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音乐晚会小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西尼《音乐晚会小咏叹调》的创作特点分析
1.罗西尼艺术歌曲曲式结构安排上的分析
乐曲的构成则是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作曲家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可称之为一部作品的“骨骼”。
只有为不同的题材选择了恰当的体裁,才能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表现得尽善尽美。
在罗西尼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小曲与舞曲的曲式结构是他较为常用的,经常以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为其作品的主导架构。
这种结构的选择主要是由其歌曲的内容决定的,笔者将以《音乐晚会小咏叹调》中的几部作品为例,对其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并洞察罗西尼的艺术歌曲中存在着的内容与曲式之间的关系。
1.1《诺言》的曲式结构分析
这部作品的速度为小快板,情绪基调较为热情欢乐。
引子部分是由钢琴奏出的分解和弦织体展开的,这部分本身的音乐材料就已经将作品的情绪表达清楚,也为之后各部分都做好了铺垫。
在 A 段中,钢琴仍是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为主,与声乐部分的音高保持基本相同的高度,这也是与整体情绪形成呼应的一种体现。
在第28 小节中,引子中的音乐材料再次出现,与声乐部分的歌词意境形成“一唱一和”式的形态。
钢琴织体在主——属的和声关系重复中结束 A 段。
在小连接中,通过b A 大调的重属和弦将调性转换为b E 大调。
在第44-55 小节中,钢琴部分的低音始终在作半音化的进行,这种安排也是与 B 段本身强烈热情的情绪有关。
A’段基本为 A 段的再现部分,情绪与材料都与之前的段落相同。
在尾声部分,无论是声乐部分还是钢琴部分,情绪都达到了一个顶点,大量的重音记号及忽强忽弱的力度记号出现,钢琴在第96 小节中又出现了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声乐部分诉说着对于爱情的执着,得到抒发。
在钢琴部分连绵的连音音型推动下在a2 音上结束全曲。
1.2《启程》的曲式结构分析
这部作品的速度为小行板,情绪基调较为忧伤惆怅。
在A段中,钢琴的左手部分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来烘托依依不舍的情绪,同时左手部分用间歇式的大跳音程来与平稳进行的声乐旋律线进行呼应。
在第14-16 小节中,声乐部分从g 2 的音高蜿蜒下降到 a 1 的高度,表现出演唱者沮丧无奈的心情。
经过第
21、22 小节的小型华彩之后,音乐进入B 段。
在B 段中,钢琴的音乐材料与
A 段基本一致,采用附点音符的伴奏音型来表现演唱者遭受分别相思之痛的无力与感叹。
钢琴部分在第39 小节便已做好再现前的准备。
A’段的情绪和材料基本上是对 A 段的再现,钢琴部分通过S——D——T 的完满终止后进入尾声部分。
尾声中采用了新的三连音材料进行发展,当声乐部分进行到华彩段时,钢琴则保持为“半静止”的状态来凸显演唱者的技巧。
当声乐部分的诉说结束后,钢琴仍然运用引子中的材料与之呼应,将整部作品的情绪在pp 的力度下延续至全曲结束。
1.3《舞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这部作品的速度为活泼的小快板,情绪基调为热情、奔放、欢快。
通过表 3 可以看到,这部作品中的A’、B’和C’段为之前A、B、C段的完全再现,而这种体裁是源自意大利一种名为“塔兰泰拉”的舞曲体裁,形成了类似无穷动的形式特点。
全曲情绪一气呵成,并富有罗西尼名片式的诙谐幽默感。
在 B 段中,调式转换为 C 大调,使得音乐色彩更加欢快明亮。
声乐部分的材料在同音反复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钢琴部分仍是以连续不断的均分音音型呈现,伴以sf 的力度将热烈欢快的情绪一直持续至 C 段。
在 C 段中,调性从 C 大调变为 A 大调,钢琴部分的材料也转换成环绕分解和弦的形式。
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情绪依然高涨。
经过与引子部分相同的连接段之后,音乐开始依次重复A、B、C 段的材料,直至第209 小节处C’段结束随即进入尾声。
尾声部分的材料与引子部分基本相同,最后在直线向上的音型中,用f 至ff 的力度热情地结束全曲。
与之前的作品不同的是,《舞曲》和《畅饮》的结构采用完全重复的形式构成,这也是由其本身的内容和情绪所决定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罗西尼的创作中,偏爱使用传统经典的曲式结构,运用看似简单明了的形式诠释作品中深刻的内容,形成了强烈的个人特色,并体现出罗西尼式独特的创作意识。
2. 罗西尼艺术歌曲音乐语言的分析
音乐语言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很多内容,如旋律线、节奏、和声材料、调式调性材料、音色和主题发展方法等。
在笔者的角度看来,简析罗西尼艺术歌曲中和声材料即和弦的使用以及调式材料的使用,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其创作中的艺术
特点。
2.1作品中和声材料的使用分析
在罗西尼的创作中,所运用的和弦材料大都以调内的主、属及下属和弦或主属和弦交替进行为主,偶尔穿插有和声调式的和弦、重属和弦和离调和弦。
这些和弦的少量使用并不是作曲家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与作品中具体内容、情绪发生的转变或对比紧密相连的。
(1)在《诺言》这部作品中,钢琴部分的和弦使用大部分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现,(见谱例1)低音声部也基本以主属关系为主体。
