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6期 2 0 1 6年1 1月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
VOL. 9, NO. 6 Nov. 25.2016
红军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
□叶福林咼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25)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壮举,在创造这一壮举的过程中,红军医务人员在 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连续作战、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秉承“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一 切为了伤病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全力救治和安置伤病员,积极开展卫生预防工作,注重培养医疗卫生人 才,保障了红军战士的生命健康,增强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量,为长征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红军;长征;医疗卫生[中图分类号]D 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599(2016)06 - 0093 - 07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 奉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军事路线,中央苏 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
中央主力红军 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阻击,被迫实行战略 大转移,开启了伟大的万里长征。
经过两年的时 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成功会 师,取得了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 长征途中,红军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各种医疗卫生 工作,保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与健康,为长征的胜 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长征途中红军开展医疗卫生
工作的历史背景
中共历来重视红军中的医疗卫生工作,早在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队伍中就设有卫生队和担 架队。
1928年,红四军创建了第一所正规医 院——
小井红光医院。
中央苏区时期,随着红色
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初步构建了一套行之 有效的医疗动员和救护机制,并形成了一套相对
完备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1934年10月,随着主 力红军队伍的战略大转移,红色医疗卫生工作也 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连续作战、长途行军
为了达到“剿灭”红军的图谋,国民党反动派 多处设置封锁线,调集重兵形成包围圈。
长征途 中,为了突破敌人的包围和追击,红军将士不可避 免地要经历无数次的残酷战斗。
1936年,毛泽东 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曾提到:“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 目惊心的。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 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 战上。
”[1]P ™据统计,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打过大 小战斗300余次,如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 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打通包 座、乌蒙山回旋战、激战腊子口、奠基直罗镇等等。
每经历一场战斗之后,红军的伤病员都会有所增
[收稿日期]2016-10-07
[作者简介]叶福林(1974—),男,江西南康人,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高哲(1990—),女,辽宁朝阳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科员,
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
• 94•2016 年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加。
尤其是“湘江一战之后,伤员大大增多,许多 人都被抬在担架上”[2]P55。
红二方面军自1935年 11月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到长征胜利结束的 近1年时间里,“艰苦转战8省区,行程2万多里,历经大小战斗1〇〇多次”[3]。
红四方面军经历的 大小战役和战斗也有140多场,“为了夺取反‘六 路围攻’的最后胜利,连续几次重大战役打得十分 悲壮、惨烈,红军伤亡也惨重,伤病员源源不断地 送到医院”[4]。
长征期间,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 截,红军将士必须日夜兼程,长途急行军。
据陈云 记述红一方面军长征初期的情形:“这次行军……除在黔北之遵义府休息10余日,以及渡过金沙江 后在会理县地界休息5日以外,不分晴雨,终日行 军。
