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仁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安仁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 百有余年矣
D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 (2分) (2015高一上·长春期中) 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相同的一项是()
A . 其是之谓乎!何厌之有?
B . 邻之厚,君之薄也。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C . 忌不自信。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其无礼于晋。
3. (2分)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襟三江而带五湖
B . 屈贾谊于长沙
C . 臣具以表闻
D . 眄庭柯以怡颜
4. (6分) (2019高二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炒热了冷寂的暑期档,成为了全网吹爆的“国漫之光”。
《哪吒》的成功,除了精良的制作,关键还是胜在“新瓶装旧酒”。
它将________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让观众喜欢上了这个画着“烟熏妆”的丑哪吒。
中国神话传说,一直是国产动漫取之不尽的巨大素材库。
那些神话故事,历经千年而流传不衰,是超越时空、
经得起考验的经典,而动漫,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不是动漫选择了神话,而是神话需要动漫。
源于道教神仙谱系、“封神榜”传说的《哪吒》的成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中国动漫或许不需要________,而是在千百年一次次讲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封神宇宙”。
当然,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
这不但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而且要有________的创新性“再造”。
但唯其艰难,才更显出其意义和价值。
“不信命是哪吒的命”,也是中国动漫人的命。
中国动漫能否以中国的故事改变世界的文化生产版图?让我们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耳熟能详另起炉灶孜孜不倦拭目以待
B . 耳熟能详另辟蹊径谆谆不倦拭目以待
C . 耳濡目染另起炉灶谆谆不倦翘足而待
D . 耳濡目染另辟蹊径孜孜不倦翘足而待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B . 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C . 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
D . 可以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它不只是需要臻于至善的美术与技术,更是需要对人物和故事再挖掘
B . 它不光是免费“拿来”,还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C . 它既需要臻于至善的美术与技术,还需要对人物和故事再挖掘
D . 它不是免费“拿来”,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2分)
5. (6分) (2017八上·衡阳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
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 . 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 . 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 . 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 . 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 . “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 .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B . 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C . “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
或思想感情。
D . “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6. (7分) (2019高三上·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
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
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
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
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
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
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
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
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
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
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
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
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
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
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
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
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 . 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
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 . 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 . 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2)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7. (9分) (2017高三下·石嘴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
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
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
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
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
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
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
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
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
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
他们有的被家属挟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
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
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
1980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
“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潘际銮说。
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
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
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
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
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
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
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
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2014年4月4日)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 . 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 . 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 . 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
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 . 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 . 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说法有所不同,但是部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 . 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3)
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8. (11分) (2020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克让,字庆孙,同州冯翊人。
高祖公略,官洪州都督。
晋末,举进士不第,州将刘继勋辟为户曹掾。
汉乾佑中。
本府节度张彦成表授掌书记。
周广顺初、彦成移镇安阳、穰下,克让以旧职从行。
彦成入为执金吾,病笃,奏称其材可用。
克让以彦成死未葬,不忍就禄,退居别墅,俟张氏子外除。
时论称之。
历镇宁军掌书记。
显德二年,调授凤翔府司录参军,加兼监察御史,以祖母老解官归养。
未儿,改延州观察推官,与通判宋琪并为节度使赵赞所礼。
累加朝散大夫兼殿中侍御史,连以家难去职。
太祖素知其名,会赞入觐,复称其才,即起为左补阙,掌蕲口榷货务。
乾德六年,知果州。
上言愿毕襄事,特赐缗钱,许葬毕赴任。
开宝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蜀民怀其善政,玺书褒美。
代归阙下。
疏民利病十事,称旨。
太祖召升殿,赐坐劳问,将大用,为侯陟所沮。
事见陟传。
征南唐,命克让知升州行府。
升州平,就知州事兼水陆计度转运使事,加兵部员外郎。
太平兴国初,就加刑部郎中、知大名府。
会钱俶、陈洪进来归疆土,以克让为两浙西南路转运使。
泉州民啸聚为盗,克让在福州,即率其屯兵至泉州,与王明、王文宝共讨平之。
四年,徒知广州,俄兼转运市舶使。
明年,卒,年六十九。
克让少好学,手写经籍,盈于箧笥。
历官廉谨干局,所至有声。
每视事,自旦至幕,或通夕,断决如流,无有凝滞,当时称为能吏。
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一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笺疏皆希闵所为。
将奏署本府掾,固辞不受,普优加给赡。
(选自《宋史.杨克让传》)
(1)下列对文中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一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箋疏/皆希闵所为
B . 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一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笺疏/皆希闵所为
C . 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笺疏/皆希闵所为
D . 子希闵字无间/生而失明/令诸弟读经史/一历耳辄不能忘/属文善缄尺/赵普守西洛/府中笺疏/皆希闵所为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高祖:曾祖父的父亲,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
也常用于开国皇帝的庙号。
文中为后种意思。
B . 都督: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