在准备转调时,重属和弦作为两个调之间的衔接进行自然的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61、62 小节中,钢琴的和声材料在为之后的b A 大调做属准备的同时,在 b E 调的系统中出现了短暂的向Ⅱ级的离调及b E 大调的D7 和弦进行到b A 大调D7 和弦的进行。
这种和声上的安排大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性,丰富了和声材料的变化,更凸显了罗西尼极具创新的创作理念。
(2)在《谴责》这部作品中,和声材料的使用也是极具特点的。
作为19 世纪浪漫派歌剧的代表人物,罗西尼将浪漫派风格的和声材料巧妙地运用到了作品中。
在第70、71 小节中,钢琴部分出现了和声大调降Ⅵ级的下属和弦,并在第71 小节中出现了向下属方向,即Ⅵ级的离调。
这种和声材料的运用大大提高了音乐色彩上的明暗对比,降Ⅵ级的使用仿佛为作品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这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和声材料在这部作品中被多次使用,体现出罗西尼在和声写作上的与众不同。
(3)在《启程》这部作品中,第36-38 小节中,和声材料在 D 大调的系统中出现了两个连续的离调和弦进行,分别是向和声大调的Ⅵ级和Ⅳ级离调,随后又出现了一个属组的变音和弦——降五音的3D 4 和弦。
这两个离调体现了罗西尼在作品和声材料的使用上是较偏重于向下属方向进行离调,而这部分钢琴的和声材料的丰富变化也正是由于声乐部分内容的变化而决定的。
由此可见,和声材料的使用与作品内容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
(4)在《邀请》这部作品中,除了主属和弦关系的强调外,罗西尼还大胆地使用了重属变音和弦。
通过谱例可以看到,在短暂的 C 大调中,钢琴部分在4K 6 ——D 7 ——T 的终止式之前,使用了一个降三音且升七音的重属和弦。
这个
和弦的出现除了强调了随后出现的终止式外,更将其本身的和弦张力通过变音的出现明显地提高了,堪称整部作品中和声材料的亮点。
(5)在《乘船游玩》这部作品中,第14 小节出现了一组离调和弦的连续进行,即和弦根音关系的上行四度连锁式进行。
这种进行极大地扩展了和弦色彩上的张力,并在音响上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期待感。
通过谱例可以看到,这 4 个连锁进行的七和弦分别是:Ⅵ级的 D 7 和弦、Ⅱ级的3D 4 和弦、DD 7 和弦及降五音的3D 4 和弦。
这一连锁进行也形成了连续的离调。
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和弦的使用上还是在调式材料的使用上,罗西尼都可以将二者完美地加以结合并取得其向往的音响和色彩变化。
2.2作品中调式材料的使用分析
如果将曲式结构称为一部作品的骨骼,那调式材料便是构建在骨骼之上的肌肉。
它的使用决定了作品整体的色彩变化及张力变化。
通过表 4 可以看到,在这部组曲中,几乎每部作品都存在多个调性。
《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这部作品在调式材料的使用上也是比较富于色彩性变化的。
作品的第一部分运用明亮的 C 大调呈示,到了中段运用其平行调 a 小调强调色彩的变化,与此同时还运用了 a 小调的同主音大调进行色彩明亮度上的对比,这种同主音大小调之间的对比虽然只有 4 小节,但为整部作品带来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感。
《邀请》和《舞曲》两部作品的调式材料在使用上也是十分丰富的。
首先,罗西尼在主要调式材料的使用上还是偏重于主属调关系的进行,偶尔运用向下属方向的离调。
这种调式材料的使用特点是由其作品的内容决定的,即在呈示整体材料的情况下加以变化,即主——属和主——下属的调关系。
其次,运用同主音大小调及平行调之间的转换来达到调式色彩的转化与对比。
《舞曲》中的主要调性布局为a 小调——C 大调——A 大调。
同主音调式之间所强调的主要是色彩明亮度上的对比,而平行调之间所强调的则是明亮度和音列关系的双重对比。
由于这些调关系之间存在着的对比与并容的双重关系,使得作品中一旦使用了同主音调交替或者平行调之间交替后,作品的整体色彩便会出现一种既对比又融合的巧妙关系。
这种调式材料游刃有余地使用也体现了罗西尼富于创新的精神和极其深厚的创作功底。
通过这个章节的分析可以看到,罗西尼艺术歌曲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特点是极其鲜明且独具个人特色的,即多采用经典的曲式结构(单二部或三部曲式),或运用意大利民间的音乐体裁特点将其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并且十分注重歌词体现出的戏剧性与曲式结构融合。
歌词本身的内容可以与歌曲的演唱、钢琴的演奏引起共鸣。
因此将歌词这一重要组成要素与曲式结构相结合也体现出罗西尼在创作音乐时的巧思。
在合理的结构原则下,运用在传统基础上富有变化的和声材料及调式材料进行音乐内容上的填充,运用了一些重属及其变音和弦增加色彩性,同时运用和声大调、离调手段把每部作品中的调式材料控制得张弛有度,恰到好处,体现了他华丽热情的写作风格。
结语
通过对罗西尼《音乐晚会小咏叹调》这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罗西尼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于歌曲旋律线条的处理十分细腻自然,使得每部作品的旋律都十分富于变化且优美动听。
其次是他对于歌词与音乐结构及音乐语言之间完美融合的掌控力,完美地将词、曲、形三者糅合为一,升华成一首首经典的音乐作品。
再次为他对于钢琴部分创作的巧妙构思,凸显了钢琴这个乐器本身所具有的音响特点和优势的同时,使演奏者可以更好地烘托出演唱者的声乐表演魅力。
他不仅为那个世代的音乐创作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也为后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