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版画群体现象问题的初步探究和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云南版画群体现象问题的初步探究和思考作者:魏文娇梁晓彦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8期
【摘要】云南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但是,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单一性及仅仅对优良传统的延续性,成为云南版画日益严重的问题。

艺术创作必须是个体的;艺术要有个性和独特性,避免雷同和模仿;艺术要有民主和自由。

【关键词】版画;创新;艺术内涵;地域文化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8 -0148-01
我国的木刻版画历史源远流长。

传统的以复制为目的的木版画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作木刻犹如幼年的孩童,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大,在新中国成立后变得成熟稳重,文革结束后,中国版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全国涌现出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场景。

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拥有20多个民族,地貌风情独特,文化多样。

少数民族五花八门的祭祀活动,离奇古怪的神话传说,史诗谚语的题材多样,还有远古的岩画,古滇国的青铜器,寺庙雕刻等等,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无不显示出神秘与独特。

一、云南版画发展的延续性和创造性
1959年在云南艺术学院在云南师范大学大学艺术科基础上成立,被分配来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等高校,云南现代美术事业,也从这时开始的。

而刘海粟在上海创办高等美术学校是在1912年,也就是说,云南美术的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了半个多世纪。

文革之前毕业于云艺的这批学生,后来成了解放后云南的第一代画家,作品风格多以生活场景入画,加上明艳的颜色、夸张的造型和不同以往版画制作方式,给人造成视觉和心理的双重震撼,在美展中脱颖而出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些版画作品让人了解到云南版画的内容及创作形式,形成了色彩强烈、夸张的造型、浓厚的装饰色彩、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环境为主的群体风格。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多民族特色,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云南涌现出郑旭、李忠翔、郝平、史一、吕敏、贺昆、魏启聪等大批的版画家,他们也大多在云南各大高校及画院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云南版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云南版画开始繁荣,大量版画家和作品涌现,这使得云南绘画在国内外美术界有了一席之地。

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全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无数的获奖作品也带动了云南版画的发展。

二、新材料和新技法的拓展
云南版画与北大荒版画、江苏水印版画、四川版画并列当今四大版画体系,而提到云南版画不得不提绝版木刻这种技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云南艺术家研究并应用绝版木刻。

绝版木刻的推广,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油印分版印刷的技法,节约了版画制作的成本,而且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更加自由。

绝版木刻在技法上取得巨大突破,拓展了传统“刀代笔”的表达方式,实现了“版为笔”的表达自由。

版画的作画方式是制版印刷,是一种间接绘画,在这个过程中画家的思想、情感、状态、情绪就有可能与画面最终效果有所偏差,当然可以得到预想之外的印刷效果,但那是不可控制的,不是画家的思想初衷。

绝版技法解决了版画技法的“短板”问题,画家在木板上刻画,刻和印几乎同时进行,所以“板子”也如画笔一样灵活自由。

如此,拓展想象,绝版技法还能否突破单一…刻‟的制版方法,还需探索。

绝版木刻技法虽然在技法上有巨大变化,但在制版材料方面还是沿用木板这种传统媒介。

当然不可否定木板是绝佳的制版材料。

在当下这个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满足的时代,或许我们应该在制版材料方面有所拓展,比如有画家尝试用树脂材料。

推而广之,我们可以尝试纸张、树脂、玻璃、金属等新型材料。

如铜版画不一定是铜板,重要的是在保持绝版“木刻”印味的前提下拓展新材料。

三、版画创作和版画教学
高校作为美术教学和理论研究的主要场所,除了教学,也应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提升学生整体专业素养,我们要进行有效的优势整合,把学科重点方向和艺术创作相结合,将艺术创作中的问题在学科建设中解决,形成有云南特色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形式。

如何在众多艺术类院校中独树一帜。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教学精品学科,才能与各个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平等的交流学习。

云南具有艺术创作的是“天时地利”,可为什么我们不能再延续前辈们在版画创作上的辉煌呢。

一是云南版画创作题材的单一性。

艺术的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和心理在艺术中显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人的共同体。

同一民族有共同语言、共同居住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心理需求,因此,画家在观念、思维以及审美理性诸多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而形成一致性。

这一致性就是民族精神,在艺术上的表现,就形成了民族风格。

云南版画家在八十年代以后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本土艺术家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当全国的各种艺术流派百家争鸣的时候,云南的版画仍停留在风俗民情的表面,大部分的创作作品是对前辈作品的基础上的翻新和重组。

云南版画的优势在于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情版画。

民族艺术传统会影响到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

绝大多数的云南版画以民族风情为题材,画面充斥着少数民族的人物、服饰、民居村寨、节庆活动等,画面色彩也直接选用民族色彩。

云南版画的这种群体现象说明云南版画的优势已经转为劣势,改变思路,转移创作题材的重点,已经是不容迟疑的了。

二是版画教学的观念转变。

版画的表现形式和媒介多样,并不局限于木板雕刻。

现代的艺术作品在重视文化内涵和精神拓展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艺术观念调整,对传统的技法、材料、工具进行了改进。

艺术观念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对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视的。

数码版画及其它创新型版画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版画作品的认识,至于他的价值就让历史来考验。

我国版画教学仍以传统技法及理论教授为主,并不以注重鼓励个性表达为目的。

这样的弊端在于虽然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版画技法功底,但压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们由于对事物的熟悉而建立起概念,形成固有模式,要打破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提倡和鼓励创新与传授基础技法及理论并重。

四、结语
艺术要有个性和独特性。

因为在相似的生存环境和地域文化里画家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共性,所以更要时刻标榜个性,注重画家个性的表达。

社会背景、地域文化等这些外在因素不可以改变,那么画家就要改变内在,更加注重内心。

探索内心世界这是艺术的本质所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画家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媒介方面,版画创作都有巨大的探索空间。

路漫漫其修远,需上下求索,本文只是对云南群体版画的初步探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杰,廖国伟1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1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藤悬静也,浮世绘的研究[M],东京:雄山阁印行.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