战争年代3. 新中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共建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与政治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以上提纲仅为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的参考内容,具体知识点和重点内容请根据教材来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编(全册)

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编(全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它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3课土地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土地改革的意义: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它彻底摧毁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它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完成时间:1956年底(2)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标志),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提纲

八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的提纲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这些内容:
一、近代史的开端
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 鸦片战争后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洋务运动
1. 洋务运动的背景
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
三、戊戌变法
1. 戊戌变法的背景
2.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
3. 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四、辛亥革命
1. 辛亥革命的背景
2. 孙中山的主要事迹和思想
3.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4. 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
五、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陈独秀、李大钊等主要人物的思想
3.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六、五四运动
1. 五四运动的背景
2. 五四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3.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意义
七、成立和大革命
1.成立
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内容
3. 大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八、抗日战争
1. 抗日战争的背景
2.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事件
3. 抗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九、解放战争
1. 解放战争的背景
2. 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和事件
3. 新国的建立
请注意,这只是一份基础的提纲,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学校要求等因素有所不同。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应结合自己的教材和学习目标,对这份提纲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本文为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以便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提纲内容主要以人教版为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繁荣•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帝国与民族大融合•第四章近代世界的生产变革与工业革命•第五章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第一章中古时期的世界1.1 罗马帝国的兴衰与基督教的产生罗马帝国的兴衰可分为三个阶段:共和时期、尼禄时期和帝国扩张时期。
而基督教的产生则依托于罗马帝国自身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迎合了人们内心的需求。
1.2 玄奘西游记玄奘西游记是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国出发,穿越珍珠鸟国、毘尼奥国、龙泉寺、那烂陀寺、罗浮山等几十个孤岛国家,到达印度迦毗罗卫国求取佛经的故事。
1.3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始于先知穆罕默德,而伊斯兰教的创立则与穆罕默德密切相关。
伊斯兰教融合了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文化和政治体系,成为一个具有宽广影响力的整体。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与繁荣2.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秦朝的统一得益于苟裕的立志之人,乘势而上地征服了其他六国。
秦始皇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政治力量在长期的斗争中崛起,这其中包括北方的匈奴、鲜卑、氐和南方的百越、南蛮等。
2.3 唐朝的繁荣与走向衰亡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唐太宗的卓越管理能力和睿智决策,使之达到了顶峰。
但自安禄山之乱爆发以来,唐朝国力逐渐衰退,经济状况出现了恶化,加之士族之间日益激烈的斗争,使得唐朝逐渐走向衰亡。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帝国与民族大融合3.1 元朝的兴衰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元朝的兴盛得益于蒙古族的统治,其文化和社会制度融合了多方面的因素。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一、第十二章中国近代史概览
1.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2. 鸦片战争和中华民族的危机感
3. 甲午战争和清朝的衰落
4.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5. 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早期政治斗争
二、第十三章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的挫折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2.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斗争和海陆(武昌)提案
3. 二次革命失败和孙中山的影响力
4. 袁世凯执政和共和国初期的政治发展
三、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发展
1. 维新运动及其影响
2. 新文化运动及其主张与作用
3. 文化大革命和文化繁荣
4. 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四、第十五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
1. 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2. 改革开放的措施和成就
3. 经济改革的影响和问题
4. 中国经济的新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第十六章中国的民间生活和社会变革
1.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
2. 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的改善
3. 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改革
4. 群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融合
六、第十七章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
1. 中国的科技创新历程
2. 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和重要成果
3. 未来科技的发展走向和阶段
4. 科技创新与资源节约与环保的关系。
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八年级下册(已补齐)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四单元——第七单元(期末)第十一课1、中国的民族构成: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本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5、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6、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发展。
7、20世纪60年代西藏地区完成民族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8、西藏——五大牧区之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二大橡胶基地;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商品粮基地。
9、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10、改革开放后(新时期)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山东援藏干部、西藏阿里市地委书记)第十二课一国两制1、提出者:邓小平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港澳回归1、1842年,香港岛开始被英国割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所回归的香港包括香港岛、新界、九龙)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占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
3、主要内容: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毛泽东为主席;确定国旗、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会议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1、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四、土地改革1、时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2、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五、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六、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0-21)形式: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百分之九十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七、公私合营(八下P21)1、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1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一、 知识点知识点 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通过的文件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法。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2.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3. 西藏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西藏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谈判,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标志着中国大陆获的统一。
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标志着中国大陆获的统一。
4. 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叫中国人民支援军,总司令是彭德怀。
援军,总司令是彭德怀。
5.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中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抢眼,。
抗美援朝中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抢眼, 邱少云被大火吞噬。
火吞噬。
6. 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土地改革的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1952年底。
