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儒家经典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对儒学现代性的研判密切相关,二者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何实现批判传承,正是儒家文化的当代使命。

显然,我们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现代社会,其政治思想的许多内容比如汉以后经由儒法互补而形成的“三纲”之说,的确与时代不合,否定“三纲”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

但是,五伦和五常之道则不同,五伦强调的是五种双向互动的人伦关系,规定了父子、夫妻、上下级等关系间彼此的道德义务,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一样,经过适当修改变通,依然是当代人“不可须臾离也”的伦理法则。

否则,人禽之辨的界限将趋于模糊,社会的道德底线将会洞穿,从而将社会置于伦理秩序的危机之中。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五伦与五常之道的需求,往往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

所以,牟钟鉴先生主张,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三纲一个都不能要,五常一个都不能少”。

“五四”先贤们在批孔的时候,显然对于儒家的一般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之间缺乏必要的分殊,从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判断上出现误区,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

比如我和祖父的关系,到底是平等还是不平等? 从政治权利来讲,我们是平等的,祖父不能因为他是祖父就可以比孙子享受更多的公民权。

但是,从伦理辈分而言,我们又的确是不平等的,爷爷与孙子不能本末倒置,孝亲敬老是人应尽的伦理义务。

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百年来坚持尊孔读经,既没有与共和政体相冲突,也没有与信仰自由相违背。

究其原因,是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发挥其修身齐家和化民成俗的功效,从而在社会伦理与政治领域之间划分开一道界限。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在一定程度能消除儒家伦理政治化所产生的各种流弊,消除人们对于所谓“政治儒学”的担忧。

同任何一种古老文化思想一样,儒家思想中既包含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也包含与现代社会彼此冲突的元素。

其实,一些古代儒家学者早已对此有所洞察,并提出了常和变一对概念,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前者代表儒家的常道,是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后者则是具体时代的产物,只能适合于某个具体时期。

对于前者要因,不因不足以续道统;对于后者要革,不革不足以开新命。

(摘自赵法生《轮回与超越:儒家经典教育的百年之变》,有删改)材料二: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
代的儒学现代化就是要把儒家这些具有民族性精华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有机融合起来,甚至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及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在当下的中国,不仅是中国大陆青年一代对儒家经典、儒家历史已经相当陌生,就连老一代中国人对儒学也是生疏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只注意在学理上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思想资源的整合,还是不够的。

研习儒家经典,必须在系统、全面、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上,先做到“照着讲”。

传统儒学的传承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考试与选拔制度来保证。

儒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从儿童进入学堂那一刻起就开始接触儒学,耳濡目染,他所接触到的儒学是全方位的。

近代封建社会的解体,教育制度的改革、科举的废除,儒学失去了制度的依托,儒学逐渐失去了昔日地位及影响,儒学退回学术,除了少数专业学者和有兴趣的人还在学习之外,中国人已经不怎么读儒家典籍了。

对一个听起来熟悉,走近陌生的学问,要发展、要创新,首先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研习,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

当然,研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研习儒家经典,不是对儒家经典的照抄照搬,而是做到“接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跳出传统儒家经学窠臼,不受它们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道统论的狭隘眼界,以“六经注我”的气概,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儒学。

有一部分儒学经典,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当下的时代,就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地转变。

我们有一批数量相当、专业素养高、造诣深厚的儒学研究队伍,在儒学领域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这些书斋、大学和研究所的学问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相隔太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着力改变这种局面,要在儒学典籍现代转化、普及化上下功夫,让儒学真正得到继承。

(摘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三纲”思想跟时代不合不同,五伦规定了多组人伦关系间的道德义务。

对其全面吸收与接纳,反而是当下社会的强烈需求。

B.因为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百年来坚持读经尊孔,没有与国家政体相冲突,所以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应该将儒家限定在家庭和社会伦理的范围内。

C.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考试制度的改革,儒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和影响,国人不读儒家经典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儒学典籍现代转化、普及化上下功夫,并努力让儒家经典真正得到继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借鉴“常与变”的思想,来思考儒学的现代化转变问题,保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剔除不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旧思想。

B.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范围,就能一定程度消除儒学政治化带来的危机,也是儒家文化圈国家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做法经验。

C.单靠儒学学者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整合,会让儒学现代化停留在学理层面的研究,进而难以推动儒学地转化与普及。

D.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本身存在许多面向,文化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五四”先贤们显然作了过于简单化处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3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史,追求实学,研究经籍中的训诂。

B.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C.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D.朱子《大学》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如何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小组在对教材《<论语>十二章》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进行研习时,发现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适用于当代社会。

请你运用材料二中提到的“照着讲”与“接着讲”两种研习策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他出神地凝视着车窗外的黑暗,手指间夹着一支闪着红光的烟。

