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地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兵团地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

原生或次生矿床的翡翠原石经过自然界的风化与破碎后,被洪水、河水或其他地质作用搬运至河流内,再接受由大自然的进一步风化、磨蚀等作用而形成砾石。

在古代翡翠原石交易中,人们只能靠经验来判断原石品质,因此人们将挑选带皮的、没有切开的翡翠原石称为赌石。

下列左图示意一件清朝翡翠文物——翠乾隆款仿古觚(高19.7cm,口径10.4×6.8cm),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翠乾隆款仿古觚岩石类型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促进翠乾隆款仿古觚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③
C. ⑤
D. ⑥
3. 推测古代人们将挑选带皮的、没有切开的翡翠原石称为赌石的真正原因是原石()
A. 硬度大,难以切割
B. 皮壳掩盖内情
C. 为残次品,价值极低
D. 开采技术落后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翡翠是在低温及高压的条件下重新结晶形成,因此,翡翠为变质岩。

翠乾隆款仿古觚是一件清朝翡翠文物,其岩石类型为变质岩,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为变质岩,
乙为侵入岩,丙为喷出岩,丁为沉积岩,戊为岩浆,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2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该翡翠文物为变质岩,是由岩石通过变质作用变质而成。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岩浆侵入,②③为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们将挑选带皮的,没有切开的翡翠原石称为赌石,原因在于带皮的没有切开的翡翠原石皮壳,掩盖了其内情,无法看到内部岩石类型,因此被称为赌石,B正确;硬度大、残次品并不是称为赌石的真正原因,当时能够开采出较多翡翠原石,说明开采技术并不落后,排除ACD。

故选B。

猫儿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西北部,因山顶巨大花岗岩外形酷似卧伏的猫而得名。

下图为猫儿山地质构造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花岗岩形成之前,猫儿山处的地表形态为()
A. 向斜山
B. 向斜谷
C. 背斜山
D. 背斜谷
5. 猫儿山在形成过程中()
A. 地表经历了断裂下陷
B. 有明显的岩浆活动过程
C. 以外力堆积作用为主
D. 最后以内力抬升作用为主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图示岩层的构造状况可知,猫儿山的最初形态应是水平沉积岩层受外力挤压抬升先形成褶皱山系,后经地下岩浆活动,花岗岩侵入沉积岩层并抬升,在外力作用下,上层沉积岩被侵蚀,最终花岗岩裸露地面,因此,猫儿山最初地表形态应为背斜山,C正确,ABD错误。

所以选C。

【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猫儿山在形成过程中没有经历地表断裂下陷的过程,地质构造没有断层存在,A错误;图示花岗岩体明显侵断沉积岩层,可推测猫儿山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岩浆活动过程,B正确;猫儿山形成过程中所受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C错误;图示中花岗岩表面有起伏,
说明最后经历了外力侵蚀过程,D错误。

所以选B。

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6250m,最低海拔1120m,呈现山高谷深的地表形态。

该区域内有超过100种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作为荒山草坡的“先锋植物”,在当地生态系统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下图示意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造就该地区蕨类植物品种丰富的夏冬两季气候特点是()
①夏季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②冬季冷气团侵入,晴朗干燥
③夏季降水充沛,气候较凉爽④冬季沙尘天气多,昼夜温差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7. 塑造该区域山高谷深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是()
A. 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剧烈
B. 地壳下降,形成高大的山岭
C. 河流下切,形成深谷
D. 气候多变,地表岩石多裂隙发育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自然保护区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海拔较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充沛,气候较凉爽,①错误,③正确;冬季该地受冷空气侵入影响,具有少雨(晴朗)干燥的特点,②正确;该地沙尘天气极少,而昼夜温差大主要作用于植物生长状况,对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影响不明显,④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通过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表形态,A正确,B错。

河流下切不属于内力作用,C错。

气候变化相对不大,D错。

故选A。

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南部是全球沙尘暴频发的地带之一。

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大,是沙尘暴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该区域植被覆盖度整体改善,有利于沙化面积缩小,减少非输入性沙尘暴的发生。

下图示意2023年4月9日—11日该区域沙尘天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区域沙尘天气最易暴发的季节主要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9. 导致该区域此季节沙尘天气暴发的主要原因是()
A. 热带气旋登陆
B. 暖锋北上
C. 副热带高压东移
D. 冷锋南下入侵
10. 近年来,该区域的气候趋于()
A. 暖干化
B. 暖湿化
C. 冷干化
D. 冷湿化
【答案】8. A 9. D 10.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我国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

