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试卷
本试卷共8页,两大题,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2.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3.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

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4.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C.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5.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被迫造反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6.《商君书·十九》载秦军作战:“五人为伍,一人逃而斩其四人;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

其战,百将、屯长不得首,斩;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皆赐爵一级”,
请问对此条法令解读最好的是
A.严明赏罚,令秦军勇往直前 B.滥施刑杀,不利于稳定军心
C.军功授爵,打破公室贵族权力垄断 D.行伍连坐,有利于军士相互监督
7.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8.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这主要说明
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9.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侯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据此,孝文帝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 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B. 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C. 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D. 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10.“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11.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 B.宋神宗动摇不定
C.宋神宗反对变法 D.宋神宗软弱无能
13. 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段材料说的是
A. 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 C .市易法D.青苗法
14.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B.青苗法、募役法
C.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更戍法
15.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 忽必烈改制的实质是汉化,也就是封建化,在其推行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转变立国之本,以农桑立国
B. 实行民族迁徙政策,加快民族融合
C. 以程朱理学作为科举取士的必考内容
D. 采用汉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
17. 明朝自实行一条鞭法以后,曾经改变了财政历年亏空的局面,出现了“太仑所储,足支八年”的富裕情景,而且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表明
A. 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B. 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
C. 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D. 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不可忽视
18. 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立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王权与教权互不干涉
19.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

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20. 马丁•路德说:“信奉上帝的俗人……(可以)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反对教会垄断教义解释 D.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1. 列宁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尝试”,这里的“独特”是指
A. 用对外军事扩张带动国内相关经济发展
B. 用资本主义制度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C. 采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成果和方式强化封建制度
D. 经济上采用资本主义,政治上加强封建主义
22. 列宁说:“如果总地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3. 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他之所以能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他认识到“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

这里的“大利”是指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D.增强实力,对外扩张
24.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

”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二、材料解析题:(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2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三(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4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2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分)
(3)据材料三,说明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4分)
26.(14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4分)
27.(12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材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

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6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4分)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似得多。

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俄国与欧洲“相似”的表现并阐释这种“相似”说
明了什么?(8分)
(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6分)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二、材料解析题(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2分)
25. (12分)(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4分)
(2)危害: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争霸中将处不利地位。

(2分)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分)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

(2分)观念:公正;法治。

(2分)26.(14分)(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6分)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4分)(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4分)
27.(12分)(1)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激化、边患危机)(2分)(2)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体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6分)
(3)态度:基本肯定。

理由: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分)28. (14分)(1)相似: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司法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法治化进程;地方自治机构的建立促进了民主化。

阐释:俄国是传导型现代化国家(或俄国通过学习西欧进行现代化)。

(8分)
(2) “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废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带有一定的民主化倾向。

“过去”指改革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残余。

未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