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二下·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流亡海外。
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
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
()。
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 ”的甲骨文文化展。
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延续横征暴敛信使证古泽今
B . 保留巧取豪夺纽带震古烁今
C . 延续巧取豪夺信使证古泽今
D . 保留横征暴敛纽带震古烁今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B . 由这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
C .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
D . 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展览叙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
B . 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
C . 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
D . 展览叙事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9·白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明朝羊肉的没落
李舒
有一次看改编版的《水浒传》,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肉。
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娘子嫌这羊肉膻?小人却喜欢。
最喜欢羊肉膻。
”这导演应该没有读过《金瓶梅》。
《金瓶梅》里,西门庆吃羊肉的次数不算多,虽然西门府家中倒是常备,但多半都是给下人吃。
第四十六回里,一碗烧羊肉是给唱曲儿的李娇儿的兄弟李铭吃的;给官哥儿准备的寄名礼中虽有“一脚羊肉”,但哪里比得上“四只鲜鹅,四只鲜鸡”的排场大。
我小时不大喜欢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独爱一味带皮羊腩煲。
羊肉带皮吃,似乎只是南方习俗,我家中来了里下河地区(今苏中一带)的亲戚,见到羊肉带皮,都大惊失色。
周作人的家乡绍兴也吃带皮羊肉,据他考证,韩熙载出使中原,中原人便问起了“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
羊肉统治中国人的餐桌的年代,已在千年之前。
《礼记》里明确规定,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
“大牢”中,牛因为兼具劳动工具的地位,所以吃牛肉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到魏晋之后,人们逐渐减少了家猪的饲养,羊肉开始真正主宰中国人的餐桌。
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曾写道“羊者是陆产之最”。
唐代《太平广记》中有关肉类的记述总共105处,其中对羊肉的记载就有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热爱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宋仁宗。
《宋史·仁宗本纪》说仁宗皇帝:
“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
”想吃羊肉想到夜里睡不着,这大概对羊肉是真爱了。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需求确实很大,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不过,到了西门庆原型生活的明朝,羊肉已经不如过去那么金贵和流行。
万历五年,羊肉1斤卖0.013两纹银,猪肉的价格则是0.018两纹银;到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羊肉1斤则需要0.015两。
《金瓶梅》中,羊肉只做了一回主角。
那是在第五十六回,贫寒的常二找结拜兄弟西门庆借钱,西门庆踌躇半日,借了十二两银子,说是“那日东京太师府赏封剩下的十二两银子”,这句话颇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凤姐借给刘姥姥的给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
常二拿到钱回家,却听到常二嫂的咒骂:“出去一日,把老婆饿在家里。
”于是连忙取栲栳上街买了米和一大块羊肉回来。
回家时,老婆在门口接转——可见期盼之殷切——道:“这块羊肉,又买他做甚?”常二笑道:“刚才说了许多辛苦,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
”
看到这对寻常夫妇的柴米文字,我忽然鼻头一酸,半晌没说出话来。
(选自《意林》2018年第14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杜淳导演专门为西门庆所吃的羊肉设计了台词。
B . 中原人喜食剥皮羊肉,羊肉带皮吃为江南习俗。
C . 在一千多年前,羊肉就开始统治中国人的餐桌了。
D . 《金瓶梅》里羊肉只在第五十六回做了一回主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导演设计西门庆吃羊肉的场景推导出他没有看过《金瓶梅》的结论。
B . 文章主要运用羊肉与猪肉的用量与价格对比论证了羊肉的宋盛明衰。
C . 文章列举西门庆借钱给常二与凤姐借钱给刘姥姥的事实主要是为反证羊肉的没落。
D . 文章论证羊肉从统治中国人的餐桌到没落的变迁,主要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五代时开始分化,中原吃剥皮羊肉,江南吃带皮羊肉了。
B . 古代祭祀时“大牢”三牲中,羊的地位一直比猪的地位高。
C . 贫寒的常二为慰劳妻子借钱买贵羊肉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作者。
D . 中国历史上的羊肉的兴盛和没落与时代和习俗的变迁有关。
3. (9分) (2016高二上·磁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名士的背影——汪曾祺其人其文
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士大夫家庭。
他的祖父是清末拔贡,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还兼具一点儿诗人气质。
而他的父亲汪菊生更是一位多才多艺、带有名士色彩的人。
这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父亲还很随和,从不像古板的八股先生那样教育孩子,而是将他当朋友看待,喝酒时给儿子也倒上一杯,抽烟时给儿子也分上一支,而且先给儿子点上火。
汪曾祺初恋时写情书,他竟然在一边出谋划策。
这种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的个性。
