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寨遗址——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北1公⾥的姜寨村南,是⼀处五六千年前的⼤型新⽯器时代聚落遗址。
总⾯积约5万平⽅⽶。
1972-1999年发掘出仰韶和龙⼭⽂化共五期⽂化层。
出⼟房址130座,每⼀座⼤房和若⼲⼩房构成⼀组,显⽰母系部落⾎缘关系。
出⼟⽂物有⽯、⾻、⾓、蚌质⽣产⽣活⽤具,室壁有⼏何形装饰图案残迹以及刻划符号。
附近古墓葬中发现⽯砚、研磨器、陶杯、⿊⾊颜料等。
简介
姜寨遗址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麓临河东岸⼆级台地上的姜寨村。
是迄今发掘的中国新⽯器时代⾯积最⼤的⼀个遗址,⾯积5万平⽅⽶。
⽂化层厚3~4⽶,由下向上分五个类型序列:仰韶⽂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客省庄第⼆期⽂化(陕西龙⼭⽂化)。
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临潼县,是⼀处新⽯器时代中期的聚落遗址,年代为距今6400~6600年。
姜寨遗址发现于1972年,遗址总⾯积约5万平⽅⽶,已发掘⾯积约1万平⽅⽶。
姜寨遗址是⼀处与西安半坡遗址同时期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遗址内存在有仰韶和龙⼭两种⽂化遗存。
出⼟有⽯器、陶器、铜器、⾻⾓器、蚌器等⽣产⼯具和⽣活⽤具1万余件。
陶器纹饰中的“蛙图”,被称为中华始祖⼥娲时代的“图腾”。
此外,在遗址内仰韶⽂化层中还⾸次出⼟了黄铜⽚。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对研究中国⽂字的起源也有着重要价值。
姜寨遗址是迄今为⽌发掘⾯积最⼤的⼀处新⽯器时代遗址。
它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产技术、婚姻制度、⽂化艺术、墓葬习俗和意识形态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遗址结构
姜寨遗址(⽂字)
聚落遗存保存得较完整,由居住区、陶窖场和墓地组成。
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壕沟环绕,中⼼有⼤⼴场。
⼴场周围分布着房⼦100余座,分为5个建筑群,每群包括⼀座⼤房⼦与若⼲中⼩型房⼦,均朝向中⼼⼴场。
居住区内还有窖⽳、牲畜圈栏和⼉童若⼲瓮棺葬等,房屋有圆形和⽅形的,屋内设有炉灶。
此聚落是由若⼲⽒族组成的部落的居住地,反映出当时⽒族社会的组织结构。
墓地位于居址东边,共发现墓葬600余座,以单⼈葬为主,也有合葬墓,墓内有陶器等随葬品。
遗址中出⼟的彩陶别具风格,陶盆内画有对称的鱼、蛙、⼈⾯等像⽣性花
纹,形象逼真。
⼀件鱼鸟纹葫芦瓶,形式新颖,花纹美观,极为罕见。
⼀座墓内出⼟⼀套绘画⼯具,包括⽯砚、研磨棒与⿊⾊矿物颜料等,对探讨彩陶绘画⼯艺弥⾜珍贵。
遗址中还有史家、庙底沟和半坡晚期类型的遗存。
沿渭河、黄河流域和其它地区发掘的原始部落遗址有上千处,像姜寨遗址这样⾯积之⼤,⽓势之宏伟、结构之合理、功能之齐全,并且再现了两个时期⽂化特点的遗址确实少有。
所以,把骊⼭誉为“华夏源脉”是名副其实的。
从姜寨遗址平⾯图可以看到,整个遗址布局严谨、有条不紊。
西以临河为屏障,东、南、北三⾯为⼈⼯挖修的防护沟,东边围沟与公墓地分开。
居住区的中⼼是4000多平⽅⽶的中⼼⼴场。
⼴场四边各有⼀座80平⽅⽶的中型房⼦,门均向⼴场中⼼开。
每座中型房⼦附近各有⼀群⼩型房⼦,门也开向⼴场中⼼。
这四座中型房⼦均为四个⽒族部落的活动场所。
姜寨遗址(出⼟⽂物)
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3部分。
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有⼈⼯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积约⼀万⼋、九千平⽅⽶。
