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半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遂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
化学试题(答案在最后)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

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N1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共48分,每题仅有一个最优选项,1-6题每题2分,7-18题每题3分。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文献的内容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肘后备急方》
B.“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本草纲目》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梦溪笔谈》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荀子•劝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是将青蒿浸泡绞汁,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意思为:扫取后用水溶解,然后加热煎炼蒸发结晶得到硝酸钾晶体,用到操作方法有:溶解、蒸发、结晶,涉及重结晶操作,不涉及化学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 符合题意;
D.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行为。

血浆是一种胶体,从医学角度说“往伤口上撒盐”有消炎作用,但应该使用生理盐水。

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理盐水是0.9%的NaCl溶液
B.血红蛋白也是一种胶体
C.血浆中的微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
D.可以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可以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血浆是一种胶体,血红蛋白是血浆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约为1~100nm,B项错误,其他选项正确;
答案选B。

3.在Fe+CuSO₄=FeSO₄+Cu反应中,Cu被Fe还原了出来,则根据下列反应:(1)2ACl3+3B=2A+
3BCl2(2)3DCl2+2A=2ACl3+3D(3)BCl2+C=CCl2+B,判断A、B、C、D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A>B>C>D B.D>C>B>A C.C>B>A>D D.B>A>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反应(1)知,A被B还原出来,故还原性:B>A,由反应(2)D被A还原出来,故还原性:A>D,由反应(3)B被C还原出来,故还原性:C>B,则还原性强弱顺序为:C>B>A>D,故答案选C。

4.太空课堂中有一个美轮美奂实验。

航天员向水球内注入蓝色颜料后,将一颗泡腾片(由碳酸氢钠和有机弱酸组成的混合物),放进了水球内。

水球“沸腾”了!无数气泡在其中产生、但由于太空的失重环境,气泡没有离开水球,而是逐渐将水球充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泡腾片溶于水只发生物理变化
B.气泡的主要成分是属于酸性氧化物
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 +H+=H2O+CO2↑
D.泡腾片溶于水发生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泡腾片溶于水其所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产生气泡,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气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
C.有机弱酸不能拆开写,故C错误;
D.泡腾片溶于水碳酸氢钠与有机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里,实验中当有金属钠剩余时不可放回原试剂瓶
B.新制氯水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凉处
C.酒精、钠等着火,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如果发生氯气泄漏,可用沾NaOH溶液的湿毛巾捂住口鼻,向上风口或地势高的地方躲避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由于金属钠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与水、氧气反应引发实验安全事故,故实验中有少量的金属钠剩余时必须放回原试剂瓶,A错误;
B.新制氯水光照易分解,故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凉处,B正确;
C.金属钠着火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而干冰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都生成二氧化碳,只能用干燥沙土盖灭,C错误;
D.由于NaOH溶液碱性太强,具有强腐蚀性,故如果发生氯气泄漏,不可用蘸有NaOH溶液的湿毛巾捂住口鼻,向上风口躲避,氯气密度大于空气,故向地势高的地方躲避,D错误;
故答案为:B。

6.分类法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物质的分类如图所示,
甲乙丙丁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图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采用树状分类法还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Na CO既属于钠盐又属于正盐
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23
C.丙图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D.丁图四大基本反应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例如工业生产中的高炉炼铁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树状分类法是对同一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从图形看应属于树状分类法,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属于并列关系,都属于化合物,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属于树状分类法,故A 正确;
B.交叉分类法是根据物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式,从图形看应属于交Na CO含有钠离子属于钠盐,并且属于正盐,故B正确;
叉分类法,23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为酸性氧化物,是金属氧化物,故C错误;
D.无机基本反应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但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例如工业生产中的高炉炼铁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的范畴,故D正确;
故选C。

7.下列转化中,一定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Fe3+→Fe2+
B.Na2O2→O2
C.CO2→CO
D.Cl−→Cl2
【答案】D
【解析】
【详解】A.Fe3+→Fe2+铁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需要还原剂,A错误;
B.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氧气,过氧化钠即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不需要加入氧化剂,B错误;C.CO2→CO碳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需要加入还原剂,C错误;
D.Cl−→Cl2氯的化合价升高,需要加入氧化剂,D正确;
故选D。