”[5]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也回忆:“路上一 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 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平均每天行军七 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 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1]P179行军途中,为了避开敌人飞 机的空中侦察监视,红军所走的道路也大多是小 路和山路,在无路可走时甚至需要披荆斩棘地开 路。
为此,红军战士的腿脚经常被茂密的植被刮 伤划破,很多人都患有肢体溃疡。
为了隐蔽部队 行动的目标,红军将士还经常要昼伏夜行、晚上行 军。
由于人困马乏、照明不好,夜间行军容易发生 跌倒损伤事故,有时甚至是连人带马一起摔进沟 里。
在这样异常艰苦、高度紧张的行军作战过程 中,战斗频繁加上行军坎坷,致使红军伤病员不断 增多,对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环境恶劣、给养短缺
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不仅是中华 民族历史上气吞山河的伟大壮举,而且是人民军 队发展进程中光辉灿烂的英雄史诗。
长征途中红 军所经历的各种坎坷曲折、战胜的重重艰难险阻,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为期两年多的时 间里,红军三大主力途径了福建、江西、广东、广 西、湖南、湖北、河南、贵州、重庆、云南、宁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共15个省市,行程6. 5万 余里。
期间,翻山越岭、涉水过河、踏上皑皑雪山、淌过茫茫草地……在这些超越人类生存极限的恶 劣自然环境下,“广大干部和战士经过长途跋涉,体质十分虚弱,很多人在过草地时牺牲”MP16°。
据 史料记载,有成千上万的战士在若尔盖水草地中 牺牲,平均每前进50米就有一位战士倒下。
加上 红军将士多数是南方人,行至高原地区时,常常出 现水土不服等现象,进而引发各类疾病。
长征途中,粮食短缺的问题曾威胁着整个红 军的生死存亡。
为了求得生存和继续革命,为了 实现北上抗日的宏愿,红军将士利用所能获取的 一切物资来充饥果腹,如飞禽走兽、皮张革履、死 牛病马、野果蔬菜、树皮草根等。
由于缺乏营养、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红军战士患上痢疾、胃病的 人数越来越多。
夜晚宿营时,红军战士也没有固 定的场所,经常是走到哪里睡到哪里,茅屋草垛、街头墙角、荒郊野外都成为他们宿营的地方。
没 有热水,不能经常洗脸、洗澡;没有床褥,每天和衣 而睡、露天而眠……这种艰苦环境既考验着革命 战士的精神和意志,也很容易滋生细菌、传染疾 病,致使红军战士体质下降,更为红军的医疗卫生 工作增加了困难。
(三)缺医少药、条件艰苦
在相对安稳的根据地环境下,红军建立了一 套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工作体系,从而保证了多 次反“围剿”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
但由于国 民党的白色恐怖和长期封锁,根据地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和药材药品奇缺的状态一直没有改变。
长征开始后,红军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 抢救治疗战地伤病员方面。
1934年10月,红军总 卫生部随中革军委开始长征。
为了随时随地开展 医疗救治工作,总卫生部开始了一次搬家式的行 军,携带了大量器材、X光机、担架团、运输队等全 部人马和设备。
时任中革军委总卫生部部长的贺 诚在回忆中提到,中央苏区时,“我们创办了中国 工农红军卫生器材厂,根据最大多数伤病员的需 要,生产出大量医用棉花、纱布、绷带、一般外科器 械、西药、中药。
特别是改良了剂型的中药,更为 部队所欢迎。
这就使国民党对我们实行的药品器 材封锁基本上遭到失败。
到长征的准备阶段,不 但给部队预发了 3个月的药品,总卫生部还自带
第6期• 95•叶福林高哲:红军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
了200担药品器材”[7]。
但到1934年12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在黎平进行整编时,为了更好适应流 动性的战争环境,红军开始把笨拙的医疗设备和 曰常用品丢弃以便快速行军,其中就包括仅有的 一台X光机。
红军的行动是更加轻便了,但却给 伤病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增添了许多不便。
为了克服红军长征途中缺医少药的困难,红 军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药品。
据萧克回忆,红六 军团在途径贵州安顺旧州镇时,曾遇到了两个传 教士。
在查明身份后释放了其家属,却把这两名 传教士扣留下来。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西征以 来,部队连续行军50多天,伤、病兵日益增多而又 无药医治,传教士肯定有办法弄到药品,因此释放 他们的条件是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和经 费”W E3。
对于当时红军中缺医少药的状况,红色
医生傅连障也曾十分感慨地说,要是我们有较好 的医药供给,我们能够救治伤者的百分之八十以 上。
大部分伤病员牺牲,不是因为伤势严重,而是 由于缺少救治的药品和滋养的食物。
此外,频繁 战斗和恶劣环境也造成了一部分医务人员在长征 途中伤亡,行军沿途补给医护人员又十分困难,使 本来就短缺的医护人员更加稀缺了。
二、长征途中红军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举措
虽然长征途中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面临重重 困境,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医务人员始终坚持 “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方针,在及时救治和安置伤 病员、就地取材中草药土法治疗、有效开展卫生预 防工作和加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挽救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维护了大多数 红军将士的健康,增强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量,为 长征取得最终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医疗保障。