其中,沙尘天气最频繁发生的月份是4月,其次为3月和5月,因而春季是沙尘天气频发、易发的季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下垫面来看,春季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地表逐渐解冻,容易出现沙尘,且容易起沙,二是春季锋面气旋逐渐活跃,动力条件上也容易出现沙尘天气,因此A项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春季是该区域沙尘天气最易暴发的季节。

根据所学知识,热带气旋主要在我国沿海地带登陆,难以影响我国内陆地区,因此A项错误。

从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
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因此在春季副热带高压不会东移,所以C项错误。

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天气主要是由冷锋引起的,因此B项错误、D项正确。

综上所述,D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该区域的气温也将升高;同时受气温升高的影响,冰雪融水增多,使得河流径流增加、湖泊湿地面积增加,加上植被覆盖度整体改善,都会导致该区域的实际蒸散发增加,补给大气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成云致雨,使得该区域的降水增多,气候变得湿润,综上所述,该区域的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下列左图为世界某岛屿的位置及地形示意图,右图为左图中甲城市的多年气候资料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岛典型的地带性植被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热带草原
C. 热带雨林
D. 高山草甸
12. 影响甲城市雨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
B. 受赤道低压控制
C. 受南赤道暖流影响
D. 白天更易形成对流雨
13. 甲城市4月气温高的原因是()
A. 受东南信风影响
B.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C.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 白昼时间较长
【答案】11. C 12. B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该岛屿地处赤道附近,加之甲城市年降水总量接近2000mm,推测当地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植被为热带雨林,故选C。

【12题详解】
甲城市雨季集中在11月-次年3月,期间气压带风带南移,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
行上升气流,为雨季,B正确。

雨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而不是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A错。

终年受南赤道暖流影响,季节变化不大,C错;4月、10月气温更高,更容易形成对流雨,D错。

故选B。

【13题详解】
4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气压带向北移,甲城市受东南信风(吹向低纬高温区)影响,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减少,太阳辐射强,故气温高,A正确。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不是最大,B错。

根据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地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 错。

4月,甲城市昼短夜长,D错。

故选A。

湿地是介于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典型交错地带,水分输入—输出的动态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汾河入黄口湿地是由汾河入黄段和黄河干流交汇形成的自然冲积湿地,湿地地势平缓,东西宽1.4~3km,南北长约4km,下图示意5月汾河入黄口湿地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月汾河入黄口湿地处于()
A. 枯水期
B. 丰水期
C. 汛末期
D. 旱涝交替期
15. 该时期对汾河补给贡献最大的水体是()
A. 大气降水
B. 湿地地表水
C. 黄河水
D. 流域地下水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该月份为5月,黄河流域降水稀少,气温升温有较快,蒸发旺盛,汾河湿地处于枯水期,A 正确;丰水期、汛期,黄河水、汾河水补给湿地,由此图可知此时湿地水补给黄河水,BC 错误;该地区湿地根本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而该月份为该地区的旱季,不可能为旱涝交替,D错误。

故选A。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时期汾河流域降水量较少,但汾河径流量较大,说明汾河径流量的主要补给水源不是大气降水,A错误;由图可知湿地地表水主要补给量到黄河流域,B错误;由图可知此时黄河与汾河河面水位相同,黄河补给汾河水量较小,C错误;由图可知,此时汾河流域的地下水流向汾河,说明此时地下水主要补给汾河,D正确。

故选D。

北极地区作为地球主要冷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冰作为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反映着极地海洋状况,是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

海冰作为海洋与大气的“隔绝层”,阻碍了大气与海洋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

海冰具有高反射率的物理特性,可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

下图示意2000—2019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年际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示期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
A. 2001年达到最大值
B. 逐年大幅度递减
C. 2008年后呈波动性变化
D. 呈直线式上升趋势
17. 研究发现,2003—2013年北极海冰净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多年生海冰大量流失
B. 受气候变冷的影响
C. 北极航线广泛应用
D. 暖流挟带海冰到南极
18. 图示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会导致北极地区()
A. 开阔水域日趋减小
B. 太阳辐射反照率增大
C. 附冰藻类迅速大增
D. 海面温度上升
【答案】16. C 17. A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由2000—2019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年际变化趋势图可知,2002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达到最大值,因此A项错误。

2000—2019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呈现出波动减小趋势,而非逐年大幅度递减,因此B项错误。

根据年均范围变化趋势曲线可以看出,北极多年生海冰出现减小趋势,并未呈直线式上升趋势,因此D项错误。

北极多年生海冰平均范围曲线在2008-2019年之间呈现出波动变化,且为减小趋势,因此C项正确。

故选C。

【1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受气候变冷的影响,北极地区温度将降低,结冰面积应当扩大,北极海冰净储量应当上升,因此B项错误。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辟,
而非北极航线的广泛应用,因此C项错误。

