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善庄施工测量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编制依据 (3)
2. 工程概况 (3)
3. 施工部署 (3)
3.1测量准备 (3)
3.2测量人员配备 (4)
3.3基准点与水准点复测 (4)
4. 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5)
4.1制点的布置原则 (5)
4.2轴线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6)
4.3高程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6)
4.4控制点的保护 (6)
5. 主要测量放样方法 (7)
5.1地下室结构轴线及标高引测 (7)
5.2主体结构控制点及标高引测 (8)
5.3细部测量放样 (9)
5.4二次结构及装修工程测量 (10)
6. 施测中的各项限差及保证措施 (11)
6.1各项限差要求 (11)
6.2测量放样要求 (11)
6.3细部放样应遵循的规则 (11)
7. 建筑物沉降观测 (11)
8. 基坑护坡变形监测 (11)
9. 仪器的保养和使用 (12)
10. 测量管理制度 (12)
11 测量安全措施 (12)
1. 编制依据
1.1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西区AA-25地块项目4#楼工程施工图纸;
1.2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西区AA-25地块项目4#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3主要规范、规程: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11/446-2007)
《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1997)。
《北京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系统》(DB11/T695-2009)
《大兴区魏善庄镇西区控制测量成果表》
2.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总建筑面积87582平方米,其中,地上52486平方米,地下15814平方米。
4#楼由4-1#高层办公楼及4-2#商业裙房组成,4-1#办公楼地上七层,4-2#商业地上二层,地下均为两层,均归属于C01#汽车库,4-1#办公楼一至七层层高4.5m,地下一层层高5.4m,建筑总高度33.8m,4-2#商业首层层高6m,二层层高12m,地下一层层高5.4m,建筑总高度21.5m,。
本工程根据其使用性质和高度属于二类高层公建,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0.00相当于绝对标高34.5m。
室内外高差为1.8m。
3. 施工部署
3.1 测量准备
3.1.1施工测量的原则
施工测量是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的先行工序,应当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进行工程施测,同时测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施工质量,
3.1.2主要测量仪器的配置
本工程单层建筑面积大,建筑物形状不规则而且弧度曲线的测放量较大,为满足施
工测量放线的基本需求保证正常的施工生产活动,本工程所需用的主要测量仪器配备见下:表1
主要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表1
3.1.3测量仪器检测
本工程施工所配备的测量仪器、钢尺等器具根据相关的规定均需要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校验,校验合格并出具有效的《检测合格报告》后方可投入工程测量放线使用。
3.2 测量人员配备
测量工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为保证工程测量的精度和进度,现场计划配备测量工程师2名,专职测量员2名。
测量工程师对测量工作全面负责,测量员辅助测量工程师做好测量放线与控制点复核工作。
3.3 基准点与水准点复测
在正式测量放线前,应会同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及有关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依据建筑总平面坐标、高程,共同对基准点、水准点进行复测。
经复测有效的基准点、水准点经各方共同确认准确有效后,才能作为工程施工测量的依据。
3.3.1基准点复测
由业主方交由施工方4#楼建筑物控制桩点共3个基准点,根据业主提供的北京道济测绘有限公司施测的《控制测量成果表》,3个基准点桩号及坐标分别为:S980(X:279605.996,Y:503165.684);
S981(X:279638.800,Y:503510.902);
S982(X:279660.491,Y:503826.347);
基准点的坐标复测,采用全站仪的数据采集功能,具体做法为:
1、在测站点上安置仪器,对中、整平;
2、调到数据采集模式,输入第一个测站点(S981)的名称、坐标、棱镜高等相关
信息;
3、设置后视点(S980)坐标后照准棱镜;
