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
究
摘要:教学改革的进行,着重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身处时代高
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作为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
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将物理知识巧妙地应用于生活实践,
强化其自主探究能力。
为此,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成为当代高
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项严峻考验。
文章基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视角,深
入分析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物理;教学
自升入高中后,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多,同时各学科的学习难度也有所提升。
作为高中理科的一门重要科目,物理学科的逻辑性较强,因为其蕴含了众多的定理、公式,无疑是对学生的记忆力发起“挑战”。
因为一些物理公式容易混淆,
这也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积极性显著降低。
基于这一特点,教师
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要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基于此,探究式教学模式便在高中学科教育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加强师生的有效沟通,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当今社会环境下,各行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由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发展为应
用型人才。
基于这一发展需求,我国的教育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
教育机构也由以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发展为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协同发展的教学
模式,在注重学生学科成绩提升的同时,还需提升其个人素质。
在高中教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被称为“理科三剑客”,因其具备的抽象化学科知识,无疑增
加了学科的学习难度。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输出”,而学生被动
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下降,在如此压抑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自
然感受不到物理学科散发的魅力,这也导致教学课堂效果差强人意[1]。
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则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主动“让位”,让学生重新占领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从学生的思维角度
出发,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而高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抽象化的学科,在应
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后尝试自主解决而不是等待教师揭
晓问题答案。
这种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探
究的强烈欲望。
而学生在发挥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自身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显著
的提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探究物理习题。
这种探究式
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深切感受物理
课堂知识,获得理想的学科成绩,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后焕发其自主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显著的成效。
为此,身处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多的教学工作者聚焦
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为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发起的课堂互动中[2]。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与课业
负担的“双重压力”,虽然其知识储备量较大,但因为其逻辑思维现已成型,相
比于主动学习,他们更加缺乏学习兴趣的“内在驱动力”。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
问题情境的创设,焕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意识。
比如在选修一《光的折射》的课堂教学中,因为初中物理教学中便涉及《光
的折射》相关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如将筷子插在装有水的杯子中,而筷子看上去似乎被“折断”、自然界的
“三日同辉”现象,均为光的折射现象。
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是对初中物
理《光的折射》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光的折射》学科知识。
同时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明确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均位于同一平面,而
在得知入射角的正弦、折射角的正弦后,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折射率。
但在处于真
空的状态下,折射率的值则为1。
如果教师单纯的讲解这些物理概念,学生的思
维难以得到全面发散。
为此,需要充分借助实验展开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
实验的工具,一杯水、一根筷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筷子的形状,并引导其
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画下筷子的形状,通过对不同角度筷
子形状的对比,找出折射率与折射光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以问题情境为引导
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实验中探究与众不同的物理世界。
(二)积极渗透生活元素
同数学、化学学科一样,物理学科同样源于生活实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
切相关[3]。
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需在教学课堂上积极渗透生活元素,确保每节课堂知识都能够与生活实践相关联。
从而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重力与弹力》一课时,力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其无处不在。
但与《光的折射》一课不同的是,力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以有
形的物质出现,无法给予学生视觉的冲击,所以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立
体思维,自主在脑海中构造“力的形象”,便于理解。
而在日常生活中,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均会改变物体的形态,所以上述三项因素在物理知识体系中也
被称为是力的“三要素”。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影响,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将桌子移动到不同的方向,第一组
学生将桌子移动到距离讲台近的位置,第二组学生将桌子移动到距离门口近的位置,而第三组学生仅仅稍微改变一下桌子的位置即可。
通过对三组最终结果的对
比可以看出,因为改变了作用力的位置,所以形成了差异性的结果。
随即开展第
二组实验,每组分别派出1名、2名、3名同学进行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将课桌
移动到指定位置,用时最短的一组获胜。
而在实验的过程中,由3名同学组成的
小组在移动课桌的过程中相对轻松,所以很快便到达了指定位置,而只有1名同
学的小组则最后一个完成。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因为物体受力的大小不同,而3
名同学的共同作用力使物体快速改变其状态,但只有1名同学的一组,因为课桌
的受力较小,所以短时间内改变其状态。
结论: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的开展,有助于增强学
生对于学科知识的认知,进一步加深理解,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所有难题都
能够激发其强烈的探索欲望,迎刃而解。
文章首先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最后从创设问题情境、积极渗透生活元素两方面分析了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
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胡红芳.“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22):36-38.
[2]邱霞.主动思考探索提升——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1):65-67.
[3]翟长海.“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高
考,2023,(1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