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ITISI多用途大坝施工总平面布置1306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 施工总平面布置
3.1 布置原则及条件
3.1.1布置原则
(1)满足招标文件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
(2)充分利用业主为本合同工程提供的场内外交通、场地等施工条件。
(3)合理使用场地,少占耕地,尽量减少征地和水土流失,节约用地。
(4)分散与集中布置相结合,有利于生产、易于管理、便于生活、并符合有关国家的安全、环保等法律法规及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
(5)充分考虑本工程项目与其它工程项目间的关系,力求减少干扰。
(6)根据地形条件,利用缓坡地、台地和冲沟等地形布置施工用地。
(7)便于施工生产、生活用水。
3.1.2布置条件
(1)利用招标文件指示的位置、范围及条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本合同工程的总平面布置。
(2)布置时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的加工、物质供应、修配及劳务、运力等有利条件。
(3)严格执行有关规程、规范。
(4)充分利用公司以往及现在类似工程的经验、装备、科研及施工成果等。
3.2 总平面布置说明
ITISI大坝是集供水、灌溉和水力发电为一体的多用途大坝项目,项目位于尼日利亚卡杜纳市卡杜纳河中游,距离卡杜纳市约60km。
ITISI大坝工程,在对外交通方面条件一般,主要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现有的交通状况只能到左岸,进场线路为阿布贾经A2国道到卡杜纳,再经A235国道到Kasuwan Magani后经由简易路到Kaua,再由现有林道到ITISI大坝左岸。
其中:Kaua~ITISI 大坝左岸的林道(里程10km)需括宽。
在场内交通方面,规划布置数条场内道路,其中:1)大坝左、右岸上游沿河分别到左、右岸采石场的1#、2#施工道路;2)大坝左、右坝肩与左、右岸上游沿河路分别相连的3#、4#施工道路;3)大坝左、右岸下游沿河到左、右岸回采料场的5#、6#施工道路路。
4)大坝右岸上游到副坝坝顶的8#施工道路。
同时在大坝下游600m处建一座三等跨的简支HD-200型装配式公路钢桁梁桥(桥跨布置形式为60m+60m+60m),沟通左右两岸的交通。
本标承包人还根据施工的需要修建从相应施工道路引线到相应施工场地的道路,并在合同实施期间负责管理、维修和养护道路,以及保证施工期间相应路段处道路正常交通的要求等。
施工营地及设施场地:施工主营地布置在左岸,位于坝址下游约0.3km的山坡上,占地面积3.0万m2,由承包人自建。
在场地内附近还布置施工机械修配厂、综合仓库和综合加工厂金结机电设备预拼装厂等辅助施工设施。
施工供电:ITISI大坝施工用电主要考虑自发电,采用柴油发电机为施工、生产、生活提供动力及照明。
施工供水:本工程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均由承包人自行解决。
考虑到卡杜纳河显示有强劲的季节性特征,旱季河流几乎无径流。
生产、施工及生活用水均采用打井取水。
营地的生活用水则需经净化后供饮用。
施工供风: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分别在大坝左、右两岸各布置一集中空压机站,站内配置四台VHP700型英格索兰的油动螺杆空气压缩机(20m3/min ),为左、右堆石坝以及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提供风源。
在混凝土拌和系统内布置一集中空压机站,站内配置五台型号为VHP700型英格索兰的油动螺杆空气压缩机(20m3/min ),为混凝土拌和系统的生产提供风源。
考虑到个别部位施工的需要,配置四台型号为VHP400型英格索兰的油动螺杆空气压缩机(11.5m3/min ),为施工现场的临时用风提供风源。
混凝土拌和系统:本合同工程施工所需全部混凝土亦由承包人自行生产。