(一)及时救治和安置伤病员
长征途中,大大小小的战争频繁不断。
为了 尽力挽救每一个伤病员,红军建立了层层相联的 战时救护体系,从连、营、团、师、军直至中央,分别 设立战地救护小组、救护所、卫生队、卫生部、野战 医院和后方医院,以及中革军委总卫生部。
对于伤病员的救治基本上采取自下而上的分级治疗,以保持从前线包扎到后续治疗的连贯性。
为了缩 短救护伤员的距离,红军还将战场救护工作放在 连一级,第一时间内对伤病员进行抢救处理,提高 伤病员生还的机率。
“连队卫生员装备有一瓶碘 酒、少量吗啡和鸦片片剂、一瓶高锰酸钾消毒剂、多卷消毒纱布、一把剪刀、一把镊子、一根探针,可 以同时对10个人施行急救。
”[9]在战场上抢救下 来的伤员,不论轻伤还是重伤,都就地进行救治,并随军行动。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随军伤病员的 病痛,“每日到达宿营地,看护马上就把自己的包 楸、干粮袋、雨伞,向地上一丢,或迅速地挂在壁 上,飞跑地去找门板,找禾草,替伤病员开铺,恐怕 慢了一点,门板被别人搬去了”[1°]P453。
在全军转 移之时,经过团卫生队的救治后,伤病员分为轻 伤、重伤采取不同的安置办法。
对于能够独立行 走的伤病员安排其随军前行,不能走的伤病员则 尽一切可能由担架队抬着随队行动;对于短时间 内难以治愈的重伤病员,则不得不将其安置在当 地可靠的百姓家中治疗,留下足够的药材和现金,并充分做好伤病员的思想工作。
在老鸦山战斗 中,红三军团的第10团重伤员较多,由总政治部 的袁林担任伤员的安置工作。
战斗至第四天,已经收容了 24名伤病员,粮食吃光了,药品也没了,根据部队的规定,“团以上的伤病员不能行走,可 以坐担架随部队行动;营以下的伤病员不能行走,一律寄留在老百姓家养伤治病”[8]P118。
为此,袁林 最后决定把6个重伤病员寄存在当地老百姓家里。
同样,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也根据战斗的需 要就地安置了大部分伤病员,据苏焕清回忆:“打 方城和斜山寨的伤病员都是当时就地安置,有时 给钱和粮食,给点生活用品。
地方人民群众对部 队支持很大,后来老百姓少了,部队就留人帮助护 理,也有回家休养的。
”[11]P W
长征期间,随军医疗救护组负责部队日常的 医疗卫生工作,包括医生、卫生员和看护人员等若 干名。
他们之间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如医生负责 查看病情、诊断、开处方,卫生员负责简单的包扎 与治疗,看护员则负责照料伤病员,包括消毒换 药、烧水打饭、催起床等等。
所有人员分工协作、
• 96•2016 年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密切配合,确保伤病员救治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红军还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连队——干部休养连,何长工、侯政继先后任干部休养连的连长。
整个 连队约有三百余人,分为老同志班、伤员班、女同 志班、机要班和流动班五个班。
“凡是连长以上的 伤病员,都在这个休养连休养,此外还有三个休养 连,专门收容普通的伤病员。
”[1°]P447长征途中伤病 员的救治工作,还得到我党我军领导人的高度重 视和悉心关怀。
当红一方面军进人遵义时,“总卫 生部所有之伤病兵约300余人,在此休息期中,有 十分之八的人医愈出院。
红军总司令朱德曾亲自 至总卫生部之病房,慰问伤病兵,与参加乌江战役 之红军受伤兵士谈话半小时。
当时有乌江战役中 侯之担部之伤兵2名为总卫生部收容而为其医治 者,朱德亦略与其谈话,嘱他们安心静养”[5]。
在 毛泽东随右路军过草地时,据警卫员吴吉清回忆,“几天来,他不仅把担架和马让给伤病员乘坐,而 且每天在行军八九十里途中,还要坚持工作。
一 路上,他不是和指挥员、战士们谈心,了解部队的 思想情况,就是向伤病员询问病情,鼓舞医务工作 的同志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医疗护理工作。
并且 一旦了解到伤病员因缺粮而造成的危难,主席就 立刻指示副官处,利用中途休息的时间,杀掉几匹 马,把马肉分送给各连队的伤病员。
而他自己,每 天和战士们一样吃着青稞野菜汤,不要一点马肉”[12]E276
(二)就地取材中草药土法治疗
长征期间,红军部队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无 论是药品还是医疗设备都没有后方补给,红军的 药品主要靠缴获或购买来解决。
随着红军部队的 不断前进,特别是进人人烟稀少的地区,补给医疗 物资就越发困难,加之伤病员的不断增加,医疗卫 生部门所携带的医药物资非常吃紧。
在这种医药 物资极其匮乏的状态下,红军医护人员发挥聪明 才智、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就 地取材,采用中草药、土方偏方为伤病员疗伤治 病。
例如:用加碱放在锅里反复煮的棉布代替纱 布;用猪油、牛油或酥油代替凡士林配制软膏;用 树木、竹片代替夹板固定伤员骨折;用牛羊的肝脏 来治疗雪盲症;用吃大蒜治疗或预防痢疾、疟疾等等。
长征途中,在恶劣的战争环境、自然环境和生 活环境多重因素作用下,红军战士极易患上伤寒 症,有的发热到40T以上,昏迷不醒,并常伴有肠 出血,如得不到及时医治死亡率会很高。
在那样 艰苦的条件下,以傅连障为代表的红军医务人员 采取土办法,对这些患有伤寒肠出血的病人精心 治疗。
先是将浸了冷水的毛巾裹在病人头上和身 上使病人退热;再是每隔两小时给其喂一次浓茶,利用茶叶中含有的鞣酸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土 办法对于治疗伤寒肠出血十分奏效,治好了王树 声、邵式平、康克清等人以及大量红军战士的疾病。
长征途中周恩来也经历过一次重病煎熬,同样是通过土办法治愈的。
当红军到达毛儿盖时,周恩来开始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最后 确诊为阿米巴肝脓疡,但当时不具备穿刺和开刀 的条件,红军“战士就到60里外的雪山上取来冰 块,敷在他的肝区上方,控制炎症不再发展。
为了 防止溃疡部位化脓穿孔引起腹膜炎,就用口服药 停止肠蠕动,三天粒米未进,排了半盆绿色的脓,才慢慢地好起来”[W]P448_449。
(三)有效开展卫生预防工作
自红军医疗卫生工作开创之日起,卫生预防 工作就得到红军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中央苏区 时期,根据地军民就曾开展轰轰烈烈的卫生防疫 运动,这一优良传统也延续到了长征时期。