8.CuH是为数不多常温下存在的氢化物,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

将次磷酸(H3PO2)加入CuSO4溶液中,加热到50℃,制备出红棕色的难溶物CuH,反应后的溶液是磷酸和硫酸的混合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uH与盐酸反应放出的气体为氢气
B.上述制备反应中CuH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参加反应的H3PO2与CuSO4的个数之比为3:4
D.CuH具有强还原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CuH中H显-1价,与盐酸反应方程式为2CuH+2HCl=CuCl2+Cu+H2,放出的气体为氢气,故A 正确;
B .将次磷酸(H 3PO 2)加入CuSO 4溶液中,加热到50℃,生成难溶物CuH ,Cu 、H 元素化合价均降低,CuH 是还原产物,故B 错误;
C .将次磷酸(H 3PO 2)加入CuSO 4溶液中,加热到50℃,制备出红棕色的难溶物CuH ,反应后的溶液是磷酸和硫酸的混合物,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反应方程式为
Δ324224343H PO +4CuSO +6H O =4CuH +4H SO +3H PO ↓,参加反应的H 3PO 2与CuSO 4的个数之比为3:4,故C 正确;
D .CuH 中H 元素为-1价,CuH 具有强还原性,故D 正确;
选B 。

9.下列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4CuSO 溶液()22O H O
Fe 2Cu CuO Cu OH −−→−−→−−−→B.()
322Ca HCO H O 223
Na O NaOH CaCO −−−→−−−−→C.2CaCl 溶液2HC 2l 3CO CaCO CO −−→−−−→D.CO HCl 233
Fe O Fe FeCl −−−→−−→【答案】B
【解析】
【详解】A .()2H O
2CuO Cu OH −−−→不可实现转化,故A 错误;B .()322Ca HCO H O 223Na O NaOH CaCO −−−→−−−−→均能实现,故B 正确;
C .2CaCl 和2CO 不反应,则2CaCl 溶液2CO
3CaCO −−−→不能实现,故C 错误;D .Fe 与盐酸反应生成2FeCl ,则HCl
3Fe FeCl −−→不能实现,故D 错误;故选B 。

10.“碳中和”已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CH 4和CO 2的催化重整可以缓解一部分环保压力。

反应为一定条件CH 4+CO 2一定条件2CO+2H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2个H 2时,共转移4个电子
B.每消耗1个CH 4,CO 2得到2个电子
C.CH 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该反应既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又能提供燃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应中,CH4中C元素由-4价升高到+2价、H元素由+1价降低为0价,CO2中C元素由+4价降低为+2价。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成2个H2时,共转移6个电子,A错误;
B.CO2中C元素由+4价降低为+2价,则每消耗1个CH4,CO2得到2个电子,B正确;
C.CH4中C元素化合价升高,H元素化合价降低,则CH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正确;
D.该反应中,CO2、CH4转化为CO、H2,反应物都是温室气体,生成物都可做燃料,所以此反应既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又能提供燃料,D正确;
故选A。

11.部分含氯物质的分类与对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是黄绿色气体,H2能在b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B.c的化学式为ClO2,具有氧化性,可作自来水消毒剂
C.存在a→b→d→a的转化关系
D.e→c的转化需要加入氧化剂,d→f的转化需要加入碱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b为氯气,氯气为黄绿色气体,H2能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A正确;B.c为正四价氯形成的氧化物二氧化氯,ClO2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可作自来水消毒剂,故B 正确;
C.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和水生成次氯酸,HClO光照分解生成HCl,故C正确;D.e→c中氯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4价,发生还原反应需要还原剂;d→f的转化不一定需要加入碱,例如次氯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故D错误;
故选D。

12.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探究Na 2O 2与H 2的反应,设计装置如图。

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甲可用于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CO 2
B.装置甲气密性的检查方法:直接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当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且高度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C.装置乙中盛放干燥剂,目的是除去甲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
D.装置丙中酒精灯点燃后再马上打开K 1
【答案】A
【解析】
【分析】用锌粒和稀盐酸制取氢气,经碱石灰干燥、除HCl 后和Na 2O 2在加热下反应,丁处的CuSO 4用于检验反应中是否有水生成。

【详解】A .装置甲是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适用于块状或颗粒状固体和液体起反应,反应不需加热且生成的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所以用此装置也可以用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CO 2,故A 正确;B .装置甲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先关闭活塞K 1,然后再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当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且高度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 错误;
C .装置乙中盛放干燥剂,目的不仅要除去甲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还要除去挥发的HCl ,HCl 和水都会和Na 2O 2反应从而干扰实验,故C 错误;
D .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将装置中的空气赶走后再点燃丙处的酒精灯,以防在加热下Na 2O 2迅速和装置中残留的水蒸气以及二氧化碳反应干扰实验,故D 错误;
故选A 。