所以拟在在大坝上游左岸的场地建两座HZS110-1S3000L的强制式拌和站,一座HZS50-1Q1000型强制式混凝土拌和站。
提供本标施工浇筑的的混凝土。
砂石加工系统:本合同工程施工所需全部砂石料均由承包人自行解决,在右岸上游约1.0km的缓坡区建砂石加工系统,,系统按满足混凝土高峰月浇筑强度6.5万m3设计,加工系统生产能力615t/h。
具体布置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Itisi Dam-TB-03-01。
3.3 办公及生活营地
根据本工程施工场地及交通条件,项目部和主办公及生活营地设置在大坝下游左岸拟选的场地内进行布置,拟选场地占地面积30000m2(场地还包括施工机械修配厂、综合加工厂、综合仓库、金结机电设备预拼装厂等)。
本标主办公及生活营地的布置,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施工高峰期人数将达1200人,拟在场地内布置了16栋两层标准活动板房,其每栋建筑面积432m2,共计建筑面积6912m2;其中2栋作为综合办公楼(包括医疗和职工活动室等),其余作为宿舍楼。
布置一单层砖混结构的食堂,其建筑面积420m2;布置一单层砖混结构的公共配套房楼,其建筑面积360m2。
上述合计建筑总面积为7692m2。
各建筑房屋间的连接道路路面宽度4~6m设计,混凝土路面。
同时在场地中部设有文化娱乐和体育场地的设施;以及在周边的余空地及坡地设计成绿化带。
营地设120m3生活水池(拟设4×30 m3钢制蓄水箱)及太阳能热水场。
考虑到环境保护,本标主办公及生活营地的生活污水均拟采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再排入排水沟。
根据本生活营地的规模及现场的实际情况,拟选用两座型号为WSZ-15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可处理15m3/h污水,该装置长14m,宽4m,高3m,每小时可处理污水15m3。
该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工艺流程图见下图:
布置在主办公及生活营地的场地附近。
厕所为冲水式,同时设置砖砌结构的有效容积为20m3的化粪池一座。
同时在左、右两岸施工现场道路边,各建一120m2标准活动板房作为工地调度值班室。
本工程办公及生活营地布置见表4.13-1。
3.4 主要施工辅助企业
3.4.1 综合加工厂
本标综合加工厂,是将钢筋加工厂、木材加工厂联合设置,内部划分作业区。
主要承担本工程所需钢筋的半成品和成品、木模板和细木制品等的生产加工任务。
根据施工总布置及场地实际情况,本标段综合加工厂布置在大坝下游左岸的拟建施工设施的场地内。
场地占地面积约4500m2。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各车间设计如下:
1、钢筋加工车间
钢筋加工车间设一钢筋加工工棚,为9m跨轻型钢屋架结构,上铺天蓝色彩钢波形瓦,钢管立柱,柱间距4.5m,共计4间,其建筑面积为9×4.5×4=162㎡。
内设钢筋
切割机、钢筋弯曲机、电焊机等。
在其两侧分别设钢筋原材料堆放场和成品钢筋堆放场。
主要设备配置见表3.4-1,设备电器容量90KW,主要生产人员:10人。
2、木材加工车间
本标木材加工车间主要承担木模板以及部分施工用材加工。
由于本标以钢模施工为主,木模量相对较少,考虑到其它用材后,木材加工车间的生产规模为3m³/天,一班工作制。
木材加工原料采用板枋材,不设原木加工。
在场地的边上设木材加工工棚,为6m 跨轻型钢屋架结构,上铺天蓝色彩钢波形瓦,钢管立柱,柱间距4.0m,共计2间,工棚面积6×4.5×2=48㎡。
内设圆锯、平面刨及压刨床等。
在其两侧分别设木材堆放场和木模堆放场。
主要设备配置见表3.4-1,设备电器容量20KW,主要生产人员:4人。
综合加工厂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4-2。
综合加工厂主要工程量见表3.4-3。
表3.4-1 综合加工厂主要设备配置表
表3.4-2 综合加工厂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3.4-3 综合加工厂主要工程量表
3.4.2施工机械修配厂