暖流挟带海冰到南极与本题题干要求不符,因此D项错误。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导致多年生海冰大量流失,进而使得2003—2013年北极海冰净储量下降,因此A项正确。

故选A。

【18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呈现减小趋势。

海冰范围的减小,使得开阔水域的面积增加,因此A项错误。

海冰范围的减小,减少了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加大了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会促使海面温度的上升,因此B项错误,D项正确。

由于海冰的范围的减小,附冰藻类的生存空间减少,附冰藻类的数量将会减少,因此C项错误。

故选D。

克里雅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中段北麓,流域内地势最高点海拔为6962m。

该流域不同海拔的植被覆盖变化幅度会有差异。

针对不同海拔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在2002—2013年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变化幅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克里雅河流域不同海拔的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2002—2013年,克里雅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位于海拔()
A. 1000~1500m
B. 2500~3000m
C. 3000~3500m
D. 5500~6000m
20. 影响克里雅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最高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A. 山地降水
B. 冰川融水
C. 蒸发最弱
D. 地势起伏小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由图可知,针对克里雅河流域不同海拔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在2002-2013年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变化幅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所以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应为图中竖线段最短的地区,即海拔5500~6000m,故选D。

【20题详解】
据图可判断,海拔3000~3500m是克里雅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最高的地区,此处在山腰附近降水多,有利于植被生长,故植被覆盖度高,A正确。

此处距高山山端冰川带较远,受冰川融水影响较小,B错。

海拔3000~3500m以上气温低,该海拔范围并不是最高处,其高海拔地区蒸发更弱,C错。

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地势起伏情况,D错。

故选A。

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正在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绘制了一幅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示意图(如图),虚线为回归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地球公转位置,地球公转速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①
D. ④<②
22. 当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时,应处于图中地球公转轨道的()
A. ①位置
B. ②位置
C. ③位置
D. ④位置
【答案】21. B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位置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②位置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③位置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④位置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结合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可得出,近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地球公转速度:②>①,③>④,③>①,②<④,故选B。

【22题详解】
当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时,应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由材料可知,③位置为冬至日,故选C。

2023年11月26日,孙教授将从青岛乘高铁前往西安参加教学研讨会,历时一周。

他于7:21从青岛高铁站乘车出发,于13:42到达郑州东;于14:21换乘高铁从郑州东出发,于16:33到达西安北站。

下表示意该日青岛、郑州(海拔约108m)、西安(海拔约400m)三市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A. 9小时20分钟
B. 10小时
C. 10小时20分钟
D. 10小时50分钟
24. 郑州位于西安的()
A. 南偏东方向
B. 北偏西方向
C. 接近正东方向
D. 接近正北方向
25. 孙教授参加会议期间()
A. 青岛日出方位越来越偏北
B. 郑州日落时间越来越晚
C. 西安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D.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答案】23. D 24. C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由材料和表格可知,11月26日,孙教授从青岛出发乘坐高铁,因而其在青岛的日出时间到出发时间7:21仍停留在青岛,经历青岛该时间段的白昼;到郑州东和从郑州东出发去西安的这段时间,仍处在白昼之内;最终到达西安时仍在西安的日落时间之前。

综上所述,11月26日孙教授经历的昼长为从青岛的日出时间到西安的日落时间,可计算出昼长接近10小时50分钟,因此D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 D 。

【24题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计算出郑州昼长约为10小时5分钟,西安的昼长约为10小时7分钟,两地昼长差异小,且西安海拔较郑州高292m,昼长应比理论昼长稍长,所以可推断出两城市纬度相近。

根据日落时间=12+昼长/2,可得出郑州的地方时日落时间为17:02,西安的地方时日落时间为17:03,郑州的日落时间比西安要早,说明郑州位于西安的接近正东方向。

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孙教授参加会议的时间是11月26日到12月3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此时青岛的日出方位为东南,并由于白昼变短,其日出方位不断向南移动,因此A项错误。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郑州的昼长渐短,其日落时间也会逐渐提前,因此B项错误。

在参加会议期间,地球逐渐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加快,因此D项错误。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位于北半球的西安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因此C项正确。

综上所述,C 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河口及其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长江口冲积岛浅滩的自然演变过程体现了长江河口的演变规律,其受地质构造运动、地貌形态、长江水沙量以及河口动力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例如长兴岛,原来只是6个沙洲,经过自然演变和人工堵港变成现在的长兴岛。