耳朵里还回响着那声惊叫:“快看,黄——河!”他看见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

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

他看见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

他吐出一口烟,列车摇晃着,黑暗中的树林、山冈和大地都在玻璃外面成了流动的黑色。

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在横贯陇海又猛折向北的河道上奔流,亮着灯光,鸣着号角,掀起着轰隆隆的巨响。

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

他看见玻璃上映着一点烟头的红亮,列车也是一条河啊,他吐出一口烟。

这样干地理学可真不错,走向河流,沿着河流,连我自己也像一条河流。

他又吸了一口烟,看着乌蒙的玻璃上又亮起一点红光。

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

他缓缓地吐出烟雾。

那时你当然不会吸烟,更不会喝酒、骑马、在阿勒泰山的雪坡上拖走一根粗大的圆木。

那时你在这块灰蒙蒙的玻璃里只看见一张娃娃脸,看见一双明亮的闪闪的眼睛。

那时你没有和红脸后生交朋友的本事。

你只是揣着一颗小兔子般活泼的心,在大千世界的风雨面前坐卧不宁。

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地跳下了这条河。

后来你穿州过府,风尘仆仆地和社会、和政治、和大自然、和那么多复杂的人往来比试。

你敢在人头攒
动的会场上大声疾呼,敢在空旷恐怖的荒山里大唱大喊地走夜路。

你从马背上栽下来,翻滚的马从你稚嫩的身子上压过去。

你不相信道路,用指北针计算着,倔犟地朝挡路的大山攀登。

后来你爱上了边疆,就一直跑到准噶尔,跑到阿勒泰,跑到伊犁。

你回来时装着一副大人气,鄙夷那些只到过大城市的同学的娇气,你绷着晒脱了皮的黑红的脸,昂着头像一阵风走过他们身旁。

你不知道,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注)在编着完全不同的故事。

你那时不懂得眼泪,不懂得代价,你不知道历史也有它的痛苦。

他看见那扇乌蒙蒙的玻璃上映出一个修长的黑影。

他回过头来问道:“还没睡么?”
她微笑着端详着他。

天不亮车就要到达北京啦,他就要和我分手,去找他那些地理资料了。

“你去睡一会儿吧,研究生。

”她说,“我和列车员说好了,卧铺车厢开着门呢。


“我不去,这儿挺好。

”他说。

“去吧,你还能睡几个小时。

”她劝道,“一个卧铺,轮着睡嘛。


“我不想睡,”他说,“这儿凉快。

车里又热又闷。


那么我也不去。

和他一块儿再呆几个小时吧,她想,只有几个小时了。

天一亮,等他们走出拂晓时的北京车站,这个游黄河的小伙子就要离开她了。

唉,人就又要各自东西啦。

“说会儿话吧。

”她说着坐了下来,把一本书垫在冰凉的铁踏板上。

他们默默地抱着膝坐着,想着心事。

摇晃不停的列车抽动着铁踏板,他们的肩头时而碰在一起。

这么近,我这么近地挨着一个男的坐着,她暗自想道,也许这是段挺值得珍惜的友谊呢。

而且互相说了那么多,我和他都讲了关于父亲的事,我还亲眼看着他游过了黄河。

走廊间的灯突然熄了,他们之间只有那只香烟在一下下明灭。

而以前那个。

哦,我已经忘记那人的名字啦,她想。

那一个和我来往了那么久,也没有这么接近过。

他望着玻璃外面黑黢黢的原野,默默地吸着烟。

河流真是神奇的,从那时你就爱上了河。

在阿勒泰插队的时候,你总是尽量找和额尔齐斯河有缘分的活儿干。

你抢着去沼泽里寻找丢失的马,顺着河岸的土路运送粮食。

六月的时候野花开了,你迫不及待地下河游泳。

后来你习惯了那冰水般刺骨的激流。

你曾经和三个布尔津城来的打鱼人在冰水中拽着一张拖网。

打上来一条二十公斤重的大鲇鱼。

探亲回北京的时候,你上瘾似的见一条河就横渡一条河。

后来——完全是命里注定,你横渡了那条黄河。

那时你崇拜勇敢自由的生活,渴望获得击水三千里的经历。

你深信着自己在脱胎换骨,茁壮成长,你热切地期望着将由你担承的革命大任。

那时你偏执而且自信,你用你的标准划分人类并强烈地对他们或爱或憎。

你完全没有想到另一种可能,你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为你修正。

一九八四年
(选自《北方的河》第二章,有删改)【注】小姑娘与文中的“她”是同一人,小姑娘十二岁时父亲被红卫兵打死,小姑娘独自去为父亲收尸,
而“我” 当时也是一个红卫兵。

因此,当我听到“她” 的经历后,决定对“她” 温柔一点,让“她”感到世间的温暖。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述中融入大量心理描写,细致而深入地展现出“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将“他”的形象刻画得真切鲜明。