本合同工程施工机械修配及设备停放保养场由机械修配厂、汽车修理保养厂、机械设备停放场等组成。
根据施工总布置及场地实际情况,本标段施工机械修配及设备停放保养场布置在大坝下游左岸的拟建施工设施的场地内。
场地占地面积约5600m2。
施工机械修配厂主要布置有:
(1)、机械修配车间:为7m跨轻型钢屋结构,上铺彩钢波形瓦,钢管立柱,柱间距4m,共计5间,内设两个地沟,周边墙用砖砌筑,建筑面积为7×4×5=140m2。
房后
布置3.6m跨的砖混库房、配电室以及辅助维修车间等,建筑面积为3.6×4×5=72m2。
(2)机械检修及保养场:设有两个露天地沟,供机械检修和保养,亦可供临时洗车。
(3)机加工车间:为7m跨轻型钢屋结构,上铺彩钢波形瓦,钢管立柱,柱间距4m,共计3间,周边墙用砖砌筑,建筑面积为7×4×3=84m2。
车间内配置了车、钳、铆焊及热处理等。
(4)轮胎翻修车间:考虑到工地的实际情况,在场地内设置了轮胎翻修车间,为轻型钢结构的房屋,其建筑面积120m2。
(5)办公及值班室:在进厂大门旁边布置了供施工机械修配厂的办公及值班室的房屋,其建筑面积40 m2。
根据本标施工机械修配厂所确定的功能以及需完成的工作量,配置的主要设备见表3.4-4;配置的劳动力见表3.4-5。
施工机械修配厂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4-6,施工机械修配厂的主要工程量见表3.4-7。
表3.4-4 机修厂主要设备配置表
表3.4-5 施工机械修配厂主要劳动力配置表
表3.4-6 机修厂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3.4-7 施工机械修理厂工程量表(单座)
3.4.3金结机电设备预拼装厂
本标有一定数量闸门、启闭机及金属结构预埋件在安装前需要堆存、预拼装以及加工等,需设置一金结预拼装厂,主要进行闸门预拼装以及机电设备及埋件和闸门到货后的暂存场等,该厂占地面积约为3000m2,布置在大坝下游靠左岸5#公路路边的本标施工工厂的场地内,厂内的详细布置见有关章节。
3.5砂石加工及混凝土拌和系统
3.5.1拌和系统
工程主体混凝土总量约为62.23万m³,其中常态混凝土30.6万m³,RCC混凝土31.6万m³,高峰月浇筑强度6.82万m³,其中RCC高峰月浇筑强度为6.1万m³、常态高峰月浇筑强度为2.7万m³;RCC小时入仓强度约为180m³、常态小时入仓强度约为84m ³。
拟设置三座拌合站,全部布置在坝体左岸上游300米EL627平台。
系统由混凝土拌和站、制冷车间、水泥和掺合料储运系统、外加剂设施、供水、供电、供风装置、试验室、办公室等组成。
平面布置见附图Itisi Dam-TB-03-02;
工艺流程见附图Itisi Dam-TB-05-03。
3.5.1.1、拌合站选型
1#拌和站为HZS50型强制站,拌制能力为35-40m³/h,配置JS1000型双卧轴强制式拌和机;骨料称量料仓总容量3×4=12m³,总功率约为90kw,工程开工后提前安装,为前期临建提供混凝土,后期作为2#、3#拌合站的补充,主要拌制面板、挤压边墙、变电站等小方量常态混凝土。
2#、3#为HZ110D-1S3000L型二阶式拌合站,理论小时强度为110-150m³。
现场安装时需对拌合站储料仓进行改造,两个料仓并排安装,料仓顶部由跑料小车供料。
两侧
安装空气冷却器,满足温控需要,设计温控生产时小时强度不小于90 m³。
工程前期2#站主要负责常态混凝土浇筑,3#站主要负责1A、2A和2B料的拌制,工程后期两站一起负责RCC混凝土的生产。
表3.5-1 HZ110D-1S3000L主要技术参数表
3.5.1.2、胶凝材料储运系统
根据参考配合比计算,本工程所需水泥总量约10.4万吨,所需粉煤灰总量约:4.7万吨。
常态混凝土高峰月强度2.7万方时,为水泥需求最大值,月需求量为6776吨;RCC 混凝土高峰月强度6.1万方时,为粉煤灰需求最大值,月需要量为5460吨,现场储存规划按散装、陆路运输、最少15天的用量考虑。
拟设置2座1500t钢制罐储存水泥,总储量为3000t+300 t +300 t =3600 t。
设置3座1000t钢制水泥罐储存水泥,总储量为3000t+200 t +200 t =3400 t
因缺少现场岩性的详细资料,暂不考虑加工石粉对粉煤灰进行替代的方案。
考虑可能使用袋装的形式,在现场设置200吨袋装胶凝材料库一座,内设拆包房,袋装材料经拆包后通过仓式泵送入罐中,散装形式材料由输送罐车直接卸入罐中。
