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讲:散文写作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 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 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 故事同环境、时间
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 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 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 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 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 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 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 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 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 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 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4分)
通篇都有“杜鹃啼” ,应为线索。要围绕 线索的作用搜寻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杜鹃啼”是这篇散 文的线索,回答要紧扣线索的作用。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 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 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
联系传说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 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 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 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 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 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 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 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 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 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 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 死,死 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 午杨梅过后为止。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 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 啼。”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 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 “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 而潮州人则 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 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鉴赏技法
阅读一篇文章,只有对整体内容含义有了 认识,才算是读懂了。鲁迅先生说:“倘要 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 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 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 的关系。
间、空间、事物、情感、一句话。

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谨严。

并列式:大开大合,丰富内容。
方 式
结构赏析术语
层进式: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对照式:前后对比,鲜明突出。
开门见山、曲径通幽、跌宕起伏、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变化多端、汪洋恣肆、大开大合、层层
深入、笔锋一转,陡转直下、荡开一笔、异峰突起、别开生面、
(2)归纳意群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 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 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 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表先 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 语等等。 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 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 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 需要。
不安定五,十眼年里过也去没了有。泪现水实。和文学,都此有三很段大开的篇变化切。题我自己,
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 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 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
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 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 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 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 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 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 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 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
是美丽的附会。 联系传说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 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 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 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 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 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 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联系诗词
答题技巧
重点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一、体察文体特征,选准角度 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 、描写对象的特点、 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 从而透视文章的结构层次,洞悉文章 的思路。 二、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 文章的主旨 因为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思路的形成是受文章主旨制约 的。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 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探究这样安排的原 因或作者的意图(涉及段句的作用、主旨等)。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 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末段收束全文,点1明98主5年旨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前三段开篇切题,第四至十一段分析论述,末端 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 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 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 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
纸远上鲜。明他地们印的在形凭象吊,者鲁的迅心对中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以,上将永几段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分析论述
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 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 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标题、篇末点题,结构 严谨,首尾呼应,回味深长,引人思考
线索:贯穿在文中反复出现一个句子是文章行文的线索,使
文章结构更紧凑。
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常见的线索有:时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 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 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 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 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 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
分析作品结构,就是分析、归纳、整理文章段落之 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把握文章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 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本考点的要求: 1、能够分析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段内的结构层次) 2、能够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
(全篇的结构层次)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 纳整理。
第一讲
散文写作思路
——初步读懂文章
如果时光可以重聚,我不愿在孤单的红 尘里独醉。如果流年不在依旧,我宁愿 在孤独的海洋里沉睡。
岁月的长河,匆匆而逝的光阴, 多少寂寞呈几番黯然的绽放。 惊醒的落叶,没有方向的漂泊, 不知何处是终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戛然而止、首尾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结构谨严、结构
匀称、结构完整、起承转合、平铺直叙、波澜不兴、文似看山 不喜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考题呈现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 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 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联系诗词

常用
见类
题 型
特 征

题型展示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或某一段删 去,好不好?为什么?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 分析。 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简析文章的结构特征或者文章在 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积累鉴赏术语
标题 开头 中间 结尾
通常起文章线索的作用。
统领全文,提纲挈领,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 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提出问题、 引人注意,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 置悬念,欲扬先抑。
小试身手
(2012 全国大纲卷) 听 朗 诵 孙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 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 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 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 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
散文鉴赏注意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
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
文章的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打开思路
文似看山 不喜平
九曲回肠 意境生
考点映射
解读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 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 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 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题思路:
①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 识,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确认指定段 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③明确答题的方向,从内容、情感, 结构,效果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作 答。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 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 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 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 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 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 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 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关键学会分析结构
1.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 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 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 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 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 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 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 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懂辑得顺这序一展点开,。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