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山东和陕北)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进行三大战役
C. 百万雄师过长江
D. 挺进大西南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据此依据材料“蒋介石两个拳头(指山东和陕北)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可知A正确。

BCD均是战略进攻的具体表现,排除。

2.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现在的政策,一方面应该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规定农民交租交息。

”这一政策的实行()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答案】D
【解析】D
3.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指出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据材料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召开于()
A. 国民革命兴起时期
B.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期
C.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解放战争完全胜利时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共在会议上讨论“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认为革命领导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鉴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教训,所以中共认为必须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故选B;
国民革命兴起时期,中共尚未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故排除A;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完全胜利时期,涉及不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实现统一战线”,故排除CD。

故选B。

4.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

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
①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屈辱历史
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下,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②③④正确。

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新中国的成立的意义,排除①。

综上所述。

故B正确。

排除ACD。

5.1938年7月,武汉成立了国民参政会,时人称其为国内对立的阶级、政党、派别间“互相忘记了旧怨”的表现。

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A. 使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一致
B. 体现了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C. 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要求
D. 表明国民党放弃了一党专政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时人认为1938年国名党成立的国民参政会实现了不同阶级、政党的大团结,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抗战时期,国
人希望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由此可见,国民参政会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故选B;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是对
立的,并没有因为国民参政会而改变,故排除A;国民参政会是为抗战服务的,“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要求“夸张了其作用,故
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国民党放弃了一党专政,故排除D.
6.“...…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粉碎了日军的侵华“时间表”的战役是(

A. 徐州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淞沪会战
【解析】
7.下图为一幅历史地图(局部),判断该图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
A. “到敌人后方去”
B. “御敌于国门之外”
C. “对日寇最后一战”
D. “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
【答案】A
【解析】A【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其反映的是人民军队向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进发,与该图相符的应该是抗日战争,共产党军队“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故选A项;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实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废弃了过去几次反“围剿”斗争中采取的积极防御方针,实行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并争取苏维埃在全国的胜利。

此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军队活动范围在南方,排除B项;人民军队的进军路线和“对日寇最后一战”时期的形势不符,排除C项;“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是解放战争时期,此时,人民军队的进军路线是从北到南,排除D项。

8.下图是画家丰子恺的漫画。

该作品()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风格
B. 意在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C. 深受同时期西方流行艺术的影响
D. 有助于塑造民众的国家认同观念
【解析】图片反映了沦陷区的儿童在深山中描绘国旗,书写口号。

利用孩童的爱国之情激起国民争取国家独立而斗争,增加民众对国家的认同,D正确;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A 错误;
漫画反映的是孩童对国家的热爱,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B 错误;
同时期的西方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与题意不符,C错误。

故选D。

9.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

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 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当时建立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体现了全面抗战,故选D项;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和武汉会战相关,图片不涉及武汉会战,排除A项;
国民大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C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

故选D。

10.观察下面战争形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B. 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C. 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D. 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反映解放军三支大军南下,成倒“品”字形,其中最南的一支到达大别山地区,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反攻,故C正确;
图中所示与抗日战争无关,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主要在陕北与山东地区,与图示不符,基本歼灭国民党主力是三大战役,与题意不符,故ABD项排除。

11.下图是2019年9月28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的再现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场上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胶东保卫战,济南战役、青即战役等七大著名战役的《解放日》长卷捐赠仪式。

该长卷()
A. 说明山东地区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
B. 揭示了解放战争凝聚出山东革命精神
C. 反映出山东地区歼灭敌人数量最多
D. 局部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宏大壮阔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场著名的七大战役,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解放日》以长卷的形式将其再现,从局部展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宏大壮阔,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场作战重要程度、歼敌数量的信息,A、C两项错误。

材料揭示出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浓厚的革命精神,不是解放战争使山东凝聚出革命精神,B项错误。

故选D。

12.1944年,倾向国民政府的美国记者M·武道发表题为《我从陕北回来》的报道,
他在报道中写道:“我看到了战斗,关于十八集团军是否在和敌人作战,我能够回答是的,我在晋西北看见了这样的战斗”这一报道说明()
A. 坚持抗战提高了中共的社会威望
B. 政治立场影响了记者的客观报道
C. 美国政府高度认可全面抗战路线
D. 国民政府始终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44”并结合题干中美国记者所说的话可知抗战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中共坚持抗战改变了原本倾向国民党政府的美国记者,以致他对中共的抗战给予高度的肯定,故A项符合题意。

B项,记者的报道并没有受到影响,CD项表述太过绝对,故排除。

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13.(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答案】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它体现了列强侵略方式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台儿庄战役等;敌后:百团大战。

【解析】材料二中的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是指,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的战役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

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杨靖宇游击战术的特点。

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杨靖宇游击战术的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节选)
纪念周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
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2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
和民兵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与盟军的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陆、攻克柏林
【答案】示例:七七战火: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史称七七事变。

中国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七七事变客观上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人民战争胜利: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邮票中任意选取两例,明确列举出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能够入选纪念邮票的原因——进行说明;如选取1995年即抗战胜利50周年发行的“七七战火”和1965年即抗战胜利20周年发行的“人民战争胜利”,就要分别说明两枚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及其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的地位;最后注意解题过程中,史实准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规范。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战,何来五四?”要认识五四的起源,必须追溯到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中国观和世界观造成巨大冲击。

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因此成为中国的主旋律,加入国际社会变为平等一员,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但是巴黎和谈的失败,使得这种希望完全破灭,于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材料二又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是1918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秘密协定,日本给中国军阀政府2000万日元的贷款,以获取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在各要塞驻军,以及训练指挥中国路警的权利。

在北京的指示下,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欣然同意”这些条款。

日本带着这些秘密条约来到凡尔赛,自信能在山东问题上获胜。

留日学生“从日本人学到的近代知识和从他们得到的轻蔑对待,混合了他们自己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政策的愤恨,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

因此,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他们很自然的走在前列。

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运用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

(要
求:观点明确,充分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直接与一战相关,没有巴黎和会的刺激就未必有五四运动的发生。

这一观点有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

五四运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

国际因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必然激发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帝情绪的高涨。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国内因素: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尖锐。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条件。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留日学生爱国斗争的影响和推动。

综上,并非仅是巴黎和会失败才有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关于五四运动原因的全面认识,应把偶然事件放到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寻找隐藏着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

解答本题,需要对两则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材料一指出了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材料二则从国际与国内各种角度得出了五四运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需要先提取观点再结合相关史实,对材料一中的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7.(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日战争时期至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民间外交活动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7.(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条件。

17.(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启示。

【答案】变化趋势:民间外交方针逐步规范科学;民间外交地位日益重要。

原因:两极格局的影响;中央政策的支持;官方外交理念的推动。

【解析】
【答案】历史条件: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环境与外交工作中心发生变化;意识形态对立的打破;国际环境的变化、全球化发展。

【解析】
【答案】启示: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对官方外交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服务于新时代中国新型外交关系的建立,以民间外交为渠道;不断调整外交主题,使民间外交活动与国内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