各储罐下安装仓式泵,通过管路将胶凝材料输送上拌和楼。
表3.5-2 胶凝材料主要设备配置表
3.5.1.3、供风车间
为满足拌和楼操作用风、散装罐车卸载及胶凝材料输送(按同时卸二个罐车考虑)、外加剂搅拌、衡量料仓衡量等用风,在拌和楼旁建一空压机车间,设计安装4台20m³/min 油动移动式空压机,压缩空气产量为80m³/min。
主要设备配置如下表:
3.5.1.4、外加剂间
设计建筑面积为170m²,内建溶解池4个,其中1个为引气剂池,2个为减水剂池, 1个备用池;可同时配制两种外加剂,并设有一个外加剂仓库。
外加剂在池内溶解后,采用化工流程泵将溶液送入拌和楼中外加剂储存器,经衡量后进入拌和机。
为使外加剂在池内充分溶解,在池内埋设高压风管进行搅拌。
3.5.1.5、主要技术指标
混凝土拌和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5-3
表3.5-3 拌合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表
3.5.2制冷系统
3.5.2.1、混凝土温度要求
依据招标文件土建通用技术条款对温度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不超过25℃,结构混凝土浇筑温度不超过30℃;仓内坝体最高温度不得超过55℃,且内外温差不应超过20℃。
碾压混凝土浇筑温度不能超过24℃。
3.5.2.2、热平衡计算
坝址区多年气温统计见表3.5-4。
坝址区多年平均气温25℃,最高月平均气温为4月的28℃,计算时取4月份温度为计算值。
本工程拟采用混凝土参考配合比见表3.5-5。
表3.5-5 混凝土参考配合比
常温水按照22℃、加冰量暂按35Kg 考虑。
常态混凝土出机口温度计算见表3.5-6;碾压混凝土出机口温度计算见表3.5-7
表3.5-7 碾压混凝土出机口温度计算表
根据计算数据分析,碾压混凝土和常态混凝土自然出机口温度均高于温控要求的24℃,大坝用混凝土全年需要预冷生产,其中1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共计8个月需加冷水及加冰,不需对骨料进行风冷;2月、3月、4月、5月共计4个月需加冰、加冷水、对骨料进行风冷,总计运行25个月。
根据进度安排,制冷系统按照满足高峰月浇筑强度为6.8万m³进行设计,以碾压混凝土为主,常态混凝土对应部位参考碾压混凝土采取预冷措施。
3.5.2.3、制冷工艺
根据混凝土的不同特点及所需的降温幅度,拟采取对粗骨料进行一次风冷、加冷水、加冰拌和的预冷工艺设计方案。
拌制碾压混凝土时,采取加4℃冷水,加片冰,对骨料实行风冷降温至22℃,可满足出机口22℃至23℃的温度要求;
拌制常态混凝土时,采取加4℃冷水,加片冰,对骨料实行风冷降温至23℃,可满足出机口21℃至22℃的温度要求。
经计算,拟安装1台50×104Kcal/h氨压机,1台25×104Kcal/h氨压机和1台25×104Kcal/h冷水机组,总制冷装机容量为100×104Kcal/h(标准工况)。
预冷技术指标如下表3.5-8。
表3.5-8 预冷技术指标表
平面布置见附图Itisi Dam-TB-03-01;
工艺流程见附图Itisi Dam-TB-05-02。
3.5.2.4、现场布置
现场集中设置制冷车间,建筑面积400 m²,为风冷、制冰、制冷水系统提供冷源。
风冷系统由搅拌站的粗骨料仓、空气冷却器、离心风机及相应的制冷设施等组成。
空气冷却器、离心风机与搅拌楼粗骨料仓1对1配置,组成各自独立的冷风循环系统。
粗骨料在搅拌站的料仓中由初温度28℃冷却至所需的终温22——23℃。
在拌合站料仓外侧设置1套BK30型动力冰库,安装3台FMP15TDS型片冰机(备用一台),日产片冰150t,片冰采用气力输送方式上楼。
混凝土拌和用的4℃低温水均由LSLGF50Ⅲ螺杆冷水机组生产,进入调节水池,通过泵送至各用水点。
为确保温控效果,现场拟采取如下措施:在相关皮带机、拌和楼外部安装保温装置,防止骨料在输送和拌制过程中暴晒升温;加大储存骨料量,减少外部气温变化对骨料温度影响;调整混凝土浇筑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浇筑混凝土;在胶凝材料罐外部搭遮阳棚,减少阳光直接照射。
制冷系统主要设备见表3.5-9;
表3.5-9 制冷系统主要设备表