1950年,中央中央 政府颁布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 一五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一五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汽车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架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阳第一机床厂; 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1. 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流程•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异域政权与文化交流1. 元朝政权•元朝的建立和统治•元朝政治制度•元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2. 明朝政权•明朝的建立和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3. 明朝与外族文化交流•明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明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明朝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1. 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农业生产的技术改进•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兴起2. 封建政治的演变•封建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封建政治的演变和发展•封建政治的危机和衰落3. 封建文化的演变•封建文化的基本特征•封建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封建文化的危机和衰落四、近代中国的命运与抗争1. 中华民族的抗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时间和事件•甲午战争的起因和背景•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2. 独立自主的奋斗•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基本实践•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争和革命3. 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国共内战的发展和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上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优秀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优秀提纲一: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农耕文明
一、古代中国的交流与融合
1.中原文明与南方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2.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3.汉代丝绸之路及其意义
二、中国的农耕文明
1.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3.农耕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提纲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一、原始社会的政治制度
1.原始氏族制度
2.氏族联盟与部落集权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1.封建政权与封建制度
2.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
3.唐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2.科举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3.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纲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商周时期的经济状况
1.商周时期的商业活动与贸易
2.铁器的出现与农业生产的改善
二、汉代的经济发展
1.汉朝农业生产的改进与繁荣
2.东汉时期的手工业与商业
三、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
1.唐代的农业技术与产量提高
2.唐代商业、手工业与海外贸易
3.宋代的经济繁荣与科技进步
以上是三个提纲的概要,每个提纲中都包含了古代中国的不同方面的内容。
可以根据这些提纲,深入了解和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
提纲中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进一步展开和详细阐述,以丰富复习材料。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知识纲要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知识纲要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知道西藏和平解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开国大典(1949.10.1)(国庆节):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联系和管辖(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8世纪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2)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清朝前期确立了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2、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1、背景:①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三亿多的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开始标志: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同时,地主也分得一份,自食其力。
4、完成:到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5、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四单元——第七单元(期末)第十一课1、中国的民族构成: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本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5、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6、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发展。
7、20世纪60年代西藏地区完成民族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8、西藏——五大牧区之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二大橡胶基地;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商品粮基地。
9、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10、改革开放后(新时期)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山东援藏干部、西藏阿里市地委书记)第十二课一国两制1、提出者:邓小平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港澳回归1、1842年,香港岛开始被英国割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所回归的香港包括香港岛、新界、九龙)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1553年,澳门被葡萄牙占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港、澳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十三课对台基本方针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两个均为民间团体组织)。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1993年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5、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努力正确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第十四课人民海军1、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3、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接着海军又装备了我国自制的核潜艇(1974年)。
4、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人民空军1、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迅速成长。
3、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导弹部队的发展1、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2、我国导弹部队不断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第十五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时间: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2、提出者: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1、时间:1955年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3、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十六课中美关系正常化1、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来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2、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1、时间:2001年(新世纪第一年)2、地点:中国上海3、组织名称: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出席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
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5、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讨论通过。
第十七、十八课两弹一星: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地点实现核爆炸。
4、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的国家)5、作用: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1、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主要贡献:袁隆平在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863计划1、时间: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2、主要领域:国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术(1996)等技术,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3、“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第十九课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1、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1、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2、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3、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
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上,有些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十课文学的繁荣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文学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老舍的话剧《茶馆》。
2、“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艺术的发展建国以来影视艺术发展迅速。
新中国的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也很有成就。
如: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走向世界体育强国1、旧中国体育运动水平很低,外国人耻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新中国诞生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20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2、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
容国团第25届世乒赛获男子单打冠军,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1990年,中国首次举办亚洲运动会。
第27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世界第三。
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世界第二。
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世界第一。
第二十一课1、衣: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人们买衣服凭布票,大家都穿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显示人们的风度、个性。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不能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不但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健康食品。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居住条件差。
改革开放后,人均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1995年,国家启动了“安居工程”。
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人们出行乘火车、乘飞机、开私人汽车的越来越多。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自主选择职业。
我国在改革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全国建立健全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