13.下列物质性质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2Na+Cu 2+=Cu+2Na +
B.向2FeI 溶液通入少量氯气:2+-3+
2Cl +2Fe =2Cl +2Fe C.向CaCl 2溶液中通入足量CO 2:Ca 2++H 2O+CO 2=2H ++CaCO 3↓
D.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MnO 2+4H ++2Cl -ΔMn 2++Cl 2↑+2H 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应该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A 错误;
B .I -还原性强于Fe 2+,故向2FeI 溶液通入少量氯气发生反应--
22Cl +2I =2Cl +I ,故B 错误;C .向CaCl 2溶液中通入足量CO 2,不发生离子反应,没有现象发生,故C 错误;
D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故为MnO 2+4H ++2Cl -
ΔMn 2++Cl 2↑+2H 2O ,故D 正确;故选D 。

14.某溶液X 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24SO -
、Cl -、3HCO -、Na +、2Mg +、2Ba +,所含离子数目均相同。

为了确定该溶液的组成,某同学取上述溶液X ,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向溶液X 中加入足量的()2Ba OH 溶液,得到白色沉淀;
②将①的反应混合液过滤,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得到的白色沉淀是3BaCO 和4BaSO 的混合物
B.溶液X 中一定存在24SO -
、3HCO -,可能存在2Mg +C.溶液X 中一定不存在2Ba +、Cl -
D.无法确定溶液X 中是否含有Na +,需要做焰色试验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①向溶液X 中加入足量的Ba(OH)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初步说明溶液X 中含有2-4SO 、-3HCO 、Mg 2+中至少一种;②将①的反应混合液过滤,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气体,沉淀中一定有BaSO 4和BaCO 3,说明溶液X 中一定含2-4SO 、-3HCO ,由于Ba 2+与2-
4SO 不能大量共存,溶液X 中一定不含Ba 2+,由于溶液X 中所含离子数目均相同,根据电荷守恒,溶液X 中一定含Na +、Mg 2+,不含Cl -;据此作答。

【详解】根据分析溶液X 中一定含2-4SO 、-3HCO 、Na +、Mg 2+,不含Cl -、Ba 2+;
A .①中得到的白色沉淀是BaCO 3、BaSO 4和Mg(OH)2的混合物,A 项错误;
B .根据分析,溶液X 中一定含2-4SO 、-3HCO 、Na +、Mg 2+,B 项错误;
C .根据分析,溶液中一定不存在Ba 2+、Cl -,C 项正确;
D .根据分析,溶液中一定含Na +,D 项错误;
答案选C 。

15.用下列装置或操作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目
的探究氧化性:KMnO 4>Cl 2>I 2用铁丝蘸取碳酸钾溶液进行焰色试验验证Na 和水反应是否为放热反应验证某物质中是否含有钠元素装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详解】A .2KMnO 4+16HCl(浓)=2KCl+2MnCl 2+5Cl 2↑+8H 2O 、2KI+Cl 2=2KCl+I 2,前者氧化性:KMnO 4>Cl 2,后者氧化性Cl 2>I 2,所以氧化性KMnO 4>Cl 2>I 2,A 正确;
B .做焰色试验观察钾的焰色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以排除钠产生的干扰,B 不正确;
C .Na 和水反应若放热,试管内气体体积膨胀,U 型管内红墨水的液面将出现左低右高,C 正确;
D .利用焰色试验检验Na 元素,若火焰颜色为黄色则含有钠元素,反之不含有,D 正确;
故选B 。

16.如图所示装置中,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乙中紫色鲜花褪色;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乙中紫色鲜花无变化,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Ba OH2溶液③饱和NaCl溶液④浓FeCl2溶液
①浓硫酸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关闭Ⅰ阀打开Ⅱ阀,乙中紫色鲜花无变化,由于鲜花本身有水分,所以说明氯气被甲瓶中的溶液吸收而非仅仅干燥,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②碱性的Ba(OH)2溶液及④具有还原性的浓FeCl2溶液,具体和氯气反应,鲜花可能不变颜色,①浓硫酸和③饱和NaCl溶液根本不会吸收氯气,鲜花仍然变色,综上所述B符合;
故答案为:B。