3.5.3骨料加工系统
3.5.3.1、前期骨料加工
根据施工需要,在主体碎石加工系统没有形成前,设置一小型碎石加工系统,具
备生产二级配骨料的能力,解决前期场地临建、桥台施工、道路施工的骨料来源,后期可用于输变电施工骨料的加工。
挑选符合质量要求的河道天然骨料(石料强度大于50MP,含泥量小于3%)作为骨料料源,采用人工配合装载机喂料方式,控制最大进料粒径300mm,设备总功率约100KW,小时产量约15m³。
估算占地面积2500㎡。
工艺流程及平面布置见附图Itisi Dam-TB-05-03。
喂料设备选用一台ZSW380×95,给料能力80~140t/h,功率11 KW。
一次破碎选用PEF400*1200颚式破碎机,最大进料粒径320mm,排料口宽度为20-80mm,小时处理能力28-96吨,功率45KW。
二次破碎选用PEF150*500颚式破碎机,目的是增加0-20的级配含量,最大进料粒径120mm,排料口宽度为10-40mm,小时处理能力8-20吨,功率11KW。
振动筛选用3YKR1236振动筛,全部采用聚氨酯筛网,上层网孔25mm、中层筛网12.5mm、下层筛网4.75mm,小时处理能力28-150吨,功率11KW。
胶带输送机选用DT-II型500mm宽,胶带选NN150-B500×5(4.5+1.5),驱动采用YTHN-II型电动滚筒。
主要设备配置见表3.5-10
表3.5-10 前期骨料加工主要设备配置表
3.5.3.2、主体骨料加工
本项目主体混凝土所需骨料加工总量约为:133万吨,级配范围:大石50mm~25mm;中石25mm~12.5mm;小石12.5mm~4.75mm;砂4.75mm~0.08mm;参数见表3.5-11:表3.5-11 骨料级配参数表
砂小石中石大石
0.08-4.75 4.75-12.512.5 -2525-50
碾压砼316360791437566437
骨料需求量(t)250240138249179059138249705799
常态砼306000699545812
骨料需求量(t)213894166770248472629136
合计6223604641343050194275311382491334935
各级配所占比例(%)0.35 0.23 0.32 0.10
本项目反滤料需求总量约:59.94万吨,其中1A料6.62万吨,级配范围: 0.08mm~150mm; 2A料17. 2万吨,级配范围: 0.08mm~38mm;2B料36.2万吨,级配范围:0.08mm~76mm。
根据工艺计算,骨料加工系统不能直接生产出级配合格的垫层料,所以仍需采取机械拌合的方式进行二次加工。
后期将对前期临时骨料系统进行改造,主要用于河道细砂筛分,并设置天然砂料堆,用于垫层细粒料的补充。
系统合计骨料加工总量约85万方,约193万吨。
混凝土高峰强度为6.8万方/月,作业时间350小时/月,为保证加工强度与开挖匹配,适当加大设备的储备系数来进行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
计算系统毛料小时处理量为:Qh=600t/h。
各级加工能力为:粗碎600 t/h,中、细碎600—700t/h,制砂180—200 t/h。
系统采用干式三段破碎,即粗碎开路,中、细碎闭路、制砂闭路的生产工艺流程。
由粗碎平台、中细碎平台、制砂筛分平台、暂存料堆、半成品料堆、成品料堆等组成。
工艺流程见附图Itisi Dam-TB-05-04。
平面布置见附图Itisi Dam-TB-05-01。
3.5.3.3、设备选型
棒条给料机
选用两台 ZSW-600×130,给料能力200~300t/h。
粗碎破碎机
选用两台CE80100鄂式破碎机。
最大进料粒径680mm,排料口调节范围80—200 mm,电机功率110kw,在排料粒度<150mm 时的产量 310t/h。
中碎破碎机
选用两台GX1000C 圆锥破碎机。
最大进料粒径210mm,排料口调节范围20—45 mm,电机功率 132kw。
在排料粒度<32mm 时的产量 320t/h。
细碎立轴式破碎机
选用两台 PL9000SD 立轴式冲击破碎机,最大进料粒径60mm,处理能力180—250 t/h,电机功率2×200kw,设计产量90t/h 台。
筛分机选择
一筛选用一座2YAH1536 重型圆振动筛,二筛选用两座YAH2148 重型圆振动筛,三筛选用两座 2YKR2160 重型圆振动,四筛选用一座 3YKR2160 重型圆振动。