可以说,汪曾祺身上那种富有才情、天真散漫的气质,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打下深深的烙印了。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最为景仰的三位老师中,闻一多是最可称名士的。
他走进教室,便点燃烟斗,有时抽卷烟,就问学生:“你们谁抽?”于是讲台上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喷云吐雾,汪曾祺自然也在其中。
另外一位老师沈从文,汪曾祺曾评价他说:“沈先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非常容易动情,非常容易受感动。
他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仁者之心爱着。
”闻一多对汪曾祺名士气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外在;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内在,他后来的为人、为文,都能看到乃师沈从文淡泊、从容、温情的影子。
有的名士是锋芒毕露的,刚硬而决绝,像一支剑、一团火,比如嵇康。
而有的名士则是刚柔并济的,温润而坚毅,像一杯酒、一块玉,比如陶渊明。
汪曾祺的名士范儿,离后者更近点儿。
说“近点儿”,是因为他和陶渊明还略有不同。
陶渊明是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间的,而汪曾祺则完完全全是入世的。
入世和名士放在一块,好像有点儿不和谐,但汪曾祺恰恰就是一个入世的名士。
他入世,但不佞世。
汪曾祺自己说:“我追求的是和谐”。
此和谐不是政治术语,而是一种生活情调,一种人生境界。
汪曾祺追求和谐的这种“另类名士”气质,同他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构成有很大关系。
他坦言:“我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
”何为儒家的人情?当然就是浓厚的现世关怀情结。
但儒家的现世关怀,和与自然的和谐是分不开的,二者融合在一起,便是一种“诗性人格”。
汪曾祺又极为讲原则,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自重,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他从不肯利用朋友为自己谋取方便。
作为一名作家,他的这种坚守更体现在对文学标准始终不渝的独立见解上。
仅仅是儒家,还不足以成就他的人生境界,也不足以玉成他小说、散文创作的田园风格。
再诗性的人格,只要“爱人”“入世”,便不得不有所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有所追求,便容易为得失挂怀,陷入烦恼困顿中。
汪曾祺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尤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以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煎熬和折磨,这与道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不论何种境地,汪曾祺都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并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与人生。
可叹的是,汪曾祺这位名士,大半生都活在一个“去名士化”的土壤里。
他的可贵在此,他的落寞也在此。
读汪曾祺的文章,经常会感到时代背景的淡化,或者向已经消逝的过往的偏向。
汪曾祺自己也承认:“我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的或正在消逝的时代。
”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怀旧情结来解释。
汪曾祺的散文里,有好大一部分是写饮食的,时代背景的淡化也好,消逝的过往也好,就散文来说,没有比写饮食更适合的题材了。
更难得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人文、历史考据,名士的情趣与文人的素养二美得兼,一时并见。
若问,名士和美食家有必然联系吗?如果一概而论,并非如此;可是要说汪曾祺,那二者的联系确确实实是必然的。
如果没有美食家的这层角色,汪曾祺的名士气质就失色不少;如果没有这种名士范儿呢,那汪曾祺也就只不过是个过得去的美食家而已。
屈指一算,汪曾祺离我们而去已经16个年头了。
读者并没有忘记这个“老头儿”,他的书一印再印,尤其以饮食散文最受欢迎。
相信很多人像笔者一样,把汪曾祺视为自己最喜爱的当代作家。
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我们还会如此喜爱他的文吗?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
当今并不缺乏作家,甚至也不缺乏美食家,可是汪曾祺走后,我们放眼四望,却难得再觅一位如此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汪曾祺一生经历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其作品具有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特点,使读者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中国作家网)②汪曾祺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老师沈从文更白、更现代、更畅达。
他的白话之白,是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
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
(何立伟评汪曾祺)③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贾平凹评汪曾祺)
(1)下列对材料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闻一多对汪曾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外在的;而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这
份蔼然仁者之心则在内在上使汪曾祺的文风表现出淡泊、从容、温情。
B . 嵇康是锋芒毕露、刚毅而决绝的名士,如一支剑、一团火;陶渊明则是温润如一块玉、一杯酒,刚柔并济。
而汪曾祺则是出于二者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另类的名士。
C . 汪曾祺写饮食的散文中,都没有时代背景的出现,都是在偏向已经消逝的过往。
这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怀旧情绪。
如《端午的鸡蛋》就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D .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诸多大事,但仍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这得益于他深受道家影响,能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使作品仍能保持一种文雅气。
E . 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所以,今天我们在怀念汪曾祺,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