行军 是长征过程中最主要的军事行动,而建立行之有 效的行军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则是红军医务人员 的当务之急。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之 后,为了预防疾病的滋生与蔓延,红军医疗卫生部 门不但严格执行苏区时期卫生防疫运动的守则,而且,加大开展对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并 针对行军的特殊性对红军的卫生制度作了明确规 定,逐渐建立起一套“行军卫生”的完整保障体系。
譬如:在行军前,对红军战士进行宣传教育,指导 他们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穿好布鞋或草 鞋、打绑腿不要过紧过松、要用热水洗脚,宿营时 避开有传染病的村庄和房舍等。
尤其是在翻越终 年积雪、空气稀薄、极易发生冻伤及急性高山缺氧 状况的雪山之前,医护人员提出了预防高山病和 冻伤的应急措施,要求红军“多穿衣服;饱吃食物;
第6期• 97 •叶福林高哲:红军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
运输员的担子减轻;每人要带强心药数包,及济众 水一小瓶;过雪山时,不可中途过久休息及睡眠;此外医生和看护员在休养员后面救护;体力虚弱 者,骑马或坐担架”[8]P442。
在通过地广人稀、遍地 沼泽的草地之时,医护人员则提出了预防野菜、蘑 菇中毒和皮肤干裂等措施,并进行严格督促。
有 了充分的预防宣传和准备工作,红军战士在行军 过程中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疾病和损伤。
行军过 程中,医护人员还一一摸排红军战士的健康状况,并为身体状况异常的战士及时进行医治,以做到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长征途中,贺龙在宿营 时就经常对政治部的同志说:“你们用热水洗下 脚,洗下脸,要不然脚会疼。
”[S]K77_379营地休息时,卫生员还要认真检查伤病员的伤口病情,指导伤 病员“倒脚”,以避免下肢长期不运动导致的静脉 曲张、溃疡等并发症。
这些关于医疗卫生的预防 措施,使红军长征过程中没有发生传染病或疫情,保持了红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四)加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
即便在长征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红军也十分 重视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工作。
为了扩充红军的 医护人员队伍,红军广泛吸纳社会上的医技人员 进人医护团队,包括一些中医和土郎中,以此加强 红军医护人员队伍建设。
同时,红军也十分注重 在长征中组织医护学校培养速成的医护人员参与 救护。
由于战时的特殊性,随军的医护学校大多 数时候无法正常上课,但只要稍有条件,医护学校 就抓紧一切时间复课。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 领遵义城后,在遵义进行了短期的休整。
休整期 间,红军医护学校随即复课,“第二天即致电前方 各军团,调卫生人员,准备开学。
约数天内,先后 到了二百余人,书籍都齐备,排好了课目表,分各 班上课”[1°]P4f447。
学校针对战场紧急救护、疾病 防治和行军过程中的医疗护理等课目进行了培 训,“教育主任王斌,教员李治、孙仪之、俞翰西、胡 广仁等,大家都努力的(地)教授”mP446^447。
学生 也“没有一个不积极的(地)学习,同时学生间优秀 者帮助落后的,不仅医学文化进步很快,而政治教 育亦是一样”[1°]P446^7。
随后,中央红军在翻越夹 金山后伤病员明显增多,红军决定再次休整。
趁部队休整之时,红军医护学校再次复课。
同时,红 军部队中的医生们也充分利用行军中的休息或宿 营时的空隙时间训练医护人员,并在实践过程中 充当老师,手把手地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员如何 帮病人测体温、把脉搏,如何帮助病人排泄、疏通 尿道,如何为病人灌肠,如何为病人清理眼睛,如 何护理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人,如何观察病人 产生自杀的征兆,如何阻止和避免病人自杀等等。
为了使医疗救护深人到战斗第一线,红军还在每 一个连中抽调有文化的士兵参加相关普通疾病防 治和战场伤亡救护的培训。
在当时一没教材、二 没教具的艰苦条件下,教师与学员都非常有积极 性。
教师们认真备课,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临床指 导,还经常以考试或测验的方式督促学员提高自 身本领。
学员们也经常探讨所学内容,互相提问 和请教,并充分利用休息时间练习和复习。
比如,用缝衣服的针线在被子或衣服上练习缝合技术和 打手术结。
这些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措施,有效 保证了长征中红军医疗卫生工作的正常运转,也 为长征胜利后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人才基础。
三、长征途中红军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杰出贡献
长征途中,红军医务工作者在人手少、药品 缺、伤病员增多的困难情况下,发扬了“一切为了 伤病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医 学精神,不仅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锻造了 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同时也为红色医疗卫生事 业的接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一)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这场艰苦卓绝的远征历时之 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就像毛泽东所 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 经有过像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 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 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 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
