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辟深远的历史流痕—谈先秦史实散文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辟深远的历史流痕—谈先秦史实散文
的艺术魅力
摘要:中国古代散文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其中的先秦史实类散文题
材独特,叙事严密,情理并重,兼具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文以几部典
型先秦散文著作中的代表性篇章为例,分析其形式特征和布局特色,对人物的塑
造手法以及对情节和逻辑的巧妙安排,窥一斑而见全貌地展示了先秦史实散文的
艺术魅力和多重价值。
关键字:先秦散文历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中国素有散文之都的美誉。
无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当代散文,都以它自身
的发展轨迹,辉煌成就,独特的艺术和美学特质,成为中国散文园地的奇葩。
特别
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散文,它所积累的典籍之多,品种之杂,作品数量之巨,恐
怕是任何一类文体都无法与之匹敌的。
这些散文,既是我们鉴古观今、审视社会、启迪智慧的窗口,又是我们感悟人生,进行文学审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宝贵
遗产。
其中,我尤其偏爱体裁独特,形式干练的先秦史实散文,令人读后被作家的
感性浓度和知性密度所深深打动。
虽然不能套用“沁人心脾”“满口生香”等词
语来形容,但其与历史事实深重的链接以及作家在叙述是运用的强弱结合的手法,绝对张显出一种无可比拟的睿智深邃的个性力量。
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散
文艺术魅力的散发。
可以说,先秦史实散文是具有多重艺术价值的。
几部大放异
彩的历史散文巨著,对于后世的叙事文、传记文有着深远影响。
首当推崇的自然是《左传》,这是先秦时代最为优秀的历史散文作品。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传为与孔子同时代人左丘明所撰,记载春秋列国的史实。
它上承《尚书》《春秋》,下开《国策》《史记》,内容丰富多彩,春秋各国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无不悉具。
作者驾御语言能力已达纯熟自如。
唐代
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对《左传》予以极高评价,他在《史通·杂说上》说:“左
氏之叙事也…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
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经严切则凛若冰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或腴辞润简椟,或美句入咏歌。
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左传》在严整意义上建立了编年史的体例,既首尾毕具、详略互异地叙明了了长短不一的完整历史事件,又使争霸会盟、兴战弭兵、与国交往、国内纷争,以及历史人物性格情态等俱现笔端,其史学价值、文学价值远胜《春秋》。
《左传》的文章风格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色:凝练简古。
下面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篇:《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来谈。
首先看文章剪裁之妙。
《郑伯克段于鄢》开篇仅用一小段话就把郑庄公、共叔段、其母姜氏三者的爱恶关系言简意赅,却又清楚的解释给读者,是下文事件发生的根本感情因素。
接着采用一事,一对话,再一事的方式,去处了过多的附加事件。
叙事部分不带丝毫情感倾向,保证事实的客观性。
语言少且简明,如“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武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兵甲,具卒乘,将袭郑”等,利用人物的对话引导着整个情节的扩展推进。
同时从中表现某个固定人物(郑伯)对事件从头至尾由观望到立即出兵的态度演变,线索干净明晰。
既不令人感觉事件单薄又充分展现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曹刿论战》在故事情节的布局上,大约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写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谈话。
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极为重要,说清了鲁国迫战的基础,为鲁国的大获全胜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而当战争帷幕完全揭开时,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作者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的特点没有密切联系的东西,这样剩下的两件关键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写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进一步说,即便是“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未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这更见出作者在文章剪裁上的功力。
《曹刿论战》剪裁之精当还表现在结构的紧凑。
全文仅222个字,既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清晰地交代了事件的发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条理极清楚,层次极分明;它有生动地刻画了战略家曹刿的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描绘了他的音容笑貌;而且它还深刻发挥了有关战略的议论,像“一鼓作气”“敌疲我打”这样精辟的理论。
《烛之武退秦师》更是把大段的篇幅用在烛之武的说服过程上,这里就不再
赘述。
《左传》中写军事场面和情节的文章很多,篇幅普遍在二三百字左右。
由于
作者的巧妙安排,才使得承载了丰富的内容,不失历史的严肃性却重次得当,令
人读后对事件印象深刻。
再看文章语言的运用及叙事之妙。
《郑伯克段于鄢》中“克”字,“如二君,故曰克”,表明庄公与共叔段不仅已是兄不兄,弟不弟了,而且成了敌体。
当庄
公对颍叔考表示有母而不能相见,造成悔恨时,颍叔考建议“阙地及泉”,如此
则既能相见又不韪前誓。
于是有掘隧道见母的一幕。
隧道中母子各各赋诗称“乐”,叙事以“遂为母子如初”作结。
这似乎很不通:庄公因寤生为母所恶,“如初”难道就回到当初的所恶上来?细想一下,可以发现“如初”用字绝妙:
当初母子感情固然不好,但总维持着母慈子孝的表面关系,后因共叔段夺位事件
而绝母子之情,此时共叔段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庄公需要装饰伦理关系的门面,
母子之间除了“如初”又能怎样?