(2)汪曾祺身上“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3)汪曾祺名士范儿的养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12分) (2019高二下·湖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曲阜寻根
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
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至圣先师顶礼膜拜,把今人引入远哉悠悠的春秋末岁西狩获麟的古老风气之中。
我是暮春三月到曲阜开“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的,未能躬逢其盛。
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远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
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
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爸爸:“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有所疑惑。
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其行文揭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
这对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
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寻文化之根。
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
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
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血肉相连。
在大成殿盘龙翔凤、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
惟有回首殿前一株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
孔子植桧相传有二株,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称:“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丈,枯槁已久。
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
”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
今存者已历二百六十年风雨,老干如铁,繁枝似盖,显示了在风火雷电中不可摧磨的生命力,其树冠已在同大成门争日光中越过大成门的屋脊了。
《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孟子这段话,为孔子形象定型化。
于今的孔庙,已树起“金声玉振坊”、“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组合成坚强的自南而北的孔庙中轴线,比生命力,先师手植桧终于日益一日地高出大成门屋脊,便是极妙的象征。
因为这时存在一条深植于泥土,并不息地抽出枝叶而迎接日日其新的阳光的根。
曲阜“三孔”中引起我留连仰慕的树木,还有孔府花园的五君子柏。
这株经历四百余年风雨的柏树,有若匪夷所思的巨掌伸出五指,采摄阳光和云霞,拥抱着寄居其间的一株古槐。
我钦佩其博大胸襟,在树前留影。
我想,柏与槐的根系是无心自立门户的,它们互相纠结,共同抗御风雨雷电。
一者枝杆如虬,一者翠叶婆娑,相互掩映,相互扶持,各抒所长,荣辱与共,创造了“五柏抱槐”的旷世奇观。
由根深叶茂,我联想到水源。
老根无水,其生命势必枯竭,是不能重生的。
孔子的根,孔子的降生地在尼山,那里的水名曰:“智源”。
我这次来去匆匆,未及踏访。
据《阙里志·山川》:“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是也;流下注为智源溪。
”其他有观川亭,相传是孔子观五川汇流之处。
孔子在川上叹光阴易逝,一川秀水融汇着多少浩茫的人生感触。
孔庙之旁有孔子故宅,大概能唤起游人的亲切感吧,但它已改作奉祀孔子先人的家庙,而且每个先人都封了王爵,宅中有孔子当年饮水的古井,据称那井水是“既清且渫”的,如今已成暗浊的止水。
井旁有乾隆皇帝“故宅井赞碑”。
镌刻有这位盛世群王的“饮水拜师”铭文:“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
”不过,井之四周已筑起雕花石栏、四角碑亭,俨然“圣水”的模样。
这也就失去了我去年在绍兴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尚能联想到少年鲁迅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挖掘何首乌、采搞覆盆子的自然趣味了。
(1)参观曲阜“三孔”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感到寻根的失落”?
(3)结合原文,应该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的“人情味”?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①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注释】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 .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
养者
C .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 .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2)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文运动是指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B .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C .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赞。
D . 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
B . 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
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 . 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
但李愬对裴度不满,并进言皇帝。
D . 韩愈和张籍关系好。
但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②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二下·北仑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中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