17.下列关于Na2O、Na2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a2O2、Na2O都是钠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Na2O在空气中变质的最终产物为NaOH
C.相同质量的Na2O、Na2O2分别加入等量足量的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CO和H2混合气a g,将它们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全部通入到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中,则过氧化钠固体增重的质量等于a g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2O2与酸反应时不止生成盐和水,还生成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A错误;
B.NaOH也会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所以变质的最终产物为Na2CO3,B错误;
C.Na2O2与水反应溶液实际增重的是Na2O的质量,等物质的量的Na2O与Na2O2投入到等量且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两溶液增重相等,生成的NaOH的物质的量也相等,因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由于等质量的Na2O与Na2O2物质的量不相等,因而与水反应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故C错误;D.H2、CO在整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2Na2O2+2H2O=4NaOH+O2↑;2CO+O2=2CO2、2Na2O2+2CO2=2Na2CO3+O2,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过氧化钠增加的质量即为H2、CO的质量,所以过氧化钠
固体增重的质量等于ag ,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

18.“绿色化学”走进课堂,某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氯气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

实验操作:钠与氯气反应的装置可作如图改进,将一根玻璃管与氯气发生器相连,玻璃管内放一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已吸净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 溶液的棉花球。

先给钠预热,到钠熔化成小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浸有NaOH 溶液的棉球主要用于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进来与钠反应
B.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C.从实验现象上判断钠的熔点较低
D.钠性质非常活泼,本质原因是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该电子很容易失去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信息可知,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发生氯气与Na 的反应生成NaCl ,氯气有毒,可利用碱液吸收,且氯气具有氧化性;
【详解】A .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又氯气易与NaOH 溶液反应,所以浸有NaOH 溶液的棉球主要用于防止氯气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选项A 错误;
B .氯气性质活泼,易与活泼金属钠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aCl ,则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选项B 正确;
C .给钠预热,钠熔化成小球,所以可以判断钠的熔点较低,选项C 正确;
D .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很容易失去,则性质非常活泼,选项D 正确;
答案选A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19.I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水资源和其他化学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如NaCl ①
、MgSO 4等。

目前,通过海水晒盐可制得食盐晶体和苦卤,食盐精制后可制成饱和食盐水用以生产NaOH 、
3NaHCO ②、NaClO ③、液氯④、盐酸⑤等,苦卤经过氯气氧化,热空气吹出2SO ⑥吸收等一
系列操作可获得Br 2.电解熔融氯化钠可冶炼金属钠⑦;海底埋藏大量可燃冰甲烷⑧
是一种清洁能源。

(1)上述标有序号的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2)写出③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

(3)在下图所示的装置里,若灯泡亮,广口瓶内的物质A 可以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4)2Cl O 能被水吸收制备次氯酸(HClO),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2Cl O 属于___________(填“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或“不成盐氧化物”)
Ⅱ.海水中的有丰富的卤素资源。

地球是一颗蓝色星球,浩瀚的海洋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是蕴藏着极为丰富化学资源的“聚宝盆”,其中氯化物含量很高,氯和同族的氟、溴、碘、砹总称为卤素。

(5)将氯气分别通入含下列离子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是___________。

A.23SO -
B.3HCO -
C.Mg 2+
D.3Fe +
(6)氯气的水溶液即氯水,某学习小组拟用手持技术对新制饱和氯水进行检测,下列图像变化最有可能是其检测结果的是___________。