《曹刿论战》中多是短小的词句,构成全文紧张的气氛,仿佛疏密间接不断
的鼓点节奏。
曹刿对于一鼓、二鼓、三鼓后鲁庄公的催促和不沉着,仅用“未
可”“可矣”来作答,毫无累赘之感。
《烛之武退秦师》更是写得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叙事实际上为后面说服的
成功交代了许多隐含因素,充分利用了语言的暗示和前后衔接作用,把语言的背
后空间扩大。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这就指出,出
兵围郑,是以晋文公为主;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文公得罪了晋文公;二是晋文公
打败楚国称霸主,郑文公还是暗通楚国。
这两个原因都是跟晋文公有关从而暗示
了秦穆公与郑的利益冲突较小,从这一环下手成功的几率会很大。
接着点明,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这是说明秦晋两军分驻两地,所以烛之武去说服秦穆
公晋军不会知道,无从阻拦。
接下来写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推辞.郑文公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里,烛之武去说秦穆公,不仅是
忠于君,更是忠于国。
记下“夜缒而出”,暗示在秦军的包围下,形势紧急,不
敢开城门出去。
第三,用一个短小的事件,甚至某一片段情节反映人物的独特性格,是《左传》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
因为篇幅的限制,不可能用大段的行动描写、神态刻画、多方面的事例来充分全面的塑造人物。
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使其人物形象
的鲜明性毫不因此有一丝削弱。
就像简笔画,寥寥几笔,笔笔精辟,具有某一特
别之处的人物便跃然纸上。
像《郑伯克段于鄢》最具迷惑性的人物郑庄公,对于
其弟恃宠而骄,意欲夺取君位的行为一再忍让;把姜氏置于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却“既而悔之”并“阙地及泉”与母相见等行为,似乎让人们
感觉郑庄公的忠厚,重情意,实则不然。
仔细揣摩,结果令人咋舌:郑庄公对共
叔段的容忍,由他恣行,是要让人知道,尽管弟不以其为兄,他仍以其为弟,不
忍加诛。
其实是因为段的叛迹未明,早作处置就难以猎取诛叛的好名声。
原先姜
氏要求封段与制,庄公说制是险邑,改他邑则惟命是从。
装成爱护其弟的样子,
实则无非不愿使易守难攻的险邑落入弟手。
此外则处处隐忍,坐看其大。
及至段
自认为诸事齐谐而定期举兵之时,庄公即命子封一举而灭之。
可见他早有准备,
所期待的正是这一天。
如此,既可以取得权位之争的胜利,又能归恶于弟、称美
于己;而掘地及泉,隧道见母更是自欺欺人,表现了郑庄公城府颇深,阴险狡猾,欺世盗名的本质。
《曹刿论战》第一次用乡人做陪衬,劝曹刿不要去管这次战事,没能动摇
“曹刿请见”的决心,在临危之际挺身而出;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尸位
素餐,窃据要位的权贵反衬,更使曹刿一出场就光彩照人,不同凡响。
第二次用
鲁庄公的小恩小惠,求神保佑的政治准备和曹刿的卓远见识作对比。
第三次更于
庄公的轻举妄动来反衬曹刿的精细沉着。
他能够经受住敌人三次挑战而不动,直
到敌人的士气低落时才进攻,还说明他既有谋略,又极镇定;他看到敌人的旗靡
辙乱才追击,又显得他考虑周到,行为极为仔细,为读者展现可一位爱国的、有
识见的、有胆略却又深谋远略的战略家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也写出三个人物来。
写郑庄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
之武能退秦军,是有见识的。
他向烛之武道歉,提出“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激发烛之武的爱国心,可见郑文公还是有远见的。
写烛之武虽不满于郑文公不看
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是忠于国而富有智慧,
善于说辞的。
对秦穆公,写他背弃晋国,贪图小利终至失败,也写了晋文公不忘
秦穆公对他的好处,不肯攻击盟国,是有霸主风度的。
如果说《左传》的故事情节性较强,那么《国语》则以长于记言著称。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名士的言论,多为
谏词和外交辞令,文笔深朴质实,平淡委婉,惟妙惟肖。
人物语言多用论证,比
喻贴切,语言犀利,逻辑性强,方式灵活吻合说话者的身份与性格。
举《邵公谏
厉王弭谤》为证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貌。
这是邵穆公规劝周厉王的一段话。
邵公的观点在其论证一开始就鲜明的提出来,颇有气势,迅速占据了读者的第一印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之后作者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人民为国家之根本的政治观点。
首先以“川壅而溃”的比喻,从反面说明“防民之口”的危害性;继而从正面列