4、把棱镜放置在需要测量的点位上,点击测量按钮后显示的坐标为拟测点(S982)
的坐标;
对《控制测量成果表》中的S980、S981、S982分别进行复测,复测的误差符合测量规范要求的误差则基准点可以作为施工测量防线的依据。
3.3.2水准点复测
根据北京道济测绘有限公司施测的《控制测量成果表》,3个水准点分别为: S980高程为H=32.140米、S981高程H=32.005米、S982高程H=31.572米,水准点S980、S981、S982作为工程高程引测的依据。
水准点的高程复测采用全站仪的对边测量功能来测,具体做法是:
1、正确输入棱镜高度,进入全站仪的对边测量功能的辐射式(测一个点到另外一
个点的高差和平距);
2、先在水准控制点上测量;
3、再在其它点上测量,会得出该点与水准控制点的高差;
4、水准控制点的高程+高差即为该点的高程;
对《控制测量成果表》中的S980、S981、S982进行复测,复测的误差符合测量规范要求的误差则基准点可以作为施工测量防线的依据。
4. 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4.1 控制点的布置原则
依据业主方提供的总平面图及《控制测量成果表》,对4#楼工程进行施测。
施工现场内的测量控制点应尽量远离基坑,避免受基坑边坡变形的影响。
控制点要求能通视且便于复测。
轴线控制点必须定期巡视,每次施工测量前,必须先进行校核。
依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本工程特点综合考虑决定本工程施工测量采用极坐标法,控制点的布设及施测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土方开挖阶段及地下结构施工阶段的建筑物定位施测,共6个“外控点”;第二阶段为建筑物地上部分施工阶段室内控制点(内控点)的施测,共15个“内控点”;每层每段最少5个“标高控制点”。
4.2 轴线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4.2.1地下结构主体施工阶段控制点布置与施测
地下结构主体施工采用“外控法”,通过施工现场基坑外侧的控制点用极坐标法依据施工图纸所注明的弧度进行弧度曲线及平直线的放测,外控点布置在基坑上口轮廓线外侧2m处,共布设6个控制点,其中基坑的东侧、西侧各3个控制点以便作为建筑物的位置控制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测量放线的依据。
为保证平面控制轴线测设的精确度,使用全站仪(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经检定合格)定位,控制点的设置应能保证在施工中能准确迅速定位各轴线、外边线的位置,以保证同一条轴线、外边线在各层上投测的位置都能在同一铅垂面内,外控点布置见:附图一。
4.2.2地上结构主体施工阶段控制点布置与施测
地上结构主体施工采用“内控法”,控制点设在±0.00层楼面上,在楼面上做半永久性控制点,随着主体结构的施工,按照施工流水段,每增加一层都是在原有施工控制点上安置激光铅垂仪向上一层投测各部位的控制点,本工程中4-1#楼内每层计划做11个内控点,4-2#楼内计划每层做4个内控点,内控点布置见:附图二。
4.3 高程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楼层标高控制采取逐层传递法,每个流水段至少传递5点,各点之间用以互相检核,从测量预留洞处垂直悬吊50m钢卷尺,挂重10kg于尺端部,用两台水准仪上、下同时读数,一般在容易观视的墙或柱的钢筋上+500mm或+1.00m处标出控制标高,从控制标高向上量距时误差应≤±2mm ,水准仪超平时误差应≤±2mm,高程控制点按Ⅱ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进行环行闭合、往返水准法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m,其闭合误差不得超过0.5n mm(n为测站数)。
经复核无误的控制点,用红色油漆做出“▼”标记,在一旁注明标高。
高程控制点布置图见:附图三。
4.4 控制点的保护
基坑轮廓线外侧的控制点作为地下结构施工阶段的测量依据,因此应当将其按永久控制桩的要求制作和维护,防止测量时候由于控制点的偏移、破坏造成测量偏差,永久
控制桩的具体制作方法为:将《控制测量成果表》上给定的桩点通过全站仪引测至施工现场基坑轮廓外侧的场地内,引测得到的控制点做在直径25mm钢筋棍上,用红色油漆做好标记,控制点150mm范围内用一根直径150mm的钢管埋入土中500mm,用钢管作为测量控制点的围护结构,并用钢板将钢管封口,最后钢管四周再用灰砂砖砌筑250mm高挡水墙,墙体外侧抹灰,用250X250mm脚手板作为盖板盖在砌体围护结构上方,并在旁边做好醒目标志,防止雨水冲刷及车辆经过时碾压破坏测量控制点。
5. 主要测量放样方法
5.1 地下室结构轴线及标高引测
5.1.1定位放线
根据本工程的的轴线交点控制点,在CAD软件中测量出每个“外控点”坐标,再用全站仪将每个控制点的坐标用“极坐标测设法”施测在场地内,并进行防护。
5.1.2基础放线
工艺流程
控制点校核→向基坑投测边、轴线,引放其它细部施工控制线→向基坑导测标高,基底抄测标高→验槽→垫层抄测标高→放槽边线,砌砖模→监理报验→底板防水及保护层→底板结构放线→监理报验→底板及导墙施工,标高控制→底板上放线→监理报验→地下二层竖向结构施工→抄测50标高线→标高报验→地下二层测量放线,直至地下室结构封顶。
5.1.3外控点的引测