脱粉机
选用TS-VⅢ砂石专用脱粉机,电机功率55kw,单台处理能力400t/h。
除尘装置
系统设置三套除尘装置,布置在粗碎、中细碎和制砂平台,每套由引风道、SEMC-4/5/18 布袋除尘器、WW-1.8/7空压机、4-72-12C 引风机、及Ø200*4500螺旋输送机组成。
运输机械
全部胶带机机架选DT-II型,电动滚筒选取YTH-II外装型,胶带选择NN150型。
廊道喂料设备选用GZGB型振动给料机;除铁器选取RCYB型永磁除铁器。
3.5.3.4、主要技术指标
系统车间处理能力见表3.5-12,
主要设备的型号、数量见表3.5-13,
胶带机参数见表3.5-14,
表3.5-12 各车间处理能力表
序号名称单位设计指标备注
1粗碎车间t/h600
2中细碎车间t/h700-800
3制砂车间t/h180
4一筛分车间t/h200
5二筛分车间t/h800
6三筛分车间t/h400
表3.5-12 各车间处理能力表
表3.5-13 主要设备的型号、数量表
表3.5-14 胶带机参数表
胶带机总数27条。
其中B=1200mm胶带机2条,水平长150m,B=1000mm胶带机3条,水平长240m,B=800mm胶带机8条,水平长612m,B=650mm胶带机14条,水平长813m,B=500mm胶带机1条,水平长68m,合计水平长度1900m,总功率约631kw。
3.5.4 系统配电及供水
3.5.
4.1、供电
系统设备统计容量为0.4KV、3910KW。
根据负荷分布情况,拟设置发电站4座。
1#发电站容量为300kw,建在粗碎平台,负责粗碎部分的供电,配置电器设备有,GGD-2型低压配电屏2面。
2#发电站容量为1600kw,建在粗碎平台,负责中细碎部分的供电,配置电器设备有,GGD-2型低压配电屏5面,PLC控制台和模拟屏一套。
3#发电站容量为1200kw,建在拌合平台,负责制冷及拌合系统的供电,配置电器设备有,GGD-2型低压配电屏4面。
4#发电站容量为200kw,建在50拌合站旁,负责小骨料加工系统和50站的供电,配置电器设备有,GGD-2型低压配电屏2面。
主要配电设备及材料表3.5-15:
3.5.
4.1、供水
系统的供水总需水量约:150m3/h。
其中:拌和系统供水:50m3/h,制冷系统供水50m3/h,其它用水50m3/h。
均从左岸高位水池2×500m3接供水管到系统场地内,再接支管到各用水点。
3.5.5 资源配置
砂石加工、混凝土生产及制冷系统运行期按照两班规划,劳动力配置见表3.5-16。
表3.5-16 运行人员配备表
骨料、拌和、制冷系统主要设备汇总表3.5-17。
表3.5-17 系统主要设备汇总表
3.5.6临建主要工程量
临建主要工程量汇总见表3.5-18,
根据进度计划的工期要求,临建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见表3.5-19,表3.5-19 临建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
3.6 施工道路
3.6.1场外交通
ITISI大坝是集供水、灌溉和水力发电为一体的多用途大坝项目,项目位于尼日利亚卡杜纳市卡杜纳河中游,距离卡杜纳市约60km。
ITISI大坝工程,在对外交通方面条件一般,主要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现有的交通状况只能到左岸,进场线路为阿布贾经A234国道接A2洲际道(里程33km),再沿A2洲际道到卡杜纳(里程165km),再经A235国道到Kasuwan Magani(里程45km),在经由简易路到Kaua(里程12km),再由现有林道到ITISI大坝左岸(里程10km)。
其中:Kaua~ITISI大坝左岸的现有林道需括宽,方能满足施工设备的进场要求。
3.6.2场内交通
本标主要的施工项目是ITISI大坝工程的施工,场内施工道路则主要围绕完成该项目进行布置。
根据ITISI大坝工程的所处地形条件和主体建筑物施工的需要,规划布置数条场内道路,其中:
1)1#施工道路:坝址左岸上游沿河到左岸采石场的施工道路。
1#施工道路起点为坝址左岸上游附近,高程625.00m;终点至左岸采石场高程650.00m,道路基本沿河布置,道路总长约为12.25km。
道路按场内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路面结构形式为碎石路面,路面宽9.5m,两侧硬路肩宽度均为0.75m,道路最大纵坡8.0%。