居住区内有中⼼⼴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分为5群。
每个建筑群以⼀座⼤房⼦为主体,还包括⼗⼏座或⼆⼗⼏座中⼩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场。
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2座家畜圈栏以及许多⼉童瓮棺葬。
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
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着3⽚墓地。
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族组成的⼀个胞族或⼀个较⼩的部落。
房基平⾯多呈⽅形或圆形,分⼤、中、⼩型3种。
有地⽳、半地⽳及地⾯建筑3类。
⼤型房址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形,其中半地⽳式及地⾯建筑各2座,⾯积均达80平⽅⽶左右,⼀般都有门道,门内设⼀个⼤型深⽳连通灶坑。
灶坑两侧⾄墙边还筑有低平的⽅形⼟台。
中、⼩型房⼦⾯积⼀般为20平⽅⽶左右。
有少数居住⾯⽤草泥涂抹并经⽕烧。
房屋中央都有⼀个灶⾯或浅⽳灶坑。
半地⽳式者下部以⽳壁为墙,⽳壁四周还有若⼲⼩柱洞,地⾯起筑的多以⽊⾻涂草泥为墙。
组成部分
整个遗址分⼴场中⼼,居住区、制陶、饲养、墓葬五个部分。
居住区是村落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10000平⽅⽶居住区内发掘的遗址有仰韶时期的房⼦若⼲处。
已清理出的有半坡早期120座,史家类型7座,半坡晚期7座,龙⼭⽂化时期发掘有12座。
同时还发掘出仰韶⽂化时期的窖⽳486个,其中半坡早期297个,史家类型41个,庙底沟类型5个,半坡晚期32个,龙⼭⽂化时期灶坑17个。
仰韶⽂化陶窖4座,其中半坡早期3座,半坡晚期1座,还有仰韶⽂化时期墓葬680座,其中⼟墓葬372座,瓮棺葬308座。
除此,还有道路2条,柱洞2000多个,畜牧夜宿场2处等保存完好。
打开⼟层,⼀幅壮丽的原始部落⽴体图呈现眼前。
出⼟⽂物
姜寨遗址(出⼟⽂物)
⽣产⼯具类以⽯、⾻、陶、⾓、蚌等材料为主,共3811件,与⽯材加⼯的⽣产⼯具种类不同,形态各异。
⽯斧、⽯锛、⽯铲、⽯凿、⽯⼑、⽯钻、⽯球、⽯敲砸器、⽯⾅杆、⽯砚、⽯弹丸、古锥、⽯砍器、⽯磨盘、⽯磨棒、⽯镞、⽯⽹坠、⽯纺轮等30余种,充分突出了新⽯器时代的⽯具物品。
⾻制⼯具占据第⼆位。
除此,还意外地发现了黄铜⽚、黄铜管⾦属物。
⽣活⽤器主要以陶器为主,3000余件,100余种。
最为珍贵的是半坡时期的彩陶花纹和刻划符号及史家族类型,龙⼭⽂化时期的陶器形状、纹饰,均有很⾼的艺术价值。
其特点是彩绘艳丽、形态奇特、花纹齐全。
姜寨先民⽤各种颜⾊在⽯砚上磨成粉拌好,然后在陶器上绘成各种图案。
由此可见,绘画早在母系⽒族就有了,彩绘图案有⼈⾯纹、鱼纹、⼏何纹、⽹纹、鸟纹等⼏⼗种饰纹。
划符号陶器102件,这些符号就是当时信息交流语⾔沟通的⽂字。
陶具类型⽐较奇特的形状有凹底、尖底、圈⾜形瓮、罐,有曲腹碗、钵、双唇⼝尖底瓶、鸡冠⽿罐、双⽿⾼档三袋⾜⿀、釜形三⾜斝、三⽿罐等30余种。
这些陶具在制作上不断有所突破创新,形成了
千奇百怪,既有使⽤价值⼜有观赏价值的可⼼⽤品,⼀直延长和影响着今天的陶冶发展。
装饰器类主要有⾻、陶、⽯等经过精细加⼯后制成。
⽟圭1件、⽛饰1件,装饰品385件,陶簪600件、⾻簪44件,陶环382件,⽯环6件,⾻珠饰14077颗,这些装饰品在当时能做出来的确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随葬品基本全是⽣活⽤品,瓮、钵、棺座内最多放两件,其它墓道内多少不等。
碗、盆、瓶、壶、盂、盘、杯等⽤具⽐较普遍。
除此,在⼉童墓和15-16岁⼥孩⼦墓中佩戴⾻珠2170余颗。
姜寨遗址仅仅发掘⼀部分就发现了这么多⽂物瑰宝。
可见其内藏丰富,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