地下结构(±0.000以下)基坑外控制桩两点之间应当通视,施工时直接采用“极坐标法”向基坑内作业面施测轴线及地梁、电梯井、集水坑等细部施工控制线,且每次控制线的放样必须独立施测两次,经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在基底清土时,为了保证测量放线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应先将标高控制点投测到土钉墙锚喷面的下端距基底1m 处的位置。
清土时,可直接恢复轴线和便于控制基底标高。
5.1.4基槽标高引测
地下结构(±0.000以下)施工以“4#外控点”为因引测标高基准点,用全站仪将标高导入基坑内,由于地下室纵向跨度较大,因此,在基坑东、西两侧各设不少于3个标高控制点共计6个点。
进行联网观测,校核无误后,方可引测其它控制标高点。
必须
两点以上后视,且两后视点标高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5.2主体结构控制点及标高引测
5.2.1引测放样程序
内控点设置→顶板放线 监理报验→竖向结构施工→抄测50标高线→标高报验→一层顶板施工,标高控制→竖向投测轴线→二层测量放线,至主体结构封顶。
5.2.2轴线引测
5.2.2.1内控点设置
主体结构轴线竖向投测采用“内控法”。
根据图纸轴线尺寸关系,在施工地下一层顶板时,在轴距纵横轴线各2000mm处(内控点布置平面图),精确地埋设200×200×10mm钢板,钢板表面应平整。
在钢板上设置内控点,精确测量各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夹角度数。
距离及角度均应用全站仪(KTS-442)测量,在控制点分别作标记,反复测各点的尺寸、角度,无误后整理测量成果资料,做好每次投测复核的基准原始点。
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会使基准控制点产生相对位移,相互之间距离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应定期进行校核验证。
5.2.2.2投测孔做法
内控点设置后,在轴线控制点的正上方,二层及以上各层楼板的相应位置留设100×100投测孔,保证能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
并在预留孔的四角砌150高阻水圈并用木模板覆盖,以免各种器具、各层施工用水及雨水等破坏控制点的精度。
5.2.2.3轴线竖向投测
轴线竖向投测的具体步骤如下:将激光铅垂仪(DZJ3-1)分别置于地下室顶板上的各个控制点上,然后进行仪器的对中、调平,打开激光电源,垂直向施工层发射激光。
并在施工层对应投测孔的位置设置激光接受靶(可采用透明玻璃或透光纸制作,靶上有半径大小为2~5mm的同心圆)。
在转动仪器的过程中,让光斑对准半径最小的圆,具体示意图见图2。
5.2.2.5轴线水平引测
各轴线控制点引到施工作业层后,用全站仪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再依据轴线间的尺寸关系进行细部测量放线。
5.2.3标高引测
首层结构施工完毕后,依据外控点将高程引测至首层结构框架柱上,在每个流水段的框架柱上各设置不少于5个高程控制点,经校核无误后,作为高程向上传递的基点。
主体结构(±0.000以上)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向上传递高程。
首先用经检定合格的钢尺从基点将高程控制点引测到各操作层,每层传递高程必须从基点向上丈量,不得逐层向上丈量。
每个流水段至少引测5个高程点,高程点的误差均符合规范要求(±3mm )后,才能作为该施工段高程引测的依据,用水准仪引测至各施工点。
为了保证各工作段之间标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除楼层的第一个工作段以外,另外一个工作段的控制点引测到操作层之后首先必须用水准仪校核本工作段的高程(标高)引测点与前一个工作段的标高引测点之间的吻合性,符合要求之后,方可继续本段的其它标高引测工作。
5.3 细部测量放样
5.3.1地梁放样
根据控制轴线,放出地梁的中线,地梁为一个方向。
基底清土时,可钉中线桩控制,再依据放坡坡度,放出基底边线和上口边线。
垫层施工好后,应弹出中线校核承台、地图2 轴线竖向投测示意图
300
梁的截面尺寸。
电梯井、集水井的放样可参照地梁进行。
5.3.2框架柱、剪力墙放样
根据控制轴线放出框架柱、剪力墙的边线,用于检查柱、墙钢筋的位置,及时纠偏,并便于模板的安装就位。
在柱、墙周边弹出距柱边、墙边300㎜的控制线,以便于校模和检查混凝土的截面尺寸。
框架柱、剪力墙放样见图3。
5.3.3门窗洞口的放样
在放墙体控制线的同时,放出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线,在绑扎好的墙体竖向钢筋上,用油漆标出门窗洞口的高度。
5.4 二次结构及装修工程测量
二次结构与装修工程平面控制仍以结构施工控制线为依据,标高控制以引测的50标高控制线为依据,拉通线控制门窗洞口的标高,以保证门窗洞口水平一致。
对于外墙门窗洞口控制,每层在放线时均把线引出,并在外墙上弹出窗边垂直线,以保证门窗洞口垂直方向上下一致。
要求交圈闭合,误差在限差范围内。
外窗洞口的两侧采用经纬仪投线贯通控制,窗洞口的标高室内由50标高线控制,外侧在外墙面弹出水平贯通控制线,周圈闭合,以保证窗口位置正确,上下垂直,左右对称一致。
距柱边 300㎜控制线 图3 框架柱、剪力墙放样
6. 施测中的各项限差及保证措施
6.1 各项限差要求
为保证测量的精确度,使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在测量的实施中严格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操作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6.1.1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3㎜,标高小于±5㎜。
