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分析重要词语的意思(一)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上学期新课系列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0月28日记叙文阅读之分析重要词语的意思(一)中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9年中考甘肃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
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
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
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
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
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
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
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
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
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
..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
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
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
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
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
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
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
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
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
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
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
....拿起农具操练起来。
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
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
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
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
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1.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2.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
..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2)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
....拿起农具操练起来。
(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2.不同意删去。
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做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3.(1)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
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
(2)“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4.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要求找出事件,再用简洁语句概括即可。
文章开篇先写下雨天的无聊,引出对雨天快乐的回忆。
第③段写的是夏天暴雨中我们筑坝闸的快乐;第④⑤段写的是春寒料峭时我们在大厅“舞台”上表演的快乐;第⑥⑦段则重点写了我们在队屋里对各种农具操练的快乐。
2.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
阅读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写了雨天的令人讨厌,枯燥无味,除了读书便只能在家里看着别人在雨中“出丑”。
结合下文内容来看,句子一是表现了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二是以这种无趣自然引出下文对雨中趣事的回忆,并形成对比,突出雨中的快乐。
因此这段是不可删去的。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第一句中的“果然”是一个副词,表示事情的结局与所料所说的相符。
结合此段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果然”一词,表现出孩子们尽其所能的表演,目的是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与夸奖,而这种目的达到了,心里无比开心。
第二句中的“不自觉”意思是不由自主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农具的熟悉与亲近感,根据第⑧段的内容,可知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农村,并且他们今后也要像父亲一样过上这样的生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中关键词的理解。
“狂欢”表示人物心情的愉悦,以一个“狂”突出这种愉悦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三件雨中所做的快乐的事。
第一件雨中嬉戏的事,“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玩耍的快乐,程度并不深。
第二件在大厅中,大人们眼前的各种“才艺”表演,“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其目的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这种乐趣是一种才能的表现,是一种希望得到父亲肯定的表现。
第三件是对各种农具的操练,表现孩子们对各种农事活动的熟悉,以“狂欢”一词突出玩乐的投入、开心,以此表现孩子们对生活、对劳作的热爱。
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记叙文中的重要词句,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句。
对这些词句要会辨析,特别是要体会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意,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难点。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
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
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
....。
....,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2.“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句中的两个“极端”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3.结合选文,说说“纯粹的共产党员”有哪些特点。
1.冷冷清清:这里是“冷淡”的意思。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作答此类题目,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句中义即可。
“冷冷清清”本用来形容环境的凄清,在这里的意思应是对人冷淡。
“麻木不仁”的本义是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在这里的意思应是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2.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表现了作者对白求恩精神的高度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
在正确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其表达作用即可。
“极端”的意思是“特别”。
在这句话中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表现了作者对其高度的赞扬。
3.对工作有责任心,勇挑重担;不自吹自擂;对人民满腔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文本中的“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可得“对工作有责任心”。
根据“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可得“勇挑重担”。
根据“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可得“不自吹自擂”。
根据“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可得“对人民满腔热忱”。
4.“白求恩同志……当作自己的事业”。
事实。
【解析】选段的“白求恩同志……当作自己的事业”概括叙述了白求恩的事迹,属于摆事实,运用的事实论据。
5.运用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突出论点。
【解析】解答此题时,我们首先要能判断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明白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