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囚绿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出这个物的外部的“形”,再揭示出物的内部的“神”,最后借助
联想或想象过渡到对某种“精神”或具备某种精神的“人”的
赞美。
2、对物的记叙、描写,往往遵循由外到内的原则。通过
感 对物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等自然属性的记叙与描写,逐步过
渡到对物的内在精神赞美,为抒情、议论以“寄意”做足铺垫。
3、常运用对比手法,借助它物来突出所写之物。在适当
设计与执教:程 璐
整 文体特点
托物寄意散文
托物寄意散文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
体 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散文。作者往往通过
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
感 写、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
的某种情感。托物寄意散文又称托物言志散文、托物抒情散文
于是他回忆自己在北平囚绿的经历,写作了此文。
陆蠡面对国家被侵略,同胞被侵略者蹂躏,自己爱国理想
释 无法实现的现实,深感苦闷、彷徨,他将这种情感投射到这一
株常春藤的绿上,使这本无情感的外物着上了生命的灵性,于
是人与物、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散文形与神的统
疑
一。
背
有了课文的暗示,有了这段背景,我们便可理解 景 到作者为何要以“囚绿记”为题,而不以“爱绿记”
的铺垫后借助过渡句或联想、想象进行过渡。“物”的部分,
知
往往运用记叙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意”的部分往往运用抒情
与议论的表达方式。
图示如下:
整 体 感 知
整 体
感 知
觅绿
(1-4)
囚绿
(8-12)
赏绿
(5-7)
怀绿
(14)
释绿
(13)
品
繁密的枝叶
析
外形
柔软的卷须
舒开、伸长 尖端总朝着窗外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或“敬绿记”为题。原来,作者并不仅是想表达自己 释 对绿的喜爱或敬仰之情,更是想告诉广大中国人民,
绿是囚不住的,希望是一直存在的,只要有坚贞不屈 的品格,就会生长出无尽的希望。 疑
或借物喻人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托物寄意散文比较多,
知
如《白杨礼赞》、《骆驼赋》等。
这类散文有如下特点:
整
1、在行文结构上,它常常通过大自然中的某一具体事物
的细腻的描述和刻画,引伸出深刻的哲理,表达出浓郁的思想感情,
寄理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简言之,就是“托物”以“寄
意”。因此托物寄意散文的行文顺序通常是紧紧围绕物,先描绘
象征
希望 生命 光明
只要有 坚贞不 屈的品 格,就 会生长
玩
固执
品质
永不屈服于黑暗
自由
出无尽
的希望
坚贞不屈
味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
背
国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留居在
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开来。国难当头,
景 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