6.1.2垂直度层高≤8㎜,全高H/1000且不大于30㎜。
6.2 测量放样要求
6.2.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6.2.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6.2.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为±3㎜,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6.2.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线锥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线锥时,
可将线锥置于水桶内。
6.3 细部放样应遵循的规则
6.3.1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查。
6.3.2 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6.3.3有方格网的必须校正对角线。
6.3.4方向控制使用距离较长的点。
6.3.5所有结构控制线清楚明确。
7. 建筑物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临近建筑物及建筑物本身的沉降位移观测,依据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3.0.3条款之规定,已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
8. 基坑护坡变形监测
基坑护坡变形监测,依据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3.0.3条款之规定,已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基坑护坡变形监测。
9. 仪器的保养和使用
9.1、仪器实行专人负责制。
9.2、所有仪器保证一年鉴定一次,并经常进行自检。
9.3、仪器存放置于专业仪器柜内,并保持仪器柜的干燥、无尘土。
9.4、仪器使用时,司仪员不得离开仪器。
使用完毕后,进行檫拭、保养。
9.5、仪器在运输过程中,要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振动的车上。
9.6、水准尺做到不躺放,三角架水准尺不做其他工具使用。
9.7、钢卷尺在使用时做到不碾踏、不打折,平直均匀用力,使用完毕后,钢卷尺进行
擦油养护,存放于通风干燥处。
10. 测量管理制度
10.1、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10.2、上岗前必须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范、规程。
10.3、到现场放样前,必须先熟悉图纸,对图纸技术交底中的有关尺寸进行计算、复核,
制定具体的方案后方可进场。
10.4、所有测量人员必须熟悉控制点的布置,并随时巡视控制点的保存情况,如有破坏
应及时汇报。
10.5、测量人员应了解工程进度情况,经常同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交流。
10.6、经常与技术干部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图纸变更洽商,并及时将变更内容反应到图
纸上。
10.7、爱护仪器,经常进行擦拭,检查时仪器保持清洁、灵敏,并定期维修。
10.8、有关外业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
10.9、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测量人员素质。
10.10、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必须将所测的点或线向施工人员交待清楚。
11 测量安全措施
11.1、施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
11.2、在基坑边投放基础轴线时,确保架设的仪器稳定性。
11.3、二层楼面架设激光经纬仪时,要有人监视不得有东西从轴线洞中掉落打坏仪器。
11.4、操作人员不得从轴线洞口上仰视,以免掉物伤人。
11.5、轴线投测完毕,须将洞上防护盖板复位。
11.6、操作仪器时,同一垂直面上其他工作要注意尽量避开。
11.7、施测人员在施测中应坚守岗位,雨天或强烈阳光下应打伞。
仪器架设好,须有专
人看护,不得只顾弹线或其他事情,忘记仪器不管。
11.8、施测过程中,要注意旁边的模板或钢管堆,以免仪器碰撞或倾倒
11.9、所用线坠不能置于不稳定处,以防受碰被晃掉落伤人。
11.10、仪器使用完毕后需立即入箱上锁,由专人负责保管,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
11.11、测量人员持证上岗,严格遵守仪器测量操作规程作业。
11.12、使用钢尺测距须使尺带平坦,不能扭转折压,测量后应即卷起。
11.13、钢尺使用后表面有污垢及时擦净,长期贮存时,尺带应涂油防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