•98•2016 年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二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
”[13]P149-15°虽然红军在长征过 程中伤亡惨重,但长征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国民党 反动派企图消灭红军的幻想,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和有生力量,同时也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 军的队伍,扩大了党和红军在全国人民群众中的 影响。
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写的那样:“在 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 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
—参加 进来充实了行列。
”[1]P1S1从此,中国革命由低谷转 向高潮、由被动转向主动,开启了薪新的局面。
其 中,红军医疗卫生工作在长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是不可磨灭的,红军医务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 下,尽一切可能做好伤病员的救治与安置工作,就 地取材中草药进行土法治疗,有效开展医疗卫生 的预防和宣传,并为红军的医疗卫生发展培养医 学人才等等,这些做法都直接或间接挽救了大批 红军将士的生命,保存和壮大了革命的力量,推动 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二)锻造了红军医务人员的可贵品质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 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 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
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 不要动摇。
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 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 强大。
”[14]P174回望历史,长征是一次游走在生死边 缘的关键抉择。
整个长征的历程更是时时兵临绝 境,处处绝处逢生。
在这样艰难的过程中,无论在 火线战场、行军途中还是休整期间,红军医务人员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服务宗旨,积极发 扬舍生忘死的救护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阶 级友爱的团结精神,把救治伤病员作为根本任务,把不舍弃一个伤病员作为根本原则,冒着枪林弹 雨抢救受伤战士,为伤病员包扎伤口、治疗伤痛、转运输送、询查换药、洗衣喂饭,给予伤病员无微 不至的关心,为伤病员能够尽快康复归队、投身战斗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途中担任卫生员的老红 军胳德三回忆到,在艰苦的环境中,由于缺衣少 穿,红军战士从外观上看是破破烂烂的,“但我们 有统一的革命意志和行动,有高度的组织和纪律 性……革命的艰苦,锻炼了红军指战员们的革命 斗志、决心、信心”[15]K5。
在长征途中开展医疗卫 生工作,锻造了红军医务人员对革命理想和事业 的无比忠诚,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 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 团结的高尚品德,而这些精神与品德无疑是红军 伤病员得以康复的催化剂,增强革命意志的强大 动力,是长征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三)延续了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早在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为着革命 战争和根据地军民的需要,党和红军在各个根据 地都着手建设红色医疗卫生事业。
尤其在中央苏 区,在相对稳定的革命政权下,红色医疗卫生事业 得以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医疗卫生工作 体系。
除了日常的医疗救治工作外,红军医疗卫 生组织也担负着领导医务行政和医药卫生管理、培养医疗卫生干部和专业人才、统一药品管理、出版医药书刊、普及卫生知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 等多种职能。
随着红军长征的开始和中央苏区的 沦陷,红军医疗卫生组织的职能主要聚焦在救治、护理和安置伤病员方面。
红二方面军则撤销了总 医院,人员分别编人二、六军团。
虽然长征使红色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遭受了重创,但红军医务人 员始终把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宝贵经验进行传 承,并尽最大努力开展医疗卫生工作。
长征结束 后,红军医务骨干在陕北等根据地立即创建红军 医院、开办红军卫生学校、建立卫生防疫体系等等,使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恢 复发展,并构建了更为完善、有效的医疗卫生管理 体系。
可见,长征时期红军医疗卫生工作的“火 种”,不但对保障中国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发挥了 重要作用,而且为中共领导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 的延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