A.图1表示氯水pH 随时间的变化
B.图2表示溶液中氯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C.图3表示氯水的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
D.图4表示液面上方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
(7)将氯气通入热的NaOH 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 ,NaClO 和3NaClO 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 -与-3
ClO 的个数之比为4∶1,写出该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1)①.①②③②.④⑤⑦
(2)NaClO Na ClO +-
=+(3)⑤⑦(4)酸性氧化物
(5)AB (6)C (7)--232--7Cl +14OH =4ClO +ClO +9Cl +7H O
【解析】
【小问1详解】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因自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酸、碱和盐通常是电解质,则上述标有序号的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③;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则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④⑤⑦;
【小问2详解】
次氯酸钠溶于水可以电离出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ClO Na ClO +-=+;
【小问3详解】
若灯泡亮,说明物质A 可以导电,盐酸中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可以导电;金属钠属于金属单质,可以导电,故答案为:⑤⑦;
【小问4详解】
2Cl O 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的次氯酸,则2Cl O 属于酸性氧化物;
【小问5详解】
A .氯气与溶液中的亚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则氯气通入溶液中,溶液中亚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减小,故正确;
B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能与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氯气通入溶液中,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减小,故正确;
C .氯气与溶液中的镁离子不反应,氯气通入溶液中,溶液中镁离子浓度不变,故错误;
D .氯气与溶液中的铁离子不反应,氯气通入溶液中,溶液中铁离子浓度不变,故错误;
故选AB ;
【小问6详解】
新制氯水中含有强酸盐酸和弱酸次氯酸,放置时,次氯酸不稳定,遇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则新制氯水中氢离子、氯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导电性增强,液面上方氧气体积分数增大;
A .由分析可知,新制氯水放置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pH 减小,则图1不能表示氯水pH 随时间的变化,故错误;
B .由分析可知,新制氯水放置时,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增大,则图2不能表示溶液中氯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故错误;
C .由分析可知,新制氯水放置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则图3能表示氯水的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故正确;
D .由分析可知,新制氯水放置时,溶液液面上方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则图4不能表示液面上方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故错误;
故选C ;
【小问7详解】
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 ,NaClO 和3NaClO 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 -与-3ClO 的物
质的量之比为4∶1,氯元素化合价升高分别(+1)×4、+5,氯气中部分氯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1,根据电子守恒可知,则氯元素化合价需降低(-1)×9,故该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
--232--7Cl +14OH =4ClO +ClO +9Cl +7H O 。

20.回答下列问题:
Ⅰ.双氧水和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两种消毒剂。

(1)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研究22H O 的性质,请补全实验现象b .___________,根据实验2现象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序号实验实验现象
1向5%22H O 溶液中滴加酸性4KMnO 溶液a .溶液紫色褪去;
b .___________
2向含5%22H O 的酸性溶液中滴加淀粉碘化钾溶液
c .溶液变蓝(2)某届奥运会期间,由于工作人员将84消毒液与双氧水两种消毒剂混用,导致游泳池藻类快速生长,池水变绿。

一种原因可能是NaClO 与22H O 反应产生O 2促进藻类快速生长。

该反应说明氧化性:NaClO___________22H O (填“>”或“<”);当有1个2O 生成时,转移电子的个数为___________。

Ⅱ.亚硝酸钠(2NaNO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盐,因其外观和食盐相似容易误食中毒。

将含该物质的废水直接排放会引起水体严重污染,所以这种废水必须处理后才能排放。

处理方法之一如下:
___________2NaNO +___________KI+___________=___________NO↑+___________I 2+___________24K SO +___________24Na SO +___________2H O
(3)请完成该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___________
(4)已知亚硝酸钠可以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用单线桥表示其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答案】(1)
①.生成气泡②.-+
2222H O +2I +2H =I +2H O (2)①.>②.2(3)22NaNO +2KI +2H 2SO 4=2NO ↑+2I +24K SO +24Na SO +22H O
(4)
【解析】
【分析】22H O 中的O 元素显-1价,既可升高表现出还原性,又可降低表现出氧化性,外界环境不同,22H O 表现的性质也不同。

实验i 中,KMnO 4被22H O 还原为Mn 2+,紫色褪去,同时生成O 2,实验ii 中,22H O 能将KI 氧化为I 2,使淀粉变蓝色。

【小问1详解】
过氧化氢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氧气,故现象b.生成气泡;碘单质能使淀粉变蓝色,实验中碘离子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碘单质和水,反应为-+
2222H O +2I +2H =I +2H O ;
【小问2详解】
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NaClO 与22H O 反应生成氧气,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化合价由-1变为0,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氧气,NaClO 中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NaClO 为氧化剂,故氧化性:NaClO>22H O ;电子转移为:2e -~2O ,当有1个2O 生成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个。

【小问3详解】
氮元素化合价由+3变为+2,碘元素化合价由-1变为0,根据电子守恒、质量守恒配平可得:
22NaNO +2KI +2H 2SO 4=2NO ↑+2I +24K SO +24Na SO +22H O ;
【小问4详解】
已知亚硝酸钠可以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钠,亚硝酸钠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生成氮气,氯化铵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生成氮气,根据电子守恒配平得到:。

21.Ⅰ.Na 2CO 3和NaHCO 3是厨房中常见的两种盐,可用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