近年来,三峡大坝等流域大型工程显著改变了长江口的水沙态势。

下图示意长江入海口局部地貌分布。

(1)分析内外力作用对长江入海口浅滩发育的影响。

(2)分析长江入海口长兴岛的形成过程。

(3)说明三峡工程运行后在流水作用下长江入海口南港河段河槽的冲淤变化,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质构造运动对入海口演变具有控制作用,长江入海口地势低洼,长期以沉降为主;宽缓的东海大陆架为河流来沙在入海口地区沉积提供了良好环境;长江充沛的水量挟带大量泥沙,为浅滩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长江径流的下泄、潮流的顶托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冲积岛浅滩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并且不断向东南方向扩展。

(2)长江入海口处受到海水的顶托,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沙洲使水流变缓,水下形成更多的沙洲,泥沙不断沉积,沙洲相连,露出水面,形成长兴岛。

(3)冲淤变化:沉积减弱,侵烛增强。

理由:三峡工程的拦沙作用导致流水输送到入海口区域的沙量减少;入海口区域水流侵蚀能力增强,导致该地河槽的冲淤发生变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长江口冲积岛浅滩受地质构造运动、地貌形态、长江水沙量以及河口动力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地质构造角度:地势低洼,为泥沙沉积创造了条件。

地貌形态角度:宽缓的东海大陆架地势平坦为河流来沙在入海口地区沉积提供了良好环境。

长江水沙量角度:长江充沛的水量挟带大量泥沙,为浅滩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河口动力条件角度:长江径流的下泄、潮流的顶托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冲积岛浅滩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并且不断向东南方向扩展。

【小问2详解】
长兴岛属于河流堆积地貌,主要从物质来源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

物质来源:长江携带泥沙,搬运至入海口。

外力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沙洲。

泥沙不断堆积,堆积体越来越大,沙洲相连,露出水面,形成长兴岛。

【小问3详解】
入海口的冲淤变化是海水和河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峡工程的拦沙作用导致流水输送到入海口区域的沙量减少,淤积能力减弱,侵蚀作用增强,导致该地河槽的冲淤发生变化。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我国的秋台风一般是指9月至11月生成的台风,其移动路径偏南,9月形成超强台风的次数较多。

秋台风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2022年11月3日,台风“尼格”在广东珠海登陆,成为1993年以来首个在11月登陆广东的台风,但很快消散。

下图示意台风“尼格”的部分移动路径。

(1)分析与影响我国的夏台风相比,9月秋台风一般势力更强的原因。

(2)秋台风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危害较大,试说明理由。

(3)分析台风“尼格”形成后快速消散的形成条件。

【答案】(1)登陆我国的台风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夏季到秋季过渡时期(8月到9月)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到赤道附近,西北太平洋水温偏高,有利于台风生成和台风中心能量增强;夏季过渡到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势力较弱的北方冷空气南下会增大气压梯度,使台风风速加大,势力增强。

(2)秋台风登陆位置偏南,秋季正值我国南方地区农作物的成熟期.影响农作物收获;秋台风势力较强,带来较多的狂风暴雨,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3)台风“尼格”形成时间晚(11月),海水温度较低.台风势力较弱;台风“尼格”向较高纬度移动时,高温、高湿气流难以维持, 其势力被削弱;受北方南下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台风势力减弱;台风“尼格”登陆后,地表摩擦力增大,风力减弱,进一步加快了消散的速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夏秋台风较多,其中,九月秋台风一般势力更强,主要原因在于登陆我国的台风大多发育于西北太平洋洋面之上,从夏季到秋季的过渡时期,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到赤道,此时,西北太平洋地区水温较高,气压较低,水汽垂直运动较为明显,有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台风中心能量的积攒;同时,夏季过渡到秋季时,北方冷空气开始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与海洋之间的气压梯度,使得台风风速增大,势力增强。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秋台风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原因在于,秋台风势力较强,能够带来海洋上较多的水汽,带来狂风暴雨,导致农作物受其影响较为明显,产量减少,品质下降;且秋台风登陆位置较为偏南,而秋季正属于我国南方地区农作物成熟时期,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更大。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尼格台风形成之后很快消散,主要原因在于尼格台风形成于11月份,此时海水表层气温较低,台风势力较弱;尼格台风在向北移动过程中,难以维持高温度,高湿度的条件,其势力被削弱;同时,11月份,北方冷空气逐渐南下,使得该地区气温下降,台风势力减弱;台风登陆陆地,陆地表面摩擦力较大,导致台风速度进一步削弱,加快了其消散的速度。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潮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流经台湾岛以东地区,后进入东海。

黑潮海洋锋(简称黑潮锋)是由高温、高盐、高水色、进明度高的黑潮水与低温、低盐、浑浊度高、透明度低的东海陆架水相互作用形成的。

下图示意东海及其附近海域多年月平均海表温度分布状况(以2月、5月、8月、11月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