举自古以来“故天子听政,……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的历史传统,肯定
统治者听取民众意见的重要意义;进而又用“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
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的比喻,更深刻地论证了民众是
国家存在之基础的道理。
记言层层推进,有理有喻,记事简要,重在论理。
爱以
记言为主的前提下,却又简洁明快地讲清了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朱彝尊在《经义考》中称,《国语》这部历史著作有“妙理玮词”,令人
“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风格“辩丽恣肆”。
并且,《国语》中常用
譬喻和寓言故事,排列紧合,注重词采,间有骈词俪句,喜欢夸张渲染。
这些与《左传》相比,散文艺术性更加突出,是古代散文的一个新的发展。
最后还不能忘记《战国策》。
这是战国是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依
次人物在语言运用上更加注重表达形式和技巧,陈言闪烁着以小喻大,推此及彼
的智辩之光。
时而文势纵横,令人有万马齐喑之感;时而温婉平缓,在不知觉中
无痕迹的过渡,有“润物细无声”之妙。
而且,该书过分强调个人的历史作用,
对一个个娴于辞令,足智多谋的策士赞扬备至。
这也不失为一中“以人为本”观
的表现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这两个代表性的篇章,单从题目看
就具有形式及内容上的相似性。
“讽”“说”又说明了人物对话的目的和着力刻
画点,后者更表达了当时贵族中某些有识之士关于不能“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进步观念。
战国时代,许多谋士说客擅长对国君采取正面说理的方法,邹忌不落俗套,
采用自身取譬、类比推理的劝谏方式,由妻、妾、客对自己的态度推及宫妇、朝臣、国人对国君的态度,由家庭日常琐事推及股票家大事,由己之受蔽推及到
“王之蔽甚矣”。
这种委婉曲折的讽谏方法,终于使齐王折服称“善”。
而触龙
则更为老谋深算,极善推究人的心理动态。
在赵太后有厉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
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先的情况下,仍然信心十足地进宫进谏,在太后面前表
演了一番,层层诱导,兼以察言观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面对“盛气而揖之”的太后,触龙第一步“入而徐趋,至而自谢”,以极谦恭的言行表示对太后的敬
重与关心,终于使“太后之色少解”,为进谏创造了一个平和的氛围。
第二步抓
住太后爱子的心理,请求太后允许他的儿子“补黑衣之数”,表现自己的爱子之心,以求得与太后感情上的沟通。
第三步以燕后之事做反衬,说明“为之计深远”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
第四步以历史上赵主、诸侯子孙未能既世为侯作为教训,
进一步申诉“无功更禄”必不能立国长久的道理。
尽管触龙在进谏中没有一句提
及让长安君赴齐为质,然而言外之意处处不离劝谏的宗旨,终使太后茅塞顿开,
主动表示听任触龙对长安君的安排。
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战火连连,诸侯争相坐大,动荡不安,其间经历了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无论是经济物质基础、上层政治体制,还是
思想发展、文学形式内容的拓宽等都突现了极为明显的进步形态。
诸侯对人才的
重视日趋加强,大揽天下谋士为己效力,使得一批智慧的传播者能够在衣食无虞
的条件下专门地从事、研究文学或政治。
于是不仅出现了诸子百家,散文也以记
录论政进谏为其主要内容。
与后来出现的抒情叙事散文相比,结构更为严谨,实
用性更强,侧重于阐释个人对如何执政,如何取信于民,如何广开言路等等一系
列的政治观点。
因此,在文字上很少有华丽精致的辞藻运用,语句强调一种简凝
的现实感,叙事也不大肆渲染。
令人读后回不自觉地借鉴与吸取论点,而不会产
生飘浮联翩的联想。
我之所以偏爱先秦史实散文,就在于它的自然魅力,没有唐宋散文为了追求表面文字的表达效果特意编排词句的人工雕琢的痕迹,也少了骈文对仗的束缚。
而且通过阅读这类散文,不仅可以学习写作技巧,更能丰富人的理性思维空间,学到更多我感兴趣的知识。
这些理论不仅是政治、军事策略,由此可推及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的许多方面,仔细咀嚼,仿佛有醍醐灌顶,高屋建瓴之感。
前人闪耀着理性智慧光辉的遗产,对于我们后人实在是一件件无价的瑰宝。
超越时空感悟那些凝固于笔尖纸端的思想激流,无疑是一种精神上惬意非凡的享受。
作者简介 : 卫春怡,女,硕士研究生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
现从事图书编辑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