2)2#施工道路:坝址右岸上游沿河到右岸采石场的施工道路。
2#施工道路起点为坝址右岸上游附近,高程625.00m;终点至右岸采石场高程630.00m,道路基本沿河布置,道路总长约为7.35km。
道路按场内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路面结构形式为碎石路面,路面宽9.5m,两侧硬路肩宽度均为0.75m,道路最大纵坡4.5%。
3)3#施工道路:为坝址左岸上游到坝顶的施工道路。
3#施工道路起点为坝址左岸上游1.0Km处接1#施工道路,高程625.00m;终点至大坝左岸坝顶,高程651.00m,道路顺山势爬升到坝顶,道路总长约为 1.68Km。
道路按场内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路面结构形式为碎石路面,路面宽9.5m,两侧硬路肩宽度均为0.75m,道路最大纵坡6.0%。
4)4#施工道路:为坝址右岸上游到坝顶的施工道路。
4#施工道路起点为坝址右岸上游1.4Km处接2#施工道路,高程628.00m;终点至大坝右岸坝顶,高程651.00m,道路顺山势爬升到坝顶,道路总长约为 1.73km。
道路按场内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路面结构形式为碎石路面,路面宽9.5m,两侧硬路肩宽度均为0.75m,道路最大纵坡8.0%。
5)5#施工道路:坝址左岸下游沿河到左岸回采堆存料场的施工道路。
5#施工道路起点为坝址左岸下游附近,高程625.00m;终点至左岸回采堆存料场,高程630.00m,道路基本沿河布置,道路总长约为 1.84km。
道路按场内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路面结构形式为碎石路面,路面宽9.5m,两侧硬路肩宽度均为0.75m,道路最大纵坡3.0%。
6)6#施工道路:坝址右岸下游沿河到右岸回采堆存料场的施工道路。
6#施工道路起点为坝址右岸下游附近,高程625.00m;终点至右岸回采堆存料场,高程630.00m,道路基本沿河布置,道路总长约为 1.69km。
道路按场内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路面结构形式为碎石路面,路面宽9.5m,两侧硬路肩宽度均为0.75m,道路最大纵坡3.0%。
7)7#施工道路:7#施工道路起点与左岸大坝下游沿河道路5#施工道路相接,高程625.00m;经下游临时桥与右岸大坝下游沿河道路6#施工道路相接,终点高程625.00m,,道路总长约为0.46km。
道路按场内三级公路标准设计。
路面结构形式为碎石路面,路面宽6.0m,路基宽7.5m,道路最大纵坡3.0%。
8)8#施工道路:坝址右岸上游到右岸副坝的施工道路。
7#施工道路起点接4#施工道路,高程642.00m;终点至副坝坝顶,高程651.00m,道路顺山势爬升到副坝坝顶,道路总长约为 1.18km。
道路按场内三级公路标准设计。
路面结构形式为碎石路面,路面宽6.0m,路基宽7.5m,道路最大纵坡4.0%。
9)沟通左右岸交通下游临时桥:考虑到右岸进场交通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大坝施工期间施工需要,拟在大坝下游600m处建一沟通左右两岸交通跨卡杜纳河的下游临时桥。
下游临时桥上部结构,采用三等跨简支HD-200型装配式公路钢桁梁桥,桥跨布置形式为60m+60m+60m,其中靠左岸荒滩的为60m跨,河中为60m,靠右岸荒滩为60m跨。
桥梁轴线在坝轴线下游约600m处,与原河床垂直,桥底梁高程为628.00m,桥净宽4.5m。
由相应生产厂家设计制造。
桁架钢材、轴销等钢材材质和制造要求按HD-200型技术要求。
下游临时桥下部结构,两岸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桥台台帽、背墙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台身和基础均采用C20混凝土浇筑,钢筋为R235、HRB335级,桥台台帽支座埋设钢板为Q23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