B.小说于细微处颇见匠心,如多次出现抽烟的细节,烘托人物心情,还巧妙地连缀了情节,结构上形成照应。

C.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丰富了文章的叙述手段,使人物心灵深处的两个自我进行对话交流,表现出自我反省的意味。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突破时空的束缚。

小说开场的时间是现在,中间不时拉回过去,丰富了文章的叙述手段,有助于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

7.下列对“她”的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影子”把“他”从回忆中拉回现实,情节由他的心理活动转向现实的对话,再转向“她”的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使内容更丰富。

B.她在那个时代蒙受的痛苦,引发了“他”的内疚和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成长,如第三段末句“你那时不懂得眼泪,不懂得代价,你不知道历史也有它的痛苦”。

C.“她”这一角色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在与“她”的交谈中,“他”得知了“她”的身世,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希望自己脱胎换骨,衬托出“他”勇敢担当革命大任的形象。

D.“她”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且是那一代人的象征。

作者没有给人物姓名,仅以“她”代之,借以增强代表性,反映了在特定的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8.请赏析小说第一段划线部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河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请结合文本分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墨者夷之①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①之。

其颡有泚①,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①而掩之。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①,曰:“命①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

夷之:姓夷名之。

②姑:与方言璧(gǔ)字同,用嘴吸血。


(chuài):咬,吃。

③颡(sǎng):额头。

泚(cǐ):出汗。

④蔂梩(léi lí):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

⑤为间:停了片刻。

⑥命:接受教命。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泚A也B非C为人D泚E中心达F于面目G盖归反H蔂梩而掩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孺子,儿童、幼儿。

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

材料一中指前者。

B.乡党,指家乡、同乡,与现在所说的“党同伐异”“党群”的意思不一样。

C.施,指实行、实施,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施”词义不相同。

D.信,的确、确实,与“掩之诚是也”的“诚”,用法和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B.材料一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材料二面对孟子的挞伐,夷之运用求同思维用自认为是儒墨公认的主张来为自己辩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D.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比喻、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材料二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材料二所述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儒墨之辩”。

结合材料概括儒墨双方的论点,并指出孟子是抓住了夷之哪一种逻辑错误进行批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宋】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

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

渐暖霭、初回轻暑。

宝扇重寻明月影①,暗尘侵、尚有乘鸾女①。

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

浪黏天、葡萄涨绿①,半空烟雨。

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

但怅望、兰舟容与
①。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谁为我,唱金缕①。

【注】①宝扇:指团扇。

此扇形如明月。

明月影:指团扇的影子。

②乘鸾女:指扇上所绘的仕女图画。

③葡萄涨绿:绿水新涨,如葡萄初酿之色。

④容与:徘徊。

⑤:金缕:即《金缕衣》曲,为唐时的一首七言乐府。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描绘的春末青苔点点,落红满院的景色,是抒情主人公心情的写照,同时又是为后文的思人作铺垫。

B.“渐暖霭”写暖风带来初夏的暑热,因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宝扇,那扇面上模糊的素衣仙女画像,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旧恨”。

C.下片一个“黏”字,刻画出了碧浪之高,好像和天粘在了一起。

“涨”写了葡萄新熟,饱满而晶莹剔透的样子。

D.“怅望”既写自己盼“帆”归,也写佳人盼“帆”到,两人都目送归鸿,但无论如何相望,都隔着万水千山。

12.后人评价叶梦得“其词(早期)婉丽,绰有温、李之风。

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你认为本词是叶梦得哪个时期的作品?请结合诗歌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

(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时代,①短视频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②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故事性、交互性,③并以碎片化、低门槛和强时效性等特征被视为传播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的有效路径。

④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⑤以个人化视角和主体性意识进行创作。

⑥他们将短视频这一形式与乡村本土文化内容创造相结合,⑦以日常化、生活化的乡村为叙事场景,⑧来呈现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⑨形成极具烟火气息的艺术风格。

很多乡村短视频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乡情共鸣,不但成为很多拥有乡村生活经历者的心灵慰藉与乡思寄托,也成为很多城市生活者不曾见过的“新鲜世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____。

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也与时俱进,不断建构形成新的风格化影像,展现中国乡村的迷人魅力,使观众对乡村产生无限想象。

无论是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还是烟火气息,都让人们看到____,以及乡村影像创作的多种可能。

1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5.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是20世纪的经典文学巨著,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震惊了整个文坛。

一时间,马尔克斯____,成了世界级的作家。

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逸事。

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的魔幻笔法,贾平凹说他从来没有读过《百年孤独》。

这很有意思。

现实生活中,想必不少人没有看过这本书,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____;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

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

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于一种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____。

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6.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